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北宋鑄造錢幣用什麼材料

北宋鑄造錢幣用什麼材料

發布時間:2022-11-28 03:31:26

① 誰能告訴我,北宋鑄錢,主要是用黃銅還是青銅

北宋錢幣 宋代錢幣一般是每換一次年號就新鑄一種錢,其鑄量、種類、版別之多,居歷朝之首。有些年號錢的版別復雜,書體各異,背文多變,常使初學者望洋興嘆,不敢輕易涉足。其實按其形制、版式及書體分類,完全可以將其分辨清楚,大致計有國號錢、年號錢、御書錢、對子錢、三體錢、異值錢等等。 一、國號錢與年號錢 1、國號錢:指錢面鑄有國號的錢。北宋第一個國號錢是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鑄造的「宋元通寶」錢。此後在宋仁宗寶元二年鑄造了「皇宋通寶」錢和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鑄造了「聖宋元寶」國號錢。 2、年號錢:年號是皇帝紀年的名稱,而年號錢則指錢面刊鑄年號的錢幣。公元宋開寶九年趙光義繼其兄位稱帝建年號「太平興國」,即鑄年號錢「太平通寶」錢,這是北宋第一個年號錢。以後北宋王朝所鑄錢幣除「皇宋、聖宋、宋元」外,其餘都是年號錢,共鑄有年號錢26種。 二、御書錢、對子錢和三體錢 1、御書錢:北宋皇帝一般都精通書畫,擅長書法,在錢幣鑄造上書法藝術的運用達到鼎盛時代。淳化年間,宋太宗親書「淳化元寶」錢文,首創了皇帝為錢幣題字的先例。以後又有不少錢文是皇帝御書,其中最使人叫絕的是宋徽宗趙佶獨創的「瘦金體」,他書寫的「崇寧通寶」、「大觀通寶」等錢文,鐵畫銀鉤,勁瘦飄逸,是中國錢幣史上的精美之作。 2、對子錢:古時錢面文採用兩種書體,其文字結構、筆畫肥瘦、輪廓、方穿、厚薄、重量及銅色都相近似,這種古錢稱「對子錢」。北宋錢幣多相互對稱,如天聖、治平有篆楷對錢,元豐、元佑、紹聖有篆行對錢。徽宗的政和、宣和年間是對錢集大成的時期,其品種之多、質量之精、書法之美都屬空前絕後。如政和通寶及重和通寶對錢,可稱代表作。 3、三體錢:用三種書體大小相同的同文鑄錢。三體錢始於北宋淳化年間鑄造的「淳化元寶」錢,後又在至道年間鑄造了「至道元寶」錢,均是真行草三種書體,是宋太宗(趙光義)所寫的。 三、分值錢 分值錢:就是錢文相同,大小不一,面額不同,依形制大小可分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等。北宋最早的分值錢是宋仁宗至和年間鑄造的「至和重寶」錢,以後又有宋神宗元豐年間鑄造的「元豐通寶」錢和宋哲宗元佑年間所鑄的「元佑通寶」錢,分值有小平、折二、折三錢 歷史太遠,要精確的知道他們的換算關系可能很困難,但是宋的貨幣的大概關系是知道的,一般說來,古代貨幣基本以金,銀,銅錢(其實是含銅為主的合金)為主要貨幣。但是宋的貨幣體制是銅本位制,也就是銅錢是主要貨幣。而銅錢的基本單位為「文」,和「貫(緡)也就是你看到的幾萬貫就是指的多少銅錢。一貫合和1000文。當然由於一些原因,1貫也可能換成800文或者850文,也就是他們的換算關系不是固定的,政府會根據情況改變,但是基本上是一貫換1000文。 其他單位換算基本上可以看做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這也是個大概,你看小說的話基本上就可以這樣理解換算。(你可以把文理解為現在的元,因為文就是他們的基本單位,而貫你可以看作是現在的100的紅鈔票,只不過他們的1貫要換做1000文,而不是100文而已)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
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② 宋代的錢幣是什麼金屬材料

黃銅,紅銅,白銅。

③ 大家好!宋代的錢幣大都是什麼才料的

你好!
古代的錢幣一般都是銅的還有銅和錫的合金做的,在宋代也有含金和銀的.比如遼天祚
乾統元寶就是含金的.金大定通寶含銀.
如果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④ 古代銅錢都是什麼材質的

