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堯舜禹的故事10個字,堯舜禹的小故事50字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
於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
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 「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
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
(1)浙江天洪鑄造怎麼樣擴展閱讀
堯舜禹是古代中國歷史中,自黃帝之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發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運城和臨汾(古稱河東地區)。
現在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簡朴,他住的是用沒有修剪過的茅草蘆葦、沒有刨光過的椽子蓋起來的簡陋房子,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堯舜禹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
於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
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 「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
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
(1)浙江天洪鑄造怎麼樣擴展閱讀
堯舜禹是古代中國歷史中,自黃帝之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發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運城和臨汾(古稱河東地區)。
現在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簡朴,他住的是用沒有修剪過的茅草蘆葦、沒有刨光過的椽子蓋起來的簡陋房子,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堯舜禹
1、婚鹿仙女
鹿仙女是個肌白貌美而心地善良的仙女,曾為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而制服了潛伏在其仙洞溝附近的黑龍潭中的黑龍,並將它變為自己駕乘的坐騎。
一天,帝堯偶遇被稱姑射神女的鹿仙女,並被鹿仙女擊退由黑虎仙幻化而成的巨蟒而救下,之後兩人互相傾訴衷情,擇期成婚。
新婚夜,雙方喜結連理於仙洞之中,以洞為新房,對面的蠟燭山上光華將南仙洞照得如同白晝一般,於是新婚夜也被稱為「洞房花燭夜」。
兩人婚後第二年,鹿仙女生下兒子「朱」。後鹿仙女於是尾隨那隻在牧馬灘吞食牧民的惡蟒,趁其不備用劍將其刺死,而黑虎仙逃脫,後來那裡留下了巨蟒窟。
自此,黑虎仙愈加嫉恨鹿仙女,想方設法要加害鹿仙女,鹿仙女防不勝防,只得向天帝告發。天帝派天兵天將捉拿黑虎仙,並將其壓在乎陽東南的山丘之下,是為卧虎山。
同時,天帝罰鹿仙女與帝堯斬斷塵緣,鹿仙女只能將幼年的朱兒送還帝堯,從此隱居深山。帝堯派人四處查找鹿仙女無果後親上姑射山去找,苦苦尋找而不得,只能另娶散宜氏女為妻。
朱兒後被封於丹地(浮山),故稱丹朱邑。後來人們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龍洞左旁的一個小洞窟中為鹿仙女塑像紀念,千百年來香火不絕。
2、大禹斬龍
相傳舜帝死後,他的兩個妃子千里尋夫,奔赴三峰石下,哭死在舜帝墓前。舜帝墓後有個石匣子,上刻有「舜封」字樣。二妃死後,她們的侍女捧著石匣回京交給了禹王。
禹王打開石匣,拿出裡面的遺書,上寫著,三十年前,禹鑿龍門之時,有一條蛟龍東逃,潛入天湖池清水岩中,這條龍角尖直立,角上長有綠毛。舜曾等了三年沒見它。
這龍故而中毒死去。舜囑禹一定要除掉這條蛟龍。大禹看完遺書,氣憤填膺。立即令火神伯益布下天羅地網,大力神應龍下天湖池去擒蛟。可恨那蛟龍就是不出洞。
大禹急令用火燒。於是,大火燒了七天七夜,燒死了老蛟龍。青石岩也燒成了紫紅色,在陽光下,如同西天彩霞一樣美。激戰過後,伯益想收回他的天羅地網,誰知繩子解不開了。
那天河、北斗、游龍、獅子、麒麟等都留在了洞壁上。所以,紫霞岩的石壁上,有金龍戲水、玉鳳朝陽、七星布斗、紫微排罡、犀牛望月、麒麟呈祥等奇觀,岩洞口的石壁上有條綠角龍頭。
龍口裡傾瀉出天河泉水。據說,這就是跑到洞口被燒死的老蛟龍。那蛟龍死後,皮肉化成了肥土,腸子掉到紫霞洞底,彎彎曲曲,盤旋九轉,變成了一條陰河。
河水嘩嘩奔流,清而不濁,這是因為龍喝的是天湖池裡的天河水,人稱為「九曲黃河」。那龍骨,碎成顆顆骨珠,被山風吹進洞底,滾進九曲黃河之中。
