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銅佛是怎麼鑄造的

銅佛是怎麼鑄造的

發布時間:2022-11-28 02:41:38

Ⅰ 金銅佛像收藏鑒定方法

對於金銅佛像的收藏愛好者來說,懂得一些辨偽的方法是必要的。下面是我為您分享了金銅佛像收藏鑒定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金銅佛像收藏鑒定方法

如何鑒別一件金銅佛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造型的鑒定

每個時期的金銅佛像都有它的風格特徵,根據其突出的造型特點來進行鑒別。

1、面相和姿態。佛像的面相與姿態是鑒定佛像的關鍵。包括面部的五官和表情、身材的比例,以及或坐或卧或立的姿態。

2背光與台座。佛像的背光和台座是鑒定佛像的參照。例如區別佛、菩薩、羅漢,可以根據有無頭光和身光,以及台座的不同式樣、做工,作為斷代的依據。還可以根據台座的樣式進行鑒別,佛陀和菩薩多安置在蓮花座上,而羅漢則位於蒲團座上。

3.手印與持物。佛像的手印和持物有嚴格的規定,根據佛像的手印和所持的法器,可以判定佛像的類別,例如大多數佛陀手中不持物,只以手印示意。而各種菩薩、護法手中的持物也有嚴格的區分。

(二)鑄遺技術的鑒別

古代金銅佛像一般用失蠟法和模具法鑄造。由於古代鑄造技術高超,造像的器壁較薄,用手敲擊的聲音比較清脆、集中,就是行話中的“手頭”和“聲響”。作偽者不知道原物的重量,隨意鑄成,作偽的佛像不是過厚就是過薄。胎體過厚或過薄的偽作,用手敲擊,前者銅聲混濁,後者銅聲脆而散。

古代工匠有著豐富的鑄像經驗,注意佛身、背光、佛床之間的比例,一般下重上輕,或者將背光加重來校正器物的重心。但是作偽者無法顧及,佛像就做得十分單薄,尤其是佛的背光鑄造得均衡、呆直.給人重心不穩的感覺。

(三)包漿的鑒別

包漿是鑒別金銅佛像的重要依據之一,指器物表面沒有浮銹,氧化層均勻覆蓋通體,呈現一種自然、瑩潤的光澤。金銅佛像的包漿有生坑和熟坑兩種:

生坑是指新出土的金銅佛像,表面一般氧化的較嚴重。作偽者仿造生坑的佛像,一般作漆斑,色澤不潤,刺眼,行話“發賊”。可以通過以下的方法辨別:一是用雙手搓熱觸摸器物後,手上有銅腥味;二是用熱鹼水刷洗器表,假漆容易脫落。

熟坑,是指未經入土的傳世品。佛像經過長期流傳,表面形成一種自然、勻凈的光澤,底層色澤豐富,表層光亮耀眼。作偽者通常給偽作表層上蠟,雖然表層光澤明亮,但底層呆板,沒有層次感。

(四)銘文的鑒別

金銅佛像的銘文,也稱發願文,銘文內容主要包括:時代、年號、月日、地方名、施願者姓名、發願內容等,有寥寥十餘字,也有百餘字。有的鐫刻在佛床的邊框上或是足表面,有的刻在佛像背面。

鑒別銘文的真偽, 是看字體,各個時期的風格不同; 二是看刀法,刀法的優劣,是否自然。特別是一些作偽者,在佛像上加刻銘文,通過觀察字的銅色的新舊程度,加以區分。另外再看所刻的內容是否符合佛像所展現的時代風格特徵。

(五)紋飾的鑒別

佛像的紋飾對於鑒定佛像比較實用,如南北朝時期,佛像的衣著為褒衣博帶式大衣,衣紋繁復飄逸,具有漢式風格;隋唐時的佛像服飾已十分華麗,紋飾繁雜,瓔珞粗大、飽滿,束冠繒帶低垂,帔帛下垂至足,顯得飄逸秀美;宋代的時候出現了內穿V字領的僧衣,袈裟樣式與宋代僧人所穿的相同;遼代的佛像多下著長裙,裝飾簡潔明清時期的佛像多為藏式佛像,浮雕珠寶,較為華美。

