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軸承油膜怎麼形成的
首先,軸承靜止的時候,由於潤滑脂有一定的粘性,並且潤滑脂分布的隨機性,以及軸承本身部件的重力。他的潤滑脂分布無任何規律可言,有的地方是滾動體和套圈直接接觸,有的位置可能隔著很厚的潤滑脂(注意,這里是潤滑脂,不是油膜)。
當軸承剛開始運轉時,由於其各個位置的油脂不同,像直接接觸的地方,由干摩擦狀態開始。稍微接觸的不緊密的地方,由邊界摩擦狀態開始,其次是混合摩擦,再其次是流體靜壓摩擦。
接下來,軸承轉動起來後,根據動壓潤滑理論,要形成油膜需要滿足3個條件:1、運動副(滾動體,套圈,潤滑劑)之間有相對的運動,2、由於彈性形變的原因,滾動體和套圈之間會形成一個楔形空間,潤滑脂從楔形空間的大口進,小口出,3、潤滑劑本身要求有一定的粘度。
達成這3個要求,才能形成潤滑油膜。
另外,由於必須滿足以上的3個要求,才能形成油膜。估在油膜形成後,等運動副位置改變時,油膜會消失,不是一直存在的。等下次運動副之間關系滿足條件時,油膜重新形成。並且由於第3點的原因,油膜形成的難易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和其粘度有關(註:這里是粘度,不是稠度,平時我們說的2號脂、3號脂,指的是稠度,稠度代表脂的軟硬,脂在管路中傳輸的難易程度)。所以,不同的潤滑脂,在不同的使用條件下,形成油膜的難易程度不一樣。所以選脂很重要。
Ⅱ 軸承的潤滑方式有哪些,都適用於什麼條件
軸承的潤滑方式有以下幾種:
干摩擦潤滑:干摩擦潤滑是指在無潤滑劑的情況下,直接使用軸承材料的自身性能進行潤滑。干摩擦潤滑適用於低速和低載荷條件下的軸承,例如在滑動軸承中。
潤滑脂潤滑:潤滑脂潤滑是指將潤滑脂敗伏填充到軸承內部,以形成潤滑膜進行潤滑。潤滑脂適用於中速、中載荷和較高溫度的軸承,例如汽車輪轂軸承。
潤滑油潤滑:潤滑油潤滑是指使用潤滑油在軸承內部形成潤滑膜進行潤滑。潤滑油適用於高速纖液、高載荷和高溫度的軸承,例如航空發動機軸承。
氣體潤滑:氣體潤滑是指通過在軸承周圍形成氣體膜進行潤滑,這種方式適用於超高速軸承,例如渦輪機軸承。
潤滑方式的選擇取決於軸承的使用條件,如速度、負荷、溫度、振動等。潤滑方式的選擇應該滿足以下條件:
提供足夠的潤滑劑以減小軸承的磨損和摩擦,保證軸承壽命和性能。
能夠有效地將熱量從軸承中排出,以控制軸承的溫度。
能夠適應軸承的運行條件,以確保軸承始終察豎攜處於適當的潤滑狀態。
能夠適應特殊的環境要求,如防水、防腐等。
Ⅲ 滑動軸承,按其摩擦狀態為什麼軸承和什麼軸承.
滑動軸承,根據摩擦副表面之間的潤滑情況,摩擦狀態分為以下幾種。
1.干摩擦。 兩相對運動表面直接接觸,不加入任何潤滑劑的摩擦稱為干摩擦(圖16.1,a)。干摩將伴有大量的摩擦功損耗和嚴重的磨損,在滑動軸承中將導致劇烈溫升,甚至燒壞軸瓦。所以,在滑動軸承中不允許出現干摩擦。
2.邊界摩擦
邊界油膜的厚度通常小於1微米,不足以將兩金屬表面完全分隔開,當兩金屬表面相互運動時,金屬表面相當多的微凸體仍將相互搓削,這種摩擦稱為邊界摩擦。邊界摩擦時的摩擦規律,基本上與干摩擦相同,但摩擦系數明顯減小, f≈0.1~0.3。邊界摩擦雖不能完全避免金屬表面的磨損,但可大大減輕磨損。
3.流體摩擦
當兩摩擦面間有充足的潤滑油,形成的油膜厚度大到足以將兩個表面的微凸體完全分隔開時,相對運動時僅有流體內部的分子之間的摩擦,稱之為液體摩擦,此時,形成的油膜是可以承受一定大小載荷的壓力油膜,阻止了兩摩擦表面的直接接觸,所以摩擦系數極小(f≈0.001~0.01),顯著地減少了摩擦和磨損。
綜上所述,流體摩擦又稱為流體潤滑,是軸頸最理想的工作環境。長期高速旋轉的機器,應確保軸承在流體潤滑條件下工作。在實際使用中,較多的摩擦副處於干摩擦、邊界摩擦和流體摩擦的混合狀態,稱為混合摩擦(或稱為不完全流體摩擦)。
Ⅳ 滑動軸承中 油潤滑 邊界潤滑 無油潤滑都是什麼概念
摩擦副的摩擦面之間有一層完整的潤滑膜,將摩擦表面完全隔開,使摩擦變成潤滑膜的內部分子之間的內摩擦,而不是摩擦副表面間的外摩擦,這種潤滑稱為全膜潤滑,也就是油潤滑,是理想的潤滑狀態。
摩擦表面間無潤滑材料的摩擦稱為干摩擦,這種潤滑狀態稱無油潤滑。
摩擦表面間被極薄的潤滑膜隔開,而潤滑膜不遵從流體動力學定律,且兩表面的摩擦磨損不是取決於潤滑油的粘度,而是取決於兩表面的特性和潤滑劑的性能,這種狀態下的摩擦叫邊界摩擦,它是流體摩擦進入干摩擦前的臨界狀態,這種狀態下的潤滑就屬於邊界潤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