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傳說中禹鑄造了什麼

傳說中禹鑄造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11 22:20:26

A. 夏朝的九鼎分別代表什麼含義禹鑄九鼎是真的嗎

夏朝的九鼎分別代表什麼含義?

早就在夏朝建立之時,夏王為了能鍛造九鼎,曾指令他執政中的九個州的地區首長「九收」承擔征斂黃銅,奉獻於夏王室,然後把能代表九個州的物像鍛造在鼎上,以代表天底下九個州都薈聚於商朝中間。所說「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史記·武帝紀》)講的就是這件事情。商朝由禹逐漸,禪位到萊時,因為桀昏亂無道被成湯所滅。

到戰國後期,周王室已處在有名無實的境地,秦、齊等強國常以角逐周室約九鼎而同室操戈。公元前二五四年,秦滅周。《史記·秦本紀》說:秦昭王時,「周民東亡,共器九鼎入秦」,掉入來自秦王之手。可是《史記·封禪書》卻這樣說:「秦滅周,周之九鼎入於秦,故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顯而易見,有關九鼎的去向這兒給出了兩說,一說秦滅周時把九鼎取離開了,一說早就在秦滅周前九鼎就淹沒於撒水了。

《史記·秦始皇本紀》又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為了尋找周鼎,秦始皇在巡境經過彭城時,「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撒水,使上千人水少求之弗得」。秦始皇的這一舉動,表明鼎入泗水的傳聞那時候一定比較時興,以至連秦始皇都深信不疑了,但結果卻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來看,從《史記》的有關記述中已無法尋找鼎的准確降落了。

《史記》以後的一些古書雖然也有涉及到鼎的去向的記載,但基本上還是對《史記》巾二種說法的解釋或填補。如《<史記>秦本紀正義》說:「周叔王十九年(公元前二九六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進泗水,餘八入於秦中。」《漢書補注·郊祀志》說:周王室為了避免大國奪鼎和解決自已的經濟困難便毀鼎而鑄幣,對外開放則詭稱九鼎去向不明這些。這種講法雖能發人深省,但是由於不合邏輯或根據不夠,就難以讓人堅信。

禹鑄九鼎是真的嗎?

現階段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銅器是馬家窯東鄉銅刀,為單范築成。至今已有約5000年,大概在公元前3000年上下。在這之後的史前時代遺跡,都沒有特別大規模青銅器發覺。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的陶寺遺跡經營規模足夠大了吧,還曾一度被認定是夏王朝遺址,但是只不過是發掘出了寥寥數件銅器,從未有過大型銅器發覺。直至二里頭的四期才會青銅鑄造的鼎發生。

換句話說也商朝快結束的時候才出現銅質的鼎。二里頭的鼎塊頭也不是很大,僅有203厘米,紋樣也簡單。後母戊鼎為什麼這么知名,便是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重約832.84KG。製作出後母戊鼎這種大中型銅器已是商朝了。要記住器皿越多,黃銅分量越重,加工工藝就會難。在二里頭階段還是不可以,在炎帝的時代就更加沒這個可能了。

但不管炎帝的九鼎存不存在,散播人多了後人可能就信了。後面還衍生出一句鼎有名的成語「一言九鼎」。想像一下,若是一個人一句話的分量=九隻後母戊鼎的重量,那這個人的話那的多有分量。為什麼不是「一言八鼎」「一言七鼎」是因為有炎帝九鼎的緣故。鼎也因此成了王權的象徵。「名震中原」的歷史典故也由此而來。

