1.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的歷史沿革
中國繼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之後,抓緊進行人造衛星和戰略武器運載工具發射試驗准備。1965年,國家科委在「中國的綜合時號改正數」鑒定書中再次提出「從戰略上考慮,建議中國科學院在西部地區從速增設一個授時台」。在「651」計劃(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計劃)的「時間統一勤務系統初步方案」中,國防科委明確提出「在西安地區建立短波授時台,以滿足第一顆人衛的需要」的建議,同時提出建立中國長波、超長波授時電台的問題。為此,國家科委於1965年12月12日在科學會堂主持召開「為備戰需要應迅速在中國內地建立授時台(時間與頻率發訊台)問題座談會」,會議認為:西北授時台應立即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進行籌建。
1965年12月31日,中國科學院就建立內地授時台問題在「651」方案論證上提出四條建議,指出西北授時台不僅包括授時工作,今後還要開展天文方面的其它工作;台址選擇要靠近人衛地面系統控制計算中心的位置,該中心已初步確定在西安地區。
1966年2月7日,上海天文台受中國科學院委託提出《西北授時台(暫名)籌建方案》和《西北授時台(暫名)第一期基本建設設計任務書》。
1966年3月26日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召開國務會議,把建設中國標准時間授時台的計劃正式確定下來。隨之面臨的第一大問題便是選址,首先,選址一定要盡量靠近中國大地圓點附近;其次,地勢必須開闊;再者,必須有利於備戰。最終,中國科學院決定在陝西省關中地區籌建授時台。該台屬「三線」單位,代號為「中國科學院326工程」,縣團級建制,黨政關系歸地方領導,籌建工作由中國科學院西北分院負責,技術工作由上海天文台負責,主要技術力量從上海天文台、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抽調支援。
1966年4月19日,中國科學院向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報送《西北授時台基建設計任務書》,授時台建設地點為陝西省武功縣。同年6月,根據陝西省軍區的意見,授時台台址改定在陝西省蒲城縣境。
1966年9月12日,中國科學院重新向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報送改稱為西北天文台的基建設計任務書,提出「經與有關國防部門研究,並經我院研究,決定從速在中國西北地區增設一個完整的授時台,定名為『西北天文台』。該台主要任務為天體測量,以開展時間和頻率為重點……相應開展星表、緯表研究、人造衛星觀測和用衛星確定地面絕對坐標的研究,與全國天文台合作建立中國獨立自主的天體測量體系。」西北天文台人員編制定為125人。國家科委於1966年11月29日批復同意。
中國首都北京處於國際時區劃分中的東八區,同格林尼治時間整整相差8小時,而中國本身又地域遼闊,東西相跨5個時區,而授時台又必須建在中國中心地帶。從而也就產生了長短波授「北京時間」的發播不在北京而在陝西蒲城,也就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發出的標准時間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發播。 中國科學院抽調上海天文台、西北分院等現場組成326工程籌建處,並借調上海天文台、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部分技術人員負責籌建中的技術工作。籌建處於1966年10月17日起對外辦公並啟用公章,辦公地點暫設在中國科學院西北分院,後於1967年6月13日遷駐蒲城。
326工程在蒲城縣境的具體建設地點,開始選在縣城東側,後改為城南401高地和501高地,最後按「靠山進洞」的備戰要求決定短波發射台建於縣城西北西山腳下唐憲宗景陵附近,收訊、天文觀測和生活區建於蒲城縣城西南楊庄大隊。
326工程的土建工程由建工部西北工業建築設計院設計,建工部5局7公司施工,山洞打挖由工程兵設計院設計,工程兵5師116團負責施工。
1967年8月,中國科學院計劃局在北京召開326工程協作會議,成立協作組,統一協調工程建設涉及的問題。1968年8月,中國科學院在蒲城召開326工程業務方向論證會,進一步明確326工程以授時為中心,開展世界時、原子時研究;採用短波發射時號,並原則同意採用中等功率的長波發射時號;世界時測時所需儀器設備(光電中星儀、光電等高儀、照相天頂筒等)由南京天文儀器廠等單位合作研製,326工程派員參加研製。 1968年10月初,中國科學院在蒲城召開試播工作會議,並於10月17日上報國務院,請求試播。在這個文件中,中國科學院將326工程定名為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
周恩來總理在此文件上作了如下批示:
中國科學院黨的核心小組:
這一與上海天文台互相配合的陝西天文台,在緊急情況下還要代替上海天文台的時間頻率發播工作,不知所定的呼號、頻率與國際標准有無沖突,對通信對象有無不便,均請科學院再加說明。如無不便,可否從十二月十日起試用,1971年1月1日起正式公開啟用,亦請報復。
周恩來
2/12.70
中國科學院在1970年12月3日就上述批示提交報告,並建議1970年12月15日開始試播。周總理於12月5日批示「照辦」。於是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短波授時台於1970年12月15日開始試播。電台呼號為BPM,發播頻率為2.5,5.0,10.0,15.0MHz。 籌建太陽物理和射電天文觀測系統
陝西天文台在籌建天文時間緯度、人造衛星觀測系統的同時,又根據中國科學院「四五」規劃,籌建太陽物理(色球望遠鏡)和射電天文觀測系統。
經中國科學院天文系統調整,專門為陝西天文台研製的照相天頂筒調配天津糾度站,太陽色球望遠鏡調配烏魯木齊人衛站,陝台自行研製的7.5厘米和3.2厘米射電望遠鏡調撥雲南天文台。
到20世紀70年代末,陝西天文台天文觀測儀器僅有用於天文時緯觀測的光電中星儀、光電等高儀和用於人衛觀測的光學跟蹤列印經緯儀,天文工作基本上局限於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和部分太陽物理學的觀測研究。
短波授時台試播
中國科學院組織上海、北京、紫金山、雲南天文台、測地所武昌時辰站、烏魯木齊人衛站配合陝台進行長時間接收監測,陝台還派員赴喀什、海拉爾等地接收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發射功率小,信號波形未達到設計要求,信號有效覆蓋半徑僅為2000公里左右。這說明在建設過程中將天線原設計高度由30~60米改為10米的小天線方案是不成功的。1973年8月,中國科學院組織有關專家對BPM短波授時台進行技術審查,確認了這些問題,並提出擴建建議。擴建內容包括:加大發射機功率,增加4台50KW發射機;恢復30~60米高鐵塔天線,並增加天線鐵塔數量,使之形成天線陣;時間基準由現用石英鍾英鍾逐步採用原子鍾,並建立原子時基準。
1973年12月,BPM短波授時台停播,實施擴建。
遠洋授時服務
國家科委要求中國科學院在短波授時中增加遠洋授時服務,以滿足「718工程」需要。1975年1月,中國科學院決定在BPM短波台擴建中增加3台50KW發射機和相應的多副定向天線,並新建洞外發射機房。
擴建工程於1978年完成,1979年重新試播。試播期間圓滿完成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運載火箭試驗中的授時任務。1980年12月,中國科學院在臨潼召開了BPM短波授時台鑒定會。鑒定會認為,BPM短波授時台達到設計要求,可以交付國家使用。
1981年2月,中國科學院就BPM短波授時台正式發播問題向國務院提出請示報告。國務院同意從1981年7月1日起,BPM短波授時台正式承擔發播中國短波時號任務,屆時上海天文台停止BPV時號發播。
建立長波、超長波授時台
早在醞釀籌建西北授時台過程中,國防部門就建議建立長波、超長波授時台「651」工程「時間統一勤務系統初步方案」把採用長波授時,在西安地區建立以原子標准為基礎的長波授時台列為最佳方案。
1965年12月,國家科委主持的座談會提出「中國目前需要盡快解決發播超長波時間頻率訊號問題」,要求中國科學院負責盡快與有關單位聯系,遇到問題「應及時向科委反映」。中國科學院在1965年12月31所提四條建議中提出「內地授時台已初步選址,在安排中由於對超長波用途的迫切性了解不夠,該項工作未列入預算中。若超長波、短波電台一起進行投資,我院無力負擔,希國家另行撥款。」1966年,總參再次提出:「根據將來的發展,要考慮長波和超長波發播,其覆蓋半徑為6000公里。」
1967年4月,上海天文台提出在326工程中增設發射長波計劃。中國科學院於同年5月上報國家科委,提出在326工程中增設40KW長波發射機請示。國家科委未予答復。1968年8月,中國科學院在論證326工程時,原則同意採取中等功率的發波發射。同年11月,中央軍委辦事組在中國科學院關於326工程防護要求的請示報告上批示:在工程設計上,要考慮到中國能夠製造長波、超長波授時台的設備時,改裝成長波、超長波授時台設備。
1970年9月,中國科學院再次提出:326工程應立即採用長波授時,並將其列入「四五」規劃。1970年10月,8361部隊對長波授時台進行調查,並向國防科委提出關於建立低頻台問題的報告。國防科委經與中國科學院協商,於1971年7月14日向國務院、中央軍委提出「中國科學院迅速著手在陝西天文台增設長波授時台」的報告,並建議列入國家計劃。1971年7月25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批示報告,隨即國防科委、中科院抽調8361部隊、8120部隊、陝西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和北京天文台的領導和科技人員組成調查組,就建立長波授時台有關問題進行深入調查。調查組於1971年8月底和9月初分別提出「關於建立長波授時台的調查情況報告」和「籌建長波授時台方案(草案)」。