佛像的收藏價值

藝術價值遠勝投資價值

比起投資價值,佛像的收藏價值更多體現在其文化內涵上,藝術價值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其投資價值。據央視《鑒寶》欄目報道,佛像藝術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佛教高深的哲學、美學思想集中凝聚在佛像里,可以說每一件都包含了古人的藝術生命力。

比如明早期的漢傳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較適中,身軀飽滿結實,線條簡潔流暢,豐腴而不虛,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簡的外衣形成對照,富有整體感。

而縱觀近幾年的佛像拍賣專場,比較常見的除漢傳佛像之外,藏傳佛像的拍品更多。據了解,明清伊始,藏傳佛教在內地開始大行其道,連帶著藏傳佛造像也開始流行中原。出自這個時代的佛像,代表了藏傳佛造像成熟的藝術特點,工藝和材質都更為講究,也更有觀賞性,所以在市場上一直受到藏家的青睞。

相比而言,內地宮廷的造像注重整體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則注重遠視效果,喜歡鑲嵌各種礦物,包括綠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臉部鎏金或貼金。而同為藏地造像,受克什米爾風格影響的造像,多以黃銅鑄造,澄黃亮麗,他處少見。同時,眼與白毫常以白銀鑲嵌,唇部和衣紋喜歡用紅銅鑲嵌,使整體造像顯得非常華麗。

鎏金佛像的收藏方法

一、中國古代的鎏金佛像有很多種風格,藏友們收藏的時候務必搞清青銅成分或鎏金等質地;根據相關資料結合整體特徵綜合分析,判斷佛像是不是屬於新仿,有沒有進行過做舊的處理。

二、古代的佛像一般都放在佛龕上,時間長了,特別是銅像的表層會發生顏色暗淡,現代市場上那些新仿、做舊處理過的佛像顏色艷麗。

三、鎏金佛像所用的銅質很純,非常有重量,而且澆築的方法使得表皮非常厚重。而仿製的鎏金佛像一般銅質不夠純 ,質量偏輕,鑄造使用的是合金材料。

四、古代鑄造的佛像要經過人手工進行細致雕塑技法處理,其加工的痕跡清晰可見。而現代仿造的鎏金佛像都是使用機制打磨,加工痕跡特別的規模均勻。

Ⅱ 古代如何鑄造銅佛

鑄件訂單認為:鑄造工藝概括為范鑄工藝、失蠟法鑄造工藝、翻砂鑄造工藝。宋以前的實心造像用范鑄工藝和失蠟法鑄造工藝均可,但元以後的空心造像只能用失蠟法鑄造工藝才能完成,唐以前的造像都需要進行手工修整和手工開臉,而宋時期的多無人工修整和人工開臉這一工序,靠直接鑄造成型。

Ⅲ 銅佛像怎麼上古銅色,流程是怎麼樣的,化學葯品有沒有比例。謝謝!