B. 傳說禹造九鼎,你知道中國古代鼎被視作什麼的象徵

鼎是中國古代青銅禮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其基本形制大家或可不太陌生,立耳、圓腹、三足或立耳、方身、四足。它的基本功能或用途是在禮儀活動中盛裝敬獻給上天和祖先的祭品——犧牲(另有醴和稻粱)。准確地說,青銅鼎是主要的犧牲盛器。
由於當時交通天地、祭祀祖先的權力,為社會上層的貴族階級獨有,因此用鼎的大小、數量便成為貴族身份、等級和地位的標志。商周時期用鼎數量規定嚴格,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不同身份地位,不僅鼎的數目不同,所盛的犧牲也不一樣。九鼎分盛牛、羊、豕(豬)、魚、臘、鮮魚、鮮臘等「九牢」;七鼎分盛牛、羊、豕、魚、臘等「七牢」;五鼎盛羊、豕(豬)、魚、臘、膚稱「五牢」;三鼎分盛豚、魚、臘,一鼎盛豚,分別稱「三牢」和「一牢」。
由於天子獨尊 特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牢大禮,因此鼎就很自然地成為了國家政權的象徵,並進而成為傳國之寶器。《左傳·宣公三年》記載:「(夏)遠方圖物 貢金九枚 鑄鼎象物……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帝王世紀》記載:「湯即天子位,遂遷九鼎於亳。」《左傳·桓公二年》亦記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故《史記·周本紀》講:「此鼎定社稷存亡,故為王者必爭。」於是就發生了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問鼎」的故事。
所謂的「問鼎」,實際就是指奪取王位。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伐戎,領軍駐洛陽,行閱兵儀式。周定王無奈派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軍。楚莊子別有用心地問起周王室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十分清楚莊王的用意,便義正辭嚴地對楚莊王說,立國的根本在德而不在鼎。這段故事固然反映了春秋戰國,諸侯紛爭,禮崩樂壞的史實,但更說明了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據《戰國策》記載,戰國時秦國亦早覬覦周王室的九鼎,竟挺軍想奪取九鼎,十分恐慌的周王,採用大臣顏率的計策,求助齊國幫助擊退秦國,允諾事後存九鼎於齊國。齊國出兵將秦軍擊退,便向周王索取九鼎,見此顏率問道,如果把九鼎交給你們,你們將如何搬運回國,齊王說要經過大梁。顏率說,魏國早已企圖謀取九鼎了,如路經大梁,魏一定會扣留九鼎。齊王說,那我們改經楚地。顏率說,楚國更是求鼎心切。齊王問,那應該走哪條路呢?顏率便慢條細語地給齊王講了一段當年周滅商搬遷九鼎的故事,說當年周王為運九鼎,竟動用了九九八十一萬人之多。齊王這時終於明白了顏率的用意,只好作罷。這里顏率的用意實際很清楚,即各國都在貪圖九鼎,如果你齊國真的把九鼎運走,其結果勢必會終日不得安寧。
據說,秦滅周後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咸陽。但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說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所以秦始皇出巡此地時,曾派千數人潛水打撈,結果徒勞一場。從楚莊王到秦始皇,九鼎故事虛虛實實,正暗示著此間社會的動盪。
