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為何要建造空間站對於太空探索有什麼意義
這個話題一出現,美國就想起對我國的封鎖、對我國的技術壓迫等,現在的這次措施讓美國感受到,美國可以像不需要美國一樣建立獨立的空間站。具有強大的宇宙實力。當然,就其本身而言,今天的國際空間站也不在中國之內。據介紹,大家所說的中國「被拒絕加入國際空間站」,但事實上,根據公開報告,我國不僅沒有被拒絕,而且沒有實際申請過,因此這里可能會有一些誤解。
在載人航天第三階段戰略中,中國已經突破了載人飛船發射的第一步,還突破了第二階段第一階段交會對接技術,正在進行下一階段的航天實驗室開發工作。已經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機主要用於交會對接實驗,但也將進行部分宇宙實驗,為宇宙實驗室的運營積累經驗。中國空間站建成後,將全面掌握載人航天技術,進行大規模航天試驗,為中國航天寫下更加輝煌的一頁。
Ⅱ 空間站有什麼作用
空間站保證了太空科研工作的連續性和深入性。
空間站特點是體積比較大、結構復雜,在軌道飛行時間較長,有多種功能,能開展的太空科研項目也多而廣。空間站在運行時可載人,也可不載人,只要航天員啟動並調試後它可照常進行工作,定時檢查,到時就能取得成果。
這樣能縮短航天員在太空的時間,減少許多消費,當空間站發生故障時可以在太空中維修、換件,延長航天器的壽命。增加使用期也能減少航天費用。因為空間站能長期(數個月或數年)的飛行,故保證了太空科研工作的連續性和深入性,這對研究的逐步深化和提高科研質量有重要作用。
空間站可分為以下幾代:
第一代空間站:特點:單模塊,一個對介面(禮炮1號、禮炮2號、禮炮3號、禮炮4號、禮炮5號)。
第二代空間站:特點:單模塊,兩個對介面(禮炮6號、禮炮7號)。
第三代空間站:特點:多模塊,積木式結構(和平號空間站)。
第四代空間站:特點:多模塊,桁架結構和積木式的混合結構(國際空間站)型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空間站
Ⅲ 太空站有什麼作用
太空站
太空站又稱為「空間站」、「軌道站」或「航天站」,是可供多名宇航員巡航、長期工作和居住的載人航天器。在太空站運行期間,宇航員的替換和物資設備的補充可以由載人飛船或太空梭運送,物資設備也可由無人航天器運送。1971年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太空站———「禮炮」1號,此後到1983年又發射了「禮炮」2—7號。1986年前蘇聯又發射了更大的太空站「和平」號,目前仍在軌運行。美國1973年利用「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剩餘物資發射了「天空實驗室」太空站。
太空站在科學研究、國民經濟和軍事上都有重大價值。它的用途包括天文觀測、地球資源勘測、醫學和生物學研究、新工藝開發、大地測量、軍事偵察和技術試驗等。太空站還可以作為人類造訪火星等其它行星的跳板,並試驗載人行星際探索技術。
太空站分為單一式和組合式兩種。單一式太空站由運載火箭或太空梭直接發射入軌;組合式太空站由若干枚火箭或太空梭多次發射並組裝而成。太空站通常由對接艙、氣閘艙、軌道艙、生活艙、服務艙、專用設備艙和太陽電池翼等部分組成。對接艙一般有數個對介面,可同時停靠多艘載人飛船或其它飛行器。氣閘艙是航天員在軌道上出入太空站的通道。軌道艙是宇航員在軌道上的主要工作場所。生活艙是供宇航員進餐、睡眠和休息的地方。站內一般設有卧室、餐廳和衛生間等。服務艙內一般裝有推進系統、氣源和電源等設備,為整個太空站服務。專用設備艙是根據飛行任務而設置的安裝專用儀器的艙段,也可以是不密封的構架,用以安裝暴露於空間的探測雷達和天文望遠鏡等儀器設備。太陽電池翼通常裝在站體外側,為站上各儀器設備提供電源。
