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腦主板上的串列介面可插哪些設備
串口都為較老的介面了,一般是專業才會用得到,如以前老的外置MODEM,現在有線的紅外條碼掃描槍等。現在較少用,最新的主板或筆記本電腦幾乎沒有這類的介面了
Ⅱ 計算機主板上有哪些介面
看完就知道!
人格擔保,一定可以!
主板介面基礎知識
CPU與外部設備、存儲器的連接和數據交換都需要通過介面設備來實現,前者被稱為I/O介面,而後者則被稱為存儲器介面。存儲器通常在CPU的同步控制下工作,介面電路比較簡單;而I/O設備品種繁多,其相應的介面電路也各不相同,因此,習慣上說到介面只是指I/O介面。
一、I/0介面的概念
1、介面的分類
I/O介面的功能是負責實現CPU通過系統匯流排把I/O電路和 外圍設備聯系在一起,按照電路和設備的復雜程度,I/O介面的硬體主要分為兩大類:
(1)I/O介面晶元
這些晶元大都是集成電路,通過CPU輸入不同的命令和參數,並控制相關的I/O電路和簡單的外設作相應的操作,常見的介面晶元如定時/計數器、中斷控制器、DMA控制器、並行介面等。
(2)I/O介面控制卡
有若干個集成電路按一定的邏輯組成為一個部件,或者直接與CPU同在主板上,或是一個插件插在系統匯流排插槽上。
按照介面的連接對象來分,又可以將他們分為串列介面、並行介面、鍵盤介面和磁碟介面等。
2、介面的功能
由於計算機的外圍設備品種繁多,幾乎都採用了機電傳動設備,因此,CPU在與I/O設備進行數據交換時存在以下問題:
速度不匹配:I/O設備的工作速度要比CPU慢許多,而且由於種類的不 同,他們之間的速度差異也很大,例如硬碟的傳輸速度就要比列印機快出很多。
時序不匹配:各個I/O設備都有自己的定時控制電路,以自己的速度傳 輸數據,無法與CPU的時序取得統一。
信息格式不匹配:不同的I/O設備存儲和處理信息的格式不同,例如可以分為串列和並行兩種;也可以分為二進制格式、ACSII編碼和BCD編碼等。
信息類型不匹配:不同I/O設備採用的信號類型不同,有些是數字信號,而 有些是模擬信號,因此所採用的處理方式也不同。
基於以上原因,CPU與外設之間的數據交換必須通過介面來完成,通常介面有以下一些功能:
(1)設置數據的寄存、緩沖邏輯,以適應CPU與外設之間的速度差異,介面通常由一些寄存器或RAM晶元組成,如果晶元足夠大還可以實現批量數據的傳輸;
(2)能夠進行信息格式的轉換,例如串列和並行的轉換;
(3)能夠協調CPU和外設兩者在信息的類型和電平的差異,如電平轉換驅動器、數/模或模/數轉換器等;
(4)協調時序差異;
(5)地址解碼和設備選擇功能;
(6)設置中斷和DMA控制邏輯,以保證在中斷和DMA允許的情況下產生中斷和DMA請求信號,並在接受到中斷和DMA應答之後完成中斷處理和DMA傳輸。
3、介面的控制方式
CPU通過介面對外設進行控制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程序查詢方式
這種方式下,CPU通過I/O指令詢問指定外設當前的狀態,如果外設准備就緒,則進行數據的輸入或輸出,否則CPU等待,循環查詢。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結構簡單,只需要少量的硬體電路即可,缺點是由於CPU的速度遠遠高於外設,因此通常處於等待狀態,工作效率很低
(2)中斷處理方式
在這種方式下,CPU不再被動等待,而是可以執行其他程序,一旦外設為數據交換准備就緒,可以向CPU提出服務請求,CPU如果響應該請求,便暫時停止當前程序的執行,轉去執行與該請求對應的服務程序,完成後,再繼續執行原來被中斷的程序。
中斷處理方式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它不但為CPU省去了查詢外設狀態和等待外設就緒所花費的時間,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還滿足了外設的實時要求。但需要為每個I/O設備分配一個中斷請求號和相應的中斷服務程序,此外還需要一個中斷控制器(I/O介面晶元)管理I/O設備提出的中斷請求,例如設置中斷屏蔽、中斷請求優先順序等。
