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圓柱形獨立基礎鋼筋計算問題
把我自己平時計算的方法告訴你,與你參考:
圓柱形獨立基礎的豎向鋼筋根數=圓柱周長/間距(凡出現小數,則加1為整數)。本案例的豎向鋼筋根數=3.14*4/0.15=83.7=84根。(雙層雙向則應再乘以2=168根)
每根豎向鋼筋的長度=圓柱形獨立基礎的高+兩面的錨固長度+2倍的保護層(本案中不知混凝土的標號所以不能確定錨固長度)
橫向鋼筋的根數(平行布置)=圓柱形獨立基礎的高(0.5m)/間距(0.15M)=4根(雙層雙向應再乘以2=8根)
每根橫向鋼筋的長度(平行布置)=圓柱的周長+鋼筋的連接長度=3.1416*(直徑-2倍的保護層厚度)+鋼筋的連接長度(本案中不知你採用何種連接方式如焊接或搭接等,請按規定執行)
B. 圓形基礎鋼筋計算公式
沒有公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些常見的常用的鋼筋計算什麼的。可以編制一個程序,以後計算就代入數據,結果就出來了。樓主可以用EXCEL自己來編制的。簡單的不得了。
C. 圓形基礎的鋼筋怎麼計算
按正常獨立基礎算,計算底面面積的時候是圓型底面。
剪力牆牆身水平鋼筋
牆端為暗柱時
A、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
內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彎折
B、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0.65Lae
內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彎折
水平鋼筋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
光圓鋼筋
實際上就是普通低碳鋼的小圓鋼和盤圓。變形鋼筋是表面帶肋的鋼筋,通常帶有2道縱肋和沿長度方向均勻分布的橫肋。橫肋的外形為螺旋形、人字形、月牙形3種。用公稱直徑的毫米數表示。變形鋼筋的公稱直徑相當於橫截面相等的光圓鋼筋的公稱直徑。鋼筋的公稱直徑為8-50毫米,推薦採用的直徑為8、12、16、20、25、32、40毫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鋼筋
D. 柱基礎鋼筋怎麼計算
柱基礎鋼筋就是柱插筋。
(抗震框架柱)柱插筋長度=彎折段長度(12d)+直段長度+彎曲調整直(可忽略不計)。直段長度計算比較麻煩一點,要結合底層的層高來計算,反正就是柱插筋露出基礎面的長度至少要1/3的層高,而且還要加上搭接長度(或者是機械連接、焊接連接的長度)。還要考慮搭接率的問題,一般搭接率不能超過50%,所以柱的鋼筋就是角筋比中間筋長一點。
要准確計算的話建議樓主去看一下11G101圖集,下面附一張11G101的截圖:
E. 圓柱鋼筋怎麼計算,下圖
柱子鋼筋按照101系列圖集計算,大部分採用構造一的計算方法
縱筋長度用柱子高度加上錨固長度(基礎內,及柱子頂部),再加上搭接長度(或者按焊接接頭按個計算),得到總長度。
柱子內箍筋分加密區和非加密區分別計算,在基礎嵌固部位、梁高范圍及板上下規定范圍加密,
你去查下101系列圖集
不懂追問
F. 圓形設備基礎鋼筋縮尺計算公式
很巧,我經常需要計算圓形設備基礎鋼筋,因為每根都不一樣長,以前很煩算這個,後來發現用EXCEL表格,使用勾股定理的原理,即選擇1/4圓為計算對象,以鋼筋間距長度為直角三角形的短邊,圓半徑為斜邊,計算出另一個直角邊長度(即X向鋼筋的一半),利用EXCEL累加功能,輕松搞定
G. 圓柱圓形獨立基礎的鋼筋怎麼算
我估計這是一個園林建築--亭或者廊的基礎,一般根據圖紙的詳細施工圖計算。有很多種鋼筋擺放形態的,也只看著設計施工圖手算或者軟體定義計算,見招拆招了。這種籠統的說,是沒法回答的
H. 設備基礎鋼筋環向的鋼筋如何更簡便的計算
也用EXCEL表格啊,從最小半徑開始,利用表格累加功能,比如最小半徑為1M,然後下面一個加上間距,用表格下拉功能,就會生成依次增大的半徑,再把圓半徑公式設置好,不就OK了,速度很快
I. 設備基礎如何算配筋
獨立基礎的配筋:
獨立基礎底板最小配筋率的取值在《建築地基基礎規范》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中都沒有明確規定,關於這個問題設計行業也有很大的分歧。
一、規范規定及相關理解
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9.5.1條規定:受彎構件、偏心受拉、軸心受拉構件一側的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取「0.2和45ft/fy作用的較大值」。這一條是針對受彎構件,而獨立基礎同時承受上部荷載和土壓力,底面尺寸相對於基礎高度也不是很大,因此不適合錐形和階型獨立基礎。
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9.5.2條規定:對卧置於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的受拉鋼筋最小配筋率可以適當降低,但不得小於0.15%。這一條是針對卧置於地基上的混凝土板而設的,其具體受力情況與獨立基礎還是有區別的。
3、《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第8.2.2-3條:擴展基礎底板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不宜小於10mm;間距不宜大於200mm,也不易小於100mm。這一條文有明確規定最小配筋,但至於是否還要滿足最小配筋率0.15%則各有各的說法。
二、關於配筋率
若按最小配筋率0.15%控制配筋,則獨立基礎高度越高配筋越大。而獨立基礎底板的厚度由沖切和剪切計算確定,其值比較厚,按0.15%控制所得的鋼筋面積大不夠經濟。獨立基礎最小配筋率的問題各地或個人有不同的做法,如北京市《建築結構專業技術措施》3.5.12條規定:如單獨柱基之配筋不小於10@200(雙向)時,可不考率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工程設計中若無硬行規定,獨立基礎底板配筋只要滿足《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第8.2.2條規定即可,不要驗算最小配筋率。
還有一種做法的結構思路:就階形基礎而言,合理設計的獨立基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其第一階多半會伸出從柱邊與基礎頂面交接處引出的45°線同基礎底面相交線之外,因此該部分可以認為是卧置於地基上受彎控制的混凝土板類構件,需滿足ρmin=0.15%的要求。而基礎底板其餘部分均在45°角的沖切破壞錐體范圍內,其高度一般有受沖切和受剪控制,相對較厚,如果其配筋要求符合ρmin=0.15%的要求,將會導致獨立基礎用鋼量不必要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