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銅錢什麼朝代才開始有
在秦朝時才開始有的。方孔銅錢應天圓地方之說,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鑄錢以此為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統一了貨幣。廢除刀、布、貝等錢幣,以「半兩」做為貨幣。即用秦國後來的園形方孔銅錢,鑄文「半兩」,重十二銖(一兩為二十四銖),稱之為重如其文的「半兩」銅錢。從此,這種由圓孔環錢演變而來的「半兩」,在我國陸續流通了兩千多年。
(1)銅元從什麼時開始鑄造有什麼暗記擴展閱讀:
銅錢的歷史
方孔銅錢應天圓地方之說,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鑄錢以此為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統一了貨幣。廢除刀、布、貝等錢幣,以「半兩」做為貨幣。即用秦國後來的園形方孔銅錢,鑄文「半兩」,重十二銖(一兩為二十四銖),稱之為重如其文的「半兩」銅錢。從此,這種由圓孔環錢演變而來的「半兩」,在我國陸續流通了兩千多年。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又鑄三銖錢。並於元狩五年(前118年)廢「半兩」,改行五銖錢,鑄文「五銖」。這種五銖錢從東漢開始使用,各朝沿襲,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廢止,使用時間長、幣值較穩定,成為我國歷史上一種重要的錢幣。
王莽稱帝期間,實行寶貨制,時稱錢為「泉」,又增加了「泉貨六品」和「布貨十品」兩套錢幣。泉貨六品又稱「六泉」,是王莽寶貨制中六種圓形錢幣的總稱。
中國古代錢幣還經常以皇帝年號來命名,亦稱「年號錢」。由五胡十六國的成漢國率先鑄造。338年,李壽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為自立為帝,國號為漢、年號漢興。開始鑄「漢興錢」。
南朝宋於孝建年間(454年)鑄「孝建五銖」,北魏孝文帝於太和十九年(495年)鑄「太和五銖」。年號錢成為定製自宋代開始。宋代年號更改頻繁,鑄的年號錢也特別多。元以後,歷代所鑄的錢,基本上都是以年號命名的。如元代的「至元通寶」、明代的「洪武通寶」、清代的「乾隆通寶」等。
通寶,是中國唐以後錢幣的一種名稱,因鑄文中有「通寶」字樣而得名。在錢幣上鑄「通寶」字樣,起源於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五銖錢而鑄的「開元通寶」。開元通寶重二銖四壘,十枚重一兩。從此,銅錢不再是重如其文,以重量來鑄名了,改稱「通寶」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