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常見的鑄造有哪些材料 常見的鑄造有什麼材料
1、鑄件的質量和性能如何除了鑄造工藝是主要因素之外,鑄造材料的選取也是相當重要的,以常見的鋁鑄件來說,常用的材料主要有四大類,分別是鋁硅系合金、鋁銅合金、鋁鎂合金以及鋁鋅系合金。
2、鋁硅系合金有良好鑄造性能和耐磨性能,且熱脹系數小,所以在鋁鑄件的成型過程中用的比較多。這種鋁合金的的含硅量在10%~25%,有時候也會添加0.2%~0.6%鎂的硅鋁合金,廣泛用於結構件,如殼體、缸體、箱體和框架等;鑄鋁廠家有時添加適量的銅和鎂,能提高合金的力學性能和耐熱性,此類合金廣泛用於製造活塞等部件。
3、而用鋁銅合金鑄造而成的鋁鑄件,由於其含銅4.5%~5.3%合金強化效果,適當加入錳和鈦能顯著提高室溫、高溫強度和鑄造性能,所以適合用來製作承受大的動、靜載荷和形狀不復雜的砂型鑄件。
4、鋁鎂合金的密度比較小,但其強度卻很高,所以有很好的強化效果,用它製成的鋁鑄件在大氣和海水中的抗腐蝕性能好,電動平車在室溫下有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和可切削性,可用於作雷達底座、飛機的發動機機匣、螺旋槳、起落架等零件,也可作裝飾材料。
5、還有一些鋁鑄件是用鋁鋅系合金作為原材料的,為改善性能常加入硅、鎂元素,在鑄造條件下,該合金有淬火作用,所以只要經過熱處理就可使用,鑄件有較高的強度,常用於製作模型、型板及設備支架等。
❷ 鋁的鑄造常識 有哪些
鋁的鑄造鋁的鑄造一般採用立式或水平式水冷半連續鑄造法。為改善立式鑄造的坯錠組織和表面質量,還發展出電磁結晶槽、矮結晶槽和熱頂鑄造法(見金屬的凝固)。水冷半連續鑄造法是通過流槽將液體金屬導入用水冷卻的結晶器內,使液體金屬冷卻形成凝固的外殼,由鑄造機底座牽引或靠自身重量均勻下降而脫出結晶器,形成坯錠。工藝參數因合金成分和坯錠尺寸的不同,差異很大。一般應盡量提高鑄造速度和冷卻速度,降低結晶槽的高度。鑄造溫度通常比合金的液相線高50~110℃。此外,還發展出鋁板帶連續鑄軋工藝。
板材、帶材生產 採用平輥軋制,基本工序為熱軋、冷軋、熱處理和精整。對化學成分復雜的 LY12、LC4等硬鋁合金,熱軋前應進行均勻化處理。處理溫度一般低於合金中低熔點相的共晶溫度10~15℃,保溫12~24小時。硬鋁合金的包鋁是將包鋁板放在經過銑面的坯錠兩面,藉助於熱軋焊合。包鋁層的厚度一般為板材厚度的4%。熱軋一般在再結晶溫度以上進行。熱軋可在單機架可逆軋機上進行,或在多機架上實行連軋。為提高成品率和生產效率發展大鑄錠軋制,錠重達10~15噸以上。年產量在10萬噸以下的工廠,一般用四輥可逆熱軋和採用熱上卷工藝,熱軋帶材厚度為6~8毫米左右。產量10萬噸以上的工廠,多在四輥可逆熱軋機開坯後採用單機架或兩機架、三機架、五機架連軋,實行熱精軋,帶材厚度可達2.5~3.5毫米。熱軋帶材成卷後作為冷軋坯料。為保證金屬有最佳的塑性,應在單相組織狀態下進行熱軋。LY11、LY12等合金的熱軋開坯溫度為400~455℃。前幾道道次變形率一般在10%以內,以後逐漸增大。純鋁和軟鋁合金道次變形率可達50%,硬鋁合金則為40%左右。熱軋總變形率可達90%以上。
冷軋常在室溫下進行,通過冷軋可獲得尺寸精確、表面光潔和平整的較薄的板材和帶材,並可獲得具有特定力學性能的加工硬化的板材和帶材。冷軋主要採用帶式法生產工藝,應用四輥可逆軋機或四輥不可逆軋機進行冷軋,當前發展不可逆軋機進行冷軋。軋機裝備有液壓壓下、液壓彎輥、厚度自動控制系統或測輥縫的厚度自動控制系統及板形控制儀,由微型電子計算機控制、記錄、儲存各種參數,以獲得尺寸精確、板形平整的板帶材,如 0.18毫米帶材公差可達±5微米。小工廠也有塊式法生產板材的。退火後鋁的冷變形率可達90%以上。多相的硬鋁合金冷加工硬化明顯,需中間退火。中間退火後的冷變形率為60~70%。熱軋用乳液潤滑,冷軋已由乳液發展為全油潤滑。採用單獨控制噴嘴的多段冷卻系統,以減少鋁板和軋輥的摩擦,冷卻軋輥,控制輥型,洗除鋁粉及其他雜質,以獲得良好的表面質量及板形。
經冷軋和熱處理後的帶卷常在輥式矯直機上或在拉彎連續矯直機列上進行精整。平整淬火後的板片應在時效孕育期內進行,一般在淬火後30~40分鍾內完成。淬火板的平直壓光總變形量不應超過2%。
1955年試驗成功的鋁板帶連續鑄軋可生產薄板和鋁箔坯料。中國於70年代初開始用此法生產薄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