銅合金。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中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方孔錢(銅錢)是古代錢幣最常見的一種。
方孔銅錢應天圓地方之說,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鑄錢以此為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統一了貨幣。廢除刀、布、貝等錢幣,以「半兩」做為貨幣。
(4)北宋鑄造錢幣用什麼材料擴展閱讀
古錢幣收藏要避開這四個誤區
誤區之一:非名錢不藏。古錢幣收藏愛好者將「五銖錢」「天啟通寶」「泰和重寶」等一些公認的名幣作為古錢幣的收藏主攻方向,是無可厚非的,但這種收藏行為長期發展下去,會使泉友的收藏之路越走越窄。
誤區之二:非銅錢而不藏。中國古代的金屬幣有銅、鐵、錫、銀等多種,其中銅幣數量最多,也是最常見的,於是有些泉友就錯誤認定:只有銅幣才是古錢幣收藏的主流。
誤區之三:非整幣不藏。有些泉友在收藏中,一味盯著品相完整的古錢幣收藏,對於品相不完整的古錢幣,棄之如敝履,抱有偏見。眾所周知,金屬類的古錢幣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進程中,由於金屬的特性,常會出現銹蝕斑斑、輪廓殘缺、幣面模糊等現象。
誤區之四:非大幣不藏。有些泉友在收藏古錢幣時,總是習慣性地把目光聚焦在形體較大的金屬幣上,對於「至正通寶」「洪武通寶」「咸豐通寶」等幾種古錢幣趨之若鶩,而忽略了體型較小的古錢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銅錢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古錢幣收藏要避開這四個誤區

⑤ 宋代的銅錢是什麼顏色的,,什麼銅質啊

宋錢分銅錢和鐵錢,銅錢里主要是青銅錢,一般北宋銅錢銅色發黃,南宋因為大量使用水膽銅,所以銅色發紅,兩宋銅錢有發白者是因為青銅裡面銅錫合金錫摻多了的緣故......另外2樓回答有誤,白銅錢還是銅錫合金錢,和鎳無關,銅鎳合金鑄幣是近代的事了。

⑥ 古幣都是什麼材質做的

古代鑄錢除普遍用銅質作為錢幣主要材料外,還使用過鐵、鉛、銀、金等質料,後來又發展到紙幣。

原料:

中國古代正式發行的鑄幣是以銅、鐵等低值金屬為主要原材料的,但各類古錢的情況不盡相同,所以就材質而言,除了大量的銅、鐵錢之外,也有金、銀、錫、鉛等其它金屬鑄造的,還有玉、石、木、蚌、骨、玳瑁以及陶土等各種不同材料製造的錢幣。

錢幣形制

古代貨幣形制十分復雜,僅用作貨幣的的幣材就不下幾十種,如銅、鉛、鐵、金、銀、玉、龜、貝、牲畜、皮革、谷帛、紙張等。但沿襲幾千年的基本形態是方孔圓形銅錢,其標準式樣是西漢元狩五銖、上林三官錢及唐初開元通寶,輕重適中,重約4克,肉好皆有周郭。此外也有圓形圓孔、圓形無孔、鏟形、刀形、長方形(錢牌)、不規則橢圓形等形式。

同一錢,又有大小、輕重、成分、質料、版別、錢面文字、錢背符號、有郭或無郭、重輪、重好、四齣、決文、傳形等區別,有合背、合面、剪邊、磨邊、對讀、旋讀、復文等不同情況,按錢幣性質分,又有記重錢、記值錢、年號錢、國號錢、記號錢、紀年錢、鎮庫錢、開爐錢、樣錢等,這些情況有時有兩種以上並存現象,名目繁多,不勝枚舉。

銅錢最普通的形制是小平錢,即一文小錢,又稱平錢,它是使用銅錢時代的最小貨幣單位,其直徑約2.4—2.5厘米,重約3—4克,又有折二、折三、折五、當十、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五十甚至當百、當千大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古幣

⑦ 古錢幣由哪些材料製造

中國古錢幣
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或特殊商品)。在貨幣產生之前,人們之間為獲得某種商品,主要通過物物交換的途徑,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物物交換的過程太過死板,人們逐步發現市場上有某種商品,或是堅固耐用的青銅器,或是色彩斑斕的陶器,或者其它什麼東西是大家願意接受的,這樣這種商品就成了原始實物形態的貨幣。那麼古代哪些東西或者材料成為過貨幣呢?

