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金屬鑄幣雙雄最早鑄造於什麼時期

金屬鑄幣雙雄最早鑄造於什麼時期

發布時間:2022-11-01 06:01:52

『壹』 金屬鑄幣的介紹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夏商時代,天然海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到了商代晚期便出現了用銅製造的仿銅幣,它是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屬貨幣。金屬鑄幣最基本的形態是方孔圓形銅錢,其標准樣式是西漢元狩五銖、唐初開元通寶。在河南省安陽市大司空村商代晚期(公元前4~前11世紀)墓中出土的鑄造銅貝,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金屬鑄幣。它比西方推許鑄幣的發明者小亞細亞的呂底人開始鑄幣年代(公元前7世紀),要早幾個世紀

『貳』 春秋時期的鑄幣如何發行

春秋時期的鑄幣的發行主要靠各個國家自行發行本國金屬鑄幣。

金屬鑄幣在中國產生於春秋時期。1977年河南新鄭「鄭韓故城」春秋中期鄭國祭祀遺址一長方形井中出土一件特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的鑄范;山西曲沃天馬遺址一窖穴內出土兩枚平肩弧足空首布,其時代不晚於春秋中期晚段;河北張家口、灤平、北京延慶等地的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有尖首刀幣。這些資料證明,中國古代金屬鑄幣的出現應早於春秋晚期。

春秋晚期,中原地區的周、鄭、衛等國開始鑄造大、中型平肩弧足空首布;山西汾河流域的晉國鑄行的圓襠、弧襠聳肩尖足空首布;河北桑乾河流域、太行山一帶的鑄行的尖首刀;齊國可能已經開始鑄造「齊刀」;秦、楚地區是否已有金屬鑄幣還難以確定。

諸候國之間貨幣的兌換與結算:

諸侯國之間貨幣的兌換與結算關於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貨幣的兌換,傳世文獻與考古發掘資料均很少涉及,但依據現有資料分析,可能存在兩種方式:
1、以黃金作為其它鑄幣的一般等價物,各國貨幣以黃金做最終結算
戰國時期的黃金貨幣主要是金版和金餅。考古發掘資料顯示,大宗的金版和金餅主要出土於江蘇、安徽壽縣、阜南、河南扶溝、鄢陵、襄城、陝西咸陽、河北易縣、滿城,湖北江陵、河南信陽、湖南長沙、安徽壽縣等地還出土有大量冥幣,其中,江蘇地區出土的楚國金版地點最多且主要是較小的切塊;安徽出土楚國金幣的地點雖少於江蘇地區,但重量卻比江蘇大得多,而河南扶溝古城村和襄城北宋庄兩處戰國金幣窖藏的特點是金版特別多,金餅中出現馬蹄金。

另外,湖南、湖北、安徽等地還出土有成套的戰國天平及環狀銅砝碼,其中比較完整的有1933年壽縣朱家集出土的一套6枚和1945年長沙楚墓出土的「鈞益」9枚。由此可見戰國時期楚國曾經普遍使用黃金貨幣,黃金價值高,使用時需根據需要切割成小塊然後用天平準確稱量。

目前發現的鑄幣中,楚國的銅錢牌上鑄有「良金一朱」、「良金二朱」、「良金四朱」等字樣。1998年公布的郭店楚墓竹簡的整理者在考證簡本《老子》時發現,簡文中上從「目」、「下部為立人」的字是「視」字。

依據現有出土資料,黃錫全對戰國時期楚國貨幣的兌換關系作出如下推斷:

但實際上並非所有的諸侯國皆盛產黃金,如中原周、鄭、韓等國,故還應存在另一種方式,即:

2、仿鑄別國貨幣
目前的考古發現,在異國都城和邊境地區皆發現有並不屬於該國流通的鑄幣模範。
(1)韓、中山等國仿趙圓足布幣

1992年8月,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遺址內大吳樓鑄銅遺址南部邊緣地帶出土有「藺」字大圓足布面、背范32件,此外還有「離石」大圓足布面范1件,同時還有許多鑄銅爐殘片、爐磚、銅渣等。1993年5月,在城內小高庄村西遺址又發現「藺」、「離石」布面、背范110餘件,其中夾有一件石質大圓足石范,同時還有大量熔爐殘片出土。
1986年秋,中山國靈壽故城鑄幣作坊遺址出土有「藺」字石范、陶范和一枚「藺」布幣,陶范和石范大多是廢棄的碎范塊,仿「藺」字布幣與該處出土的模範完全相同,為本地所鑄無疑。

