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東莞市精業縫制設備有限公司怎麼樣
東莞市精業縫制設備有限公司是2016-05-04在廣東省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東莞市常平鎮還珠瀝村蒲新三街27號。
東莞市精業縫制設備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1900MA4UP82R3M,企業法人李帶業,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東莞市精業縫制設備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產銷、加工:自動化機械設備及其零配件、縫紉設備、整燙設備、整燙設備零配件、五金零配件、塑膠製品;五金配件加工;銷售:日用百貨;維修:自動化機械設備、縫紉設備;有關自動化機械設備的技術咨詢服務;縫紉機租賃;貿易咨詢服務;貿易代理;貨物或技術進出口(國家禁止或涉及行政審批的貨物和技術進出口除外)。
通過愛企查查看東莞市精業縫制設備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B. 縫制設備的一二三級保養
1.日常保養
縫紉設備的日常保養,由操作工人進行,普通設備利用班前或班後5~10分鍾時間認真檢查設備,重點設備利用班前或班後10~15分鍾時間認真檢查設備。並要求擦拭機器各個部位和加註潤滑油,使設備經常保持整齊、整潔、潤滑、安全。班中設備發生故障,及時給予排除。
2.一級保養
機器運轉一個月(一班制)需進行一次一級保養。一級保養由操作工負責,機修保全工指導進行,按要求對設備進行局部拆卸和檢查清理規定部位,疏通油路、管道,清理油線、油氈、濾油器,調整設備各部定位配合間隙,緊固松動螺釘。
3.二級保養
二級保養除做好一級保養內容外,由機修保全工負責,每隔一年進行一次,對設備進行部分解體檢查和修理,更換或修復磨損件,清洗、換油、檢查修理電氣部分,局部恢復精度,滿足機器正常運轉的要求
C. 2020年青島縫制設備展看到廣東元一科技,想要了解下這家公司
元一科技是專業研發生產鋪布機和電腦裁床的公司。
工廠在廣東中山市,是一家比較重視技術革新和產品研發的公司。
D. 中國國際縫制設備展覽會的簡介
CISMA在影響和規模上逐漸向世界一流大展轉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展會規模跳躍性增長,展品結構和檔次不斷優化、提升,國際展商和國際觀眾的比重越來越大,展會的服務水平也不斷提高,展會內涵不斷豐富,品牌效應不斷擴大,知名度和美譽度也不斷提高。
CISMA2005——行業盛會的里程碑
上一屆CISMA於2005年8月30日至9月2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隆重舉行。CISMA2005以「
競爭、合作、跨越」為主題,旨在搭建鼓勵競爭、推動合作、實現跨越的平台。
E. 什麼地方收舊縫紉機
當地的舊貨回收市場就有收舊縫紉機的,回收舊貨的方式有上門回收、流動回收、固定地點回收等。
世界縫紉機行業經歷了由歐洲、美國向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的轉移後,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向中國全面轉移,21世紀初全球已有70%以上的縫紉機產量在中國。
但是,國內70%-90%的高端機市場被日本、德國企業所佔領。而在中低端縫紉機產品上,世界縫紉機產業已經完成了向中國轉移,產業轉移逐步向中高端產品延伸。
隨著縫紉機械製造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型縫紉機械製造企業間並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縫紉機械製造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產業發展環境和產品購買者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縫紉機械品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縫紉機械製造行業中的翹楚。
1869年,洋務派代表人物李鴻章訪問英國,歸國時帶回了一架鍍金勝家縫紉機,作為禮物送給慈禧太後。當時,英國媒體還報道了此事。
所能找到的縫紉機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資料是一則廣告。1872年12月14日,《申報》刊登了一則晉隆洋行「成衣機器出售」啟事。啟事中說:「新到外國縫紉機數輛,每輛洋價50兩,欲購請來本行接洽。」而當時這家洋行經銷的就是美國勝家公司(當時叫作辛格公司)產品。
近代著名思想家、政論家王韜曾經對這種機器做過描述。當時他的鄰居是位美國人,其家裡就有一台勝家縫紉機,1875年王韜寫道:「家有西國縫衣奇器一具,運針之妙,巧捷罕倫。上有銅盤一,銜雙翅,針下置鐵輪,以足蹴木板,輪自旋轉,手持絹盈丈,細針密縷,頃刻而長。」
1880年左右,勝家公司在上海南京路(今南京東路446號)設立了上海豐公司。為了推銷產品,公司以較高的報酬僱用中國女工,經培訓後讓她們帶上縫紉機沿街表演,向市民介紹縫紉機的操作方法,很快勝家縫紉機就在上海成為眾所周知的先進制衣機器。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勝家幾乎成為縫紉機的代名詞,它也是較早進入中國的西方工業產品之一。在中國,最早的時候縫紉機被叫作「鐵車」、「洋機」、「針車」等。末代皇帝溥儀曾送給皇後婉容一台勝家縫紉機,可見當時它在中國還是一件稀罕物。
1905年,上海首先開始製造縫紉機零配件,並建立了一些零配件生產小作坊。
1928年,由上海協昌縫紉機廠生產出了第一台44-13型工業用縫紉機。同年,上海勝美縫紉機廠也生產出第一台家用縫紉機。
1949年以前,整個舊中國縫紉機產量很低,年產量不足4000台,當時的縫制設備市場主要由美國勝家公司壟斷。
縫紉機的部件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縫制機械工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行業經歷了改組、改造階段,公私合營、兼並合作,進行了合理的分工,形成了一批骨幹企業:如上海的切、昌、惠工、飛人、蝴蝶和天津縫紉機廠以及廣州的華南縫紉機廠等縫紉機生產廠家,主要生產普通家用縫紉機和低檔工業用縫紉機。
20世紀50年代末,輕工行業對家用縫紉機實行了通用化、標准化,統一了設計圖紙,提高零部件的兼容性,使縫紉機生產企業不斷增多,並根據需要開發了葵扇、醫療手術、羽毛球、自行車輪胎和簾子布拼接等特殊用途的縫紉機。
據統計截至1980年全國共有縫紉機生產企業56家,分布在22個省、市。截至1982年,我國縫紉機的產量達到1286萬台,居世界第一位。
到80年代中期,隨著市場和消費結構的不斷調整,縫制設備的產品結構在中低速工業縫紉機的基礎上向著高速化、系列化方向發展,電子、電腦技術也在縫紉機上得到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我國還完成了零部件配套系統建立,構建了龐大的縫紉機銷售網點。部分縫機企業在引進了國外技術後,對先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
90年代初期,國際著名企業陸續進入中國,在國內設立了合資企業和獨資企業。
90年代後期,民營企業開始崛起,產業結構的大調整促進了行業的大發展,總體上形成了以上海、江蘇、浙江、陝西、天津和廣州等6大產區和基地。
截至2004年,我國縫紉機整機製造廠達600多家,零配件生產廠家達1000多個,年生產量為1400.8萬台,生產總值約280億元,品種近千個,已經成為世界上主要縫制機械生產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