貝類貨幣:貝殼、貝幣可以說是我國使用時間最早而且延續時間最長的一種實物貨幣,直到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雲南少數民族地區還在沿用這種貨幣。貝殼成為貨幣的條件有以下幾個:第一是本身有實用的功能(如其裝飾品的用途);第二具有天然的單位;第三是堅固耐用;第四是便於攜帶。尤其是其天然的單位,在熔解金屬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具有他獨到的天然優勢。古代人民使用貝幣,多用繩索將它們穿成一串,所以一串也成一單位。貝幣最早的貨幣單位為「朋」,即十枚成一串,兩串為一朋。在我國古代的甲骨文中,貝朋兩字常連在一起,貝字的意義,和現在的「財」字差不多。至今中國的文字中,許多與貨幣意義有關的字,象財、貴、貧、賤等等,都是以貝字作為偏旁。

金屬貨幣:(一)青銅工具:自西周到春秋,由於青銅器製作技術不斷提高,青銅製作的生產工具大量出現,青銅工具的重要性已經在於作為裝飾品用途的貝殼,所以在交換、貿易的過程中,有些生產工具如刀、鏟、紗輪就成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發展成為一般等價物。青銅工具取代貝殼成為貨幣,其原因有二:一是因為用作貨幣的貝殼實際數量並不多,已不能應付日益增加的市場需要。第二是因為生產工具的實用價值要比僅能用作裝飾品的貝殼要大。

(二)青銅貨幣:從春秋到戰國時期,那些青銅製作的工具漸漸演變成為青銅貨幣,因為把工具當作市場流通的一般等價物,畢竟太過笨重了,交換太不方便。人們開始接受形似工具的青銅貨幣。戰國時期的貨幣主要有三大體系:布幣、刀幣、環錢。

布幣不是用布製作的貨幣,那時沒有布,而是仿農具鏟類演進而成一種金屬鑄幣。最早的布幣,完全保留著鏟的形狀。布幣的流通區域非常廣泛,春秋時的晉國,戰國時的趙、韓、魏等國都使用布幣。

刀幣一看知是實用的刀演變過來的,是當時的一種漁獵工具。刀幣的流通范圍沒有布幣廣,偏於東部的齊、燕等國。這是因為古代西部地區的人多以農殖為主,所以用農具為貨幣。東部地區為近海,河流亦多,人民多從事漁獵生活,所以用刀幣為貨幣。

環錢是圓形的,中間有一圓孔。舊石器時期有過鑽孔的石珠,新石器時代有石環、石珠。在我國仰韶古文化遺址上,曾發掘出許多土製、石制的紡輪,都是圓形中間穿孔,和早期的環錢相似,所以,環錢極可能是由紡輪演變而來的。古代的璧就是玉環。環錢大小不等,上面的文字有多有少,它流通的范圍比起布幣、刀幣要小得多,據專家們考證,環錢是秦國早期的貨幣。

刀幣、布幣、環錢都是有形的金屬貨幣,信形貨幣最初是減其重量而存其形態,到後來則改變形態而僅存其名,這類貨幣是從貝幣等自然形態貨幣向金屬鑄幣過渡的一種傾向體系。在我國,它們的出現,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作用。

(三)秦半兩錢: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將秦國的幣制推行於全國,以黃金為上幣,單位為鎰,即二十兩,以銅錢為下幣,即「半兩」錢。黃金之所以為上幣,是限於大數目的支付,如帝王的賞賜。而日常的民間交易,則用「半兩」錢,秦代「半兩」錢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金屬貨幣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重量名稱和貨幣名稱統一的記重貨幣。

(四)漢代五銖錢:漢王朝建立以後,於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五銖錢。一直到隋滅唐興,五銖錢才消亡。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使用得最久、最成功的一種錢幣。就其重量來說,五銖錢是標准貨幣,即使在唐武德四年宣布停止五銖的使用後,新錢的重量仍以五銖為標准。

(五)唐代開元通寶:《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錢」從此成為重量單位,十錢一兩的進位制由此誕生了。「開元」通寶常讓我們望文生義,認為唐太宗開元年間鑄造,其實「開元」的意思是「開創新紀元」的意思;「通寶」是「在國內通行寶貨」的意思。開元通寶錢的問世,結束了自西漢以來延續七百餘年以重量五銖命名鑄幣的傳統,開創了通寶、元寶錢體系,自唐朝起,錢幣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或通寶、或元寶、或重寶、或其他什麼寶。自武德四年鑄行開元通寶錢起,至1916年「洪憲通寶」止,通寶、元寶錢體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長久,在世界貨幣史上罕見。

(六)明朝白銀成為法定貨幣。隨著商品經濟的恢復和高漲,加上明中後期以來巨額貿易順差,海外白銀大量流入,白銀的使用日益廣泛,成為主要的法定貨幣,形成了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錢、銀並行的貨幣流通制度。銀鑄幣有銀兩和銀元兩種。我國長期使用銀兩,屬稱量貨幣,有銀餅、銀錠、銀元寶和零碎銀子等各種形制,使用時要看成色、稱重量。海外流入的白銀多為銀元,價值穩定,受到沿海各省商人的歡迎和廣泛使用。鴉片戰爭後,各省紛紛鑄造龍洋——帶龍圖案的銀元。白銀價格適中而穩定,它的廣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貿易,促進了商業資本的積聚。