被河水浸蝕打磨,變成了潔白晶瑩、五棱六角的小石子,黑暗中,拿燈籠一照,像顆顆紅透了的楊梅,故謂之為楊梅石。
3、三過家門而不入
傳說禹與塗山氏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但一想到開山導流刻不容緩,便顧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線。
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其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里,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
4、塗山之會
夏建立後,大禹在塗山盡早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討自己的過失。這次塗山之會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夏王朝建立的標志性事件。
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執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諸侯按著他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齊向大禹稽首為禮,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禮。
禮畢之後,夏禹大聲向諸侯說道:「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
我胼手胝足,賓士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先帝亦常以此來告誡我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啊!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大家都明白禹受命於天。
原本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慮。史書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5、堯王牧馬坡
傳說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帶有堯王牧馬坡。山頭綠草如茵,山坡灌木叢生,溝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發,生機勃勃,夏天樹木茂盛,山花爛漫,秋天楓葉紅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
傳說這里「樹為堯王栽」,是堯王的放馬山,那裡北有生馬庄,南有牧馬灘,生馬、二駒的村名都是堯王時留傳下來的名稱。
《臨汾縣志》中以此地為臨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邊的東馬柵、西馬柵傳為堯王的牧馬場,鹿仙女與堯王婚後,還在這一帶管理過馬場哩。
堯舜禹是古代中國歷史中,自黃帝之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發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運城和臨汾(古稱河東地區) [1-2] 。現在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簡朴,古書說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說,他住的是用沒有修剪過的茅草蘆葦、沒有刨光過的椽子蓋起來的簡陋房子,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
舜又稱有虞氏,出生在姚墟。傳說他在接替堯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之前接受堯的考察時,曾在歷山(中條山別稱)耕田,在雷澤(今山西芮城北)捕魚,在河邊的陶城(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北)制陶,後來堯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陸西南),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後,又都蒲坂(今蒲州鎮),看來他的活動中心在現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運城市安邑鎮還有舜帝廟、舜帝陵。舜嚴於律己,而又寬厚待人。 堯舜之時,發生滔天洪水,大禹以天下為己任,率領百姓治理水患,發展生產,更是受到高度的贊揚。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為治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因大禹賓士天下,天下呈現一片安寧、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無事」。大禹也因其顯赫功德和人格被最尊為華夏最著名的聖王。堯舜禹的傳說傳說中,堯年老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堯死後,舜繼承了堯的位置。舜年老了,也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作「禪讓」。