總之,鼎在當時人們心裡確有無以取代的地位。所以鄭人「鑄刑書於鼎上以為國之常法(《左傳·昭公六年》杜預注) 」;「晉鑄刑鼎」,著范宣子所作刑書,特示尊重而又為傳之久遠(《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得齊兵鑄鼎」,銷兵制鼎,特示和平安定(《呂氏春秋》)等等。直至今天,與鼎有關的詞彙,一般均有顯赫、高貴、盛大或昌勝之意。鼎運、鼎命、鼎祚喻帝王之位或國家之命運;以鼎閥、鼎族、鼎貴、鼎甲指顯赫高貴之門弟;鼎業指帝王之大業;鼎喻指皇帝之旨意;鼎賜指極重之賞賜;鼎氣指國運昌盛之兆;鼎味喻國政,鼎定指建國,鼎論喻大治之策等,其他則還有鼎盛、鼎重、鼎具、鼎興、鼎助、鼎鼎大名等等,不勝枚舉。
追根溯源,本來鼎不過是一種日常烹煮食物的炊器。最初是用陶燒制的,初型是容器下按設三足,下加柴燃火炊煮食物。這種器物起源很早,中原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崗文化遺址中已出現缽形和盆形鼎。長江流域大溪文化遺址出土有罐形鼎。以後山東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嶺文化和龍山文化,良諸文化都出土有各種形式的陶鼎。
正是由於鼎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離之的重要炊具,特別是鼎本身「不炊而自烹」;即集灶與炊具為一體,並有站立穩定等形制上的優點,進入青銅朝代之後,其地位便獲得了提升,即終於成為貴族宴鄉和祭祀上天與祖先的禮器。《說文解字》講:「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韓詩外傳》講:「伊尹負鼎俎,調五味而為相。」 可見,進入夏商周三代之後,有雙耳的青銅鼎恐怕大多已不再擔當炊具的使命,而被堂而皇之地用為調五味之重要盛具。我們知道,青銅是銅與錫或鋅的合金,而錫、鋅均為熔點很低的金屬,不耐高溫。至於新出現的四足方鼎,如再視之為炊器就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了。
目前我們所最早的青銅出現於河南偃師二里頭夏文化遺址中,為雙立耳深腹、圜底,下設三錐狀空心足,四壁薄,形制比較原始,很接近龍山文化的陶鼎
早商時代青銅鼎的鑄造技術有了明顯進步,器壁加厚,也較均勻,器表普遍飾以獸面紋等復雜的紋飾。腹仍較深,一般為圓錐狀空心足。新出現的方鼎為空心柱狀足,商代中晚期的青銅鼎壁已普遍較厚重,形體多碩大,造型更向成熟方向發展。足大多為柱狀足,紋飾趨於細密縟麗。
1938年,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一個大方鼎,當時轟動全國,這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其通高133cm,口部長110cm,寬78cm,重量達832.5公斤,為目前所見世界上最重的鼎,堪稱中國青銅文化奇觀,其形制亦可視為晚商方鼎之代表。試想,如果當時熔銅的坩鍋容量以12.5公斤計,那麼,鑄造如此巨大的器物,同時需要70餘坩鍋協力操作,如每個坩鍋需要三、四個人,那麼澆鑄時至少需要250人同時工作。如再加設計、制模、翻范、組范及拆范、修整等工序,其製作場面可想而知。
商代的青銅鼎出現的數量很多,分布區域也相當廣泛,東至山東半島,北到冀北,西至陝中,南跨長江,偌大區域內均有發現。著名的人面紋方鼎就是在湖南寧鄉發現的。
周初鼎的形制較之商並無明顯變化,由於周人吸取商人酗酒誤國的教訓而禁酒,食器鼎的地位便獲得了空前的提高。周人終於建立起一套以鼎為首的重食器的青銅禮器體制。出現了一批形體偉岸,下腹碩大,柱足粗壯的大鼎,《大盂鼎》可視為當時鼎之典型代表。
西周中期,周人的青銅禮器制度完整建立起來,鼎在其中的地位已更為穩固,形制更趨穩重。比較重要的如《毛公鼎》(見圖九)。西周晚期流行的形制是立耳、圓底、矮獸蹄足,如《多友鼎》。