「藺」、「離石」在戰國時期為趙國兩處重要邊城,雖屢遭秦和魏的進攻,甚至被佔領,但大部分時間屬趙,幣上文字又為三晉風格,其模範在韓和中山國都城鑄幣作坊遺址出土,可見,韓和中山曾仿鑄趙圓足布幣。

(2)齊、趙、中山等國仿燕「明」刀

2000年有學者在臨淄故城附近採集到數十塊燕明刀范,出土地在齊故城北500米處,伴出的還有筒瓦、陶器、燒土遺跡及木炭,錢范有明顯的使用痕跡,幣型是《燕國貨幣的發展和研究》中的甲類V式。
河北滄縣肖家樓曾出土大批齊明刀,滄縣戰國時處於燕、齊、中山交接地帶,此地發現大批齊明刀,當是受燕明刀的影響,目的是為了方便與燕國的貿易。

中山國靈壽城內鑄銅作坊遺址五號遺址西南部窖內及城內各處經常出有燕明刀甲乙二型,而且多與中山國「成白」刀伴出的陶范也是燕明刀乙型。
(3)東方六國仿秦圓錢
一般認為,三晉中的魏國首先鑄造了圓穿圓錢,秦受魏影響也鑄圓穿圓錢,秦國後來又鑄造方穿圓錢,並影響了東方的燕、齊等國。楚國雖然沒有鑄造圓錢,但出現了一種「視金一朱」的錢牌,錢牌中的圓錢圖案也為方穿形式,可以看作受秦國的影響。

(4)燕仿三晉鑄方足布
燕國於戰國時主要鑄行「明」刀,戰國中晚期開始鑄方足布。燕國在燕下都鑄造一些有趙國鄰近城市名稱的布幣,如「右易新治」、「安陽」或「陽安」方足布,而後又在遼東一帶鑄造襄平等方足布,鑄行布幣的主要目的,可能就是為了方便與三晉的交往,尤其是趙國。

(5)韓仿魏大型平襠銳角布鑄小型尖襠銳角布
銳角布在鄭州、新鄭、鶴壁、林縣、淇縣戰國墓葬、洛陽東周王城等地均有發現。根據其不同形制和大小,可分為大型平襠布和小型尖襠布兩種。通過對其形制特徵及背文的比較研究,黃錫全先生以為:大型平襠銳角布是韓國鑄幣,小型尖襠銳角布是魏(衛)國鑄幣。而「鄭韓故城」出土的陶范可能就是韓仿鑄魏幣。

各諸侯國大量仿鑄他國鑄幣的結果是刀布及圓錢並行。刀布並行流通現象,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北方各諸侯國之間貨幣流通領域中的一個較普遍而且較復雜的貨幣流通現象。其中,春秋晚期為鮮虞、晉國刀布並行流通時期,戰國中期為燕、趙、中山刀布並行流通時期,戰國晚期為燕、趙刀布並行流通時期,而到了戰國末期則出現了秦、三晉、齊、燕圓錢並行流通的現象。

總之,依據目前材料分析,以黃金作為其它鑄幣的一般等價物各國貨幣以黃金做最終結算和仿鑄別國貨幣,兩種方式互為補充,並行與戰國中晚期。當然,各諸侯國之間貨幣的流通與結算也有可能存在其他方式,但由於材料有限,各國之間貨幣到底如何結算,尚待進一步考證。


『叄』 中國出現最早的金屬貨幣是什麼來自哪個朝代

黃帝後期。

中國使用貨幣已有四千年歷史,是世界上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商周時期,金屬貨幣廣泛使用銅貝與銅塊;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

