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軸承跑外圈的原因及修復方法
軸承跑外圈指的是軸承外圈與軸承室發生滑動,其原因及修復方法如下:
目前多採用索雷碳納米聚合物材料修復,這種材料粘結強度高、綜合力學性能好、抗腐蝕、易於成型、可加工,且對修復單邊厚度無嚴格要求。以某企業軋機卷取機軸承室磨損修復為例,步驟如下:
② 電氣師傅賜教·電機軸承走內圈和外圈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造成其走內圈和外圈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電機軸承走內圈是指電機軸經多次拆裝造成軸徑變小或軸承內圈製造超出公差(內圈直徑大於軸徑)、或因軸承抱死,總之就是軸比軸承內圈細,電機轉動時軸承滾珠及內圈都不轉動,也稱「刷內圈」。可將磨損的電機軸經補焊後車回原尺寸、更換軸承即可修復。
電機軸承走外圈是指電機因多次拆裝造成端蓋軸承座直徑大於軸承外圈直徑、或軸承外圈製造超出公差(軸承外圈直徑小於軸承座直徑)、或因軸承抱死,總之就是軸承外圈直徑小於軸承座直徑,電機轉動時軸承內圈、外圈均轉動,也稱「刷外圈」。可更換電機端蓋、軸承修復。
造成電機軸承刷外圈或刷內圈的最主要原因還是軸承缺乏潤滑、抱死居多。
③ 如何判斷軸承是不是跑外圈
據有些電動機軸承(nsk、skf)資料上介紹:軸承外圈與軸承室的配合程度是軸承外圈得到均勻的磨損從而延長軸承的使用壽命。
蠕動,是指軸向的蠕動,這種蠕動是為了吸收軸向膨脹。絕不是徑向蠕動,徑向肯定是不好的,它破壞了軸承的滾動狀態。蠕動的目的不是為了磨損。磨損之後,軸承的相對位置和受載會變,不見得好。如果蠕動磨損是好的,就不用發明可以調整軸向伸長的軸承了。
一般而言,j5/6用於內圈,h7用於外圈,但這不是絕對的。另外,控制電機雜訊,從軸承而言,就需要選擇特殊的游隙和潤滑脂了(如果雜訊要求很高的話)。游隙可以選小一點的,不要太小,否則抱死。潤滑脂選粘度低一些的。如果用的是進口軸承,一般雜訊較低。對於國產軸承,雜訊就沒那麼理想了。
軸承跑外圈的情況分以下兩種情況解決:
1、用的是鋁軸承室
2、一般的鑄鐵,或者別的鐵質軸承室
對於第一種情況,由於鋁的膨脹系數比鐵的大一倍,所以,你在安裝的時候試驗的正確配合,在溫度升高以後就變鬆了,跑圈也就產生了。
有兩個解決辦法:
①在安裝的時候加緊配合,這個辦法不推薦使用。因為雖然可以解決問題,但是安裝的時候比較困難。
②使用一個橡膠圈,在軸承室內開個槽,槽深是橡膠圈厚度的0.8倍,寬1.4倍。這樣就好了。
第二種情況,鋁質軸承室,建議查查軸承室的配合,這個問題比第一種情況簡單多了,多數是配合鬆了!
④ 軸承跑外圈怎辦
在機器運行過程中,軸承座孔的嚴重磨損會導致軸承外圈與座孔產生相對移動,進而影響設備的正常運轉,這種現象被稱為「軸承跑外圈」。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採用以下兩種修復方法:
一種方法是拉毛法。這種方法適用於軸承座孔磨損不大的情況。具體操作是將軸承置於電焊機的搭鐵線上,用夾在電焊機鉗上的手用鋼鋸條與軸承外圈接觸,通過摩擦在軸承外圈表面形成一層細密均勻的麻點。需要注意的是,在燒灼過程中,溫度不宜過高,最好控制在100度以下。
另一種方法是鑲套法。當軸承座孔磨損較大時,可以將磨損部位用鉸刀加工至一定尺寸,然後根據機體孔徑選擇合適的襯套進行鑲套。在車制襯套時,需要考慮到外徑與機體孔之間的配合緊密度,以及襯套打入機體後內孔可能產生的收縮量。
這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具體選擇哪種方法,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和設備的具體要求來決定。採用拉毛法可以快速修復,但對精度要求較高;而鑲套法則相對復雜,但可以提供更穩定的修復效果,適用於磨損較為嚴重的場合。
無論採用哪種方法,都需要注意操作過程中的安全防護,避免高溫燙傷或其他意外傷害。此外,在修復完成後,還需要對設備進行充分的調試,確保其正常運轉。
通過上述方法,可以有效解決軸承跑外圈的問題,恢復設備的正常運行狀態,延長其使用壽命。
⑤ 軸承缺油燒壞反思
燒壞分析:設備到廠時間較長,到廠快兩年後安裝使用,設備安裝時,廠家技術人員指導施工單位人員對齒輪打黃油,估計沒怎麼加進去。進行設備單試一切正常。帶負荷試車兩小時後聽見軸承異響,軸承溫度上升,現場立即停車處理。拆軸承時發現軸承頂蓋的加油孔與設備加油孔不在同一位置,造成潤滑油不能很好的進入。
故障解析:理論上講,燒軸承分3種,燒內圈,燒外圈,燒中間滾子使內外抱死。從這3種程度基本可以斷定軸承是在潤滑油缺多少的情況下發生抱軸的。像你說的情況,應該是剛缺油的情況下就發生了燒軸。不排除這台設備運行時間已經不短了,或原來安裝軸承時就很緊,使軸承內圈有一定的應力集中才會這樣。
所以個人覺得這個操作工確實有點冤。但是操作工缺乏責任心也是引起事故的原因之一。
是不是說謊也很好檢驗,檢修前先擰下油杯,聞有沒有煳味,放凈泵內殘余的油觀察是否清澈。如果抱軸,應該是糊味,油質渾濁的。如果沒有糊味,油質清澈,但軸承內圈變色,就是我之前說的情況。
象此類設備應定期檢查,即使更換過期失效的油質,才能從根本上避免此類事故的發生。
遇到的軸承發熱多數是機械故障引起:
(1)軸承疲勞松動。(2)潤滑缺油。(3)軸承裝配間隙過緊或過松(存在跑圈現象)(4)軸不直度增大徑向跳動大。(5)電機與水泵的中心不同軸(超過1.5度)(6)基礎松動有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