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現在威力最大的核彈爆炸後產生的電磁脈沖會讓多大范圍內的電子設備失效
當時原子彈是低空空爆,已證明低空核爆的電磁脈沖會被大氣阻擋,范圍十分有限,不如專為EMP設計的高空空爆范圍大,爆炸時飛機已經飛出范圍之外,所以當時兩架飛機均未受到EMP影響。
60年代的核試驗中有觀測飛機的電子設備受到影響,但是當時飛機電子設備甚為簡單,影響不大,所以均成功返航,更不用說40年代的飛機。
舊式電子設備採用電子管(真空管)的老式元件較多,對於電磁脈沖抗性強,不像今日的半導體元件那麼容易燒毀。
⑵ 有個高科技的東西,他可以讓所有電子設備全部不能用,這東西是什麼了求答!
是不是第三代核武器EMP炸彈一種電磁輻射增強核彈
⑶ 有什麼辦法可以永久性的毀壞電子武器
目前的電磁波武器就能做到這一點!
電磁武器
電磁波是指迅速變化的電磁場在空間的傳播,人類從形成之日起便生活在電磁波的汪洋大海之中。電磁波輻射會對人體造成損傷,特別是會破壞電子設備,這是已被科學所證實的,一些國家正在利用這一原理,研製威力巨大的電磁波武器。
電磁波通常可分為射頻(無線電頻譜)和光頻兩種。
中文名 電磁武器
外文名 Electromagnetic weapons
分類 按波長,按武器類別
影響 系統破壞,人體傷害
分類
按波長分
電磁波武器通常主要是指射頻段的武器。由於電磁波武器發射的是電磁波,它具有發射速度快(30萬千米/秒,而導彈最快的飛行速度也超不過3萬千米/小時)、全天候能力強、穿透性好等獨特的優點,正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
按武器類別分
正在研製的電磁波武器有微波波束武器和電磁脈沖武器(又稱微波炸彈或電磁脈沖彈)兩類。
原理
微波波束武器是指利用定向輻射的高功率微波波束來殺傷破壞目標的一類武器。由於這類武器的技術復雜,截至21世紀初,還沒達到實用階段。微波波束武器可攻擊的目標非常之多,可以殺傷人員,可以攻擊任何裝備了現代化電子設備的武器系統,特別是能夠攻擊隱身武器裝備。 對人員的殺傷,其殺傷機理分為「非熱效應」和「熱效應」兩類。非熱效應是指當微波照射強度低時,使導彈和雷達的操縱人員、飛機駕駛員以及炮手、坦克手等的生理功能紊亂(如煩躁、頭痛、記憶力減退、神經錯亂以及心臟功能衰竭等),導致武器系統失靈。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就曾多次抗議前蘇聯用微波照射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使其工作人員的健康受到損害。熱效應是指在高功率微波照射下,人的皮膚灼熱,眼白內障,皮膚內部組織嚴重燒傷和致死等。前蘇聯的研究人員曾把山羊當作「活靶」,進行強微波照射試驗,結果1公里以內的山羊頃刻間「飲彈身亡」,2公里以內的山羊頃刻喪失活動功能而癱瘓倒地。
電磁武器
對各種武器系統的破壞,主要是破壞武器系統中的電子設備,使其喪失作戰效能。當微波功率較小時,可以干擾相應頻段的雷達、通信、導航設備的正常工作;功率稍大時,可使探測系統、C4I系統和武器系統設備中的電子元器件失效或燒毀;功率較大時,微波輻射形成的瞬變電磁場可使金屬表面產生感應電流,通過天線、導線、電纜和各種開口或縫隙耦合到衛星、導彈、飛機、艦艇、坦克、裝甲車輛等內部,破壞各種敏感元件,如感測器和電子元器件,使元器件產生狀態反轉、擊穿,出現誤碼、記憶信息抹掉等;功率極高時,會在很短的時間內使目標受高熱而破壞,甚至能夠提前引爆導彈中的戰斗部或炸葯。對隱身武器裝備的攻擊,主要是由於隱身武器為了減少對雷達波的反射,採用了能夠吸收雷達波的材料,另外還在裝備表面塗有能夠吸收雷達波的塗料,使之達到隱身的目的,但遇到強度比雷達波高出幾個數量級的微波波束武器,情況就大不一樣了。輕者瞬間被加熱,導致機毀人亡;重者會立即化為一縷青煙。而現有的普通武器裝備主要由金屬材料構成,它們對微波能量吸收較少,故微波波束武器摧毀隱身武器要比摧毀普通武器容易得多。所以說微波武器一旦投入戰場,必將成為各種隱身武器裝備的「剋星」。
電磁武器
電磁脈沖武器是一種利用核爆炸或其他方法產生的能量相當於幾十個閃電的強電磁脈沖來破壞敵方雷達、通信系統和武器系統中電子設備等的一類武器。電磁脈沖武器包括核電磁脈沖彈和非核電磁脈沖彈。
