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志成鑄造什麼時候搬走

志成鑄造什麼時候搬走

發布時間:2022-10-25 22:03:41

❶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

獲得兩彈一星的科學家的資料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
我來答
二佰六
知道合夥人數碼行家 2018-03-12
1,錢三強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1948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為原子能所)所長、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二機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1992年逝世。
中國原子能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第一台迴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儀器設備。使我國的堆物理、堆工程技術、釺化學放射生物學、放射性同位素制備、高能加速器技術、受控熱核聚變等科研工作,都先後開展起來。在蘇聯政府停止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後,一方面迅速選調一批優秀核科技專家去二機部,直接負責原子彈研製中各個環節的攻堅任務,一方面會同中國科學院有關領導人,組織聯合攻關。使許多關鍵技術得到及時解決,為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重要貢獻。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組織中子物理理論與實驗兩個研究組開展氫彈的預研工作,為氫彈研製作了理論准備,促成了中國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僅兩年零八個月,就研製成了氫彈。
2.錢驥 (1917-1983)
江蘇省金壇縣人,1917年生,男,中共黨員,空間技術和空間物理專家.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師范學院。1949年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衛星設計院業務負責人。1968年以後,歷任七機部第五研究院衛星總體設計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宇航學會理事,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1983年逝世。
我國空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領導衛星總體、結構、天線、環境模擬理論研究。負責與組織小型熱真空環境模擬試驗設備、中小型離心機、振動台設備的研製。負責領導探空火箭頭部空間物理探測儀器、跟蹤定位和數據處理設備的研製,獲得豐富的試驗資料。參與制定星際航行發展規劃,提出多項有關開展人造衛星研製的新技術預研課題,為我國空間技術早期的發展做了很多開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設想》的報告。組織編寫《我國衛星系列發展規劃綱要設想》,組織並提出預研課題,為人造衛星研製打下了初步的技術基礎。負責組建衛星總體設計機構,是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方案的總體負責人。同時為回收型衛星的研製做了大量技術和組織領導工作。196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3.姚桐斌 (1922-1968)
江蘇省無錫市人,1922年生,男,中共黨員,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1945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7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系留學,1951年獲博士學位,1954年赴聯邦德國亞亨工業大學冶金系鑄造研究室任研究員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國後,歷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員、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長。1968年逝世。
作為我國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藝專家和技術領路人,對現代冶金學有關金屬和合金粘性、流動性的研究卓有成績。1962年組織制定了國防部五院材料工藝的研究方向,並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組織材料工藝的預先研究。在此前後的4年中,他除向國內各兄弟單位提出大量研究課題外,在所內開展的研究課題500多項。領導和指導錳基釺料合金的研製和釺焊工藝研究課題,研製成國產一號及二號錳基釺料,並以釺焊結構取代了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的老式焊接結構。主持了液體火箭發動機材料的振動疲勞破壞問題和液體火箭焊接結構的振動疲勞破壞問題的研究,並應用到型號的研製工作上,對火箭部件的設計、選材和製造起了指導性的作用。他治學嚴謹,以身作則,為科研人員培養和作風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4.趙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吳興縣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33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5年赴德國攻讀氣象學專業,1938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衛星設計院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1968年逝世。
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從1957年起,他積極倡議發展中國自己的人造衛星。1958年8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人造地球衛星研製組,他是主要負責人。同年10月,提出「中國發展人造衛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重要建議。在他領導下,開創了利用氣象火箭和探空火箭進行高空探測的研究,探索了衛星發展方向,籌建了環境模擬實驗室和開展遙測、跟蹤技術研究,組建了空間科學技術隊伍。1964年,根據國內運載工具的發展,他提出了開展人造地球衛星研製工作的建議。他對中國衛星系列發展規劃和具體探測方案的制定,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返回式衛星等總體方案的確定和關鍵技術的研製,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領導下還完成了核爆炸試驗的地震觀測和沖擊波傳播規律以及有關彈頭再入大氣層時的物理現象等研究課題。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5.鄧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懷寧縣人,1924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10月縛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員,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職。中共第12屆中央委員。1986年逝世。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6。王淦昌 (1907-1998)
江蘇省常熟縣人, 1907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0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193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山東大學、浙江大學教授。1950年5月以後,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2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核學會第一屆理事長,第3、4、5、6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實驗工作的開拓者。在從事核武器研製期間,指導並參加了中國原子彈、氫彈研製工作。他是原子彈冷試驗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指導了中國第一次地下核試驗,領導並具體組織了中國第二、三次地下核試驗。主持指導的爆轟物理試驗、炸葯工藝、近區核爆炸探測、抗電磁干擾、抗核加固技術和激光模擬核爆炸試驗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與蘇聯著名科學家巴索夫同時獨立地提出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的新概念。他是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積極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聯合實驗室並一直指導慣性約束核聚變的研究。積極指導原子能研究所開展電子束泵浦氟化氫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7。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1938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從事固體物理、量子場論等理論研究,獲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5年與N·玻恩共同獲得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的麥克杜加耳——布列茲班獎。1948年被選為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1947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等職。
領導並參加原子彈、氫彈的原理突破和戰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在中子物理、輻射流體力學、凝聚態物理、爆轟物理等多種學科領域取得了對實踐有重要指導意義的一系列理論成果,並為中國核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1972年調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1978—1983年任理論物理所所長。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8。程開甲 (1918- )