(3)金屬鑄幣雙雄最早鑄造於什麼時期擴展閱讀

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

沿海地區流通的是西班牙銀元(Spanish Carolus dollar),又稱柱洋、本洋、佛頭。系1535-1821年間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魯等地)鑄造的銀幣。

16世紀末,本洋開始流入我國,但到鴉片戰爭前,僅作為士大夫階級的一種玩物或收藏品,並沒有成為真正的貨幣。鴉片戰爭後流通於長江中下游各省及河北、廣東、福建等地。

墨西哥於1821年獨立後,1824年開始鑄造墨西哥銀元(Mexican Dollar),因幣面花紋有鷹鳥,俗稱鷹洋,誤稱為英洋,華北各地又稱之為正英。

據1856年倫敦造幣廠對中國流通的銀幣的一次化驗,證明墨西哥銀元含純銀371.57英厘(grain),值英幣50.21便士,而西班牙加羅拉銀元含純銀370.9英厘,值英幣50.12便士。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前期,墨西哥銀元取代西班牙銀元成為在華主要流通銀幣。

到了1910年,上海一地幾乎以墨幣為主幣。有人估計到清末民初,流入中國市場的鷹洋在4億多枚,當時上海金融市場專門開設鷹洋行市。1905年後,墨西哥採用金本位制,停鑄鷹洋,鷹洋流入中國漸少,1919年後上海金融市場逐停開鷹洋行市。

晚清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還有:英國貿易銀元,因幣面鑄有一個持杖的不列顛女神站像,俗稱人洋或站洋、站人(是英國在印度境內和在香港專為在中國境內流通而鑄造的一種銀元,背面鑄有中國圖案花紋及中文「壹圓」兩字。

該幣由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的英國銀行發行,總共發行約1.5億枚,流行於兩廣、閩浙、滬寧一帶);日本銀幣,因幣面有龍紋,俗稱龍洋或龍番;其他尚有美國的貿易銀元、法國的安南銀元等。

『肆』 中國最早的鑄幣金屬是什麼

中國最早的鑄幣在秦朝,那時青銅冶煉技術發達,鑄幣應含銅錫鉛等金屬!

『伍』 中國最早的錢幣是什麼做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一,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幣。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創印的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戶共同經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下作簡介。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候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三、歷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下分敘。

(一)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 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二)漢「五銖錢」與沿革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戊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 「五」即「X」字左邊加豎|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銖兩體系轉變為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沿革兩宋至清,這是貨幣發展的第二階段。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號錢」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復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四)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幣外,還產生了紙幣與銀本體系為貨幣發展的又一轉折時期。

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另外,歷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著、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鍾,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系,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體呆板,不講布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並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隨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產生的紙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這紙幣是一種象徵性貨幣,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而幣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財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幣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幣。

2、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泛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幣與元朝滅亡很有關系。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歷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幣和機制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1348029.html

『陸』 人類最早的金屬鑄幣

商代晚期,隨著青銅冶煉技術逐步成熟,又出現了用青銅鑄造成仿銅貝。其銅仿貝的發明是中國金屬鑄幣的開始,其貝面凸起,還模鑄一道貝齒。由於沒有文字,古錢學家稱為「無文銅貝」。

『柒』 最早的鑄幣什麼樣,出現在城市的哪裡

世界上最早的鑄幣是我國西周和春秋初期(約公元前800年)鑄造的布幣和刀幣。

世界上金銀幣的鑄造,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末7世紀初位於西亞的亞述帝國。當時,亞述帝國是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它屬下的呂底亞王國首都薩德斯,地處歐亞交通和貿易的樞紐,商業繁榮。那裡的商人在東西方貿易中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同時,呂底亞王國利用豐富的金銀礦藏,驅使奴隸大量開採金銀,鑄造和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金銀鑄幣。這種金銀合金鑄幣呈橢園形,象顆蠶豆,幣面上鑄有印記、條紋及各種動物的頭像。這種鑄幣發行後,很快就傳播到波斯、希臘、義大利等國,影響極為深遠。