此外,中斷處理方式的缺點是每傳送一個字元都要進行中斷,啟動中斷控制器,還要保留和恢復現場以便能繼續原程序的執行,花費的工作量很大,這樣如果需要大量數據交換,系統的性能會很低。
(3)DMA(直接存儲器存取)傳送方式
DMA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它不是用軟體而是採用一個專門的控制器來控制內存與外設之間的數據交流,無須CPU介入,大大提高CPU的工作效率。
在進行DMA數據傳送之前,DMA控制器會向CPU申請匯流排控制 權,CPU如果允許,則將控制權交出,因此,在數據交換時,匯流排控制權由DMA控制器掌握,在傳輸結束後,DMA控制器將匯流排控制權交還給CPU。
二、常見介面
1、並行介面
目前,計算機中的並行介面主要作為列印機埠,介面使用的不再是36針接頭而是25針D形接頭。所謂「並行」,是指8位數據同時通過並行線進行傳送,這樣數據傳送速度大大提高,但並行傳送的線路長度受到限制,因為長度增加,干擾就會增加,容易出錯。
現在有五種常見的並口:4位、8位、半8位、EPP和ECP,大多數PC機配有4位或8位的並口,許多利用Intel386晶元組的便攜機配有EPP口,支持全部IEEE1284並口規格的計算機配有ECP並口。
標准並行口4位、8位、半8位:4位口一次只能輸入4位數據,但可以輸出8位數據;8位口可以一次輸入和輸出8位數據;半8位也可以。
EPP口(增強並行口):由Intel等公司開發,允許8位雙向數據傳送,可以連接各種非列印機設備,如掃描儀、LAN適配器、磁碟驅動器和CDROM 驅動器等。
ECP口(擴展並行口):由Microsoft、HP公司開發,能支持命令周期、數據周期和多個邏輯設備定址,在多任務環境下可以使用DMA(直接存儲器 訪問)。
目前幾乎所有的586機的主板都集成了並行口插座,標注為 Paralle1或LPT1,是一個26針的雙排針插座。
2、串列介面
計算機的另一種標准介面是串列口,現在的PC機一般至少有兩個串列口COM1和COM2。串列口不同於並行口之處在於它的數據和控制信息是一位接一位串列地傳送下去。這樣,雖然速度會慢一些,但傳送距離較並行口更長,因此長距離的通信應使用串列口。通常COM1使用的是9針D形連接器,而COM2有些使 用的是老式的DB25針連接器。
3、磁碟介面
(1)IDE介面
IDE介面也叫做ATA埠,只可以接兩個容量不超過528M的硬碟驅動器,介面的成本很低,因此在386、486時期非常流行。但大多數IDE介面不支持DMA數據傳送,只能使用標準的PCI/O埠指令來傳送所有的命令、狀態、數據。幾乎所有的586主板上都集成了兩個40針的雙排針IDE介面插座,分別標注為IDE1和IDE2。
(2)EIDE介面
EIDE介面較IDE介面有了很大改進,是目前最流行的介面。首先,它所支持的外設不再是2個而是4個了,所支持的設備除了硬碟,還包括CD-ROM驅動器磁碟備份設備等。其次,EIDE標准取消了528MB的限制,代之以8GP限制。第三,EIDE有更高的數據傳送速率,支持PIO模式3和模式4標准。
4、SCSI介面
SCSI(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小計算機系統介面,在做圖形處理和網路服務的計算機中被廣泛採用SCSI介面的硬碟。除了硬碟以外,SCSI介面還可以連接CD-ROM驅動器、掃描儀和列印機等,它具有以下特點:
可同時連接7個外設;
匯流排配置為並行8位、16位或32位;
允許最大硬碟空間為8.4GB(有些已達到9.09GB);