1972年1月18日,中國科學院、國防科委聯合向國家計委提出「關於籌建長波授時台的請示報告」。在這一報告中,中國科學院以長波授時台作為326工程的第二期工程,故確定其代號為3262工程。同年5月,中國科學院向全國無線電管理委員會申請長波授時台使用頻率100KHz。全國無線電管理委員會於5月18日批復同意。
1972年5月16日,中國科學院頒發「中國科學院262工程指揮部」印章,即日啟用。指揮部辦公地點設在中國科學院院部大樓。
①長波授時台設計方案
討論長波授時台設計方案過程中,國防科委與空軍司令部協商,決定將後者委託海軍720研究所設計製造的空軍導航試驗主台(長河二號)結合建設。1973年2月,國防科委副主任錢學森、中科院負責人武衡共同主持,召集國防科委四局、中科院3262工程指揮部、海軍司令部通訊兵部、海軍第七研究院的領導開會,商討合建台的建設問題,取得一致意見,並通過國防科委、中國科學院、空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聯合於1973年4月28日向國務院、中央軍委上報的關於長波授時台與長波導航試驗台結合建設的請示報告。
國務院、中央軍委於1973年6月16日以國發[1973]72號文批復同意,並指示:在建設步驟上應分兩步走,先安裝小功率發射台進行試驗,以取得經驗並解決國防急需,同時安排大功率發射台的研製和基本建設;設計計劃任務書送國家計委審批後列入國家計劃,合建台的建設由中國科學院負責抓總。
1973年6月27日,中國科學院黨的核心小組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3262工程指揮部、陝西天文台和計劃局聯合起草的「長波授時台計劃設計任務書」文稿,決定長波授時台的建設和陝西天文台現有的天文測量、短波授時等工作合並後,仍名為陝西天文台,由一個班子統一領導;會議同意陝西天文台屬地師級單位,實行中科院和陝西省雙重領導。
②3262工程計劃設計任務書
1973年7月10日,中國科學院向國家計委報送「3262工程計劃設計任務書」。國家計委於9月3日批復同意按任務書提出的方向任務、科研內容進行工作,人員編制控制在600人以內。
3262工程選址從1973年10月開始,年底結束。經過對蒲城縣境及其鄰近縣城踏勘,並經中國科學院及地方政府批准,確定長波發射台建於蒲城縣縣城西側,300KM小功率試驗台建於城南501高地,時頻基準實驗室、科研大樓、台部管理機關和生活區建於臨潼縣城東側,天文觀測站遷建於臨潼縣斜口鎮。
1973年12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了3262工程任務落實會議,成立由中國科學院、國防科委、空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陝西省政府有關負責人組成的協調小組協調工程建設中的重大問題。至此,3262工程建設全面展開。
1974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3262工程總體方案論證會。會議由中科院副秘書長郁文主持,錢學森出席會議。《3262工程總體方案》是長波授時台建設的總依據。會議審議了該總體方案,原則予以通過,並就某些具體技術、實施計劃和任務落實提出了意見。會後,3262工程指揮部、陝西天文台、各參加單位按總體方案要求開始各項建設和設備研製工作。
③小長波台
小長波台於1974年11月破土興建,1975年7月完成,720所隨即進行機器安裝調試,天線架設,並聯調成功。1976年5月26日至6月2日,中國科學院由劉華清主持在西安召開小台試播工作會議,確定試播測試方案。
小長波台於1976年7月開始試播。試播期間,工程指揮部於1978年9月25日至11月25日,在臨潼、銀川、定襄、酒泉、成都、西昌、大足、當陽等9地15個點上進行飛機搬運原子鍾的長波電波傳播試驗;在20基地東風站——大樹理、27基地西昌站——勉寧之間分別進行火車和汽車搬鍾試驗;1979年4月8日至5月24日,進行重慶——上海沿長江的接收測試;同年9月16日至10月初,進行上海——錦西沿東海、黃海的海上傳播測試。除工程指揮部、陝西天文台外,參加測試的單位還有四機部1022所、國防科工委測量通訊總體研究所、西北電訊程學院以及各監測站。測試結果驗證了大台建設總體技術方案的可行性。從1979年11月1日起,小長波台開始每天定時發播,呼號為BPL,頻率為100KHz。
1980年3月20~25日,中國科學院在西安召開小長波台技術鑒定會,確認小台授時精度達到設計要求,可以正式開展中國的長波授時服務,滿足國防急需。小長波台的授時服務由於大台建成試播於1983年5月停止發播,並於1991年9月經中國科學院批准報廢。
一期工程中臨潼部分的土建工程於1980年完成,同年10月,台部機關各辦事機構、時頻基準、各研究室、工廠遷駐臨潼新址,天文儀器(光電中星儀、光電等高儀等)遷至新址觀測。蒲城部分,經中國科學院批准,定名為陝西天文台二部,縣團級建制,在陝台領導下開展各項業務工作。