去年11月20日,俄羅斯的一枚「質子」號運載火箭在哈薩克境內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起飛,成功地發射了「國際太空站」的第一個組件———「曙光」號艙。「國際太空站」計劃是1984年由美國總統里根提出的,原名「自由」號,由美國牽頭,現有16個國家參與建造,定於2004年投入使用。繼「曙光」號艙之後,美國去年12月4日又發射了「節點」1號艙,並同「曙光」號對接到一起。站上的各種設備將由俄羅斯火箭和美國太空梭分45次運送到軌道上。
「國際太空站」由重新設計的「自由」號和俄原准備建造的「和平」2號兩部分組成,兩部分的交接處就是已率先發射的「曙光」號艙。全站建成後重426噸,跨度為108.5米 88.4米,將運行在高約400公里、與地球赤道呈51.6度夾角的一條軌道上。該站初期可乘3人,後期可增至6人。它的規模大大超過了「和平」號。 載人航天技術在60年代就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但長期以來一直是蘇/俄、美兩國的天下,現在我國正致力於載人航天技術的研究,1999年10月20日,「神舟「號宇宙飛船發射成功。我國航天工業有望在本世紀在本世紀末下世紀初完成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本文基於該背景。向讀者介紹最新國際太空科學發展情況。
21世紀將是人類正式進出太空時代,國際太空就是其基礎工作之一。太空站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太空環境進行實驗,並將結果利用於以後的太空開發和產業上。此外也要進行地球觀測和天文觀測,也可能成為建設月球基地和載人火星探測的中繼站。
1971年4月19日,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第一個空間站禮炮一號,此後美蘇又分別把8個空間站先送上太空,在已建成的9個空間站中,有8個是蘇俄的,只有1個是美國的,它表明蘇/俄在空間站領域居當代領先地位,其主要原因是美國把所有力量都集中到研製太空梭方面去了。
人類顯然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目前還正在計劃建造我國合作的國際空間站。
1984年,美國里根總統在國會的年初國情咨文演說中宣稱,以10年之內完成為目標。其實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早在1982年就成立了太空站的概論設計,此計劃經過里根總統宣布才正式起步。
美國於1982年就向日本、歐盟各國和加拿大等國呼籲參與太空站建造計劃,參與各國於1985年跟美國交換備忘錄,先行設計作業也就開始啟動。依照備忘錄,曾經提供太空梭上的太空實驗室的歐洲負責實驗艙,提供太空梭上的機械臂的加拿大則准備太空站上的機構臂。日本則是開始進行實驗艙的先行設計工作。1988年,太空站計劃進入開發階段,並命名為「自由號」。
太空站計劃在後來數年遭遇到削減預算等多項障礙下,屢次更改設計及時間表,到了1993年柯林頓政府由於財政壓力,大幅縮小建設規模。
1992年,美俄兩國同意在太空開發領域里合作,兩國宇航員可進入對方宇宙飛船內,並進行美國太空梭和俄羅斯和平號太空站計劃。其中太空梭與和平號對接任務的規模後來加以擴大,成為國際太空站第一階段的主要實施項目。太空站計劃獲得俄羅斯參與之後,始得具備真正的國際太空站計劃。其中太空梭與和平號對接任務的規模後來加以擴大,成為國際太空站第一階段的主要實施項目。太空站計劃獲得俄羅斯參與之後,始得具備真正的國際性,名稱也改為「阿爾法號」,俄羅斯決定提供預定建造繼和平號之後的和平2號的多項硬體。