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IDE是2MB每秒,SCSI通常可以達到5MB每秒,FASTSCSI(SCSI-2)能達到10MB每秒,最新的SCSI-3甚至能夠達到40MB每秒,而EIDE最高只能達到16.6MB每秒;
成本較IDE和EIDE介面高很多,而且,SCSI介面硬碟必須和SCSI介面卡配合使用,SCSI介面卡也比IED和EIDE介面貴很多。
SCSI介面是智能化的,可以彼此通信而不增加CPU的負擔。在IDE和EIDE設備之間傳輸數據時,CPU必須介入,而SCSI設備在數據傳輸過程中起主動作用,並能在SCSI匯流排內部具體執行,直至完成再通知CPU。
5、USB介面
最新的USB串列介面標準是由Microsoft、Intel、Compaq、IBM等大公司共同推出,它提供機箱外的熱即插即用連接,用戶在連接外設時不用再打開機箱、關閉電源,而是採用「級聯」方式,每個USB設備用一個USB插頭連接到一個外設的USB插座上,而其本身又提供一個USB插座給下一個USB設備使用,通過 這種方式的連接,一個USB控制器可以連接多達127個外設,而每個外設間的距離可達5米。USB統一的4針圓形插頭將取代機箱後的眾多的串/並口(滑鼠、MODEM)鍵盤等插頭。USB能智能識別USB鏈上外圍設備的插入或拆卸。 除了能夠連接鍵盤、滑鼠等,USB還可以連接ISDN、電話系統、數字音響、列印機以及掃描儀等低速外設。
三、I/O擴展槽
I/O擴展槽即I/O信號傳輸的路徑,是系統匯流排的延伸,可以插入任意的標准選件,如顯示卡、解壓卡、MODEM卡和音效卡等。通過I/O擴展槽,CPU可對連接到該通道的所有I/O介面晶元和控制卡定址訪問,進行讀寫。
根據匯流排的類型不同,主板上的擴展槽可分為ISA、EISA、MAC、VESA和PCI幾種。
(1)ISA插槽
黑色,分為8位、16位兩種。16位的擴展槽可以插8位和16位的控制卡,但8位的擴展槽只能插8位卡。
(2)EISA插槽
棕色,外型、長度與16位的ISA卡一樣,但深度較大,可插入ISA與EISA控制卡。
(3)VESA插槽
棕色,位於16位ISA擴展插槽的下方,與ISA插槽配合使用。
(4)PCI插槽
白色,與VESA插槽一樣長,與ISA插槽平行,不需要與ISA插槽配合使用,而且只能插入PCI控制卡。由於主板的空間有限,PCI插槽要佔用ISA插槽的位置
希望我的回答能得到您的滿意!
Ⅲ 列舉主板上和機箱後的介面名稱以及該介面可接入的設備
PS/2,老式的滑鼠鍵盤介面,形狀為圓形多孔狀。USB介面,一般拿來接外置移動硬碟,數碼相機,手機,列印機或者其他USB介面,扁形。VGA DVI HDMI拿來接顯示設備(如顯示器和電視),音效卡,接耳機和音箱。網卡(顧名思義,上網的)。有一些高端的機器,還帶同軸輸入和ESATA設備,還有IEEE1394火線。老式的主板還有COM口和並口(老式列印機)
Ⅳ 主板中有哪些介面 詳細介紹下 謝謝
B.主板的分類:
一、按主板上使用的CPU分有:
386主板、486主板、奔騰(Pentium,即586)主板、高能奔騰(Pentium Pro,即686)主板。 同一級的CPU往往也還有進一步的劃分,如奔騰主板,就有是否支持多能奔騰(P55C,MMX要求主板內建雙電壓), 是否支持Cyrix 6x86、 AMD 5k86 (都是奔騰級的CPU,要求主板有更好的散熱性)等區別。
二、按主板上I/O匯流排的類型分
·ISA(In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工業標准體系結構匯流排.
·EISA(Extension In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擴展標准體系結構匯流排.
·MCA(Micro Channel)微通道匯流排. 此外,為了解決CPU與高速外設之間傳輸速度慢的"瓶頸"問題,出現了兩種局部匯流排,它們是:
·VESA(Video Electronic Standards Association)視頻電子標准協會局部匯流排,簡稱VL匯流排.