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文化大動盪的時期,隨著人文大覺醒,祭祀文化終於開始步入老年,鼎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由於禮崩樂壞,諸侯紛爭,青銅器體系逐漸解體,最突出的表現有兩點。一是出現了明顯的地域性特點,鼎此時基本可以分為南北兩大系:北系以三晉為代表,形制是圓蓋、圓腹、高足或矮足;南系以楚式為代表,深腹、平底、平蓋,外撇式三高足。二是大量出土仿銅陶禮器,尤其陶鼎最為常見。
隨著鐵器與牛耕的出現,隨著領主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官僚專制體制的創建,青銅禮器終於完成了自己的歷史,這種曾有著長期輝煌的禮器,日漸走入歷史的博物館,西漢之後,便基本絕跡。
我們提到《左傳·宣公三年》載,王孫滿回答楚莊王那段話「遠方圖物,貢金九枚,鑄鼎象物」這是什麼意思呢?夏王繪制遠方各種物象,用九州所獻貢金鑄鼎,而把所圖之物鑄在鼎上,實際披露出一個重要問題,即青銅器表所飾花紋圖案是有特定內容和特殊意義的。
我們可以從王孫滿下面一段話得以進一步的證實。王孫滿接著講:「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意思是說,青銅器上飾以圖象,天下各地的物象得以齊備,旨在使國民辨識何為神祗,何為奸惡。這樣國民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不致遇不順的事,山精水怪都不會遇到。
以此使社會上下平安協和,承受上天所賜之福。所以在以鼎為首的商周青銅禮器上我們看到如此富麗華貴,絢麗多姿的圖案花紋。如獸而紋、龍紋、鳳鳥紋、火紋、蟬紋、蠶紋等象形紋,竊曲、波折、勾連雷紋等幾何紋等等,豐富多彩。這些花紋尤其是龍、鳳、蟬、蠶等都有著十分深刻的文化意義和內涵。簡單地說,關於龍紋《考工記》講:「龍以水」其顯然是中國農業文明的特有產物。
最後我們不能不談到青銅鼎器內壁的銘文。青銅器出現銘文是從晚商開始的。最初只是作器者的父、祖、母或兄長的稱號以至族徽而已,以後發展為三、四十字的稱頌功德性質的較長銘文。如《乃孫作祖已鼎》,十一字。西周青銅器與商代青銅器最大的區別是之一便是出現了大量長篇的述史性質的銘文,如記載康王大舉征伐鬼方史實的《小盂鼎》;記載康王誥誡臣盂以殷亡和周興的歷史經驗教訓的《大盂鼎》等。又如《獻侯鼎》、《作冊大方鼎》、《衛鼎》、《師湯父鼎》和《頌鼎》等,都有長篇銘文。
西周宣王時期的《毛公鼎》的銘文竟長達499字,為迄今了銘文字數最多的青銅器。這些銘文無疑可補歷史文獻之不足。對於西周歷史文化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至春秋戰國,長篇銘已較少見,如台北故宮所藏《曾諸子鼎》、《芮公鼎》等,銘文僅四、五十字,無非是亂世諸侯大夫鑄鼎以祈求長壽安康的意願等。
中國文化是一種形而上的文化,是一種禮樂文化。中國古人哲人以「默而識之的觀點態度去體驗宇宙間發生的秘密。」(泰戈爾語)這種秘密就是節奏與和諧,而節奏也就是秩序,就是禮的基本精神;和諧則是樂的精神。中國人不僅把此一精神滲透進現實生活,便進而把此裝飾到了日常生活所用器皿,而使形下之器啟示著形上之道。
對最現實的器具,賦予崇高的意義,賦予優美的形式,使之不僅僅是實用之器,而且可以同人對話,同人情思往還,從而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歷史上,本極為平常,而後來又極度輝煌的鼎便正是這樣一種集中體現出節奏、和諧,基於天人合一的文化產物。因此它在今天即使早已褪出歷史的舞台,但作為中國文化的直接載體卻在現實社會中,在國人心目中光輝永存,永遠發揮著一種無以替代的特殊作用。