長波授時台主體工程(大功率長波發射系統,即二期工程)主要包括發射機房、傳輸電纜、天線架設等土建工程和所需設備研製。土建工程由西北建築設計院設計,工藝設計由王治才抓總,陝西省第三建築公司於1978年5月開始施工,1979年9月完成。3262工程全部土建工程於1983年11月通過國家計委主持的國家驗收。二期工程的主要設備由國內研製生產。其中2000KW脈沖發射機網路參數由工程指揮部組織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北京廣播器材廠、720所、1022所協作試驗取得,四機部761廠按試驗參數設計發射機,並加工製作。發射機於1979年11月運進現場,1981年6月完成安裝,開始調試。發射天線,經多次論證,最後確定為四塔倒錐形天線,塔高206米,由1022所完成電氣性能設計,西北建築設計院完成結構設計,廣播電視部廣播設備廠於1981年5月完成加工製作和現場架設。
原子時頻基準建立
原子時頻基準由陝西天文台負責建立。陝西天文台從1979年10月1日起,由潘小培抓總,利用四機部768廠和北京大學漢中分校研製的三台銣原子鍾和上海市計量局研製的2台氫原子鍾,建立了中國獨立的原子時間標准,正式出版以原子時為標準的《時間頻率公報》;1980年5月,引進3台美國商品銫原子鍾參加守時。從1981年1月1日起,陝台原子時AT(CSAO)參加國際原子時系統TAI(BIH);國際時間局在其公報上每月刊布AT(CSAO)結果。
長波接收機是用戶關鍵設備。工程指揮部原定研製兩種接收機:由四機部1017所研製模擬接收機,海軍720所研製數字化接收機。720所研製的數字化接收機樣機也因存在問題而被撤銷。為解決工程急需,工程指揮部張邦信與四機部750廠合作,仿製美國2000C型羅蘭—C定時校頻接收機,1977年11月完成樣機,1978年2月通過四機部和中科院聯合鑒定,定名為PO20定時校頻接收機,並投入批量生產,提供用戶使用。
按總體方案要求,3262工程分別在烏魯木齊人衛站、酒泉東同基地、長春人衛站、廣州人衛站、雲南天文台、北京天文台和上海天文台設立七個電波傳播監測站,各監測站的設備購置、人員配備在小台試播聯測之前全部建成。
1983年6月7日,大功率脈沖發射機與天線聯調成功,調試中發現發射機可靠性欠佳。為滿足應用急需,陝台於同年月7日25日先以半功率試驗發播,後由761廠再行調試。1985年5月26日,第二次聯調成功後,發射系統正式交付使用。陝西天文台於1985年月7日1日起,以全功率正式試驗發播BPL長波授時信號。
1986年6月16~20日,國家科委主持在臨潼召開長波授時台國家級技術鑒定會。鑒定會議認為:長波授時台技術指標達到總體方案設計要求。1987年1月2日,國家科委為中國科學院、國防科工委、空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頒發「長波授時台」國家級鑒定證書。BPL長波授時台由試播轉為每天定時發播,正式開始中國的長波授時服務。
1986年,陝西省決定修建西安—臨潼高速公路。斜口天文觀測站搬遷另建。1988年6月,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經中國科學院同意,批准陝西天文台天文觀測站建於驪山鳳凰嶺(海拔高度為1014米)。整個土建工程於1991年完成,天文觀測站1991年10月由斜口遷至驪山新址。陝西天文台天文台工作在原來基礎上又增加了新的觀測手段,學科發展上增長出歷史天文學、銀河系動力學等新的研究領域。
短波台技術改造
1988年12月,陝西天文台提出短波台技術改造方案,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局於1989年3月在臨潼召開改造方案論證會,認為短波授時台設備更新並搬遷台址是必要的。此後,陝西天文台在1990年、1991年、1992年連續向中國科學院申請短波授時台搬遷改造計劃。中國科學院於1993年6月以(93)科發計字0520號文批復同意短波授時台遷建計劃,並撥專款552萬元實施搬遷改造。改造工程由王治才抓總,技術工作由王玉林負責。
短波授時台搬遷改造的主要內容是:台址由唐陵山搬遷至二部工作區,採用脈寬市制式發射機,天線為14~26米自立式鐵塔10座和20.5米拉線式鐵塔2座,沿用原有頻率發射短波時號,增加發播時碼信息,整個系統實現計算機自動控制。土建工程和天線架設調調試於1996年7月完成,1997年5月完成發射機安裝調試,1998年11月通過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基建設備驗收,1998年12月18日開始試播。
2000年6月16日,陝西天文台作為中國科學院首批知識創新試點單位啟動創新試點工程。
2001年3月,中國科學院決定並報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將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標志著中國建立了基本的時間頻率體系。更名後的國家授時中心仍然是中國科學院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直屬事業單位,屬國家級基地型研究所。
2006年,院方向項目「中國綜合原子時建立與保持的研究」通過結題驗收。
2007年,臨潼—蒲城微波時間傳輸比對系統技術改造完成並投入使用。