電磁脈沖武器爆炸時可以發出能量高達數百萬瓦的電磁脈沖,且頻域寬,從極低頻到超高頻,因此可破壞大范圍內一切正在使用的軍用和民用電子、信息、通信系統,摧毀可能被敵人用來發射導彈的電子控制設備,癱瘓敵國重要地區的電力輸送網、通信網(包括收音機和手機)、電視網等,破壞其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給民眾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例如,1999年3月24日北約對南聯盟的轟炸中,美國使用了尚在試驗的電磁脈沖武器,使南聯盟部分地區的各種通信設施癱瘓了3個多小時。
⑷ 怎麼樣讓所有電子設備失去功能
去拉電閘。。。。呵呵,開玩笑呢, 就是電磁波就可以。
⑸ 什麼情況下一個普通人不能使用一切電子設備
死人。就是犯人在監獄還能看電視呢。
⑹ 黑客帝國裡面哪種武器(設備發送一種波)可以使電子產品癱瘓
電磁彈 現在已經有部分國家在使用了 電磁彈主要的功能是 摧毀電子晶元 讓原有的設備無法正常工作 對身體傷害不大
⑺ 如果所有的電子設備都無法使用了,你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出差的機票公司已定好,航班信息已發到手機,但沒法值機,沒法看到飛機的實時信息。早晨起個大早,趕大巴去飛機場,幸好早有準備,兩小時路程可以看書,但困意上涌,於是抱著書睡了一路。因為沒有值機,只能排長隊人工取票,無手機可玩,慶幸空姐質量不錯。
⑻ 電子對抗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diàn zǐ ì kàng]
電子對抗
電子對抗(ECM—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就是敵對雙方為削弱、破壞對方電子設備的使用效能、保障己方電子設備發揮效能而採取的各種電子措施和行動,又稱電子戰。
電子對抗分3個方面:電子對抗偵察、電子干擾和電子防禦。
電子對抗按電子設備的類型可分為雷達對抗、無線電通信對抗、導航對抗、制導對抗、光電對抗和水聲對抗等;按配置部位又可分為外層空間對抗、空中對抗、地面(包括海面)對抗和水下對抗。
機載電子對抗系統是現代電子對抗的主要手段。隨著彈道導彈和衛星的發展,外層空間是一個新的戰場,電子對抗在未來的現代化戰爭中,將對戰略攻防起到重要作用。
⑼ 什麼電子設備可以在EMP炸彈下使用或者說,可以通過某方面的改造,使電子設備可以不受EMP炸彈的影響么
電磁脈沖武器 產生強烈的電磁干擾使敵方電子設備因為瞬間高壓而短路燒毀,電磁本身就有強烈的干擾電磁波的功能美國的科技方面確實很厲害,不過我們國家也有相關的電磁脈沖武器
⑽ 現在有沒有控制天氣的武器
有
軍事和氣象歷來有著緊密的聯系,從諸葛亮借東風火燒曹營開始,人類歷史上利用氣象條件在戰爭中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例子層出不窮。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氣象條件對於戰爭又有怎樣的影響?面對越來越多正在研製、在未來可能應用於實戰的氣象武器,我們應該持一種什麼態度?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解放軍理工大學羅堅副教授和王偉民副教授。
記者:您怎樣理解氣象對於戰爭的作用?您覺得氣象對戰爭到底存在多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更多的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羅堅:戰爭與氣象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從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到本世紀初的伊拉克戰爭,氣象與戰爭如影隨形。可以說,無論作戰樣式如何變化,武器裝備如何發展,戰爭都要受到氣象的影響。氣象條件是把雙刃劍,對作戰雙方來說都是公平的,關鍵看誰能駕御它而不受其影響,如果能合理利用氣象條件,氣象將成為戰鬥力的「倍增器」。
記者:在近期發生的戰爭中,有哪些利用氣象條件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例子?