·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圍部件互連局部匯流排,簡稱PCI匯流排. 486級的主板多採用VL匯流排,而奔騰主板多採用PCI匯流排。 目前,繼PCI之後又開發了更外圍的介面匯流排,它們是: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列匯流排。IEEE1394(美國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協會1394標准)俗稱"火線(Fire Ware)"。
三、按邏輯控制晶元組分
這些晶元組中集成了對CPU、CACHE、I/0和匯流排的控制586以上的主板對晶元組的作用尤為重視。 Intel公司出品的用於586主板的晶元組有:LX 早期的用於Pentium 60和66MHz CPU的晶元組
·NX 海王星(Neptune),支持Pentium 75 MHz以上的CPU,在Intel 430 FX晶元組推出之前很流行,現在已不多見。
·FX 在430和440兩個系列中均有該晶元組,前者用於Pentium,後者用於Pentium Pro。HX Intel 430系列,用於可靠性要求較高的商用微機。VX Intel 430系列,在HX基礎上針對普通的多媒體應用作了優化和精簡。有被TX取代的趨勢。TX Intel 430系列的最新晶元組,專門針對Pentium MMX技術進行了優化。GX、KX Intel 450系列,用於Pentium Pro,GX為伺服器設計,KX用於工作站和高性能桌面PC。MX Intel 430系列,專門用於筆記本電腦的奔騰級晶元組,參見《Intel 430 MX晶元組》。 非Intel公司的晶元組有:VT82C5xx系列 VIA公司出品的586晶元組。
·SiS系列 SiS公司出品,在非Intel晶元組中名氣較大。
·Opti系列 Opti公司出品,採用的主板商較少。
四、按主板結構分
·AT 標准尺寸的主板,IBM PC/A機首先使用而得名,有的486、586主板也採用AT結構布局
·Baby AT 袖珍尺寸的主板,比AT主板小,因而得名。很多原裝機的一體化主板首先採用此主板結構
·ATX &127; 改進型的AT主板,對主板上元件布局作了優化,有更好的散熱性和集成度,需要配合專門的ATX機箱使用
·一體化(All in one) 主板上集成了聲音,顯示等多種電路,一般不需再插卡就能工作,具有高集成度和節省空間的優點,但也 有維修不便和升級困難的缺點。在原裝品牌機中採用較多
·NLX Intel最新的主板結構,最大特點是主板、CPU的升級靈活方便有效,不再需要每推出一種CPU就必須更新主板設計 此外還有一些上述主板的變形結構,如華碩主板就大量採用了3/4 Baby AT尺寸的主板結構。
五、按功能分
·PnP功能 帶有PnP BIOS的主板配合PnP操作系統(如Win95)可幫助用戶自動配置主機外設,做到"即插即用"
·節能(綠色)功能 一般在開機時有能源之星(Energy Star)標志,能在用戶不使用主機時自動進入等待和休眠狀態,在 此期間降低CPU及各部件的功耗
·無跳線主板 這是一種新型的主板,是對PnP主板的進一步改進。在這種主板上,連CPU的類型、工作電壓等都無須用跳線開關,均 自動識別,只需用軟體略作調整即可。經過Remark的CPU在這種主板上將無所遁形. 486以前的主板一般沒有上述功能,586以上的主板均配有PnP和節能功能,部分原裝品牌機中還可通過主板控制主機電源 的通斷,進一步做到智能開/關機,這在兼容機主板上還很少見,但肯定是將來的一個發展方向。無跳線主板將是主板發 展的另一個方向。
六、其它的主板分類方法:
·按主板的結構特點分類還可分為基於CPU的主板、基於適配電路的主板、一體化主板等類型。基於CPU的一體化的主板是 目前較佳的選擇。
·按印製電路板的工藝分類又可分為雙層結構板、四層結構板、六層結構板等;目前以四層結構板的產品為主。
·按元件安裝及焊接工藝分類又有表面安裝焊接工藝板和DIP傳統工藝板。
板的構成