Ⅳ 建立太空空間站的必要性是什麼
幾十年的載人航天實踐已經證明,由於給養問題,無論是載人航天飛船或空地往返的太空梭,在太空飛行時間不能很長,一般不超過2周;另一方面,航天乘員初到太空的頭幾天會感受到失重效應給身體帶來的不適,諸如頭暈、自我失去協調等,會影響他們的工作能力,只有經過7~10天身體完全適應失重後才能全力工作。如果除去失重自動適應期,利用剩下的很短時間不可能在航天飛船和太空梭上進行很多空間科學試驗,更不可能進行較長時間的試驗項目。發射這樣短期的航天飛船或太空梭,效益費用比太低了。打一個比方,一艘海洋研究船,要到遠洋進行科學研究,如果它只能自帶一兩個星期的食物和淡水,就不可能在遠洋進行長期海洋研究。要進行長期海洋研究,就必須派出運輸船給海洋研究船運送生活補給品。為了把空間科學長期進行下去,就必須建立專門的太空空間站。至於給養和人員,另用航天渡船進行運輸。因此,科學家認為,在太空建立空間科學研究點——空間站,是航天技術發展的重要和必然的階段。建立太空空間站,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建立空間站便可長期進行軌道飛行。它持續飛行的時間可長達數年、數十年甚至更長。這就為空間生命科學研究、人在空間長期失重狀態的適應研究以及其他空間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第二,在利用空間站研究長期失重對人體影響的基礎上,可為長期航天、特別是星際旅行建造人的生命維持系統,試驗長期飛行的設備和技術。在這方面,前蘇聯利用空間站的載人科學實驗考察,迄今持續20多年,取得長足進步,為世界所公認。航天員季托夫和馬納羅夫長期在空間站工作,創造了在太空一次連續漫遊365天的紀錄,被世界認為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展望未來,人們清楚意識到人類星際旅行為期不遠了。從技術角度看,沒有什麼問題是不可解決的。然而關於人體能力,主要是適應太空能力,還有很多未知數。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長期的空間實踐,只有空間站才能提供這種客觀的實踐場所。一艘現代飛船飛達火星的最短時間大約270天。如果再做努力,人在失重狀態下能持續2~3年,那麼,人類就可親臨火星考察,探究它的奧秘,實現人們夢想的真正星際旅行。
第三,空間站也可成為今後建立月球居民區和未來火星載人飛行的中轉站。隨著太空計劃的進展,也可能成為未來到月球、火星載人飛行器的一個組裝、試驗和起飛點;也可利用空間站試驗和合成各種新材料,為建設太空工廠作工藝實驗准備,將來在太空工廠生產星際旅行所需要的技術設備。
第四,在空間站上,可利用空間的失重和真空等特殊條件生產地球上不能生產的超純度晶體、醫學及生物制劑,這對發展電子工業和人類與疾病作斗爭、造福民眾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在空間站上,航天員更可以從空間經常監督地球大氣、海洋和穀物生長狀況,估價地球上礦藏大小,保證超長距離通信,發出關於氣旋、颶風和火災起始等警告,還可為捕魚船隊、艦船、勘測和鐵路、高速公路、石油天然氣管道的建設者提供服務。
空間站需有什麼樣的軌道高度?根據空間站的用途與建設目的,可以從離地球200千米到數萬千米。空間站和地面將通過貨運、客運飛船作渡船,也可用太空梭或航空太空梭進行天地間的運輸業務聯系。