羅堅:這種例子很多。海灣戰爭中,海灣地區特殊的氣候條件是多國部隊戰略決策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選擇對伊作戰的時機時,美軍氣象部門向國防部提供海灣地區的氣候報告時指出:對伊作戰的時機應選擇在12月至次年3月,盡管這一時期陰雨和霧日多,但比起4~10月份的高溫、風沙天氣,這種影響要小得多。如果把戰爭拖到3月以後,高溫和風沙天氣對美軍的人員和武器裝備都有很大的影響,會大大降低美軍的作戰能力。
在選擇首次發起空襲的時機時,美軍同樣也認真考慮了海灣地區的氣象條件。西方軍事家認為:美軍應在某個無月光、無雲和少霧的深夜向伊軍發起閃電般的進攻。多國部隊氣象保障部門在仔細研究了各種氣象資料後,提出了3個最佳時段:1月17日~20日、2月16日~18日、3月17日~19日。根據氣象預報,海灣地區1月16日~20日為理想的無月夜,天氣晴朗,多國部隊就選定在1月17日凌晨發起空襲。在無月光的晴朗黑夜條件下,多國部隊充分利用其夜戰能力強的優勢,達成了戰役上的突然性。因而多國部隊的第一波攻擊,沒有遇到伊軍防空力量有組織的抵抗,飛機全部安全返航。
記者:我們很多人都看到過把氣象氣球放到空中,以獲取空中氣象條件的畫面。在現代戰爭中,除了這種比較初級的方式,我們更多的是通過哪些手段來獲取氣象信息?
羅堅:氣象雷達、氣象衛星是最重要的現代探測手段,它與常規氣象觀測互為補充。
天氣雷達一般用於探測熱帶氣旋,雷暴、颮線等強對流天氣系統,以及實時監測與之相伴的暴雨、冰雹、龍卷風等災害性天氣的強度、位置和移動情況。
氣象衛星搭載了紅外掃描輻射儀、微波輻射計、電子攝像機等多種遙感儀器,對地球及大氣層實施被動式的遙感探測,能獲得大范圍連續的氣象要素。
除上面所講的探測手段外,人們還在飛機、遠洋船舶上搭載氣象觀測儀器,獲得非常規氣象資料,彌補以上探測手段的不足。
在戰爭條件下,敵方會最大限度地封鎖氣象情報,這時可用氣象偵察飛機、無人駕駛的大氣探測遙感飛機、下投式探空儀和空投式自動氣象站等手段來獲取目標區的氣象信息,甚至向目標區派遣氣象小分隊攜帶野戰氣象儀收集目標區的氣象情報。
記者:對於軍事氣象預報和普通的面向公眾的氣象預報有什麼區別?您能否針對不同的武器裝備,舉幾個例子?
羅堅:大家對氣象預報一定十分熟悉,我們每天都要收聽收看天氣預報以決定我們的日常生活。但軍事氣象保障中的氣象預報與我們熟悉的面向公眾氣象預報相比,從保障對象、預報內容和預報精度都有很大區別。
軍事氣象預報是軍事氣象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軍事行動是海陸空等多軍種參加的聯合作戰,不同的武器裝備,不同的作戰任務、不同的作戰樣式,都有它最適合的氣象條件,預報的內容和要求都有很大不同。因此軍事氣象保障工作十分復雜,既要有保障某個軍兵種獨立作戰的能力,又要有保障戰區各軍兵種合同作戰的能力。
記者:現在,有很多人在使用「氣象武器」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和人工影響天氣相比有什麼區別?