2008年,BPL長波授時系統現代化改造竣工,並開始24小時連續發播,極大提高BPL長波授時全時段授時保障能力,用戶實現全自動定時。
2. 怎樣用簡單的語言講述怎樣給老年人喂飯
【重慶節日風俗介紹】
重慶人千百年來形成的春節拜年、十五觀燈、清明祭祖、中秋賞月以及懸酒幌、趕廟會、坐花轎、放風箏等民俗,與中國其他地區相比大同小異。但由於重慶有五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這兩個既熱情又傳統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俗節日。
心靈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擁有非凡的天賦。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祈禱、喜慶活動。男女老少穿起節日的盛裝,跳起歡快而熱烈的擺手舞。一時間,滿耳喧天鼓樂,滿眼婆娑舞影。驍勇善戰的苗族人,則對唱歌情有獨鍾。一年一度的「趕秋」,是苗族人大展歌喉的傳統節日。青年男女還可以在「趕秋」節上,借歌聲互表衷情。
祭祀、祈禱、喜慶活動
黔江地區的土家族,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大型祭祀、祈禱、喜慶活動,其間要跳擺手舞。盛會時,熱鬧非凡,方圓數百里的土家人,男披西蘭卡普,女著艷麗盛裝,結隊而來。擺手堂前,張燈結綵,巫師頭戴鳳冠高帽,腰系八幅羅裙,手搖銅鈴司刀,手舞足蹈地進行指揮。三聲炮響,鼓樂齊鳴,頓時歌聲大作,男女相攜,翩躚起舞,通宵達旦。「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擺手舞源於古代的巴渝舞,動作有單擺、雙擺、迴旋擺,表現禮節儀式,勞動場景或戰斗動作,節奏明快,舞姿優美,原始氣息震懾人心。
苗族「趕秋」
苗家人能歌善舞,苗家的歌或高亢激昂,或清越婉轉,人不見面歌見面,人人會歌,以歌問候,用歌敘事,憑歌寄情。歌,是苗族人寸步不離的影子,還是青年男女傳情達意、互通心聲的大媒人。婚禮時,更離不了歌,主人要對客人唱謝客歌,對媒人唱謝媒歌,大家要對新婚夫婦唱祝福歌,親朋好友要相互賽歌、對歌、盤歌,連唱三天三夜。
「趕秋」是苗族人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立秋這天,山寨的苗家人,換上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湧向秋場,場上鑼鼓喧天、歌聲縈繞,打鞦韆、上刀梯、舞獅子、玩龍燈、跳猴兒鼓舞、歌台賽歌,熱鬧異常。青年男女利用「趕秋」物色情侶,歌郎歌娘大展歌喉。
此外,苗族的節日,還有「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過苗節」和「羊馬節」等。
========================
【民俗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一部分。「炎黃」的始跡在黃河流域,而從夏禹始,先民的傳聞則已開始南漸。禹的出生地相傳有三處,都在長江流域,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據大量史籍所載,禹就是生於四川境內的汶山郡廣柔縣石紐鄉,娶江州塗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慶。秦滅巴國設巴郡後,巴人更是長足步入了漢化的過程。 三千多年來,重慶處處留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印痕。渝鄂交界處,有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園,是程朱理學的發祥地;大足石刻,匯集了中國唐、宋時期石窟藝術的大量珍品;合川釣魚城,保存著南京軍民抗擊蒙哥軍隊入侵的古戰場遺址。歷代詩人如李白、杜甫、劉禹錫、蘇軾、陸游、郭沫若等,都在這里寫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巴渝人千百年來形成的春節拜年,十五觀燈、清明祭祖、中秋賞月以及懸酒幌、趕廟會、坐花轎、放風箏等民風民俗,涵蓋婚喪嫁娶、文娛游戲、鬼神觀念、崇拜禁忌、歲時節令,工商交易等各個范疇,與中國其他地區比較,無不大同小異。重慶豐富多彩的地方戲劇、曲藝、繪畫,手工藝品及群眾節令活動等,也頗能反映巴渝風俗民情。
========================
【重慶土家年夜飯】
「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剛進臘月,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板溪鄉紅杏村農民許文旭家就忙開了。為了准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許文旭說,「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里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許文旭告訴記者,土家人之所以重視這兩道菜,是因為以前一年到頭難得吃上幾回肉,糯米也是稀罕東西,因此家家都把這兩道菜當作年夜飯展示手藝的機會,同時也是為了犒勞辛勞了一年的家人。