相傳,堯很節儉。他住在茅屋裡,吃糙米飯,喝野菜湯,身上穿著麻布襖。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則。他在歷山耕田,歷山的人不再爭田界,互相很謙讓。人們都願靠近舜居住。舜在一個地方住上三年,那裡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贊揚。
堯舜時候,水患嚴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導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後13年,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入。洪水終於止住,百姓過上了安寧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樹立了威信。
(1)浙江天洪鑄造怎麼樣擴展閱讀:
1、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
2、虞舜,姓媯或虞姚,名重華。堯帝的女婿,因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堯用之,使攝位三十年,後受禪為天子,都於蒲坂(今山西省永濟市)。
3、禹,姒姓夏後氏,名文命,號禹,後世尊稱大禹,是黃帝軒轅氏玄孫 。通過禪讓製得到帝位,傳說是夏後氏部落的首領,是子承父位、中國奴隸制的創始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堯舜禹湯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先後有堯(y2o)、舜(sh)n)、禹(y。那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由推選產生。堯年老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
堯死後,舜繼承了堯的位置。舜年老了,也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作「禪讓」。
相傳,堯很節儉。他住在茅屋裡,吃糙米飯,喝野菜湯,身上穿著麻布襖。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則。他在歷山耕田,歷山的人不再爭田界,互相很謙讓。人們都願靠近舜居住。舜在一個地方住上三年,那裡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贊揚。
堯舜時候,水患嚴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導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後13年,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入。洪水終於止住,百姓過上了安寧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樹立了威信。
(1)浙江天洪鑄造怎麼樣擴展閱讀:
大禹治水:又稱為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作為黃帝的後代,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唐堯、虞舜,分別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事宜。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封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
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禹成功治理共水,世人便把他敬為神人,尊為「大禹」「神禹」,將他與天地相齊名,所謂天大、地大、禹大。當時人們甚至把整個中國叫「禹域」,意為大禹的天下,從而把治理江河、戰勝洪災的所有美好願望,都寄託在大禹身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堯舜禹