王偉民:把人工影響天氣的手段運用到軍事上,作為一種戰術來使用,造成對敵方不利、對我方有利的戰場態勢,就可以稱之為氣象武器。但是,與人工影響天氣相比,氣象武器的概念更大一些,除了人工影響天氣的手段外,還包括人工影響環境的手段,比如說:人工臭氧洞、人造酸雨甚至人工影響電離層等。這是更加廣義的氣象武器的概念。但是,人工改變颶風路徑和人工臭氧洞還基本上都是概念性的東西,還處於實驗和探索狀態。
記者:媒體上有很多關於人工降雨、人工造雷、人工驅霧之類的報道。您認為,人類是否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設想和希望隨意地影響和改變天氣?
王偉民:不是這樣。影響天氣的前提是必須具備一定的氣象條件。以人工增雨為例,只有當天空中陰雲密布的時候,在天空中播撒一定的催化劑,雨才會下得更大。而在晴空萬里的時候,你在空中播撒催化劑是毫無效果的。所以,人工影響天氣的前提是必須具備一定的氣象條件。
記者:像人工改變颶風路徑這類的設想,以現在人類的技術水平,它變為現實的可能性有多大?
王偉民:美國曾經嘗試過,但是不太成功,主要問題是理論方法上沒有更多新的突破,主要的難點是如何在理論和技術上找到一個突破口。目前用催化劑的方法難度還是很大的。如果解決了理論和技術上的難點,人工影響颶風路徑就並非是不可能的。
記者:作為軍事氣象方面的專家,您覺得我們對待氣象武器應該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王偉民:聯合國在1977年通過相關協議,禁止將人工影響天氣的技術運用與軍事領域。這個協議主要是考慮到這種技術可能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但是,對於戰爭來說,一旦戰爭爆發,一切的行動都會使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燃燒油井、燃燒輪胎製造煙幕以及飛機轟炸都會對空氣和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由於氣象條件對於戰爭的重要影響,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世界各國關於人工影響氣象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
由於在技術上、原理上很多東西我們還不太清楚,所以在影響天氣和改變天氣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你意想不到的、超出你原先預想的狀況,甚至天氣發展的狀況和你所希望出現的結果完全相反。天氣系統是非常復雜的,你希望通過人工增雨的作業使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但是,實際的降雨量可能會大大超出你的控制,這樣不僅打擊了敵人,也給己方帶來了一場災難。所以,在理論研究還沒有到達一定水平的情況下,做相關的研究和實驗應該慎之又慎。
記者:對於內容不同的氣象武器實驗,我們是否應該採取同一種態度?
王偉民:對於不同的實驗內容,我們應該區別對待。就像對待武器一樣,有的武器是常規的,有的是具有毀滅性的。對於人造酸雨、人工製造臭氧洞等計劃,對環境的破壞是非常大的,你無法去控制它,有可能造成災難性的、不可預測的後果,我覺得是應該非常慎重的。對於這些問題,我個人覺得可以做一些基礎理論的研究,而決不能輕率地進入實施階段。(記者 潘婷)
專家簡介:
羅堅,男,1965年1月生,現任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軍事氣象系副教授。主要從事熱帶天氣學、氣象信息處理和軍事氣象業務自動化等方面的研究。
王偉民,男,1963年4月生。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海洋與空間環境系空間環境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長期從事大氣物理和大氣環境及空間環境的教學科研工作。