江蘇省吳江市人, 1918年生,男,中共黨員,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工作,1948年獲博士學位後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回國,歷任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副教授、教授,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國防科工委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基地副司令員、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武器試驗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在國內第一個計算出原子彈爆炸的彈心溫度和壓力,其內爆機理研究解決了原子彈的關鍵問題,為原子彈爆炸威力、彈體結構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他創建了核試驗研究所,成功地設計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彈、氫彈、導彈核武器和增強型原子彈等不同方式的幾十次核試驗,推動了核武器設計、改進和試驗技術協調發展。他是核試驗總體技術的設計者,及時提出了向地下核試驗方式轉變的建議並在較短的時間里組織實現了大氣層試驗向平洞與豎井試驗的轉變。創立我國自己的系統核爆炸及其效應理論,為我軍的核武器應用奠定了基礎。開創了核爆炸的測試研究,對武器的研製及改進、效應及其防護研究起到重要作用。開創了抗核加固技術新領域並完成首次抗加試驗。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9。黃緯祿 (1916- )
安徽省蕪湖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黨員,火箭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47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東風一號」副總設計師兼控制系統總設計師、「東風二號」副總設計師、「東風三號」副總設計師、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及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總設計師,航天部總工程師、航天工業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我國固體戰略導彈的奠基人,在導彈武器系統總體及控制技術的理論和工程實踐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對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大型工程方案的決策、指揮及組織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50年代末,在我國涉及火箭技術相當多的學科和技術領域都處於空白狀態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系統的仿製和改型設計難關,進而通過自行設計相繼解決了遠程、多級火箭的液體晃動、彈性彈體穩定、級間分離及各種制導、穩定方案的理論和工程技術問題,使我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70到80年代,在沒有任何外國實物和資料可借鑒的情況下,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製我國第一個潛地和地地固體機動戰略導彈並獲得成功,突破了水下發射、三軸穩定平台在運動基座上的調平及瞄準、導彈射擊諸元的適時計算和裝訂、陸上機動車的研製及冷發射、高海情下導彈出水大姿態控制等一系列關鍵技術。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0。屠守鍔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黨員,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留學,獲碩士學位。1945年回國後,先後在西南聯合大學和清華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後,歷任國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總體設計部主任,七機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業部一院技術總顧問和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
從50年代後期起,作為開創人之一,投身於我國導彈與航天事業。作為總體設計部主任和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領導和參加我國地空導彈初期的仿製與研製。他先後擔任我國自行研製的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導彈、中程導彈的副總設計師,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帶領科技人員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關鍵,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特別是在洲際液體彈道地地導彈的研製試驗中,以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出獨到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保證了我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洲際導彈任務的圓滿完成。他作為研製長征二號E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技術總顧問,參與領導研製試驗工作,保證發射成功,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獲七機部勞動模範稱號,1984年榮立航天部一等功,獲航天部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1。錢學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中共黨員,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翌年獲碩士學位,後入加州理工學院,1939年獲航空、數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研究。1955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所長,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院長,七機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屆中國科協主席,第6至8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屆中央候補委員。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
1956年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最先為中國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協助周恩來、聶榮臻籌備組建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該院院長。此後長期擔任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並以他在總體、動力、制導、氣動力、結構、材料、計算機、質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領域的豐富知識,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5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7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傑出校友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9年獲小羅克維爾獎章和世界級科學與工程名人稱號,1991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
12。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於湖南省長沙市,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87年至1997年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員。周光召教授先後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紀中方委員,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副會長,海峽兩岸人才交流協會名譽主席,國際粒子和場學會委員,國際純粹和應用物理學會副主席,太平洋科學協會主席兼理事會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委員會委員;被聘兼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2000年亞洲基金會名譽顧問,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等職。
周光召教授在理論物理的各主要領域都有過傑出的創造性成果,使他在國際物理學界享有盛譽。因其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重大貢獻,於196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因在量子場論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1987年年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一等獎。周光召教授還被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四所世界知名大學授予榮譽博士;1993年被義大利政府授予「義大利共和國爵士勛章」,1994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授予「中國傑出科學家」獎,1996年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將國際編號為346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周光召星」。他目前是美國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科學院、第三世界科學院、捷克科學院、保加利亞科學院、蒙古科學院、法語區工程師科學院、羅馬尼亞科學院、韓國翰林院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院院士,是目前中國擔任外籍院士頭銜最多者。
13。楊嘉墀 (1919- )
江蘇省吳江縣人,1919年生,男,中共黨員,衛星和自動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4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1947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物理系留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56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副所長,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968年後,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
他長期致力於我國科學技術和航天事業的發展。參與中國空間技術發展規劃的制訂,是中國科學院早期開展航天技術研究的專家之一。領導和參加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姿態測量系統的研製。是空間技術分系統的設計師,在我國返回式衛星姿態控制系統方案論證和技術設計中,提出一系列先進可行的設計思想。領導研製的返回式衛星姿態系統及數據分析指標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指導研製為原子彈爆炸試驗所需的檢測技術及設備等重大科研項目。1984年獲航天部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