1、婚鹿仙女
鹿仙女是個肌白貌美而心地善良的仙女,曾為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而制服了潛伏在其仙洞溝附近的黑龍潭中的黑龍,並將它變為自己駕乘的坐騎。
一天,帝堯偶遇被稱姑射神女的鹿仙女,並被鹿仙女擊退由黑虎仙幻化而成的巨蟒而救下,之後兩人互相傾訴衷情,擇期成婚。新婚夜,雙方喜結連理於仙洞之中,以洞為新房,對面的蠟燭山上光華將南仙洞照得如同白晝一般,於是新婚夜也被稱為「洞房花燭夜」。
兩人婚後第二年,鹿仙女生下兒子「朱」。天帝派天兵天將捉拿黑虎仙,並將其壓在乎陽東南的山丘之下,是為卧虎山。同時,天帝罰鹿仙女與帝堯斬斷塵緣,鹿仙女只能將幼年的朱兒送還帝堯,從此隱居深山。
帝堯派人四處查找鹿仙女無果後親上姑射山去找,苦苦尋找而不得,只能另娶散宜氏女為妻。朱兒後被封於丹地,故稱丹朱邑。後來人們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龍洞左旁的一個小洞窟中為鹿仙女塑像紀念,千百年來香火不絕。
2、堯王牧馬坡
傳說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帶有堯王牧馬坡。山頭綠草如茵,山坡灌木叢生,溝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發,生機勃勃,夏天樹木茂盛,山花爛漫,秋天楓葉紅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
這里「樹為堯王栽」,是堯王的放馬山,那裡北有生馬庄,南有牧馬灘,生馬、二駒的村名都是堯王時留傳下來的名稱。《臨汾縣志》中以此地為臨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邊的東馬柵、西馬柵傳為堯王的牧馬場,鹿仙女與堯王婚後,還在這一帶管理過馬場哩。
3、三過家門而不入
傳說禹與塗山氏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但一想到開山導流刻不容緩,便顧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線。
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其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里,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
4、大禹斬龍
相傳舜帝死後,他的兩個妃子千里尋夫,奔赴三峰石下,哭死在舜帝墓前。舜帝墓後有個石匣子,上刻有「舜封」字樣。二妃死後。禹王打開石匣,拿出裡面的遺書,上寫著,三十年前,禹鑿龍門之時,有一條蛟龍東逃,這條龍角尖直立,角上長有綠毛。舜曾等了三年沒見它。這龍故而中毒死去。
激戰過後,伯益想收回他的天羅地網,誰知繩子解不開了,那天河、北斗、游龍、獅子、麒麟等都留在了洞壁上。所以,紫霞岩的石壁上,有金龍戲水、玉鳳朝陽、七星布斗、紫微排罡、犀牛望月、麒麟呈祥等奇觀,岩洞口的石壁上有條綠角龍頭,龍口裡傾瀉出天河泉水。
據說,這就是跑到洞口被燒死的老蛟龍。那蛟龍死後,皮肉化成了肥土,腸子掉到紫霞洞底,彎彎曲曲,盤旋九轉,變成了一條陰河,河水嘩嘩奔流,清而不濁,這是因為龍喝的是天湖池裡的天河水,人稱為「九曲黃河」。
那龍骨,碎成顆顆骨珠,被山風吹進洞底,滾進九曲黃河之中,被河水浸蝕打磨,變成了潔白晶瑩、五棱六角的小石子,黑暗中,拿燈籠一照,像顆顆紅透了的楊梅,故謂之為楊梅石。
5、鑄造九鼎
塗山大會之後,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後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塗山大會,就准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幾個大鼎。後九鼎鑄成,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
九鼎象徵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藉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堯
❷ 豫州鼎落入泗水預示著