佛像的質地(1)紫銅:即純銅,亦稱紅銅。是以銅為主,其他元素含量很少的銅。紫銅的塑性和耐蝕性都很好,但強度硬度較低,只適合製作,鍛造錘打出來的銅佛像,將銅佛分為前後兩片分別錘打在分別製作其他部位,最後將各部位焊接到一起在進行作舊或鍍金鎏金的裝飾。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天然的純銅,稱為「自然銅」,正因為如此,人類最先認識和利用的金屬就是銅,更具體地說是紫銅。(2) 黃銅:是以鋅為主要合金元素的銅合金。單純的銅一鋅合金稱為「普通黃銅」,一般按純銅的含量稱為九。黃銅(含銅90%)、六二黃銅(含銅62%)等。習慣上也把銅、鋅之比為9:1的黃銅稱為一九黃銅,把銅、鋅之比為7:3的黃銅稱為三七黃銅。除了銅和鋅之外,再加入其他元素的黃銅稱為「特殊黃銅」,按照第三個主要元素的名稱命名,如「鋁黃銅」、「鉛黃銅」、「錳黃銅」等。 與純銅相比,黃銅的色澤鮮艷,強度高,價格低,質量輕(因為鋅的密度比銅小),所以頗受歡迎。然而鋅的熔點為419.4℃,沸點只有907~C,低於銅的熔點(1084度,目前留存的銅佛像中黃銅的佔一大部分。(3) 青銅:是黃銅和白銅之外的銅合金的通稱,按照主加元素來命名,如錫青銅、鉛青銅、鋁青銅、鈹青銅、鉛錫青銅等。中國青銅時代的青銅主要是錫青銅和鉛錫青銅。和純銅相比,錫青銅具有高的強度硬度,熔點低,易於鑄造,也有較好的加工性能和耐蝕性能,從而顯著拓寬了銅的使用范圍。青銅鑄造佛像是歷代佛像中比例最大的,絕大多數佛像是採用青銅製造的。(4)金:黃金,熔點1063度,比重19.3。金的特點是純金色黃,極細金粉為黑色,金的膠狀溶液呈紅色、藍色或紫色;延展性極好,可製成0.00001毫米厚的金箔或拉成只有0.5亳克/米的細絲;化學性質極為穩定,不與水和氧反應,也不與酸、鹼作用,但溶於王水;導電性好,是銅的百分之七十一。金由於其珍貴很少用來直接鑄造金佛像,所以純金鑄造佛像存世比較少,另一個原因是其鑄造工藝流動性不好,往往鑄口處金的冷卻不好出現裂縫。一般純金佛像都是採用金的薄片鍛造打制方法製造的,這一類在佛像里的比例占的也不多,而絕大多數為鎏金工藝製造的佛像。(5)銀:銀熔點960.8度,沸點2212度,比重10.5。銀色澤白亮,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而且耐大氣的氧化腐蝕,在所有金屬中導電性、導熱性最好,對可見光反射性最強,化學性質最活潑。由於銀的延展性好佛像主要用銀片打制加工方法生產。銀的出現比金似乎稍晚一些,我國在春秋時期已有鑲余錯銀工藝出現。銀和金一樣最初用來加工成裝飾品和工藝品,其後又用於鑄造錢幣。雖然與許多金屬相比,其化學穩定性好,有較強的抗腐蝕性能,但從金屬蝕的理論角度來講,在自然界中,基本上是除了金以外的其他金屬多是以礦物的形態存在,比如銀除了極少數的是以游離態的自然銀存在外,絕大多數以輝銀礦與鉛礦共生在一起或是以角銀礦出現。銀是一種柔軟、潔白而有光澤的金屬,有很好的延展性,易拉成細絲,比重為10.5,熔點96O℃,銀具有較好的化學穩定性,與金相比遠不及金那麼穩定,銀器在大氣環境中經常會變暗黑,嚴重的變色腐蝕對觀賞和研究有影響,這是因為銀雖會直接與氧化合,但卻被硫化氫和臭氧的腐蝕。 銀也主要採用鍛造工藝製作佛像。銀還用於電鍍、製造合金和銀的化合物。
專泡黃雜銅鑄造的新銅佛像,表面呈綠底子的方法。醋酸銅:氯化銨:冰醋酸:薰醋等按8:8:8:76比例配製成葯洗衣機,浸泡銅器表面會形成綠底子。另外器物如為紫銅胎,可採用流化鉀溶在溫水中浸泡。如成批的紀念幣放入液中,2—3分鍾即可生成古銅色。大件器物可將溶液配濃一些,用毛刷蘸葯液塗抹表面,反復塗抹,一遍會比一遍顏色加深,時間稍長就會變成灰黑底子。操作中觀察色澤,達到滿意顏色時,應即在清水中沖洗表面,擦乾,不然顏色會繼續深變。此後用蠟膏擦表面,也可再生一些土銹色。(5)近代佛像古銅色作法。修復、仿製明清至近代傳世的仿古銅佛,該類器物古銅色色澤雅緻、美觀,可採用鍍層法,能作出古色古香的外觀。補配鑄塊或新器物表面,先銼磨光潔後鍍銅,然後在4—10克/升的弱硫溶液中浸泡5—15秒,再以時硫酸鹽鹼性溶液將器物氧化,化學氧化後按形狀可以進行機械拋光或用舊粗布蹭光,用皮革邊角料的毛面蹭光效果較好。為提高古銅色表面的防蝕性、抗變色性能,拋光後的器物可浸塗清漆,清漆中加入少量苯駢三氮唑(銅緩蝕劑)。