紙幣:北宋初年,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貿易也隨之增加,「每一交易,動即十萬」,這樣貨幣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當時市場上流行的貨幣是銅錢、白銀和鐵錢,個別地區還盛行鐵錢,由於鐵錢非常笨重(大的一千個錢重二十五斤,中等的也有十三斤),攜帶使用極不方便,嚴重影響了貨幣的流通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宋真宗初年,四川成都的十六家富商聯合印發了一種比金屬幣攜帶方便的紙幣——「交子」。「交子」是四川方言,「子」是川語慣用的尾音,「交」是相會、相合的意思,指兩張券合起來,就可兌換現錢。它是在一張小紙片上,印上房屋、樹木和人物的圖畫,並作上暗號以防別人仿印:交子的出現代替了鐵錢。這是我國使用紙幣的開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我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交子既可以在市場上使用,也可以到「交子鋪」兌換現錢,新舊交子三年兌換一次。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交子改由政府統一發行,每次發行的數額有限,用鐵錢做後備金。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改名為「錢引」,用來代替貶值的「交子」。南宋時,交子改稱」關子」、「會子」。元朝時更將紙幣作為主要貨幣推行,是中國歷史上紙幣流通空前興盛的時期,也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純紙幣流通的政權。元朝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第一次出現了不兌換的紙幣「中統寶鈔」,並在元朝長期使用。公元1294年,這種「中統寶鈔」傳到了波斯,並由波斯傳到其他國家。明清時期,紙幣仍在發行,但與金屬幣同時使用,流通不廣。到了近代紙幣得到了廣泛的流通,並逐漸代替了金屬幣。

由以上可總結出我國古代貨幣的演變規律如下: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有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

⑧ 北宋古錢幣是機打的是翻砂鑄造的

北宋古錢幣是機打的是翻砂鑄造的?是翻砂鑄造的,(母錢翻砂工藝)。

⑨ 宋代崇寧重寶錢幣都是什麼材質的

宋代崇寧重寶錢幣,真品常見都是青銅材質的!

⑩ 古代銅錢用的是什麼銅

銅合金。

我國歷代銅錢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合金的成分不同,銅錢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總地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銅錢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銅錢呈青色。明嘉靖以後,開始向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清代新疆等地用紅銅鑄錢,顏色紫紅。

錢以青銅為主,後來青銅和錫等金屬混鑄,到了明代嘉靖通寶以黃銅為主,因為嘉靖通寶是中國古代銅錢中最先使用黃銅的錢幣,可以說嘉靖通寶是開中國古代鑄幣用黃銅的先河。從隆慶通寶開始黃銅質的錢逐漸多起來。

(10)北宋鑄造錢幣用什麼材料擴展閱讀

銅錢的種類:

1、嘉靖通寶錢

這件嘉靖通寶錢黃銅質,折三錢。直徑3.3厘米,重10.4克。寬緣窄郭,緣郭深峻,文字清秀疏朗。背穿左「三錢」。製作精整。

2、隆慶通寶

隆慶通寶錢始鑄於隆慶四年(1570年),有青銅、黃銅質,小平錢,直徑2.4~2.5厘米,重4~4.5克。錢文楷書。有粗字、細字、錢文連緣接郭、離緣接郭、光背、背四決紋、背吉語等版別。

3、隆慶通寶錢

這件隆慶通寶錢黃銅質。直徑2.5厘米,重4.3克。寬緣窄郭,製作精整,面文「隆慶通寶」,對讀。光背。

閱讀全文

與北宋鑄造錢幣用什麼材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械鍵盤軸有多少種軸 瀏覽:640
軸承厚度英文怎麼寫 瀏覽:427
什麼自來水閥門最耐用 瀏覽:212
2018印刷機械展什麼時間 瀏覽:62
動漫機械奧特曼叫什麼 瀏覽:529
福特福克斯儀表台充電器座怎麼拆 瀏覽:12
肉桂酸熔點實驗的裝置圖 瀏覽:249
上汽大通G10儀表裡程怎麼調 瀏覽:455
掛車發電機軸承怎麼換 瀏覽:187
凈水器接燃氣閥門 瀏覽:714
1t機械硬碟供電多少 瀏覽:637
上樓搬運助力機械裝置 瀏覽:913
自動剪線綳縫機裝置 瀏覽:671
2子宮有哪些固定裝置各起什麼作用 瀏覽:589
機械攪拌通風發酵罐是怎麼工作的 瀏覽:455
青島巨型拋光設備哪裡有 瀏覽:144
天然氣管道外面的閥門在哪個位置 瀏覽:396
crv儀表盤出現扳手什麼意思 瀏覽:618
開料機自動上下料裝置 瀏覽:7
萊州東升閥門廠有限公司 瀏覽: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