豫州鼎落入泗水預示著:天下王權只是現在由秦國掌握,最後會被泗水相關的人給終結。漢高祖劉邦就是泗水亭亭長,也是滅掉秦國最後的勝利者。所以這個豫州鼎落入泗水象徵著秦國皇權始終不穩,而且會在泗水這個地方出問題哦。space豫州鼎落入泗水預示著什麼 豫州鼎落入泗水象徵什麼在期待中,《大秦帝國》終於迎來最終系列「天下」,即《大秦賦》。一口氣追了6集,開篇就是「鴻篇巨制」之感,只能說這部劇,種草了。第4集中,秦國逼迫周天子周赧王將全部的36座城池歸於秦地,奪走了王權的象徵——九鼎。然而在運往咸陽的過程中,九鼎之一的豫州鼎掉落泗水之中,未能成功打撈。豫州鼎在劇中被一筆帶過,然作為河南本土人,特意查了一下「豫州鼎」。space九鼎是否真的存在?豫州鼎也被稱為豫州神鼎。出自小說《再扶漢室》:相傳大禹治水之後,製作了豫州、冀州、青州、徐州、兗州、雍州、荊州、梁州、並州九鼎象徵著國家。但這畢竟出自小說之中,那九鼎是否真的存在?根據《左轉》中記載有楚莊王問鼎中原的典故,戰國時列國也曾記載秦王贏盪在周王畿舉鼎絕臏而亡的故事,可以推測九鼎確實是存在過的。但是否是大禹所鑄目前還沒查到確鑿證據來證明。space在小說家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中描寫到秦國滅了東周殘存的政權之後將九鼎搬回秦國,只有其中的豫州鼎沉沒在泗水當中。可見《大秦賦》中採用了這種說法。縱觀中國歷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豫州鼎、泗水與天下一統略知歷史的我們都知道,大秦帝國經三世而亡,攻克咸陽都城,逼迫秦三世子嬰投降的是後來的漢高祖劉邦,而劉邦正是泗水亭亭長。《大秦賦》中,豫州鼎落入泗水而不見,派人尋找未果。這看似簡短的一小段插曲,很有可能就是《大秦賦》所埋下的伏筆。象徵著天下王權的九鼎,大秦暫時獲得,但在途中遺落泗水而不見。不就正預示著,秦國獲得統一是暫時的,最終會被泗水之人而終結。❸ 太平天國最後藏身之地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組成的領導集團在廣西金田村發動反抗滿清朝廷的武裝起義,後建立「太平天囯」,並於1853年攻下金陵(今南京),定都於此,號稱天京。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被湘軍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1872年,最後一支太平軍部隊,翼王石達開余部李文彩在貴州敗亡,太平天國終結。
1874年在太平天國滅亡十年後,隱匿多年的後期主要將領楊輔清在閩謀劃復興太平天國。被馬融和所察,在晉江被捕,押解福州被閩浙總督李鶴年下令凌遲處死。
經過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考證,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許多太平軍將士及其親屬為躲避清廷迫害,流亡海外。他們遠涉重洋,足跡遍布拉美及太平洋部分島嶼。在海外發現了不少太平軍將領使用過的佩劍和國內現已十分罕見太平天國時期鑄造的紀念金幣。
❹ 秋夜微涼下散文
遙憐秋之韻,君行到自知。秋夜微涼下,幾度人生夢。欲語念去去,留得黃沙在。待得一曲醉,只把秋夜看。
月光點點,大漠無語。一曲陽關,復甦千秋。幾生幾載,揮揮如沙。
今宵大漠如故,陰晴圓缺月,悲歡離合人。時間的年輪已被風雕飾在了這涼涼大漠,太陽的車跡也將大漠沉浸,留下陽關一曲。
松沉的黃沙埋葬了華夏的歷史,邊關的楊柳告別著四季的天空,硝煙的縹緲書寫著古道的絲綢,因此歷史賦予了它新的使命——一帶一路。
秋夜下的陽關,如今已燈火斑斕,這是時代的復甦,這是曾今的輝煌,華夏絲路。今夜的華夏,正以瘋狂的速度築夢,而曾今的陽關大漠也再次硝煙蜂起,正以無聲無息的夢境留下大漠的幻夢,堅守著風吹雨打之勢以揮斥華夏。秋夜微涼,絲路濤濤,以至於英雄豪傑盡折腰。
它是一次機遇,然而更多的卻是信念與堅守。陽關曲並不會因為幾首流行曲調而飄飄逝去,大漠也不會因幾棵枯樹而失去滄桑風貌,當然華夏文化也不會因西洋風沫而虛紙一張。黃土路上是一條大道至簡,築夢台上是一塊天下為公。
黃土的回憶還在繼續,因為絲路輝煌以時間的不朽巧妙的鑄造天地洪荒。西風吹盡,黃土又近了一尺。楊柳低垂,天空又低沉了幾凡。秋夜微涼,大漠的年輪又拂去了幾載,一切都是風煙,因為絲路鳴叫以無畏的吳鉤激憤地砍倒乾坤。
一首詩詞,老夫壯心不已。一曲陽關,家鄉小樓何故?一首壯志詩詞也好,一曲夢遙故鄉也好,何乎不是昔日的陽關,今日的大漠,未來的輝煌。秋夜將月光的三分寒氣留給大漠,將月光的兩分嘯氣扔給了絲路,因為輝煌……
江山多嬌唯大漠無語,時間的刻刀也許會用最獨特的方式去雕飾大漠。美景待須世人看,大漠真的好美,美上心頭以無限的韶光獨飲杜康佳秋。今夜大漠輝煌,昨夜大漠繁榮,使得八方來貢。明月樓高,下面是一條絲路綢帶,帶著時空走向遠方,很快便看不到尾梢。
前世的'星辰帶著今生的黃沙逐漸浸泡在這沒落的月光中,無邊無際流露著一切塵世的喧囂,一個人獨自停留在陽關之道上,彷彿一切都如塵埃,百年前百年後只如朝夕。這里是歷史的縫隙,這里是時空的輪回,守望著皺巴巴的黃沙,好像自己就如一顆黃沙歸宿於絲綢陽關。
曾經是閉關的絲路,如今是熱鬧的綢帶。寧靜的絲路因為「天」的選擇而繁華於歷史的縫隙,沒落的陽關因為「勢」而打開了時空的大門。在這條路上曾有多少英雄豪傑被記於史書丹青,微弱間只剩下一粒沙的風景一首曲的孤魂。
大漠的幻夢已變成幻境,陽關的曲調已換為輕松愉悅的歡樂頌。秋夜下它並沒有停下旋律,相反的卻以輕松之勢流入年月。車道上此時只有西風吹盡,而燈火卻還是如此,斑斕、斑斕。
秋月已落去大半,時代又被召喚,歷史的縫隙越來越大,時間的刻刀也越來越快。如果有一天陽關被雕刻成江南水鄉,一切也將灰飛煙滅,因為大漠……
太陽又已升起,嬌艷凝絕。恍恍間一曲陽關終將喚醒於時代的盡頭。大漠也好,陽關也好,都將用黃土去填補時空的縫隙來繁華於千秋萬世,以風光韻律鑄成一道道時尚風景,一切都是如故。
曌翟寄語:
曾經,黃土是整個大漠的全部。如今,輝煌是黃沙的全部,一切也只因一帶一路。自從一帶一路提出後,大漠以「天」的選擇崛起與世界東方,而那個幾乎被人們忘卻的城市——陽關已被世界所知曉。聽,陽關的號角把大地撕開了一條縫隙,越來越大,越來越長。
——於丁酉年五月初二
❺ 長江岸邊流傳著哪些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
(莊子神話傳說、屈宋辭賦卓越貢獻、楚帛書、楚文化對長江流域神話傳說的整合與擴散) 楚人曾並國六十有餘,據地五千里。其境西至巴枳(今四川涪陵西),東括吳越。從長江上游的下段(重慶)一直到長江下游的入海口,都在楚文化的覆蓋之下──這還不包括楚文化在上游 因「庄蹻入滇」(今雲南省昆明市)所留下的一塊「飛地」。 不妨說,研究楚地文獻典籍中的神話傳說,就是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到了先秦時期長江流域神 話傳說的主體部分上。無可置疑,楚文化集長江流域先秦時期神話傳說之大成。楚文化典籍保存了大量古代長江流域及周邊地區(包括黃河流域)的神話傳說。可以說,戰國是楚地神話傳說大量載入文獻典籍的黃金時期,而兩漢則是長江流域神話傳說載入文獻典籍的巔峰期。下面,以《莊子》、《楚辭》、《楚帛書》、《山海經》、《淮南子》、《吳越春秋》、《華陽國志》等為例,對長江流域的古代神話傳說作一掃描式介紹。一《莊子》神話傳說的獨特風姿(返回頂部)(一)莊子神話傳說的內容《莊子》一書有「內篇、外篇、雜篇」凡計33篇,其中約有1/3的篇什載有神話傳說內容。如《逍遙游》、《養生主》、《至樂》、《徐無鬼》、《讓王》、《大宗師》、《應帝王》、《在宥》、《天地》、《天道》、《秋水》、《盜跖》等篇。從內容來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長江流域的神話傳說,例如《楚狂接輿》(《養生主》)、莊子「鼓盆而歌」(《至樂》)、《郢人堊鼻》(《徐無鬼》)、《王子搜(越王無顓)避君位》(《讓王》)、《屠羊說辭賞》(《讓王》)、「堯放讙兜、躥三苗、流共工」(《在宥》)、《鯤鵬之變》(《逍遙游》)等;另一類則是長江流域以外(不排除已流入長江流域)的神話傳說,如「為渾沌鑿七竅」(《應帝王》)、「藐姑射之山」「神人」(《逍遙游》)、《望洋興嘆》(《秋水》)、《黃帝失玄珠》(《天地》)、「堯讓天下於許由」(《逍遙游》)、《叔夷伯齊》(《讓王》)、「老聃與孔子」(《天道》)、孔子「厄於匡」(《秋水》)、「厄於陳蔡」(《讓王》)、《盜跖》(《盜跖》)等。此外,《莊子》中還提及一些神人和氏族始祖及歷史人物,如西王母、堪壞(昆侖山神)、禺強、馮夷、肩吾、豨韋氏、伏戲氏、顓頊、舜、禹、彭祖等等。(二)《莊子》神話傳說的特點縱觀長江流域先秦文獻典籍中,錄載神話傳說數量多寡不一,其共性是不論此畛彼域兼收並蓄,但風韻方面唯有《莊子》獨具一格。概略而論有如下兩點:1、傳說多於神話從上面所列舉的例子來看,《莊子》一書里所收錄的傳說數量明顯多於神話,如神話只有《鯤鵬之變》(《逍遙游》)、「為渾沌鑿七竅」(《應帝王》)、「藐姑射之山神人」(《逍遙游》)、《望洋興嘆》(《秋水》)、《黃帝失玄珠》(《天地》)等,明顯少於傳說的數量。這些神話絕大多數是非長江流域的作品。這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其一是,《莊子》一書說理為主,神話傳說只不過是用來證明「命題」的材料,所以,對這些材料不強求其「原汁原味」,有時為了論證的需要,甚至不排除部分傳說情節(細節)虛構的可能。其二是莊子生在國,後入楚境,接觸中原神話傳說甚多,所以,《莊子》一書多引用北方神話材料。而這種情況其傳說中有所改觀──長江流域的傳說材料倒是不少。2、神話傳說的寓言化寓言是立論性文章行之有效的佐論方法之一。它能使讀者於潛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觀點,寓立論於形象敘述之中。《莊子》是將寓言手法運用得最為成功的範例。表現在《莊子》一書中,就是「材料與觀點的水乳交融」──亦即神話傳說在《莊子》中的「寓言化」。神話是人類童年思維的產物,而寓言則脫胎於神話──但直接由比喻發展而來。寓言是神話傳說的「後裔」之一。寓言和神話傳說的構思都需要「聯想」(有時就是幻想),在這一點上,寓言和神話傳說是相通的。二 屈宋辭賦對保存上古神話傳說的卓越貢獻(返回頂部)研究長江流域的古代神話傳說,就必須把視野投向先秦時期楚地的文獻典籍──中國文學史上的煌煌巨著:屈宋的辭賦。因為,它是長江流域古代神話傳說較豐富的輯錄者,也是中國神話傳說寶庫中碩大的明珠。(一)屈宋辭賦所見神話內容1、《離騷》: ⑴神話人物:羲和、望舒、飛廉、雷師、帝閽、豐隆、西皇、九嶷女神、宓妃。⑵神話傳說地名:懸圃、崦嵫、咸池、昆侖、天津、西極、流沙、蒼梧。⑶神 物:鸞皇、鳳鳥、若木。⑷通神者:巫咸、靈氛、彭咸。⑸歷史傳說人物:高陽、高辛氏、堯、後羿與寒浞、澆、舜、鯀、禹、三後(禹、湯、文王或熊繹、若敖、蚡 冒)、夏啟、少康、有虞二姚、夏桀、殷紂、傅說、武丁、簡狄、周文王、呂望、寧戚與齊桓公。2、《九歌》:《九歌》所出現的神靈有: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陣亡將士的鬼魂)。