全球最大氣象武器
然而,有美國物理學家認為,HAARP項目是世界上最大的電離層改造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氣象戰武器,可以人為操控當地天氣,破壞其它國家飛船和運載火箭的飛行,擾亂其它國家的通訊往來。俄羅斯《真理報》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雖然在聯合國禁止研製氣象武器條約上簽字,但阿拉斯加美軍電磁攔截工程明顯是利用科學研究的幌子或者是以雙重技術為掩護進行軍事項目開發。
據美國媒體披露,美國空軍曾於冷戰結束後擬訂21世紀氣象戰規劃,它就是"2025年全范圍控制計劃",企圖設法通過氣象戰確保美國在國際事務中處於領先地位的能力。美軍中還曾有人提議使用原子彈進行氣象戰:在暴風雨催生系統或者雲中引爆原子彈,以形成輻射雨,產生比正常核爆炸還要大的輻射污染區,對敵方造成更大范圍的殺傷。
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據悉,開發氣象武器涉及許多技術,具體來說有六大項。一是洪水技術。即通過飛行器向敵方上空的雲層中施放硝酸銀顆粒,使雲層中的水蒸氣形成大雨,從而造成特大洪水。二是嚴寒技術。在敵方距離地面17千米左右的高空爆炸裝有甲烷或二氧化碳氣體,造成"遮雲蔽日",讓敵方陣地的廣大地區一片黑暗,溫度下降到與史前冰川時代類似程度,使敵方人員或死或傷,武器裝備遭到破壞。三是巨熱風暴技術,在沙漠地區使用激光將空氣加熱,形成龍卷風和沙漠風暴,將敵方的人員或設備捲走。四是水柱技術。即在海底30米深處投放威力巨大的炸彈,形成海底地震,造成海嘯,掀翻敵水面艦艇,沖垮海岸上的陣地或人員裝備。五是濃雲技術。利用微波技術,在自己陣地上製造烏雲降霧或消霧,使敵方飛機無法進入或失去攻擊目標的准確位置。六是"毛毛雨"技術。也是利用微波技術使敵方陣地下起毛毛雨,雨滴雖小,但密度極大,形成一個"雨簾",使敵方雷達找不到目標。
天氣成現代戰爭關鍵
在現代化作戰中,氣象環境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軍事行動。事實證明,越是尖端、敏感度極高的武器裝備系統,越容易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制約。如伊拉克戰爭期間,沙塵暴使上百架美軍武裝直升機不得不提前返航,經查,僅有7架可以繼續作戰。
對那些精確制導武器來說,氣象環境也是致命殺手,如強激光通過1公里厚的沙塵大氣,其能量將減弱90%以上,在有雨的情況下,激光傳輸5公里後,能量僅剩1.8%。一台作用距離為800米的主動紅外夜視儀在星光條件下作用距離可達600米,而在烏雲密布、多霧、星光暗淡的條件下,其作用距離就降為10米了,簡直成了一個"睜眼瞎"。
據報道,美國一直在進行氣象武器的研製和試驗工作,美國防部關注中國2010年氣候突變,其真實意圖引人深思。對於美國防部的秘密報告,跟風派只討論秘密報告中的氣象災害,不研究其戰略意圖,綜合研究能力低下不僅是國家安全的最大隱患,而且成為中國科技發展和應用的最大障礙。伊拉克戰爭之後,美軍重點已移師亞洲。氣象武器和氣象條件同時具備令人擔憂。
1. 俄媒體揭露俄美等大國正在研究未來8大超級武器[1]
遠景計劃署是美國國防部的絕密武器研發部門。這個部門最引人瞻目的任務就是研發未來武器。當然,俄羅斯國防部和世界其它國家的國防部也都有類似遠景計劃署這樣的未來超級武器研發機構,只不過,所有的這些研究機構都是國家機密。9月26日,俄羅斯[真理報]披露了美國、俄羅斯等超級大國正在研究的未來超級武器。這些超級武器必然將對整個人類的未來產生重大的影響。地震武器欲將敵城夷為平地,氣象武器隨時製造風暴,太陽能武器把大片土地化為焦土。