主板的平面是一塊PCB(印刷電路板),一般採用四層板或六層板。相對而言,為節省成本,低檔主板多為四層板:主信號層、接地層、電源層、次信號層,而六層板則增加了輔助電源層和中信號層,因此,六層PCB的主板抗電磁干擾能力更強,主板也更加穩定。
介面部分
硬碟介面:硬碟介面可分為IDE介面和SATA介面。在型號老些的主板上,多集成2個IDE口,通常IDE介面都位於PCI插槽下方,從空間上則垂直於內存插槽(也有橫著的)。而新型主板上,IDE介面大多縮減,甚至沒有,代之以SATA介面。
軟碟機介面:連接軟碟機所用,多位於IDE介面旁,比IDE介面略短一些,因為它是34針的,所以數據線也略窄一些。
COM介面(串口):目前大多數主板都提供了兩個COM介面,分別為COM1和COM2,作用是連接串列滑鼠和外置Modem等設備。COM1介面的I/O地址是03F8h-03FFh,中斷號是IRQ4;COM2介面的I/O地址是02F8h-02FFh,中斷號是IRQ3。由此可見COM2介面比COM1介面的響應具有優先權。
PS/2介面:PS/2介面的功能比較單一,僅能用於連接鍵盤和滑鼠。一般情況下,滑鼠的介面為綠色、鍵盤的介面為紫色。PS/2介面的傳輸速率比COM介面稍快一些,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介面之一。
USB介面:USB介面是現在最為流行的介面,最大可以支持127個外設,並且可以獨立供電,其應用非常廣泛。USB介面可以從主板上獲得500mA的電流,支持熱拔插,真正做到了即插即用。一個USB介面可同時支持高速和低速USB外設的訪問,由一條四芯電纜連接,其中兩條是正負電源,另外兩條是數據傳輸線。高速外設的傳輸速率為12Mbps,低速外設的傳輸速率為1.5Mbps。此外,USB2.0標准最高傳輸速率可達480Mbps。
LPT介面(並口):一般用來連接列印機或掃描儀。其默認的中斷號是IRQ7,採用25腳的DB-25接頭。並口的工作模式主要有三種:1、SPP標准工作模式。SPP數據是半雙工單向傳輸,傳輸速率較慢,僅為15Kbps,但應用較為廣泛,一般設為默認的工作模式。2、EPP增強型工作模式。EPP採用雙向半雙工數據傳輸,其傳輸速率比SPP高很多,可達2Mbps,目前已有不少外設使用此工作模式。3、ECP擴充型工作模式。ECP採用雙向全雙工數據傳輸,傳輸速率比EPP還要高一些,但支持的設備不多。
MIDI介面:音效卡的MIDI介面和游戲桿介面是共用的。介面中的兩個針腳用來傳送MIDI信號,可連接各種MIDI設備,例如電子鍵盤等。
Ⅳ 計算機主板並口上可連接的設備是什麼
並行埠(Parallel Port),又稱平行埠、並列埠、並口,是計算機上數據以並行方式傳遞的埠,也就是說至少應該有兩條連接線用於傳遞數據。與只使用一根線傳遞數據(這里沒有包括用於接地、控制等的連接線)的串列埠相比,並口在相同的數據傳送速率下,並口可以更快地傳輸數據。
電腦主板並口上常用的可連接的設備是列印機,所以並口又稱為列印口。隨著速度迅速提高,並且上導線之間數據同步成為一個很難處理的難題,導致並口在速度競賽中逐漸被淘汰。目前USB等改進的串口逐漸代替了並口。並口的位置如圖所示:
Ⅵ 主板上的介面哪些是串口哪些是並口的
目前,一般 提到 串口、並口,可能 指 外部設備 連接 的 介面,如 並口列印機,串口設備 等等,通常 電腦的串口是 9針 DB型,並口是25孔 DB型
也可能 是 指 硬碟 的 連接 介面,如 老式 IDE ,並口,目前 流行 的 串口 SATA 等等
一般的,並口 相對 寬 一些!
Ⅶ 主板上有哪些介面他們分別連接哪些硬體的
主板上有PCI插口(是插音效卡、網卡、電視、。。)
有AGP、PCI-E(插顯卡)
內存口有SBR、DDR、DDR2(SDR插100-133頻率的內存
DDR插266-400頻率的內存
DDR2插533-800頻率的內存)
還有USB、(插U盤、攝像頭。。)
PS/2、(插鍵盤。。)
顯卡頭、音效卡插口等等。。。
Ⅷ 主板上有哪些介面圖片
目前最多應用介面
SATA硬碟介面
PS/2介面介面
PS/2介面的功能比較單一,僅能用於連接鍵盤和滑鼠。一般情況下,滑鼠的介面為綠色、鍵盤的介面為紫色。PS/2介面的傳輸速率比COM介面稍快一些,目前隨著USB設備的迅速普及,這種介面的使用越來越少了,很多高端主板已經將其摒棄。