除東皇太一、河伯等外,全為長江流域(楚地)所獨有的神靈。《九歌》十篇「全為祭神樂章,直接以神靈為描寫對象,反映了楚人心目中包括有天、地、人三類神祗的神話系統,展現了楚地敬神娛神、降神祈神的社會生活與民情風俗」。(蔡靖泉《楚文學史·中編·第二章·第三節〈莊子〉和屈原、宋玉的辭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3、《天問》:全詩共提出170餘個問題,「因古往今來的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而問天索理,廣泛地述及了先秦重要的神話和傳說」。(引文出處同上)4、《招魂》、《大招》:⑴神 靈:上帝。⑵通靈者:巫陽。 ⑶災 異:十日代出。⑷神話地名:湯谷。⑸怪 異:千仞巨人、燭龍、九頭蛇、大蛇、如象紅蟻、虎豹守天門、九頭怪獸、縱目豬頭神、土伯(牛身虎頭三眼)。「《大招》、《招魂》全篇都是巫事巫語,生動地描繪出天地四方奇異詭怪的神話世界」。(引文出處同上)5、《遠游》: ⑴神話人物:羽人、旬始星、豐隆、風伯、蓐收、西皇、文昌、眾神、雨師、雷公、宓妃、娥皇女英、海若、馮夷、黔蠃。⑵神話傳說地名:丹丘、天閽。⑶神 物:鳳凰、玄武、鸞鳥。⑷通神者:湘靈。⑸修仙者:赤松子、韓眾、王喬。⑹歷史傳說人物:太皓、黃帝、顓頊、高陽、傅說、炎帝、祝融。「《遠游》則通過對主人公逍遙游乎浩渺天庭、往來見乎六合諸神的描寫,較為全面地勾勒出『帝系』神話的面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神話得以薈萃和整合之後的狀況。」(蔡靖泉《 楚文學 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1 版第145頁) 6、《高唐賦》、《神女賦》與巫山神女故事: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將故楚三峽地區炎帝女兒瑤姬會懷王的神話傳說采錄入賦。宋賦因瑤姬神話傳說而熠熠生輝,瑤姬神話傳說亦憑宋賦而流傳千古,並催生了三峽地區大量神 女傳說故事的滋櫱。 (二)屈宋辭賦神話傳說特點 1、類 別: ⑴神話人物:上帝、東皇太一、黔嬴、蓐收、西皇、文昌、宓妃、河伯、馮夷、海若、羽人(眾神)、旬始星。⑵長江流域(楚地)所獨有的神靈: 男性神靈:大司命、少司命、東君、羲和、望舒、飛廉(風伯)、雷師(雷公)、雨師、豐隆、雲中君、帝閽。女性神靈:巫山神女、九嶷女神、湘君、湘夫人(娥皇、女英)、山鬼。⑶神話傳說地名:昆侖、懸圃、湯谷、咸池、崦嵫、西極、流沙、丹丘、天津、蒼梧。⑷神 物:鳳凰(鸞皇、鸞鳥、鳳鳥)、若木、玄武。⑸怪 異:千仞巨人、燭龍、九頭蛇、大蛇、如象紅蟻、九頭怪獸、縱目豬頭神、土伯(牛身虎頭三眼)。 ⑹通神者:彭咸、巫陽、巫咸、靈氛、湘靈。⑺修仙者:赤松子、韓眾、王喬。⑻歷史傳說人物:炎帝、黃帝、顓頊、祝融、高陽、高辛氏、堯、後羿與寒浞、澆、舜、鯀 、禹、三後(禹、湯、文王或熊繹、若敖、蚡冒)、夏啟、少康、有虞二姚、夏桀、殷紂、傅說、武丁、簡狄、周文王、呂望等。 ⑼災 異:十日代出。 ⑽國 殤:(陣亡將士的鬼魂)。2、楚神話傳說的特徵: 其一,在接受北方神話體系的同時,仍保留了長江流域(楚地)的傳統神話,兩者已雜糅在一起。《九歌》里出現的神系就是一個極好的例證。 其二,女性神和水神的位置十分突出。如女性神有巫山神女、九嶷女神、湘夫人(娥皇、女英)、山鬼、宓妃等;水神有湘夫人(娥皇、女英)、宓妃、河伯、馮夷、海若,還包括與降雨有關的雷師(雷公)、雨師等。 其三,圖騰崇拜遺痕明顯。其中痕跡最明顯的莫過於鳳凰了,僅其別稱(或曰同類)就不少,如鳳凰(鸞皇、鸞鳥、鳳鳥)。其它崇奉的靈物還有若木、玄武等。其四,巫風濃郁,嗜好怪異。其表現為巫覡(通靈者)在神話傳說中佔有一席之地,如彭咸、巫陽、巫咸、靈氛、湘靈等就在屈原的作品中多次出現,並不時將其「事跡」拿出來頌揚一番。 巫風濃郁所導致的文化結果,就是對神秘怪異現象(包括神靈和靈物)的嗜好。將其推向極至的便是《山海經》。屈原亦繼承了這一傳統。在屈原的辭賦中就出現了千仞巨人、燭龍、九頭蛇 、大蛇、如象紅蟻、虎豹守天門、九頭怪獸、縱目豬頭神、土伯(牛身虎頭三眼)等怪神怪獸。這種嗜好後來竟成為風習,一直流傳後世。巫風濃郁的又一個結果是與道家結合,催生了道教的誕生。這裡面蘊藏的底蘊,便是由巫覡通靈所引伸出來的修仙意識。所以在楚神話傳說中就有了赤松子、韓眾、王喬等修仙者的傳說故事。其五,楚地傳說已與中原流入的傳說合流,在保留自己傳統傳說的前提下基本融為一體。3、評 價: 關於先秦時期楚國神話的特點,蔡靖泉先生有過極為精闢的概括,那就是它具有「原始性的古樸性、完整性和系統性、獨立性和綜合性、增益性和創造性」(參見蔡靖泉《楚文學史》)。同時期的傳說在繼承這些特點的同時又增加了一個「融合性」。三 楚帛書(返回頂部)嚴格地說,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先秦時期的神話傳說(不論是書面的還是口頭的),只能算是那一時期神話傳說作品的「摹本」。而在「摹寫」的過程中,不論有意還是無意,都會出現「省略」和「添彩」現象。這對於研究神話傳說的變異是十分需要的,但對於比較其流變特徵卻又是十分不利的──因為它使我們缺乏一個進行比較研究的標本(範本)。所以說,只有先秦時期的文物才能算是我們所需要的「原始」標本(範本)。