Ⅳ 大佛像怎麼做

大佛像根據材料和方法的不同,其過程也並不完全相同,以「失蠟法「塑造銅佛像為例,過程如下:
1、泥塑:泥塑是佛像製造最為關鍵的一環,未來的佛像形體、姿態都來源與此,專為寺廟訂制的佛像就更追求細節了。
2、澆漿:巨型銅佛像採用分塊失蠟鑄造而成,佛像的部件通過澆漿,形成蠟制或硅膠制的模型。
3、塑模:蠟像的小塊部件由這些手工精巧的工人手工拼接在一起。
4、翻砂:工人為硅膠模型塗上沙子,這些砂型烘乾後就要送去加熱鑄銅。
5、熔鑄:蠟和硅膠在高溫中熔化,剩下里邊的泥芯型在泥范的空間中,注入金屬溶液,待金屬溶液冷凝之後,去掉泥范,銅像或銅像部件就應運而生了。
6、焊接:焊接是將佛像局部在製作過程中用熱加工的方法,使局部連接在主體上。焊接方法的應用,既便利鑄造過程,也可以豐富器體的造形,提高銅器的藝術效果。
7、打磨:成型的佛像要經過工人的手工打磨。
8、拋光:打磨之後再進行拋光。
9、貼金:一般大佛像要金裝,這種七八塊錢一張的金箔就是貼金的主要材料,小塊小塊的拼接構成了最後熠熠生光的金像。
10、上色:佛像上色往往使用色彩艷麗的礦物質原料,這種原料能保證佛像顏色的經年不變。
11、完成。

Ⅳ 現代銅佛什麼樣是這樣嗎

你好,你所提問的問題:

現代銅佛什麼樣是這樣嗎

答案:現代銅佛如下圖:

銅佛像是指用銅或青銅鑄造的佛像。(西關銅藝)這類佛像中有相當部分表面鎏金,故又稱「金銅佛像」。大型室外的佛像一般為銅佛像 。

廣義的「金銅佛像」包括一切金屬質地的可移動小佛像,常見的有銅鎏金、銀鎏金、黃銅佛像、青銅佛像等。

不懂的話,歡迎追問。如果滿意,請點擊我的回答左下角「…」,這個點開,有個採納,

請採納下,謝謝。

Ⅵ 明清銅佛造像與香爐是用失蠟法鑄造還是陶范鑄造

原文地址:http://knowledge.shuobao.com/gudongzaxiang/qingtongqi/29290.htm

怎樣從製作角度鑒別古銅佛像 世面所見古銅佛像、佛具,早期出土器多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鎏金佛坐像、立像、鎏金佛造像等,傳世品多為隋唐以後的,明清佛像佔多數。而明代永樂、宣德宮廷造像造型及藏傳佛像尤為精美,著稱於世。而我所鑒的多為怎樣從製作角度鑒別古銅佛像
世面所見古銅佛像、佛具,早期出土器多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鎏金佛坐像、立像、鎏金佛造像等,傳世品多為隋唐以後的,明清佛像佔多數。而明代永樂、宣德宮廷造像造型及藏傳佛像尤為精美,著稱於世。而我所鑒的多為清末至民國期間各地大量鑄造銅佛像。歷代銅佛像鑒定較為復雜,本文僅針對明清佛像的製作工藝特徵,談幾點今仿與古佛像差異處,來辨別真偽的方法。
清代以失蠟法鑄造銅佛、佛具、齋器多集中在北京「外觀」、山西五台山、西藏拉薩、青海湟中、內蒙多倫、四川成都、山東濰縣、江蘇蘇州、雲南昆明與保山、廣東佛山等地。
據華覺明《中國冶鑄史論集》介紹,北京地區的民營銅器作坊,清乾隆年間有熔銅大局六處,銅鋪432座。其中聚集在安定門外「外觀」的佛作作坊,以鑄造佛像為主,到清末民國初年還有十多家、百餘名工匠,較出名的鋪號有湧泉、涌成、涌和、利生祥、恆利等。在雍和宮周邊,崇文門外的東曉市也聚集著一些古佛器作坊。北京的失蠟法鑄佛技藝多為山西牛村傳來,大概是候馬地區的春秋晉國鑄銅遺址所在地。清末至民國時期,北平的三位著名佛作藝人門殿普、林普生均為山西長治人,樊振鐸清末學徒時,他的師爺即是山西人。清至民間時期,內蒙多倫有多處造佛像場所,佛像比北京及其他地方造得好,製作工藝水平很高。在清代有名望的阿龍希、海桑岱等銅匠鋪有七家,營業的字型大小有裕和永、慶聖德等五家銅像作坊,工匠多來自山西、河北,打銅胎製作佛像最為拿手,范模鑄造用料工藝與北京相同。