LPT介面(並口)
並口列印機介面
一般用來連接列印機或掃描儀。其默認的中斷號是IRQ7,採用25腳的DB-25接頭。並口的工作模式主要有三種:1、SPP標准工作模式。SPP數據是半雙工單向傳輸,傳輸速率較慢,僅為15Kbps,但應用較為廣泛,一般設為默認的工作模式。2、EPP增強型工作模式。EPP採用雙向半雙工數據傳輸,其傳輸速率比SPP高很多,可達2Mbps,目前已有不少外設使用此工作模式。3、ECP擴充型工作模式。ECP採用雙向全雙工數據傳輸,傳輸速率比EPP還要高一些,但支持的設備不多,目前已經接近淘汰,我們只要了解就可以了。
Ⅸ 計算機主板上的IDE介面通常是連接什麼設備的數據介面
CPU與外部存儲器交換數據主要是通過主板的IDE介面(以及SCSI擴展卡)和軟碟機介面進行的,IDE設備是指電腦中通過自己的IDE介面和數據線與主板上的IDE介面連接並進行數據傳輸的設備,常見的IDE設備有硬碟、光碟機等。習慣上將這些設備都叫做IDE設備或外存儲設備,裝機時,IDE設備要通過數據線接到主板的介面上,並固定在機箱的前半部分,以方便更換磁碟、光碟等存儲媒介。安裝和拆卸IDE外存儲設備是組裝電腦中很重要的一步。 一、常見外存儲器的種類 硬碟和CD-ROM是最常見到的外存儲器,分為IDE和SCSI兩種介面,家用電腦以IDE設備為主。IDE設備分別通過數據線與主板連接。DVD-ROM和CD-R、CD-R/W刻錄機同樣也屬於光碟機設備,其安裝方式與CD-ROM基本相同。軟盤驅動器有3英寸和5英寸兩種,分別適合於兩種尺寸的軟盤,目前主要使用3英寸的軟碟機,軟碟機通過軟碟機數據線和主板的軟碟機介面連接。 1.外存儲設備和介面的發展 早期的存儲設備通過專用的多功能卡來實現與計算機的連接,現在主板的晶元組早將這部分的功能集成到主板上的南橋晶元中,因此就不再需要專門的多功能卡了。IDE介面的速度在逐步提高中又出現了UDMA/33/66/100等幾種介面,後者對數據線有專門的要求,傳輸速度略有提高,下面主要以最常見到的IDE設備為主來介紹其安裝過程。 二、IDE設備的安裝 1.安裝位置 通常我們將外存儲設備安裝在機箱內靠近前面板的位置,這是由於光碟機和軟碟機都可以通過更換存儲體――光碟和磁碟來存取更多的數據,為了方便用戶的操作,就固定在前面板上了。仔細觀察擴展倉,能看到兩種尺寸的固定支架:上部比較寬大的是5英寸的支架,為5英寸結構的光碟機等設備使用,而下部是3英寸的支架,是為軟碟機和硬碟准備的。安裝時應根據設備的大小分別裝到對應的位置。 2.安裝外存儲器的數量 目前家用計算機安裝外存儲設備的數量不是無限的,主板一般只提供了2個IDE擴展介面,而每個介面上只可以接兩個IDE外存儲設備(硬碟或光碟機),因此最大隻能安裝4個。 如果安裝了UDMA/66/100擴展卡後,每個卡還支持兩個IDE介面,能再接上四個IDE外存儲設備。如果再增加UDMA/66/100擴展卡,數量還可以成倍增加,直到電腦無法提供有效的中斷資源。 有的主板上已經集成了UDMA//66/100晶元,和原來支持的四個IDE外存儲器合計能安裝到八個,滿足了人們對連接數量苛刻的要求。 主板上只有一個軟碟機介面,通常位於IDE介面的旁邊,尺寸略小於IDE介面,支持2個軟盤驅動器,由於5英寸的軟碟機已經基本上被淘汰,現在只接一個3英寸的軟碟機。 3.主、從設定 IDE設備在安裝、使用前,應先根據需要和規定設定好主、從關系。主板提供了兩個IDE介面,而每個IDE介面上的兩個外存儲設備(硬碟、光碟機)必須有主、從之分,不能相同,否則主板無法引導。IDE設備的主、從關系是指IDE設備在啟動過程中哪個最先被主板確認,哪個就是主設備。 早期的主板必須在主硬碟啟動系統,而現在的主板則可以在BIOS中設定從哪個硬碟啟動,既可以是主硬碟,也可以是從硬碟,還可以是第二個IDE介面的主、從硬碟或SCSI、UDMA/66擴展口上的硬碟,甚至可以從光碟機啟動。 UDMA/66/100擴展卡與主板上兩個IDE介面的特性一樣,兩個通道上各掛接的兩個設備也同樣要區分出主、從關系。 