楚帛書便是長江流域(主要是中游地區)神話傳說研究的一個「原始標本」。 「楚帛書」,指的是建國前在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戰國楚墓中出土的帛書。它全文約900餘字,學者們將之分為甲、乙、丙三篇。其中甲篇主要記錄了天地開辟、四季形成、諸神主宰地的神話傳說。 甲篇又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講的是,天地洪荒之時,宇宙「夢夢墨墨」,一片混沌。是伏羲、女媧生下四個孩子,以職掌天下,分守四方,且「步以為歲」。 第二段說的是,過了一千多年後,因為九州不平、山陵傾側造成了四季混亂。於是,「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奠四極」,帝俊出來恢復了日月的正常運行。第三段則說共工推步十日而成「十干」,並區分出晝夜和朝夕。將這些內容與後世所記錄和口傳的相關內容進行比較,那麼,這類神話傳說的流變特徵不就昭然若揭了嗎! 四 楚文化對長江流域神話傳說的整合與擴散(返回頂部)楚神話傳說之所以能夠成為先秦時期長江流域神話傳說的集大成者,是因為它在汲納周邊地區神話傳說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優勢──不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在當時都無與倫比。 (一)楚文化對周邊神話傳說的汲納楚文化像一塊乾燥的海綿,汲納著周邊地區的神話傳說「元素」,構築起自己的神話傳說「大廈」,這從《莊子》和屈賦中都可以得到有力的證明。莊子因身居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界處,故其作品對中原的神話傳說接納尤多,而對楚地的神話傳說則「青睞」較少。相比之下,屈賦對四面八方神話傳說的態度更具有大家風范。在屈原的筆下,東夷的太一,北方的河伯、黃帝,西邊的巴蜀乃至更遠的神話傳說等等,一概來者不拒,「歡迎光臨」──包括四面八方錚獰可怖的怪神怪獸全都一視同仁。這在《招魂》和《大招》中出現的各方怪神怪獸身上都得到了證實。 (二)楚神話傳說對周邊地區的擴散從時間段上來看,「楚神話傳說」有三層含義:即分別指「先楚」、「楚」、「後楚」的楚地神話傳說。從空間來看,又有「雄踞江漢」(都紀南城)和「勢吞吳越」之別。在這里,我們只介紹楚神話傳說對長江上游和下游地區的遠播和浸潤。至於「楚神話傳說向北方的擴散」則放在本章第二節里進行。 1、楚神話傳說對長江上游的遠播神話傳說的傳播是以人口的流動、遷徙為直接原因而進行的,文化的交流、輻射則是神話傳說傳播的又一種方式。在長江流域,楚神話傳說向上游地區的輻射、傳播在不同的時期則有不同的主導方式: ⑴原居民的西南遷楚人在其國勢不斷發展壯大(包括在其向西南地區擴展)的過程中,先楚及楚的神話傳說也就如影隨形流向西南地區。槃瓠、女媧神話傳說在西南諸族中的存在就是這一移動的結果。據《蜀王本紀》、《華陽國志·蜀志》等文獻記載,曾為蜀國望帝杜宇之相、後居蜀國帝位十二世並對蜀地文明偉巨大貢獻的開明氏就是由楚入蜀的楚人鱉靈。《華陽國志·蜀志》說:「九有開明帝,始立宗廟,以酒曰醴、樂曰『荊』。」由此可知,楚文化因開明帝而在蜀地傳播深廣,楚神話傳說也因開明帝而在蜀地流行久遠。戰國後期,秦將白起拔郢,楚公室東遷,大量的平民百姓則向西南退縮,無形之中把楚神話傳說也帶向遷徙地。只不過這些難民向上游的路程沒有庄蹻那麼遠罷了。 ⑵楚勢力的上溯《史記·西南夷列傳》:「始楚威王時,使將軍庄蹻將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莊王苗裔也。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眾王滇。」《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里也有大同小異的文字記載。《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初,楚頃襄王時,遣將庄豪從沅水伐夜郎,軍至且蘭, 椓船於岸而步戰。既滅夜郎,因留王滇池。」有人說,庄豪即庄蹻,或曰與為盜於楚郢者為同一人。不論庄蹻為誰,楚人向西南方向發展,派兵入滇為王是不爭的史實。所以,至今雲南省昆明市的漢族生活習性和方言,與長江上、中游的重慶市、湖北省等地有諸多相同、相通之處。 ⑶楚文化的輻射春秋以後,楚文化走向鼎盛,其對長江上游的西南地區的影響也日盛一日,如青銅器的鑄造、絲織、蠟染技術的等莫不如此。其神話傳說也隨楚文化的西漸而向該地輻射。囿於篇幅,此處就不贅言。2、楚神話傳說對長江下游地區的浸潤楚人的空間發展方向在向北受阻的情況下,自然就轉向了東方。首先,楚人滅掉了「漢陽諸姬」,然後把矛頭東指,吞並了長江中下游之處的諸小國,直至最後領有吳越之地。這一過程約經歷了數百年,由此造成了楚文化向東方(長江下游地區)的浸潤式擴展。楚神話傳說,也隨之向下游地區浸潤、覆蓋。本來產生於長江中游的「俞伯牙遇鍾子期」的傳說,就「落地生根」到了長江下游的江蘇省鎮江市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