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軸承鋼打刀過程中,淬火的具體做法是什麼
在使用軸承鋼打刀過程中,淬火是關鍵環節,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要對淬火設備和材料做准備。准備好合適的加熱爐,能精準控制溫度,同時准備好淬火介質,常用的有水、油等,水冷卻速度快,油相對緩和。
將打好形狀的軸承鋼刀具放入加熱爐中,緩慢升溫至合適溫度,一般軸承鋼的淬火加熱溫度在820℃ - 860℃ 。升溫過程要均勻,避免局部過熱或升溫過快,防止刀具產生裂紋或組織不均勻。
當刀具達到預定淬火溫度後,需在此溫度下保持一段時間,讓刀具各部分充分奧氏體化,保證組織均勻,保溫時間根據刀具尺寸和形狀而定,一般在十幾分鍾到幾十分鍾不等。
接著迅速將刀具從加熱爐中取出,垂直且快速地放入預先准備好的淬火介質中。放入淬火介質時要注意方式,若方式不當,刀具可能因冷卻不均產生變形或裂紋。如果使用水作為淬火介質,冷卻速度快,能獲得較高硬度,但也容易導致裂紋;使用油冷卻,冷卻速度適中,可減少裂紋風險,但硬度提升相對較小。
淬火完成後,刀具內部會存在較大內應力,需及時進行回火處理,消除內應力,穩定組織,提高刀具韌性,避免後續使用中出現開裂等問題 。
Ⅱ 軸承鋼打刀用水淬火好還是用機v淬火好
軸承鋼是合金鋼,淬火時採用油作為冷卻液。
Ⅲ 打刀,如何淬火
打刀淬火是先把倒燒透放水裡兩秒冷卻立馬敲打就可以。
一般燒紅後放水裡2秒,拿出來用錘子敲打刀口,如果鏰了,就加熱回火。如果卷了,繼續加熱再淬。如果沒卷沒崩就是淬火成功。淬火是個技術活,溫度控制不好就淬不上火,彈簧鋼板不知道是什麼材料的,所以具體工藝也沒法說明,最好找個懂熱處理的給淬一下。
淬火後金屬硬而脆,產生的表面殘余應力會造成冷裂紋,回火可作為在不影響硬度的基礎上,消除冷裂紋的手段之一。火後鋼件內部有較大的淬火內應力,因而不宜直接應用,必須進行回火。
回火是工件淬硬後加熱到Ac1(加熱時珠光體向奧氏體轉變的開始溫度)以下的某一溫度,保溫一定時間,然後冷卻到室溫的熱處理工藝。
回火一般緊接著淬火進行,其目的是:消除工件淬火時產生的殘留應力,防止變形和開裂;調整工件的硬度、強度、塑性和韌性,達到使用性能要求;穩定組織與尺寸,保證精度;改善和提高加工性能。因此,回火是工件獲得所需性能的最後一道重要工序。通過淬火和回火的相配合,才可以獲得所需的力學性能。
(3)軸承鋼打刀怎麼熱處理擴展閱讀:
回火分類
1、低溫回火,工件在150~250℃進行的回火。目的是保持淬火工件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淬火殘留應力和脆性
回火後得到回火馬氏體,指淬火馬氏體低溫回火時得到的組織。力學性能:58~64HRC,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應用范圍:主要應用於各類高碳鋼的工具、刃具、量具、模具、滾動軸承、滲碳及表面淬火的零件等。
2、中溫回火,工件在350~500 ℃之間進行的回火。目的是得到較高的彈性和屈服點,適當的韌性。回火後得到回火屈氏體,指馬氏體回火時形成的鐵素體基體內分布著極其細小球狀碳化物(或滲碳體)的復相組織。
力學性能:35~50HRC,較高的彈性極限、屈服點和一定的韌性。
應用范圍:主要用於彈簧、發條、鍛模、沖擊工具等。
3、高溫回火,工件在500~650℃以上進行的回火。目的是得到強度、塑性和韌性都較好的綜合力學性能。回火後得到回火索氏體,指馬氏體回火時形成的鐵素體基體內分布著細小球狀碳化物(包括滲碳體)的復相組織。
力學性能:25~35HRC,較好的綜合力學性能。
應用范圍:廣泛用於各種較重要的受力結構件,如連桿、螺栓、齒輪及軸類零件等。
Ⅳ 怎樣對用於打刀的軸承鋼實施淬火手段
對用於打刀的軸承鋼實施淬火,可參考以下步驟。首先是准備工作,要確保軸承鋼材料尺寸、形狀合適,清理表面雜質與油污,准備好淬火設備,如加熱爐、淬火介質(水、油等)。
加熱環節很關鍵,將軸承鋼放入加熱爐中,緩慢升溫至合適溫度。軸承鋼常用的淬火加熱溫度在820 - 860℃ ,加熱速度不宜過快,防止材料內外溫差過大產生裂紋。加熱過程中要保證溫度均勻,可適當進行攪拌或調整加熱爐參數。
達到預定溫度後,需進行適當的保溫,使材料內部組織充分均勻化,保溫時間依據鋼材尺寸和形狀而定,一般在幾十分鍾到數小時不等。
接著是淬火冷卻,這一步驟對鋼材性能影響極大。將保溫後的軸承鋼迅速取出,放入選定的淬火介質中冷卻。如果選擇水作為淬火介質,冷卻速度快,能獲得較高的硬度,但容易產生較大的內應力,可能導致變形甚至開裂;油作為淬火介質,冷卻速度相對較慢,內應力較小,但硬度提升效果不如水淬。冷卻過程中可適當攪拌淬火介質,保證冷卻均勻。
淬火後,鋼材內部存在較大內應力,脆性也較大,需要及時進行回火處理,以消除內應力、穩定組織、提高韌性。回火溫度通常在150 - 650℃ 之間,根據所需性能確定具體溫度,回火時間一般為1 - 3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