人類未來的超級武器還可能有太陽能武器。實際上,早在公元前三世紀人類就已經使用過太陽能武器了。赫赫有名的古希臘數學家亞里斯多德就指揮古希臘軍民架起大鏡子反射太陽光,最終燒毀了羅馬的無敵艦隊。當然了,亞里斯多德的這種"超級太陽能武器"致命的弱點就是太受天氣的影響,一陰天有雲太陽能武器就不靈了。不過,如果這些鏡子被搬上太空的話,那麼就不怕多雲陰天了。這些被送到太空的"鏡子"能聚斂太陽光,使鏡子中心的溫度高達好幾千度。如此高溫強光當然可能透過厚厚的雲層射到地面。如果那個目標被這種"死亡之光"瞄上的話,那麼不化也得燃燒起來。當然了,這樣的超級武器也有要命的缺點,那就是它的威力實在太大了,就象原子彈一樣在摧毀目標的同時,也毀掉了四周所有的物體。因此,對於戰勝者們來說,只剩下一片焦土不能算是真正的勝利。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中子彈就要強得多,因為它會殺死目標區內所有的動物,可沒有生命的物體,比如說建築卻絲毫無損。
通過改變大氣中的電荷來改變某個特定地區的特定天氣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說製造出暴雨,乾旱和其它有害天氣。這種天氣都能給敵人造成致命的破壞。有消息說,俄羅斯的科學家們正在奧布寧斯克研製這種超級天氣武器。
2. 直面軍事變革--技術裝備日新月異[2-4]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大量新概念武器會不斷出現和應用於戰爭。這些新概念武器具有完全不同的殺傷和破壞機理,它不以大規模殺傷對方人員的生命為目標,而是通過使對方的作戰人員和武器裝備喪失作戰功能,或通過改變敵國的生態和自然環境來達成戰爭目的[2]。
新概念武器中具有大面積破壞與毀傷效果的主要有次聲波武器、電磁脈沖武器、激光武器和氣象武器等。次聲波武器具有洲際傳送能力,並且可以穿透10多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因此作用范圍極廣。在高空施放的電磁脈沖彈可以在瞬間使大范圍的電子設備喪失功能。激光武器可以切割敵對國上空的一塊臭氧層,引發大面積的溫室效應。氣象武器可造成大面積的洪澇災害、地震和火山爆發等。據俄羅斯的軍事理論專家分析,1999年6月至7月南歐地區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酷熱,最高氣溫達到50度。據認為實際上這是美國借戰爭試驗氣象武器造成的。新概念武器的發展前景廣闊,其大規模運用將使未來的信息化戰爭具有亞核戰爭的效果[2]。
所謂"氣象武器",是指為達到軍事目的,運用現代化氣象科學技術,通過人工控制風雲、雨雪、寒暑等天氣變化來改變戰爭環境,人為製造各種特殊氣象,配合軍事打擊,達到干擾、傷害、破壞或摧毀敵人的目的。隨著氣象科學的不斷發展,氣象武器必將在未來戰爭中大顯身手。目前,氣象武器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人造洪瀑 用人工降水的方法增加敵活動地區的降水量,形成大雨、暴雨影響其戰場使用,甚至造成洪水泛濫,傷人毀物,沖垮道路橋梁,使敵人交通沖斷,補給困難,機動受限。
人造乾旱 通過控制上游的天氣,給下游 的敵對國和敵配置地區製造長時間的乾旱,以削弱敵方的戰爭潛力,破壞敵人的生存環境。
人工引導台風 向台風雲區投入碘化銀發煙彈或其他化學催化劑,使台風改變路徑並將台風根據需要引向敵對國,以毀傷敵對國的軍事設施。
人工消雲、消霧 人工消雲消霧是指採用加熱、加冷或播撒催化劑等方法,消除作戰空域中的雲層和濃霧,以提高和改變能見度,保證己方目視觀察、飛機起飛、著陸和艦艇航行等作戰行動的安全。
人工造霧 人工造霧就是通過施放大量的造霧劑,人為地製造漫天大霧,以隱蔽自己的行動,或給敵人的行動造成困難和障礙。
人造寒冷和人造酷熱 人造寒冷,就是在敵對國或敵控制地區上空播撒吸收太陽光的物質,使氣溫急劇下降,製造使人難以忍受的寒冷天氣,凍傷敵方的戰場人員,損壞敵人的武器裝備,摧毀敵人的戰鬥力;人造酷熱,是指在敵國境內或敵作戰地區上空播撒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物質,使氣溫驟然升高,產生酷熱,直接削弱敵人的戰鬥力。