從圖中我們看到的就是IDE硬碟上設定主、從關系的跳線組。 在硬碟的銘牌上都會有明確的圖表,告訴你跳線位置與主、從的對應關系。 「Master」表示設定為主硬碟的跳線狀態,圖中黑色連接的部分要插入一個跳線連接器,而沒有黑線的地方就不要插入跳線。「Slave」為從硬碟設定的狀態,「Cable Select」表示該硬碟的位置由數據線插口來決定。硬碟不同,這個對應關系也略有不同。 IDE光碟機與IDE硬碟一樣,也要進行這樣的設定。 軟盤驅動器也同樣分為A、B兩個關系,就是我們所說的A盤、B盤,雖然軟碟機有3英寸、5英寸之分,但A、B關系則是由軟碟機數據線來決定的,位於數據線末端的軟碟機為A盤,而中間的為B盤。 4.數據線 數據線是連接存儲設備和主板的連接線,它負責傳送數據、中斷信號並確定主、從位置。圖中顯示了機箱內部常見的四種數據線,其中最窄的34芯的排線是軟碟機使用的,兩條寬度相同的是IDE硬碟數據線,其中40芯排線連接的是普通UDMA/33的硬碟,而80芯排線則用在UDMA/66/100上,最寬50芯的排線用在SCSI上。 軟碟機數據線上有2~4個接頭,其中細小的接3英寸軟碟機,大些的接5英寸軟碟機。數據線的邊緣的紅色線對應主板插座上的「1」腳,因此另外一端的紅線也應該插在軟碟機介面的「1」腳上。將數據線一端插入主板,則數據線另外一端為A盤,中間接頭為B盤。 IDE數據線上的接頭的樣子都差不多,每條數據線上都有3個介面,分別為主、從介面和與主板、擴展卡連接的介面,數據線一端插入主板後,另外一端通常接主設備,中間接從設備。如果是UDMA/66的數據線,接主板一端為藍色插頭,必須將這端插入主板。數據線邊的紅線對應主板插座和存儲器插座上的「1」腳。 5.IDE硬碟的安裝 目前市場見到的IDE硬碟都是採用3英寸的結構(昆騰曾經出過一系列盤體為5英寸的「大腳」硬碟),裝在擴展倉的3英寸支架上。從機箱內部將硬碟送入3英寸擴展倉的最下層,通常是將硬碟的線路板那面朝下,數據介面朝向主板。 固定硬碟的螺絲有點特別,不是公制的M3螺絲,而是英制的,螺紋略粗於M3螺絲。 前、後移動硬碟,當硬碟上的固定孔從擴展倉上的安裝孔中都露出來時,用螺絲刀將硬碟螺絲旋入。每個硬碟固定的螺絲數量不要少於3個,這樣能保證硬碟的穩固。實際安裝時,立式機箱位於主板一側的螺絲較難固定,如果機箱的結構不合理,固定和拆卸硬碟就是件很麻煩的事情。卧式機箱通常是將3英寸擴展倉的支架拆下來安裝,裝好後再固定到機箱上。 固定好硬碟後,將硬碟數據線的一端插入主板,注意要將有紅線的一端對應主板插座中的「1」腳,如果主板支持UDMA/66,要將數據線藍色插頭的一端插入主板。另外一邊選擇哪個插頭都可以。 用數據線最末端的插頭插入,同時要注意紅線對應數據口的「1」腳。 這是用數據線當中的插頭插入。 現在的主板和硬碟的數據口插座都有防呆設計,插座的一邊有一個缺口,而數據線插頭一側也有對應的突出點,一般不會有插反的情況。 連接好硬碟數據線後,將機箱電源的輸出插頭連接到硬碟上。硬碟的電源插座四個腳的電壓定義不同,因此有特定的方向,反過來插一般是插不進去的。如果覺得電源線插頭很難插入,就要注意方向是否正確。 機箱電源給硬碟供電的是「大」插頭,其中兩個角是塌邊的,與硬碟插座對應,是為了防止插反而設計的。 硬碟的電源插頭一定要插到位,如果插不牢,容易引起硬碟反復停機,對硬碟盤體和壽命有很大的影響。 現在的主板和IDE硬碟大多支持UDMA/66,而數據線也分成兩種,早期40芯的數據線如果用在支持UDMA/66的主板上,即使是UDMA/66的硬碟,主板也按UDMA/33的方式工作。為了區別數據線的不同,主板廠家將UDMA/66的IDE介面改成了藍色的塑料插座,而以前UDMA/33則繼續使用黑色的插座,因此,如果你的主板上的IDE插座是藍色的(個別主板為白色),而硬碟也支持UDMA/66標准,最好使用80芯的數據線,同時將數據線的藍色插頭插到主板上,這樣主板在啟動時才會採用高速的UDMA/66方式來工作。如果主板本身已經增加了UDMA/66的控制晶元,則主板上就有兩個支持UDMA/66/33和兩個只支持UDMA/33的IDE介面,接硬碟時就要注意插座的顏色。 6.IDE光碟機的安裝 光碟機在安裝前也要先設定主、從位置。