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和尚寺廟的鍾是鐵做成的嗎
寺院的大鍾,多數是青銅,也有少數是鑄鐵。
著名的寺院大鍾——永樂大鍾,就屬於青銅。永樂大鍾,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青銅鍾。鑄造於明永樂年間,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大鍾被移到萬壽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置覺生寺(現在的大鍾寺)。銅鍾通高6.75米,鍾壁厚度不等,最厚處185毫米,最薄處94毫米,重約46噸。鍾體內外遍鑄經文,共22.7萬字。銅鍾合金成分為:銅80.54%、錫16.40%、鉛1.12%.
❷ 永樂大鍾的鑄造工藝
明永樂大鍾是採用泥范法(中國的三大傳統鑄造工藝-泥范法、鐵范法和失蠟法之一)鑄造。先在地上挖一個大坑,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內壁,上面塗上細泥,把寫好經的宣紙反貼在細泥上,刻好陰字,加熱燒成陶范,然後再一圈圈做好外范。鑄時,幾十座熔爐同時開爐,爐火純青,火焰沖天,金花飛濺,銅汁涌流,金屬液沿泥作的槽注入陶范,一次鑄成。
經過反復研究和考證,科學工作者已經能清晰描述當年鑄造大鍾的方法和過程。這是初創於兩千多年前商周時代的陶范法。到了明代能工巧匠手中早已成為駕輕就熟、爐火純青的工藝。他們營造了一個壯觀而宏大的場面:在地上挖出十米見方的深坑巨穴,先按設計好的大鍾模型,分七節制出供鑄造使用的外范,低溫陰干,焙燒成陶。再根據鍾體不同斷面的半徑和厚度設計車刮板模,做出大鍾的內范。當七個陶制外圈依次對接如七級浮屠之狀時,渾然一體的大鍾外范便拼裝成功了。
這是天衣無縫的操作,纖毫之隙,分厘之差便會引起「跑火」,招致全盤失敗。為了承受澆鑄的壓力並確保足夠的強度,外范四周無疑是用泥土填滿並層層夯實的。鍾鈕旁邊四處不易覺察的疤痕,泄露了四個澆鑄口的准確位置。我們看到了最典型的雨淋式澆鑄法:幾十座熔爐沿四條槽道排開,爐內大火流金、銅汁鼎沸;地坑裡內外模範同時高溫預熱。當蓄滿爐膛的萬斛金湯相率奔瀉而出後,這口萬鈞大鍾便一氣呵成了。回望此情此景,五百年前的手工作坊式生產,分明已經透出了近代大工業的規模和氣概。
大鍾所含的其它微量金屬鋅、鋁、鐵、鎂、金、銀等雖然所用數量甚少,但冶煉這些金屬的技術要求和技術含量是一樣的,如當時居世界領先水平的煉鋅術在這里派上了用場。加入少量的鋅,按當時已知的銅、鋅比例溶在一起可產生黃銅的原理,估計是為了增加一些金黃色的光澤以求視覺上的效果,而加入少量的金、銀則被認為是為了顯示梵鍾的珍貴。
冷卻又是一道致命的工序。坑內是一團沒有熄滅的地火和流焰,必須控製冷卻速度防止鍾體炸裂。世界著名的俄羅斯大鍾就因冷卻過程中的閃失出現裂紋,結果淪為一口啞鍾。而孕育永樂大鍾的地坑此時是一個天然的自動冷卻系統。可以想像當年勞苦的工匠們付出了多少精心呵護,才能確保永樂大鍾在平安降溫中平安降生。
大鍾鑄好後,待到冬天,先每隔一里挖一口井,再沿路挖溝引水,潑水結冰,然後開始搬運;大鍾在路上步步滑行幾十里才至宮中。再滑到冰土堆上,然後建鍾樓,鍾掛於樓頂,春天解凍後取土而鍾懸。大鍾支架四臂八叉,鍾紐分上下兩節,中間用穿釘固定於橫樑上,用木杵輕輕一撞,便發出震心驚魂的鍾聲。永樂大鍾是在德勝門內鑄鍾廠鑄造的,鑄好後存放在漢經廠(遺址在產今嵩祝寺一帶)。
❸ 古代的鍾是怎麼製作的
我們往往樂於認為,過去的人都比較輕松,比較愉快,不象現在的人,那樣非得強迫自己查看鍾表,視時間為金錢。然而,精度不一的各類鍾表至少已在人世間存在了4000年。埃及人是最早進行此類嘗試的民族,他們製作過星鍾圖,用它來查看哪顆星星已經升起,然後計算夜間的時刻。後來,他們造出了為白天計時的影鍾,隨著日出合日落,一條橫桿的影子逐漸越過一串記號。法老塞提一世於公元前1300年前後統治埃及,在他的陵墓中就曾發現一套製造影鍾的器械。日咎就是以這種簡單的影鍾為原形製作的。羅馬人對今天我們所熟知的那種日咎加以改進,甚至製造過攜帶型旅行用鍾。
據埃及朝官阿門內姆哈特的墓誌銘記載,此人曾於公元前1500年前後發明了水鍾,一種「漏壺」。容器內的水面隨著水的流出而下降,據此測出過去了多少時間。這類時鍾對祭司特別有用,因為夜裡他們需要了解時間,不致錯過在神廟內舉行宗教儀式和獻技活動的既定時刻,現存最古老的水鍾是阿孟霍特普三世(公元前14世紀)統治時期的產物——1905年在凱爾奈克的阿蒙神廟發現了它的殘片。