C. 眾所周知大禹鑄九鼎的傳說,那麼他真的有鑄造九鼎嗎

關於大禹鑄造九鼎的傳說,主要是因為大禹因為治水,所以走遍了當時的各個地方,所以大禹它對於各地的山精水怪這類的東西是十分熟悉的,那麼大禹為了當時的人們有所防備,所以就將當時九州的州長獻上來的鋼鐵,在荊山腳下鑄造了幾個寶鼎,讓人們知道到底是什麼東西是對人們有害的,這就是當時的傳說。但是雖然是眾說紛紜,但是根據當時的鑄造工藝來說,當時鑄造成九鼎的可能性並不大。

所以我們對此不免懷疑,大禹鑄造九鼎,這一個故事是否是屬實的,或者說是當時的人們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進行編造的,像當時的武則天為了稱帝,所以就虛構了一個事情來獲得當時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所以我們對此的推測就是大禹他當時並沒有鑄造九鼎。

D. 禹鑄九鼎的傳說

大禹建立夏朝後,在以前先王子孫諸侯國林立的基礎上,又分封了很多諸侯國,時間長了,有些諸侯不免離心離德。為了檢閱天下究竟有多少諸侯國,維護夏朝和諸侯國的統屬關系,大禹決定召開一次諸侯大會。因這時適值各方諸侯來朝,夏禹趁機舉行郊祀之禮,眾諸侯都留在陽城助祭。到祭祀的時候,大禹稽首伏地,深深祝禱。典禮官高聲朗誦祝文,各方諸侯細細聽去,前半部分是為國祈福、為民祈年,後半部分說天下受之於舜,將來亦必定傳之賢人,決不私之一家一姓,以副列聖授受之意:"茲查群臣中惟皋陶老成聖智,夙著功德,今謹薦於皇天,祈皇天允許,降以休徵,不勝盼禱之至"。
祭畢之後,諸侯紛紛散開,又復聚攏來。大家對於大禹深深不滿。一個諸侯說道:"真是好笑,他薦皋陶於天,皋陶老病垂危,朝不保暮,哪個不知道?他要禪位於他,豈不是虛領人情嗎?"一個諸候接著說道:"我聽見說夏禹的兒子啟糾合了無數心腹之臣,想承襲王位。大禹哪裡肯傳賢人呢?"後來不太滿意的諸侯就都紛紛歸去。
且說大禹郊祭之後,看見諸侯不服而去者有三十三國之多,心中不免納悶。計算起來,不服之國以東南兩方為多。於是大禹決定在陽城東南的塗山盡早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討自己的過失。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執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諸侯按著他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齊向大禹稽首為禮,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禮。禮畢之後,夏禹大聲向諸侯說道:"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我胼手胝足,賓士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先帝亦常以此來告誡我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啊!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大家都明白禹受命於天,原本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慮。
這次大會,各方諸侯都帶來了朝賀的禮物,大國獻玉,小邦獻帛,史書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大禹大享諸侯後,對各諸侯又重加賞賜,並申明貢法,要求務須按照規則繳納。同時,大禹也表示要竭力保護各諸侯國的權利,使其不受鄰國的侵犯。塗山大會之後,諸侯們高高興興分道而去。大禹也率領群臣返回都城陽城。走到半路,忽然傳來急報,說皋陶去世了,大禹聽了,不勝傷悼,返都之後,就又改薦伯益於天。這樣,從前疑心的諸侯知道誤會了大禹,就在堅決擁護大禹的同時,也積極進獻各類貢品。
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後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塗山大會,就准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幾個大鼎。但為免諸侯責備,大禹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哪一州所貢之金,就拿來鑄哪一州的鼎,將哪一州內的山川形勢都鑄在上面。並將從前治水時所遇到的各種奇異禽獸、神怪等一並鑄在鼎上,使九州之百姓知道哪一種是神,那一種是奸。
又過了幾月,大禹已在位五年了。夏禹承帝舜之制,也五歲一巡狩。巡狩回來後,氣勢磅礴的九鼎鑄成,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九鼎象徵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藉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大禹把九鼎稱為鎮國之寶,各方諸侯來朝見時,都要向九鼎頂禮膜拜。從此之後,九鼎成為國家最重要的禮器。後來夏朝為商所滅,九鼎就遷於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為周所滅,九鼎就遷於周朝的鎬京。後來成王在洛邑營造新都,又將九鼎安置在洛邑,謂之定鼎。這就是所謂的"鼎在國在,鼎失國亡"。九鼎作為鎮國之寶、傳國之鼎僅傳三代約二千年後,因周末戰火頻仍而神秘失蹤,至今不知所在,成為千古之謎。
因為禹鑄造九鼎,直到現在,"一言九鼎"、"問鼎中原"等還是人們常用的詞彙。