現代太空空間站都採用多模艙結構方案,可以通過對介面不斷擴大和延伸,組成一個龐大的軌道復合體。把目光投向未來,前蘇聯科學家喬奇·普科羅維斯基教授說,軌道復合體可能建設得非常大,有時會綿亘數百千米。他說,建設沿著軌道延伸的橢圓形狀的空間站是容易的,將來永久性運行的空間站可能會沿著整個軌道形成連續的環,或許到時還有必要建立若干這類的環。果若如此,這樣的系統會構成太空空間站的最高形式。
Ⅳ 宇宙飛船和空間站是怎樣的
隨著人造衛星上天,空間科學技術已經廣泛用於軍事、國民經濟和科學研究的許多方面,人類活動開始進入廣闊無垠的宇宙空間,從而使地理學、天文學和其他一些科學的面貌產生重大改變,並把氣象觀測、資源考察、環境監視和地圖測繪等工作,提高到集中的自動化水平,還引起了通訊電視廣播技術的根本性改革。
要發射載人宇宙飛船上天,必須解決許多極其復雜的技術問題和宇宙醫學一生物學等問題。首先是製成高度完善和威力強大的火箭,把宇宙飛船送人軌道。其次還必須解決宇宙飛船安全而准確地返回地面的問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高度精密的控制系統,優良的制動火箭發動機和其他制動裝置,保證宇宙飛船頭部在通過稠密大氣層產生高達數千度高溫情況下不致燒毀。為了保證人在宇宙中的生存和活動,宇宙飛船艙中要創設同地面上基本相同的空氣、溫度、氣壓、濕度等條件,解決同地面上的無線電聯系等。同時,宇宙飛船必須攜帶大量的科學考察儀器、制導裝置以及安全降落系統等。另外還要對宇宙醫學一生物學問題進行研究,證明乘宇宙飛船飛行對人體無害。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物理學、化學、數學、力學、電子學、無線電技術、冶金、儀器製造、自動化和遙控機械學、天文學、生物學、生物化學等許多重要學科提供最新科技成果。載人宇宙飛船的發射成功,說明這些問題實際上已經解決了。
是不是任何人都能乘宇宙飛船遨遊太空呢?不是的,是有條件的。一是身體要能適應空間飛行,二是要具備專門的知識和技能。為此,人員需經過選拔,並進行專門訓練。我們知道,在火箭起飛的時候,加速度很大,人的體重相當於在地面重量的九倍,甚至更大一些,這稱為「超重」現象,同時震動也很大;而在幾分鍾後進入軌道人又變得沒有重量了,即進入「失重」狀態,而人就飄浮起來了。因此,宇航員要在離心機上進行超重訓練,在震動台上進行震動訓練,在飛機上進行失重狀態下生活和工作的訓練等。為了保證宇航員的安全,宇航員要穿上特製的宇宙服,一方面可以防止宇宙線的輻射,另一方面可以密封起來,保證人體生存所需的溫度、氣壓、氧氣等。否則人們到達17千米以上的高空時,空氣壓力只有地面大氣壓力的十分之一,人體內的水在37℃(體溫)左右就會沸騰。由於全身血液沸騰,人會立刻死亡。另外,一般人只能經受住3~5倍的體重突增,當加速度很大時,假設加速作用的方向是從腳到頭,就可能使身體下部積存大量血液,而上部特別是頭部的血液不足,中樞神經機能受到破壞,甚至失去知覺。如果加速作用的方向與人體垂直(即人體平卧上升),情況就會好得多。穿上特製的宇宙服時,血液不會在身體各部分積存,也就不會突然從頭部流到腳部去,人們就可能忍受體重突增十幾倍的變化。為了節省燃料而減輕負載,還要有特製的宇航食品和生活設備。例如空氣調節設備,可以把帶上去的液體氧放出來供宇航員吸人,同時用化學葯品把呼出來的碳酸氣和水蒸氣吸收掉,並把其中未用掉的氧氣放出來,這樣就充分利用了氧氣。
人們乘坐宇宙飛船到星際空間的第一站——繞地飛行的軌道空間站進行航行後,身體情況有什麼變化呢?據報道,前蘇聯「聯盟26」從1977年12月到1978年3月16日止,與「禮炮6」劉接飛行%天後返回地面。檢查宇航員的身體情況表明,在三個多月空間失重條件下的飛行中,宇航員的體重減輕了5千克,身高卻增長了3厘米,但機體並未發生什麼變化。在空間站頭幾天,宇航員還不適應空間飛行環境,還得互相扶持,在站內總是愛躺著。過了幾天,在生理上、心理上便適應了空間飛行。返回地面後,宇航員又不能馬上適應地面環境,雖然宇航員不感到勞累,但自覺似乎處於空間,所以仍要做空間體育活動,幾天後才適應地面環境。