在中國,最早的金銀鑄幣製造於春秋戰國時代的楚國,銀幣形狀和銅制鏟幣相同,金幣則被稱為郢爰。

『捌』 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是哪一種

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最初出現於商代晚期。

夏商時代,天然海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到了商代晚期便出現了用銅製造的仿銅幣,它是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屬貨幣。金屬鑄幣最基本的形態是方孔圓形銅錢,其標准樣式是西漢元狩五銖、唐初開元通寶。

在河南省安陽市大司空村商代晚期(公元前4~前11世紀)墓中出土的鑄造銅貝,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金屬鑄幣。它比西方推許鑄幣的發明者小亞細亞的呂底人開始鑄幣年代(公元前7世紀),要早幾個世紀。


中國最早的紙幣:

在北宋年間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其後陸續出現有別的紙幣:會子和關子,且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此外,對子錢、記監錢、記爐錢、記年錢亦應運而生。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御書錢堪稱一絕。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國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區的貨幣,後來自鑄幣,以漢文作為為錢文,所鑄的錢幣多為不精。

『玖』 布幣,這種我國早期最重要的金屬鑄幣,它最早鑄造於哪一時期

毋庸置疑,華夏文明最堅實的基礎是來自於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然後兼之以北方游牧文明和東方漁獵文明。這一現象在早期的商品交換過程中,一般等價物的演變更替上有很大的體現。

戰國刀幣

總之,源自於鏟形農具的「布幣」,在我國古代貨幣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一種貨幣形態,為中國早期金屬鑄幣的產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拾』 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

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銅貝。

商晚期發達的青銅冶煉業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交易活動的增加,此時廣泛流通的貝幣由於來源的不穩定而使交易不便,人們便尋找更適宜的貨幣材料,青銅鑄幣應運而生。由於其外形很像作為貨幣的貝幣,因此人們大都將其稱為銅貝。

銅貝出土於河南安陽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約為公元前14至前11世紀,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金屬鑄幣。它比西方金屬鑄幣的發明者小亞細亞的呂底人開始鑄幣年代(公元前7世紀),要早幾個世紀。

「仿銅貝」的出現是我國貨幣發展史上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把我國貨幣發展歷程大大地往前推進了一步,並以其大小、重量、價值比較統一,而且能夠大量的就地鑄造等優點,與其他「貨貝」和「仿貝」無法相比的優勢進入了流通領域。

銅貝的形態說明

最初的銅貝摹仿原始貝幣形態,人們可以控制它的大小、重量、造型,因而具有天然貝錢無法比擬的優越性。銅貝的出現,開啟了金屬鑄幣的先河。戰國時期,人們更加關注貨幣的可識別性和便利性,於是產生出體積規整,質量衡定並鑄有銘文的銅貝。

這種銅貝除形制仿照磨去背面的海貝外,面部鑄有陰文,陶、金、行、君等數種,以「〓」字為最多,因其逼肖人面,故俗稱「鬼臉錢」,亦曰「蟻鼻錢」。戰國時期,鬼臉錢以楚國數量居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銅貝

閱讀全文

與金屬鑄幣雙雄最早鑄造於什麼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自動供水裝置設計圖 瀏覽:785
機械手的論文提綱怎麼寫 瀏覽:970
水管閥門漏水是什麼原因 瀏覽:96
軸承蛻皮怎麼 瀏覽:326
x5排氣閥門 瀏覽:491
鐵桶改成工具箱 瀏覽:855
軸承運輸多少錢 瀏覽:731
超聲波玻璃管用什麼顏色 瀏覽:530
進水閥門怎麼包 瀏覽:512
混凝土試塊抗壓強度試驗自動化裝置 瀏覽:539
塑料筐生產設備哪裡買 瀏覽:85
自動扣緊裝置 瀏覽:33
捷達運動儀表怎麼刷431 瀏覽:279
台州光谷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加裝可變排氣閥門有影響嗎 瀏覽:288
注塑機機械手吸盤吸不住怎麼辦 瀏覽:11
電容隔直裝置作用 瀏覽:512
實驗器材包括什麼材料嗎 瀏覽:112
雙軸式秸稈收割粉碎裝置設計 瀏覽:600
為什麼突然投屏找不到設備 瀏覽: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