E. 傳說中大禹所鑄的鎮國九鼎真的存在過嗎

鼎,是我國夏朝禹之子啟時鑄造的。它分別以九隻刻樓精美、古樸典雅、氣勢莊重的青銅大鼎,體現了王權的集中和至高無上,反映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昌盛。幾千年來,一直被人們視為中華民族傳世之國寶。在工藝美學上,它是一套稀世之作,從文化考古角度分析,它是我國青銅器時代的集中代表,從鑄造工藝技術上看,它標志著中國的歷史已結束了野蠻時代,進入了文明的時代。令人遺憾的是:盡管有關九鼎的資料,不絕於歷代史冊,但在二千多年前,它就早已不知隱身何處了。夏代的青銅鑄造業,已相當發達。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熔點低,便於鑄造冶煉。夏代的煉銅業。古文獻中亦有記載。《越絕書》卷十一日:「禹穴之時,以銅為兵。」關於鑄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後開(啟)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九鼎既成,遷於三國。」三國指夏、商、周。《左偉》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即言此事。據考古材料證明,當時的奴隸在鑄造象九鼎這樣的大型器件時,一般是首先用質細的泥土製成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銅制的坩鍋冶煉銅,錫礦塊,最後將銅錫溶液注入范中,就成為青銅器。
《春秋左傳》中,談到九鼎鑄造的情況:夏朝初年,朝廷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夏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徵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上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定鼎」,成為全國政權建立的代名詞了。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在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厲行改革,國富兵強的形勢之下,興兵攻擊陸渾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為他舉行慰勞歡迎之禮,庄王「問鼎小大輕重」,表明了他有滅周的野心。從此,後人將爭奪政權,稱之為「問鼎」。此後,關於九鼎的下落,史家眾說紛壇,不一而足。
司馬遷在他撰著的《史記》一書中,對九鼎的記敘,就有出入,前後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紀」中說,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二五五年),周赧王死,秦從雒邑掠九鼎人秦。但在《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由後者分析,九鼎在秦滅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時,已經不見;那麼,前者所述秦照王五十二年,秦從錐邑掠九鼎歸秦,豈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費解!司馬遷之後,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之下落,採取兼收並蓄之法,收錄了司馬遷的上述兩說,同時,又補充了一條史料,說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泅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泅水中進行打撈,畢竟是江水滔滔,元從覓處,只得徒勞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難以考察尋覓。後代史家只能隨意加以揣測了。王先謙在《漢書補注·郊把志》中認為: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已元力量保護自己。而戰國時期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卻虎視眈眈,力圖統一中國,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徵王權和「天命所歸」的九鼎,自然成為各諸侯必欲奪之的稀世國寶;加之此時周王室財政困難,人不敷出,於是銷毀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說其中一鼎已東飛沉人泅水之中,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自找麻煩,王光謙的說法雖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點史料加以證實,因此,是難以使人置信的。
縱觀中國歷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還存在?在歷史上,根據歷代史書記載,它確實曾作為夏、商、周三代的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毀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

F. 禹鑄九鼎的傳說 大禹鑄造的九鼎怎麼消失了

早在夏朝建立之初,夏王為了鑄造九鼎,曾命令他統治下的九個州的地方長官「九收」負責征斂青銅,貢獻於夏王室,並把能代表九個州的物象鑄造在鼎上,以象徵天下九個州都薈聚於夏朝中央。所謂「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史記·武帝紀》)講的就是這件事。夏朝由禹開始,傳位到萊時,由於桀昏亂無道被成湯所滅。成湯便是商朝的第一個君王,相傳他滅夏後,把夏的九鼎遷移到了商邑。商朝傳到封王時,因暴虐而失民心。周武王乘機起兵伐封,滅商之後帶著商朝的九鼎凱旋西歸。不久,武王之子成王又把九鼎遷到鎬京(今西安市郊),並舉行了隆玉的「定鼎」儀式,意味著新王權的確立。由此,後人才有把建立政權稱為「定鼎」之說。
到了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室力量的日漸衰落,強大的諸侯便對九鼎產生了凱靚之心。公元前六0六年,楚莊王乘北伐陸渾之戎的機會,陳兵東周邊境,炫耀武力。周定王急忙派遣大夫王孫滿為使者前去慰問。楚莊王別有用心地向王孫滿打聽周之九鼎「大小輕重」,暗示准備奪取周的統治權。王孫滿見對方野心勃勃,便針鋒相對地回答說:「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左傳》宣公三年。)意思是:周王室雖然有所衰落,但還可以維持下去,仍是天下的共主,警告楚莊王不可有非分的想法。所以,後來入們就把「問鼎」比喻為欲奪政權或圖謀王位等等。
到了戰國後期,周王室已處於名存實亡的境地,秦、齊等大國常為爭奪周室約九鼎而兵戎相見。公元前二五四年,秦滅周。《史記·秦本紀》說:秦昭王時,「周民東亡,共器九鼎入秦」,落入秦王之手。但是《史記·封禪書》卻說:「秦滅周,周之九鼎入於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顯然,關於九鼎的去向這里提出了兩說,一說秦滅周時把九鼎取走了,一說早在秦滅周前九鼎就沉沒於灑水了。《史記·秦始皇本紀》又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為了尋找周鼎,秦始皇在出巡路過彭城時,「齋戒禱祠,欲出周鼎灑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秦始皇的這一舉動,說明鼎入泗水的傳聞當時一定較為流行,以致連秦始皇都信以為真了,但結果卻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看來,從《史記》的有關記載中已無法搜尋鼎的確切下落了。《史記》之後的一些古籍雖然也有涉及鼎的去向的記載,但基本上還是對《史記》巾兩種說法的解釋或補充。如《<史記>秦本紀正義》說:「周叔王十九年(公元前二九六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漢書補注·郊祀志》說:周王室為了防止強國奪鼎和解決自身的經濟困難便毀鼎而鑄錢,對外則詭稱九鼎不知去向等等。這些說法雖能發人深思,但由於不合情理或根據不足,就很難使人相信。
秦漢時期出現過尋找「周鼎」之風。秦始皇尋找周鼎的事前文已有所述。到了漢代,漢文帝、漢武帝都繼續尋找過周鼎。據說,漢武帝時在汾陽找到了「飛入泗水」的那個周鼎。但「鼎文鏤無款識」,究竟是不是周鼎呢?實在難以斷定。那麼,九鼎到底到哪裡去了呢?今後還有沒有找到它的可能呢?這就要看考古發掘事業的進展了,如果九鼎未被銷毀,或許某天,我們或我們的子孫後代還能有幸從出土文物中一睹這千年寶鼎的光彩和「姿容