自從1960年發射宇宙飛船以後,每年都發射數顆載人或不載人的宇宙飛船和空間站,進行各種試驗和觀測工作。例如,美國在1973年5月14日發射的宇宙空間站「天空實驗室-1」,計劃前後接待三批宇航員,共9名;載人飛行140天,攜帶58種科學儀器,進行440個項目的研究。至1973年5月25日發射了宇宙飛船「天空實驗室-2」,與「天空實驗室-1」對接,第一批3名宇航員在上面進行了工作,對它發生的故障進行檢修,同時進行既定的科學技術研究和實驗,在空間飛行28天50分後脫離「天空實驗室-1」而返回地面。1973年7月28日又發射了宇宙飛船「天空實驗室-3」與「天空實驗室-1」對接,第二批3名宇航員在上面進行了醫學試驗、地球資源探測及太陽觀測,記錄到近百次太陽爆發。「天空實驗室-3」的形狀、重量同「天空實驗室-2」一樣,在空間飛行59天11小時9分後脫離「天空實驗室-1」而返回地面。到1973年11月16日發射了宇宙飛船「天空實驗室-4」,與「天空實驗室-1」對接,第三批3名宇航員在上面進行了太陽和彗星觀測、地球資源探測等。「天空實驗室-4」的形狀也同「天空實驗室-2」一樣。在空間飛行84天1小時16分後脫離「天空實驗室-1」而返回地面。這樣,到1974年2月8日為止,「天空實驗室」的三批宇航員共171天的宇宙飛行宣告結束。他們在「空間實驗室」上和地面保持電視和電話聯系,進行醫學考察共花費855小時(原計劃是700小時);技術試驗294項(原計劃是264項):材料考察研究32項(原計劃是10項);天體物理研究412項(原計劃是168項);第三批宇航員最重要的成果是在失重條件下飛行84天,返航時和返航後健康情況比前兩批宇航員還要好。另外,第三批宇航員返航前還藉助「阿波羅」發動機提高了「天空實驗室-1」的遠地點,以延長它的軌道壽命,同時把蓄電池放了電。
由於「天空實驗室-1」這個空間站沒有攜帶一種火箭發動機,使它能在壽命結束時按指令隕落到指定的公海,所以人們擔心,如果任它自行隕落,那麼這個重達82噸的龐然大物就有可能墜落在居民區。為此,自1976年以來,美國宇航局一直在研究如何復活「天空實驗室-1」,以便再次使用它以及避免墜人居民區。「天空實驗室-1」失去控制後以大約每5分一轉的速度繞它的縱軸做慢滾動飛行,如不採取有效措施,改變它的姿態,將由於受太陽黑子活動的影響,大氣阻力增大,預計會提前墜入地面。1978年4月底,地面控制人員已對「天空實驗室-1」的各主要系統做了復活試驗。發現?天空實驗室-1」密封艙的主次冷卻迴路系統、望遠鏡裝置的遙測系統、密封艙及望遠鏡的蓄電池系統還能正常工作。到6月初採取了第一步措施,向「天空實驗室-1」發了指令,首先復活姿控系統的推力器,使它的多用途對接裝置朝著飛行方向,而它的縱軸平行於地球表面,然後再用「天空實驗室-1」的兩台控制力矩陀螺繼續保持上述姿態,因這種姿態的大氣阻力最小,所以能達到延長壽命的目的。然後計劃從太空梭發射一艘叫做遙控操作系統的遙控飛行器,與「天空實驗室-1」對接,並利用遙控飛行器的推進系統把天空實驗室推向更高軌道,以備再用,或者使它安全墜人公海。但此計劃未付諸實施,「天空實驗室-1」終於在1979年7月12日凌晨墜人南印度洋至澳大利亞一帶。