傳統佛作多採用剝蠟法、撥蠟法,其方法第一步先制泥芯,用6個圓鋼筋或三根8號鉛絲紮成骨架,掛泥料塑成型芯,內芯泥料多為炭末泥與三合土;第二步貼蠟片,又稱「捏蠟」;第三步,用硬木做的「壓子」撥塑各個細部,五官、衣紋等;第四步,焊修附飾物,如背光、衣帶等附飾,用手捏出大形,粘附後再細刻;第五步,燙焊澆注冒口系統,大、中型鑄件加芯撐(多為手工鐵打四棱方釘或扁銅釘),小型佛像不加芯撐;第六步,掛內層約5毫米厚泥料,稠粥狀細泥,今明清佛像多見內殘留物為炭末泥,是由炭末經過籮篩的炭末、細砂、粘土組成;第七步,貼外層背料,俗稱「糙泥」。泥料有馬糞泥和紙漿泥(馬糞泥,干馬糞搓碎過篩與粘土加水拌成;紙漿泥由粘土加爐灰末、紙漿、水搗拌而成);第八步,陰干後加熱脫蠟,焙燒;第九步,埋包澆注;第十步,打碎內外范模;第十一步,毛坯經銼、磨、鏨刻紋飾,用椴木炭將銼劃痕磨拋光,再鎏金或塗泥金、貼金。
了解了銅佛製作工藝,大家就可以對照特徵鑒別真偽了。首先根據佛像外貌判定時代,再根據金色看脫金點及包漿。明清時期內地漢傳佛教造像多以鎏鍍金、貼金、上金、泥金等裝金處理,內地製造的藏傳佛像也多有採用。一般古代鎏鍍金厚,成色發熟黃,前胸、盤腿膝蓋、胳膊肘、衣擺等人手撫摸處,多為金脫落後發自內胎的氧化銅黑地子,肩彎、衣褶處多有積塵包漿。貼金、塗泥金佛像易脫落地子,行話「見肉泥金」,即佛像泥金脫落面露出的地子。元明時期有些藏傳佛像製作中在鍍完金後要做「上紅」處理,將鍍過金的佛像放在一種樹皮紅色液汁中煮,使黃金色呈紫黃金色。而現代仿做的銅佛像多為電鍍的,金層薄金色發青,露肉處脫金不自然,故意不鍍金層或磨掉,再做化學處理。電刷鍍的金色雖正,但沒有熟金感。順便提及一點,某些鍍金明清佛像的金面可散見一些微粒黑點,屬於正常。鑄佛銅合金中含有少量鉛,鉛以軟夾雜形式存於銅體中,銅表鉛微粒受存放環境影響發生化學反應,膨脹後頂破金飾面所致。再看刻銘,明代永樂、宣德宮廷造像,一般楷書陰刻「大明永樂年施」、「大明宣德年施」,凡有鑄銘的均為後代仿器。清代宮廷造佛像始於康熙年間,乾隆時期達到高峰。六品佛樓造像通常有「大清乾隆年敬造」刻款及佛名、部屬三種款。也就是按藏傳佛教修行必經過的六個次第(階段),即般若品、無上瑜伽品父續、無上瑜伽品母續、瑜伽品、德行品、功行品———最高以大乘教般若品,上上品(又分無上陽體根本父續、陰體根本母續)、上品、中品、下品,共六品。如不動金剛像的下沿正面刻「不動金剛」,背後下沿刻「德行根本」,秘密文殊寶利佛正面下沿刻佛名,背後下沿刻「瑜伽根本」四字,其他還有「般若品」、「功行根本」等。
看內壁殘留物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我們首先在佛像內壁凹處找一找鑄范殘留物,如果有黑炭泥、灰色三合土屬正常,如有白色石英砂塊,必為現仿。再看支撐釘,一般多為四棱鐵釘,手工打鍛的,有些佛像採用銅釘。釘尖則多為彎曲的,這是由於鑄造後掏挖內范芯時,用硬器砸彎的。有的釘大、釘多較明顯,有的釘小量少,但也是較易看到的。有些鐵釘齊根銹斷了,用刻刀挖一下鐵銹鐵釘根子在銅內。現有做假者用多塊小疙瘩鐵銹粘在內壁上,或用一截現代圓釘嵌在內壁上,再用酸咬蝕成鐵銹狀。遇到這種有疑點情況時用刻刀挖一挖,如露出新圓釘、新銅底