水鍾是整個古代世界報時的標准方式,它於公元前6世紀傳入中國。水鍾曾在雅典等城市成為一道常見的景觀,如今在這些城市中已發現公元前35年左右建造的「城鍾」的遺跡。這種鍾的運行由一塊浮標控制,當水從底部的一個小出口慢慢流出時,浮標也一點點地下沉。浮標大概與一根圓桿相連接。圓桿在下沉時使指示柄隨之移動。通向水井的台階的磨損程度表明,每天都要給蓄水池倒滿水。
希臘世界也擁有較為精緻的水鍾,發明家亞歷山大的克特西比烏斯於公元前270年左右製造的水鍾即為一例。這台水鍾的水流由多個活塞進行精確控制,能驅動從響鈴和活動木偶到鳴禽等各種自動裝置——這或許就是最早的布穀鍾!雅典的「風之塔」是天文學家安德羅尼卡於公元前1世紀初所建,頂部有多座日身,內部有一隻復雜的水鍾,時間在刻度盤上顯示,圍繞刻度盤轉動的圓盤可顯示恆星運行和一年中太陽在各星座中間運行的軌跡。
古代作者對這些水鍾的影響作過充分的論證,講述了它們在不同背景下使用的情況。柏拉圖曾在公元前約330年撰文,把律師們說成是「受漏壺驅動……從無閑暇」的人。水鍾甚至開始影響到文學。「悲劇的長度,」亞里士多德抱怨說,「不該由漏壺……而應由與情節相適宜的東西來決定。」查看時鍾顯然已經受到嚴格的控制。水鍾在希臘和羅馬宮廷發揮了更為寶貴的作用,在那裡,水鍾被用來確保發言者講話不超時;如果議程臨時中斷,譬如中途研究一下文件,等等,就要用蠟將出水管堵住,直到發言重新開始。在羅馬舉行運動會時,水鍾被用來為賽跑計時。
後來,伊斯蘭世界製造了華麗的水鍾。哈里發哈倫·賴世德曾派使臣由巴格達啟程,將一台特別精緻的水鍾送往神聖羅馬帝國開國皇帝查理大帝(公元742-814年)的宮廷。11世紀,阿拉伯的工程師在西班牙的托萊多建造了一對大水鍾,鍾上有兩個容器,月滿時,水慢慢注滿,月缺時,水慢慢排干。這些水鍾結構精巧,歷時百年而無須校正。
西歐人一直宣稱,時鍾製造業的第二次飛躍——機械鍾的發明是由他們完成的。有一資料提到,1321年,在法蘭西魯昂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內,大鍾上的一台機械曾奏出聖詩的曲調,而這台機械很可能是一隻時鍾。大約在同一時期,偉大的義大利詩人但丁在他的長詩《神曲》中明白無誤地描述過一隻引人注目的時鍾,而在1335年的大事年表中,也有一段文字首次提到米蘭聖戈特哈德教堂的一隻時鍾。
然而,在這些早期歐洲時鍾問世數百年之前,聰明絕頂的中國古人就已經發明了機械鍾。發明機械鍾是為了滿足精確記錄諸多皇位繼承人出生時刻的需要,這樣,御用占星家們就能夠確定天象對他們的影響,從中挑選最佳者繼承皇位。中國人在幾個世紀內開發了更為精確的水鍾,其中包括一種不用水而使用水銀的停表,但這些水鍾仍然不能滿足占星家們的特殊需要。
因此,在公元72年,佛教僧侶和數學家一行製作了一個有發條裝置、稱作「水運渾天俯視圖」的天文儀器。從這個名稱可以想見,水為之提供了動力——但機械原理對其運行起著調整的作用。遺憾的是,沒過幾年,這台用鋼鐵製造的機械便開始銹蝕;另外,那台時鍾也由於天氣寒冷引起內部結冰而出現種種問題。976年,張思訓用水銀替代水,建造了一台時鍾,但有關的詳細資料卻絕少傳世。
天文學家蘇頌按照宋朝英宗皇帝的詔令進行設計並於公元1090年建成的「水運儀象台」堪稱中古時代中國時鍾的登峰造極之作。他的裝置是一座天文鍾樓,高逾30英尺。頂部有一架體積龐大的球形天文儀器,即渾儀。渾儀為銅制,靠水力驅動,用於觀測星相。鍾樓內放置天球儀,即渾象,其運轉與上面的渾儀同步,故可隨時對兩者進行比較。鍾樓前面是一座木閣,分5層各開一門,無論白天黑夜,每隔一段時間,便有木人出現。木人擊鼓、搖鈴、打鍾、敲打樂器、出示時辰牌。所有木人都由巨大的報時裝置操縱。這架裝置則由巨大的樞輪提供動力,樞輪上有木輻挾持水斗,水從漏壺中滴入水斗,使整個儀器每個時辰前進一個水斗。
蘇頌的大時鍾從1090年起一直運轉到1126年;隨後被金朝拆開,運至北京,在那裡又運轉了幾年。蘇頌的「水運儀象台」是中古時代中國時鍾製造的登峰造極之作;遺憾的是,在後來的100年裡,由於戰爭的原因,這些技術沒有能夠最終保留下來。
摘自《世界古代發明》
參考資料:http://www.sdxjxx.sde.net/kexue/printpage.asp?ArticleID=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