❷ 「大器晚成,終必遠至」是什麼意思

歷來少年得志者無不令人稱羨,然而若能大器晚成,則更令人欽佩。年邁之際,還能守著一份信念和執著,著實不易。

❸ 眾志成城成語的意思及典故

眾志成城,漢語 成語 ,拼音是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意思是大家齊心協力,一起面對困難。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眾志成城成語的意思及 典故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一、眾志成城成語的解釋

萬眾一心,象堅固的城牆一樣不可摧毀。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國語·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二、眾志成城成語的典故

東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貴,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時,做了兩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鑄大錢,一件是鑄大鍾。大錢就是幣值高的錢。景王試圖以鑄行大錢的方式來收繳民間的小錢。大鍾即編鍾。景王准備鑄造兩組巨型編鍾,一組是無射(讀yì),一組是大林。他打算把這兩組編鍾上下懸掛在一起配合著演奏。

景王身邊的大臣單穆公對此很擔憂,極力加以勸阻。他認為鑄大錢不利於流通,是「絕民用以實王府」,是對平民百姓的殘酷掠奪;而鑄大鍾更是勞民傷財,既得不到悅耳的美的享受(鍾過大耳朵承受不了),又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所以這樣做將會使百姓離心,國家危險。但景王聽不進去。

司樂大夫伶州鳩也勸阻說,編鍾的聲律強調和諧,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沒有和諧了。他引用民諺「眾心成城,眾口鑠金」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老百姓共同喜歡的東西,很少不實現的;而他們共同厭惡的東西,也很少不廢滅的。但景王還是不聽。三年間,既鑄了大錢,也造了大鍾。結果是,景王在第二年就死於心疾,周王朝也隨即爆發了長達五年之久的內亂。

三、眾志成城成語的 造句

1、抗日戰爭日期,日寇的鐵蹄踏進了池州,池州人民依城門樓的銅牆鐵壁,眾志成城,忿然迎敵。

2、於是渴望民主的希臘人眾志成城、鬥志昂揚,以少勝多取得了希波戰爭的勝利。

3、乘上句而言,知已知彼,我空虛你必來襲,我早已做好了迎敵准備,外有井岡山森嚴壁壘,內有眾志成城。

4、打成一片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堅如磐石精誠團結磐石之固銅牆鐵壁同心同德同心合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眾人拾柴火焰高。

5、但僅是驚駭於事無補,解決問題的關鍵仍在於全體文官的互相合作,互相信賴,以致於精誠團結,眾志成城。

6、主公,我等已眾志成城,縱關山難越,也必以死繼之。

7、我們今天聚集在一起,因為我們選擇了希望而不是恐懼,選擇了眾志成城而不是紛爭不和。

8、敵軍雖有千軍萬馬,然我軍眾志成城,因此得以創造出以寡克眾的奇跡。

9、所謂集腋成裘、眾志成城,這個基金會急需各界人士的支持。

10、眾志成城,香港當能成為一個首屈一指的數碼城市,連結全球。

11、1998年長江洪災,億萬人民眾志成城,防止了長江的決口。

12、中國人民眾志成城,為建設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

13、汶川大地震時,我們中國人眾志成城共同度過了難關。

14、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才能勇敢地克服困難,戰勝困難。

15、在地震的時候,全世界的人們眾志成城一起救助災區!

16、國防裝在心中,更加眾志成城。

17、惜光百日猶短,看眾志成城拼搏第一,細安排一刻也長,比龍爭虎鬥誰為爭鋒?