Ⅶ 怎樣鑒定銅佛像

九尊佛像
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可移動的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這種佛像是供宮廷、寺廟、使用;它的出現始於兩漢,盛行於隋唐,延續至明清。到民國,乃至現代的港台地區,鎏金銅佛像仍在使用。鎏金銅佛像的種類有若干,常見的有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天王、母度等。在蘭州、西安等地的古董攤上常網球些好似很下的婆銅佛像,令收藏者真假難辨。
鎏金銅佛像的斷代和鑒定是件比較難的事,但如能加以科學考證和分析,是會識別出真假的。
看造像特徵以斷代各時代的佛像的各時代的造像特徵。這是我們斷你的主要依據。
漢和十六國時期 佛像方臉,面目平和,頭發平直,為坐式。這一時期的佛多為單的,尺幅較小。例如1989年1月,四川綿陽何家山東漢晚期崖墓出土一株銅質搖錢樹,樹幹上鑄有佛像5尊,每尊高6.5厘米,頭後有橫橢圓形光,頭頂有肉髻,雙眼微從事,兩耳較大,上唇有髭,穿通肩袈裟,右手施無畏印相,左手拳執,結跏跌座佛衣下垂呈「U」形,繞於手腕,垂於足前,這是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銅佛像了。1972年,甘肅涇川縣玉都有鄉出土一鋪帶華蓋鎏金青銅佛像,高19厘米(包括傘蓋、底座),重0.5公斤,由可拆卸的四部分組成:華蓋、背光和頭光、置於獅子蓮花座上的佛身、四足底座。小巧玲瓏,工藝精湛。筆者考證,它的鑄造和流傳到涇川的時代在公元四世紀末到五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造型上繼承綿陽搖錢樹上的佛像特徵。
北朝(北魏以後) 佛像頭為蓋碗式,長臉而瘦,高鼻大耳,閉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額發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結跏跌坐,有的盤腿坐,掌心朝上。佛座或為點腰較矮的須彌座或為4足方座。有的頭攮 項光,有的身後的背光,皆尖,周圍作作火焰紋。北魏造像還有一顯著特點是主佛兩旁常為1至2菩薩,多為立姿。
隋唐時期銅鑄造像,頭扎蓮花冠,臉龐發圓,腮發胖,高額髻,身著僧祗支,外披袈裟,寬衣下著百褶裙,垂於雙足v hmn h。座下有雙層4足高床或單層4足,項或背光為較粗的尖楣形。
宋代銅佛像以菩薩像居多,有的高發髻,臉上胖下尖,身段高長。有的腿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於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於座上。衣裙稍有褶,掉於腿後,左手盤於腿上,右手於腹前伸。佩戴纓絡,身坐兩層蓮花的細腰圓座。宋代出現了普賢、文殊、觀音銅像,坐於長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獅背、猻背上。河北正定隆興寺內有大悲銅菩薩像。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體型纖細頎長,比例勻稱,衣紋流暢,富於宋代藝術風格。
蛤清銅佛像以刺頭居多,有的刺頭頂上有肉瘤,大耳,下頦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胸前有的鑄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盤坐,掌心一般皆朝上。蓮形或山形座相對前代高,底座無銼痕。銘文或於座腿前。坐姿多樣,腿或一盤一掉,或一拱一掉。宋喀巴皆戴「」形帽。色重顯紅,金水發黃厚。
藏佛與漢佛也不一樣,藏佛胸高乳大,漢佛胸平乳小。嵌松石者多為藏佛,刺頭者皆為漢佛。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這件11面觀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傳佛教鎏金銅造像。
採用化學方法鑒別真假古代鎏金銅佛像,大都局部有銹,在實驗室里作硫酸或鹽酸對銹進行溶解後根據能否分解出銅離子或雜質離子,可以斷定是做銹還是自然銹,這項工作一般實驗室里都能做。

Ⅷ 明朝銅佛像有哪些特徵

其具體表現為:造像軀體渾厚,造型敦實,體態優美大方,面相寬平,雙目平直。衣紋都採取內地傳統的寫實手法,有較強質感,工藝上採取內地傳統的失蠟法鑄造,胎體厚重,表面都鍍金處理,金質純厚,亮麗悅目。蓮座處都有封藏。
明早期的漢傳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較適中,身軀飽滿結實,線條簡潔流暢,豐腴而不虛,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簡的外衣形成對照,富有整體感。明嘉靖以後,特別是萬曆年間,漢地造像獨盛一時。這一時期的佛造像多頭大身長,體態豐臃,傳世品較多。明代鑄造的金銅佛像工藝精湛,造型比較優美。從造像的風格上來看,更加貼近了生活,世俗化的味道更加濃厚。從造型佩飾上看,菩薩基本上是袒露上身,下著大裙,肩上搭有帔帛等等。服飾貼體而輕柔,衣紋和衣飾的刻畫運用寫實手法,視覺效果非常逼真。

Ⅸ 泰國銅鑄佛像製作方法及工藝特點

製作佛牌的過程工序繁雜。首先,僧侶在製作佛牌的前提要四處收集特定的材料,比如植物的根莖,草葯,泥土,砂石,沙粒,木材,香料等,當所有用料全部收集好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晾曬後研製成粉末。為了增強佛牌的靈力,有些僧侶會加入自己的頭發,經灰甚至自己吃剩的米飯或者從印度佛陀出生、成佛、傳道、圓寂等聖地收集回來的吉祥聖徒加入製作材料之中。