前蘇聯在發射的一系列「聯盟」號宇宙飛船和「禮炮」號空間站上還進行了頻繁的軍事活動。如在「禮炮」號空間站上用旋轉焦距為10米的所謂太陽望遠鏡,對地面進行照相偵察,其解析度可達30~50厘米。1977年9月27日發射的「禮炮6」空間站,其前後有兩個對接裝置,因此可以有兩艘「聯盟」號飛船和它對接飛行,1978年2月X日曾首次與運輸飛船「進步1」號對接,形成了一列中間大兩頭細的所謂「空間列車」飛行。在「禮炮6」號與「聯盟26」、「聯盟27」、「聯盟28」、「聯盟29」、「聯盟30」和「進步1」號對接後,宇航員在「禮炮」站上進行了對地拍照、天文觀測、空間材料製造和生物醫學實驗等活動。完成任務後「聯盟」號飛船脫離「禮炮」號空間站而返回地面。
宇宙飛船不斷向自動化、多用途、低費用方面發展,以形成空間運輸系統,世界各國正加快其發展速度。上面所說前蘇聯的「進步1」號就是這種空間運輸船,專門為「禮炮6」空間站運送燃料、各種貨物、科學研究和實驗裝置及材料、宇航員生活用品等。「進步廣號」運輸船長8米,直徑2.2米,裝載總重7020千克,其中供應品佔2300千克(燃料1000千克、凈貨重1300千克),由貨運艙、燃料艙和工作艙三部分組成,與「禮炮6」對接後,用一個星期時間卸下運去的物品和燃料。由地面進行遙控,一旦卸完貨便裝上廢品,與工作艙自行分離、降軌,使之墜人太平洋上空大氣中予以燒毀。前面提及的太空梭,將是美國主要的空間運輸系統。太空梭由兩枚捆綁式固體助推火箭發射。當這兩枚固體火箭的燃料耗盡後,它們將拋回地面以備再用。而後太空梭將由一個大型液體燃料火箭送人軌道。這時,燃料箱即被拋掉;太空梭完成任務後,便像飛機一樣返回地面。其外形也像飛機,所以稱為太空梭。其優點在於它的核心部分——軌道器能夠回收並重復使用。美國計劃研製5架太空梭軌道器,每架可重復使用100多次。第一架太空梭軌道器從1977年2月開始進行低空飛行試驗。太空梭有兩種工作方式。在出擊式飛行方式時,實驗設備安裝在軌道器貨艙內,工作3~30天後返回地面。軌道器貨艙長18.3米,直徑4.6米,最大載重30噸,軌道器載荷包括一組密封艙和一些外部儀器架。在密封艙內,宇航員能較舒適地工作。在外部儀器架上,能裝載可暴露於空間環境中的儀器。採用第二種方式時,太空梭把其他的宇宙飛行器帶到空間,並發放到預定的軌道上,即通過遙控操作系統把衛星從貨艙儀器架中取出送人預定軌道。或根據需要對宇宙飛行器進行檢修,即與原來在天上自由飛行的飛行器會合,遙控操作系統將其收回到貨艙內進行檢修,必要時還可以運回地球進行大修。
隨著宇宙飛船和空間站的發展,空間載人飛行從80年代開始趨向正常化,人們的空間活動將頻繁起來。我國為實現四個現代化,也將加速發展動載系列,研製發射多種科學衛星與應用衛星,積極進行發射空間實驗艙和宇宙探測器的研究。宇宙飛船和空間站可作為空間實驗室,或把宇宙飛船和空間站外部空間作為實驗場,探測重力波,驗證相對論,研究等離子體物理,還可利用低重力、超低溫和真空環境進行物理、化學、材料學、流體力學、生物製品等試驗,並提供空間材料加工和葯的研究。因此,空間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使人類社會出現根本性的變革。
Ⅵ 空間站中有哪些設備
空間站一般由幾段圓柱形的艙段構成,是最早可住人的「太空樓閣」,這里設有工作艙、服務艙、對接艙,所有設備都裝在艙內和艙的外表面上。
空間站進入軌道後,艙外的太陽能電池板和天線等自動展開。工作艙內,設置著各項研究試驗用的有關儀器設備。服務艙內,裝有機動發動機、姿態控制發動機、推進劑、氧氣瓶、供電系統、無線電系統等。對接艙則用以對接載人飛船或運送給養的載貨飛船等。
Ⅶ 花了20年,國際空間站究竟在研究什麼呢
最主要的就是研究關於人類能否在宇宙裡面適應跟生存,還有宇宙的秘密這些問題。國際空間站的想法是由當時的美國總裁里根在 1989年首次提出的,即通過合作看到太空中最大的載人空間站。這個想法他們是知道的,如果一旦提出的話,就可能會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爭議。因為探索空間雖然一直是人類的夢想,但他們實際上會受到科學技術的限制。