人造臭氧空洞 利用化學或物理的方法,消除大氣層中某個范圍內的臭氧分子,在大氣臭氧層中形成"紫外窗口",讓太陽的紫外線直接殺傷敵對國的人員和生物。
人工控制雷電 人工控制雷電,是指通過人工引雷、消雷等方法,使雲中電荷轉移或提前釋放,控制雷電的產生,以確保空中和地面軍事活動的安全。人工控制雷電主要方法有:一是利用帶電雲團播撒凍結核,改變雲體的動力學和微物理學過程,以影響雷電放電;二是採用播撒金屬箔以增強雲中電導率,使雲中電場維持在雷電所需臨界強度以下抑制雷電;三是人為觸發雷電放電,使雲體一小部分區域在限定的時間內放電[3]。
千百年來,大自然的無窮威力令人恐懼,台風、海嘯、地震、火山噴發等對人類生存的威脅一直就沒有停止過。於是各種自然災害成了科學家爭相研究和探索的對象,以求趨其利而避其害。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不僅可以巧妙地利用巨大的自然力為軍事服務,而且可研製和使用氣象武器,改變局部的自然條件,使之有利於己而不利於敵[4]。
越戰期間,由柬埔寨通往越南的"胡志明小道"常常突然出現暴雨、山洪沖斷橋梁和毀壞堤壩的現象,其破壞程度不亞於大規模轟炸。開始,人們只認為是天公不作美,後來才知道這是美軍在小道上空投擲碘化銀彈的結果。在1971年6月美軍進行人工降雨的最盛時期,大批運輸車輛掙扎在泥濘之中,一周之內通過"胡志明小道"的車輛由原來的9000輛減少至900輛,使美國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作戰效果。從那時起,擁有"氣象武器"就成了各國軍事家們競相追逐的目標。美國在50年代就建立了氣候實驗室,專門從事氣象控制技術的研究。俄羅斯也不甘落後,依靠其雄厚的國防工業基礎,在氣象武器的研製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4]。
3. 美國國防部關注中國的氣候突變
美國防部《氣候突變的情景及其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意義》的報告(GBN報告)中關於中國的預測內容,大部分措辭比較模糊,只有一條明確指出了時間和地點,那就是在2010年前後,中國南部地區將發生持續整整10年的特大乾旱;同時還說,中國現在的"南澇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時候可能變成"北澇南旱"的降水分布型[5]。GBN報告的結論與2003年3月31日開幕的氣候變化國際科學討論會十分類似,其對中國氣象情報的重視異乎尋常。
如果跟風派知道有氣象戰爭這個概念,他們就應該更深刻地領會美國防部的意圖。利用自然的氣象災害,使用氣象武器,擴大敵對國家氣象災害的范圍和強度,使敵對國處於極端的戰略劣勢,這就是氣象戰爭。研究美國國防部的秘密報告,居然沒有涉及美國國防部的戰略意圖,中國的跟風派實在幼稚的可愛。難道國家安全的敵人真的就是氣候突變?天災和人禍是並行的,跟風派誤國,原因在於聽命於人,沒有自己獨立的科學思維[6]。
4. 氣象武器和氣象條件同時具備令人擔憂
美國一直在進行氣象武器的研製和試驗工作,越南戰爭、科索沃戰爭、海灣戰爭都成為氣象武器的試驗場。美國防部關注中國201 0年氣候突變,其真實意圖引人深思。對於美國防部的秘密報告,跟風派只討論秘密報告中的氣象災害,不研究其戰略意圖,綜合研究能力低下不僅是國家安全的最大隱患,而且成為中國科技發展和應用的最大障礙。跟風派把氣候突變定義為國家安全的敵人,實際上,最危險的敵人是利用中國氣候突變的氣象武器使用者。伊拉克戰爭之後,美軍重點已移師亞洲。2008-2012年台海危機關鍵時期,氣象武器和氣象條件同時具備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