令人意外的是,海帶還曾一度成為土家年夜飯的主菜。因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區吃鹽巴都困難,醫療條件也差,經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為了給家人補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飯上一道海帶,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碘。在當時的條件下,海帶對土家人來說,真可謂「山珍海味」,經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年夜飯上的一道好菜。如今,海帶早已退出年夜飯的「舞台」。
土家人吃過年夜飯後,各家都會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達對田地的熱愛。
客家人的不斷遷徙,使他們對故土更為留戀。對家鄉山水、習俗的懷念使他們緊緊地團結起來,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艱難困苦,傳統習俗成為聯系客家人的堅強紐帶。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來仍保持了客家的傳統風俗習慣。
客家人對農歷新年極為重視。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有條件的客家鄉鎮從正月到二月要耍燈舞,燈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等,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燈習俗流傳至今。
此外,還要舉行大型慶典活動--舞龍,有彩龍、火龍、水龍、脫節龍和和上川龍之分。其中,尤以上川龍最有特色。上川龍是清初江西劉氏移民帶到川西的,由劉氏族人年年扎龍,年年舞龍,用於拜年沖喜,祈求風調雨順。上川龍巨大雄偉,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動,龍頭重達三五十斤,耍龍技巧性強、路數多。
========================
【重慶的趕年的習俗】
土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是年節;節日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
土家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
過年: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將祖先祭祀日稱為「過年」。
但「過年」的時間,則因姓氏、宗支、地域而異。如:酉水河西的彭姓和石堤彭、白、李、馬、蔡、田六大姓為三月三;酉水鄉龍頭村田姓為四月八;可大、沙灘、酉水等鄉李姓為七月初一。
過族年,要在祠堂里舉行祭祖儀式,先祭土王,再祭本族祖先。祠堂里,整日鞭炮不斷,鐵銃轟鳴,號角聲聲,「嗬喂」陣陣,其盛況是其它節日難以比擬的,後逐漸改為戶祭。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也有祭冉宣慰、田宣慰、楊宣慰以及馬伏波的。祭祀的本族祖先中,揚姓祭楊再思,李姓祭「天」字輩的三祖先,部分彭姓和謝姓八部大王。
祭祀畢,游鄉串寨,走親訪友,對歌宴客,真是「滿山滿寨都是歌,賓客如流歡樂多」,長達三、五日之久。
趕年:土家族過春節,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趕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以酉陽縣為例;老寨鄉彭姓,臘月二十九過「趕年」;後溪鄉彭姓,臘月二十四過「趕年」;可大鄉和沙灘鄉李姓,臘月二十八過「趕年」。過「趕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樣。可大、沙灘鄉李姓過「趕年」時,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點油燈,只能點燭,並通宵不熄。部分彭姓過「趕年」時,清晨得由男子做飯。飯做好,祭祀祖先完畢,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飯後,全家出門遊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飯,過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