准備好製作佛牌的材料後,還有一道很重要的工序,就是高僧本人手持粉筆再黑板上寫下經文,邊寫邊持咒,然後寫滿黑板後將經文抹去,將粉筆粉收集起來,作為經粉之用。如此往復,經過上百次的塗塗寫寫,才能收集到足夠的經粉。而後,這些收集到的材料經末經過均勻攪拌,再用模具擠壓成一枚一枚的佛牌。這些壓制出來的佛牌經過烘乾後,寺廟才會擇定吉日舉行誦經加持開光儀式。再佛牌加持的過程中,往往有許多的高僧加入,力求將經文力量盡量注入材料之內。一天不夠,就十天,三十天,一百天,甚至高僧認為足夠為止。有時,高僧也會再佛牌中加入符管來增加佛牌的力量。

佛牌中除了粉牌之外,泰國的金屬佛牌多位銅片等金屬製作,而在製作佛牌的金屬中,金屬有五寶,七寶和九寶的說法。相比之下,九寶銅是尤為珍貴的製作材料。所謂九寶銅必須有以下九種聖物,1黃金可以吸收能量擋煞,2白銀聖潔,3銅黃銅或者紅銅,4水銀驅毒獸,5鉗避險,6鋅古釘,7錫米旦避禍聖物,8力泥非常珍貴的聖物,9鎳鑄造錢幣的材料。

Ⅹ 古代銅佛像是澆鑄的嗎

古代金銅佛像大多是用"合范鑄造""失蠟法"鑄造。

范鑄造大多為泥范,一般的流程好象有以下六步:
一、制模;
二、熔煉;
三、澆鑄;
四、修;
五、補鑄或加鑄;
六、成品;

通常說的失蠟鑄造法,又有熔模法、拔蠟法、出蠟法等多種稱謂,原理很簡單,就是人們用了逆向思維——不是銅器很復雜,做模翻范很困難嘛,那麼就先用蜂蠟一類的蟲蠟,做出一個與計劃鑄造出的銅器一模一樣的蠟樣,由於蠟很軟,可以雕琢得很精細;蠟樣加工滿意後,再在蠟樣外面一遍遍胡塗細細的泥漿,慢慢地,蠟樣便被嚴實地包裹住了,這層厚厚的泥也就成為了外范。待整個外范晾幹了以後,便可將銅液通過注口傾瀉到范中,隨著高溫銅液的注入,彌合在泥范中的蠟模便迅速融化,化為一縷青煙消失了,銅液則占據了蠟模的空間。冷卻之後,去掉外范,與蠟模一模一樣的銅器就誕生了。

閱讀全文

與銅佛是怎麼鑄造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械鍵盤軸有多少種軸 瀏覽:640
軸承厚度英文怎麼寫 瀏覽:427
什麼自來水閥門最耐用 瀏覽:212
2018印刷機械展什麼時間 瀏覽:62
動漫機械奧特曼叫什麼 瀏覽:529
福特福克斯儀表台充電器座怎麼拆 瀏覽:12
肉桂酸熔點實驗的裝置圖 瀏覽:249
上汽大通G10儀表裡程怎麼調 瀏覽:455
掛車發電機軸承怎麼換 瀏覽:187
凈水器接燃氣閥門 瀏覽:714
1t機械硬碟供電多少 瀏覽:637
上樓搬運助力機械裝置 瀏覽:913
自動剪線綳縫機裝置 瀏覽:671
2子宮有哪些固定裝置各起什麼作用 瀏覽:589
機械攪拌通風發酵罐是怎麼工作的 瀏覽:455
青島巨型拋光設備哪裡有 瀏覽:144
天然氣管道外面的閥門在哪個位置 瀏覽:396
crv儀表盤出現扳手什麼意思 瀏覽:618
開料機自動上下料裝置 瀏覽:7
萊州東升閥門廠有限公司 瀏覽: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