雖然每個IDE通道都可以掛接兩個存儲器,但我們通常將主硬碟掛在IDE 1的主位置上,而將光碟機接在IDE 2的主位置,這樣會減少光碟機使用中出現讀取數據不流暢的情況。 光碟機體積較大,只能裝在5英寸擴展倉上。 將機箱前面板上5英寸擴展倉的塑料檔板用螺絲刀挖下來。 再將裡面的金屬檔板拆掉(有的機箱內無這種金屬擋板)。 將光碟機從外向機箱內送進去,當光碟機的面板和機箱前面板平齊時,光碟機上的固定孔也就出現在5英寸擴展倉的安裝孔中,用前面說到的標準的M3螺絲來固定,螺絲數量不要少於3個。 光碟機與硬碟不同的是它還帶有CD音頻和CD-S/P DIF數字輸出,可以將CD音樂從這里送到音效卡。 在CD音頻輸出口插上模擬的音頻線插頭,或是將數碼線接在CD-S/P DIF口上,另外一邊與音效卡對應的插座連接。 將數據線和電源線按接硬碟的方式與光碟機連接。 DVD-ROM和刻錄機的安裝與CD-ROM完全相同。 7.軟碟機的安裝 5英寸軟碟機安裝在5英寸擴展倉上,安裝方法與光碟機相同。 3英寸軟碟機裝在3英寸擴展倉上,與安裝硬碟不同的是,軟碟機要從前面板插進去,再固定螺絲。 5英寸軟碟機與數據線連接時用大插頭,而3英寸軟碟機使用小插頭,不過軟碟機數據介面的排列方向與硬碟正好相反,插入前要先看清順序。 最後將數據線另外的一端插到主板的軟碟機數據插座上(FDD)。 軟碟機的電源線接頭比較細小,插入時也有方向性,應對應好方向。 8.轉接安裝 硬碟一般都安裝在3英寸的擴展倉上,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必須裝在5英寸擴展倉上,則需要通過擴展架轉換。 將兩個擴展架固定在硬碟的兩側。 再安裝到5英寸擴展倉上。
Ⅹ 主板都有些什麼介面
打開主機箱,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塊布滿插線介面的印刷電路板,它就是主機電路板,又稱主板電腦的硬體系統都要通過主板聯接在一起。
介面是在系統匯流排與輸入輸出設備之間傳輸信息,提供緩沖的中間部件。
由於內存與CPU的工作速度相當,且都是一些集成電路晶元,因而可以通過匯流排直接相連。而外部設備一般不能直接連接到系統匯流排上,所以,為了把輸入/輸出設備與主機連接起來之後能夠協調地工作,就需要一個稱為「介面」的中間部件來起到信息轉換與緩沖的作用。它一般應具有定址功能、信號轉換功能、數據傳輸功能、中斷管理功能和錯誤檢測功能。
在電腦中,常有以下一些介面:
匯流排介面,即主板上的擴展槽。可供插入音效卡、顯示卡等各種功能卡。
串列口,一般位於機箱的背部。串列口傳輸信息的方式是一位一位地逐位傳送,電腦上通常有COMl和COM2兩個符合骼一232標準的串列口。常見的滑鼠器和外接數據機等就接在這種串列口上。
並行口,也位於機箱的背部,較串列口長些。並行口傳輸信息的方式通常是一個位元組(8位)同時傳送,MS-DOS為並行口規定的設備名是LPT1和LPT2等,列印機通常就接在這種並行口上。
事實上,除了鍵盤和滑鼠等一些常用設備外,電腦的大多輸入、輸出設備都將各自的介面電路製作在一塊稱為「介面卡」的專用電路板上,這種介面卡又稱為適配器。在電腦的主機板上有一定數量的擴展槽,可用來根據需要插上多種不同的介面卡。每一個擴展槽都有數十個插腳與系統匯流排相連,這樣外部設備通過插在擴展槽內的專用介面卡就與主機的系統匯流排連接在一起了。
常用的介面卡有軟、硬磁碟驅動器介面卡、顯示卡、內存擴展卡,以及一卡多用的多功能卡等。此外,要進行電腦聯網或發傳真,可在擴展槽內插入專用的網路通訊卡或傳真卡;在多媒體電腦中,還插有音效卡、語音卡和視頻解壓卡等。由此可見,介面技術的運用與發展已使電腦性能的擴充和硬體配置的調整變得相當靈活方便。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微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許多適配器已經高度集成化,有些已成為主機板的一部分,而另一些則成為外部設備的附屬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