簡而言之的問題就是,僅僅因為空間微重力的特殊原因,國際空間站可以對生命科學,還有生物技術還有航空航天醫學還有材料科學還有流體物理學還有燃燒科學等等,這些研究出來的結果提供了比地球更好的東西,甚至不能提供地球上的條件,直接促進人類世界的科學進步。
關於以上的問題今天就講解到這里,如果各位朋友們有其他不同的想法跟看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區分享你們個人看法,喜歡我的話可以關注一下,最後祝你們事事順心。
Ⅷ 「空間實驗室」空間站有哪些設備
歐洲人一直沒有掌握返回衛星的技術,也沒有載人飛船。但是,歐洲人很早就看到了空間站的廣泛用途和發展前景,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研製出了一種小型的空間站,命名為「空間實驗室」。但是這種實驗室的確也僅僅是個實驗室,是個圓柱形艙段,它自己本身沒有動力系統,也不能獨立自主地在太空活動,只能在太空梭的貨艙里靜卧著,其電源、氣源和通信系統都要依靠「母體」來撫育,真是不折不扣的一個「腹中胎兒」。
這座實驗室由密封艙、平台兩部分組成。密封艙有生命保障系統和工作間、調試儀器設備;平台是非密封艙,其中安裝著各種試驗儀器設備。它的實驗項目、設備包括:太陽光譜、合成孔徑雷達、X射線天文學、太陽常數、帶電粒子射線、生物靜力、萊曼。射線和生物、微波等。
Ⅸ 什麼是宇宙空間站
也稱航天站,是在固定軌道上長期運行的供宇航員長期居住和工作的大型空間平台。空間站是迎送宇航員和太空物資的場所,是環繞地球軌道運行的空間基地,人們又稱它為「宇宙島」。自蘇聯發射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以來,已有一系列空間站進入太空,先後多次有數十批上百人次宇航員到站上工作,進行多次科學試驗,取得了大量實驗數據和寶貴的科學資料。美國也在1973年5月14日發射了「天空實驗室」,在1983年11月28日發射了「空間實驗室」航天站。空間站與一般航天器相比,有效容積大,可裝載比較復雜的儀器,如長焦距照相機等,使獲取的照片解析度大大提高。由於空間站可以長期載人,許多儀器可由人直接操作,增強了分辨能力,可避免機械動作帶來的誤差,可以完成比較復雜、非重復性的工作任務。
Ⅹ 什麼是空間站——建在宇宙空間的實驗室
空間站是一個大型的、載人的、在太空能長期運行的人造衛星,是環繞地球運動的半永久性空間基地。空間站是整個航天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接送來往的人員和物資,並擔負通信任務;可以對其他航天器進行後勤保障、維修與保養;可以作為發射平台,把新的人造天體送入太空;也可以利用太空的特殊環境從事科學研究,進行材料加工,完成對地監測、資源勘查、天氣預報以及天文觀測等任務;還可以與其他航天器在太空對接,組合成更大的軌道聯合體,為宇航員在太空長期工作和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
空間站用途很廣,鑒於太空中的高真空、高純凈、微重力和高位置,它在科學研究、國民經濟和軍事上都有重大價值。
1971年,蘇聯首先將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送上了軌道。不甘落後的美國也在1973年發射了天空實驗室空間站。截至2000年底,已經有9個空間站先後在太空遨遊,先後已有190多位宇航員在空間站上生活和工作,成為名副其實的航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