18、壯志凌雲,十載求學縱苦三伏三九無悔無怨,眾志成城,一朝成就再憶全心全力有苦有樂。

19、面對地震我們眾志成城。

20、只要我們一心一德,眾志成城,便可以達到預定目的。

21、全國人民正眾志成城地搞經濟建設。

22、要建設好新中國,我們必須眾志成城,同心協力,去克服各種困難。

23、吳儀說,面對「非典」這一突如其來的災害,中國人民正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全力防控疫情。

24、汶川地震,堅強的中國人空前團結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25、我們中國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很快就從利比亞撤回了所有的僑民。

26、在災難面前,中國人民總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同面對困難。

27、當巨大災難來臨時,全國人民總能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渡難關。

28、偉大來自於失敗,當球隊對失敗深惡痛絕時,他們就會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從而干出一番偉大的事業。

29、惜光陰百日猶短,看眾志成城拼搏第一,細安排一刻也長,比龍爭虎鬥誰為爭鋒?


眾志成城成語的意思及典故相關 文章 :

★ 眾志成城的成語典故

★ 眾志成城的成語故事

★ 眾志成城典故

★ 眾志成城成語謎語及造句

★ 關於眾志成城的成語接龍60個

★ 勵志成語典故大全

★ 以眾志成城開始的成語接龍|字詞解析|造句

★ 眾志成城成語造句及反義詞

★ 眾志成城成語接龍大全

★ 必恭必敬成語含義及典故

❹ 北京城故宮中軸線的主要建築

北京城故宮中軸線的主要建築有乾清門、交泰殿、乾清宮、坤寧宮、御景亭、摛藻堂等。

1、乾清門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門是帝後寢宮以及嬪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區域。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

2、乾清宮

乾清宮是內廷正殿,即民間所謂「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中的第一座宮殿。乾清宮面闊9間,進深5間,高20米,重檐廡殿頂。殿的正中有寶座,兩頭有暖閣。乃明清十六個皇帝的寢宮: 明朝的十四個皇帝和清代的順治、康熙兩個皇帝,都以乾清宮為寢宮。

3、交泰殿

交泰殿是一處歷史悠久的明清宮殿建築,屬於北京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殿名取自《易經》,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是皇帝和後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約為明代嘉靖年間建,順治十二年、康熙八年重修,嘉慶二年乾清宮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4、坤寧宮

坤寧宮位於北京紫禁城交泰殿北,屬於北京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位於交泰殿後面。坤寧宮宮名字出自《道德經》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

5、御花園

御花園位於北京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後方,明代稱為宮後苑,清代稱御花園。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 ,以後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園內主體建築欽安殿為重檐盝頂式,坐落於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台樓閣。

❺ 西晉是什麼時候建國的

晉朝延續時間有150多年,自司馬炎稱帝的265年開始,一直到420年宋武帝劉裕建立劉宋政權結束。
西晉(266年—316年 ),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之後的統一王朝,首都洛陽。從晉武帝建國開始,傳四帝,國祚51年,與後來的東晉合稱晉朝。 西晉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時期中的短暫統一,所謂「曇花一現」。
三國末期,司馬懿與司馬師、司馬昭二子都是曹魏權臣。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於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權,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晉280年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中國。據現代學者推測,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中國人口已恢復回3500萬人,形成「太康盛世」的局面。。
西晉時期面臨的外部局勢是大量游牧部落內遷,關中和涼州的外族已佔當地人口一半,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 。 滅吳後,西晉舉國沉浸在奢侈腐敗的氣象之中。晉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經過長期發展,早就形成龐大的權貴集團,政風黑暗,貪贓枉法,賄賂風行, 為西晉亡國和五胡十六國埋下伏筆。八王之亂後西晉元氣大傷,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3年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長安失守,西晉滅亡。次年,皇族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史稱東晉。
西晉時期以仿鑄造青銅器的高溫燒制的青瓷聞名。西晉的文化程度也很高,名醫王叔和著有《脈經》,地理學家裴秀編有《禹貢地域圖》,史學名著《三國志》即由陳壽所著。

閱讀全文

與志成鑄造什麼時候搬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力工具箱部分 瀏覽:554
深圳健身器材在哪裡 瀏覽:34
閥門用於工程什麼部位 瀏覽:801
直埋暖氣管閥門濾網檢修嗎 瀏覽:571
製冷配件什麼牌子好 瀏覽:109
實驗室加熱製取氧氣的裝置 瀏覽:430
自動反吹裝置 瀏覽:103
運動儀表盤靠什麼運轉的 瀏覽:966
家庭水電解實驗裝置圖 瀏覽:610
鄭州有哪些食品包裝機械市場 瀏覽:319
化學實驗蒸餾裝置如何安裝 瀏覽:873
機械加工要求符號有哪些 瀏覽:381
泰安市江山重工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27
鋼筋機械連接頭個數怎麼計算 瀏覽:730
自動供水裝置設計圖 瀏覽:785
機械手的論文提綱怎麼寫 瀏覽:970
水管閥門漏水是什麼原因 瀏覽:96
軸承蛻皮怎麼 瀏覽:326
x5排氣閥門 瀏覽:491
鐵桶改成工具箱 瀏覽: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