G. 古代大禹因何造九鼎,在九鼎上刻鬼怪到底有什麼作用

我們平時在看一些歷史劇或者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問鼎中原這個詞語,所謂問鼎中原其實是爭霸天下的意思,並且在春秋戰國時期使用的次數非常多,而鼎之所以能夠代表國家,是因為大禹鑄九鼎的神話傳說。大禹建立夏朝後就鑄造九鼎象徵著天下九州統一的含義,而在九鼎上刻鬼怪是為了讓百姓能夠辨別神鬼。

最後,我們可以看出大禹鑄九鼎最主要是為了辟鬼神,但在神話角度方面九鼎也和國家政權掛鉤,因此後來也衍生出問鼎中原這樣的詞語。

H. 大禹治水中禹鑄了什麼來教人們辨忠邪

大禹鑄了(九鼎)來教人們辨忠邪。
據說
九鼎上刻繪了天下各地毒蟲惡獸和鬼魅精怪的圖像,讓人們一看就曉得哪一方有什麼害人之物,預先知道防備;將來出門遠行,也心中有數,趁早帶上降服妖怪的武器和法寶,便不再受害了。禹把這九個寶鼎擺放在宮門之外,叫人們參觀識別,成為旅行指南圖。所以,禹鑄鼎的本意就是教導人民辨認姦邪。

閱讀全文

與傳說中禹鑄造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地方賣吸氧器材 瀏覽:98
實驗室化學反應裝置圖 瀏覽:793
鑄造銀條模具什麼材質 瀏覽:413
軸承加工什麼工藝 瀏覽:494
cad軟體中怎麼畫閥門 瀏覽:3
騎車軸承為什麼位置 瀏覽:320
起亞k5儀表盤怎麼設置成碼數 瀏覽:510
全鋁家居哪些機械 瀏覽:478
托輥萬向軸承總是壞掉什麼原因 瀏覽:827
快消品用什麼消防器材 瀏覽:129
購買維修工具箱請示 瀏覽:179
消防水管閥門怎麼安裝 瀏覽:83
鑄造業造型線是做什麼的 瀏覽:212
山工小傳動軸承怎麼卸 瀏覽:84
金德五金製品廠 瀏覽:559
軸承知識什麼是防磁軸承 瀏覽:784
制氫氧化亞鐵的實驗裝置原理 瀏覽:205
玻璃液位計閥門叫什麼 瀏覽:578
macan閥門怎麼關 瀏覽:884
車子儀表盤出現的綠色標志有什麼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