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全銅和鑄銅的區別,還有全銅或者鑄銅是純銅嗎
一、工藝不同
1、鑄銅:鑄銅河南大山有色金屬銅雕都是採用失蠟法鑄造,簡單來說它就是將銅在高溫爐里熔煉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體,然後澆築進模具鑄型里,經冷卻凝固、清整處理後得到有和模具一樣形狀、尺寸銅雕塑藝術品。
2、鍛銅:金屬液先低速或高速鑄造充型進模具的型腔內,模具有活動的型腔面,它隨著金屬液的冷卻過程加壓鍛造,既消除毛坯的縮孔縮松缺陷,也使毛坯的內部組織達到鍛態的破碎晶粒。
區別鑄銅與鍛銅最好方法是在鑄銅與鍛銅的表面輕輕敲打,鍛銅的敲起來感覺薄一些。
因為鍛銅那是加熱銅片,利用金屬延展性,用工具敲擊銅片造型;鑄銅那是先要做蠟模,然後往模具裡面澆灌銅水,冷卻而來的。
鑄是把金屬融化後的液態物倒入事先做好的模具中使其冷卻,鑄造過程工業上叫翻砂,鑄造的工件叫鑄件,鑄一般用在翻砂工業以及翻砂工業生產的產品中。而鍛則是把金屬加熱到軟化的狀態,通過外力擊打,形成所需要的形狀。工業上把這一過程叫鍛造。其產品叫鍛件。
二、原材料不同
1、鑄銅:中空陶殼被放入燒結爐依不同金屬材料以1000℃-1150℃燒結,將銅液立刻鑄入陶殼,冷卻後將外層陶殼震破,剝離出來的就是銅質的產品粗胚體。
2、鍛銅:以銅板為主要原材料,內附鋼骨架支撐,部分復雜雕塑需要製作一比一模具進行鍛造,部分簡單造型可以根據河南大山有色金屬放型骨架鍛造。
㈡ 鑄幣是什麼可以舉實例嗎鑄幣屬於一般等價物嗎如果鑄幣屬於一般等價物那麼它也具有價值是商品咯
鑄幣採用通過不同的金屬原材料的冶煉方式,製造成金幣、銀幣、銅幣、鉛幣、鋁幣、鎳幣幾大類,外形有穿孔板幣,元寶幣,實心板幣。
具有一定形狀、成色、重量和面值的金屬貨幣。系由貨幣充當流通手段的職能而產生。自然形態的金屬貨幣在流通中需要秤算重量、鑒定成色,很不方便。為了適應交換發展的需要,將金塊、銀塊按照貨幣計算名稱所規定的金銀重量,鑄造成具有一定成色、花紋和形狀的金片和銀片,這就形成了鑄幣。
鑄幣最初的實際金屬含量與名義金屬含量是相等的。但是,鑄幣進入流通過程會受到磨損,它的實際金屬含量與名義金屬含量會發生分離。這種不足值的鑄幣依然能夠按照原來的面值進行流通,這樣,鑄幣就或多或少地成為其法定金屬含量的象徵。鑄幣已經隱藏著用純粹貨幣符號代替金屬貨幣來執行流通手段的可能性。
特徵:
據最近的考古研究,鑄幣的前身是貝幣、骨幣;
鑄幣採用的金屬冶煉澆鑄成型的方式製造。往往預先按照設計樣式,採用手工制模,批量翻砂鑄造,打磨製成;[2]
鑄幣採用的金屬原材料多種多樣,主要有金、銀、銅、鐵、鉛、錫、鎳、鋁、鋅等;
鑄幣的外形有穿孔板幣,元寶幣,實心板幣;
通過不同的金屬原材料的冶煉方式,製造成金幣、銀幣、銅幣、鉛幣、鋁幣、鎳幣幾大類。這幾大類里又能根據不同的外觀,細分幾十種類別;
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幾千年前,鑄幣產生的那天起,就同時具有相應的時代性。從鑄幣上能更長久的保存時代的信息,這也產生了各種紀念幣;
在紙幣出現以前,鑄幣是貨幣的主要形式。
貴金屬如金銀鑄造的鑄幣稱為金幣或銀幣,可以直接進入金融兌換領域,實現貨幣的兌換。
在中國歷史上,還出現鑄造了一些貨幣外觀的僅作為觀賞的金屬物,稱作花幣;現代游戲街機的游戲換值幣,也是一種鑄幣的形式。
㈢ 鑄造的鑄造種類
主要有砂型鑄造和特種鑄造2大類。
1、普通砂型鑄造,利用砂作為鑄模材料,又稱砂鑄,翻砂,包括濕砂型、干砂型和化學硬化砂型3類,但並非所有砂均可用以鑄造。好處是成本較低,因為鑄模所使用的沙可重復使用;缺點是鑄模製作耗時,鑄模本身不能被重復使用,須破壞後才能取得成品。
2、特種鑄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為以天然礦產砂石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種鑄造(如熔模鑄造、泥型鑄造、殼型鑄造、負壓鑄造、實型鑄造、陶瓷型鑄造等)和以金屬為主要鑄型材料的特種鑄造(如金屬型鑄造、壓力鑄造、連續鑄造、低壓鑄造、離心鑄造等)兩類。
(3)翻砂鑄造最貴金屬是什麼擴展閱讀:
鑄造是一種液態金屬成型的方法。在各種鑄造方法中,用得最普遍的是砂型鑄造。這是因為砂型鑄造對鑄件形狀、尺寸、重量、合金種類、生產批量等幾乎沒有限制。
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鑄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生產出更加精確、性能更好、成本更低的鑄件。為適應這些要求,鑄造工作者發明了許多新的鑄造方法,這些方法統稱為特種鑄造方法,即特種鑄造。
常用的特種鑄造方法有熔模精密鑄造、石膏型精密鑄造、陶瓷型精密鑄造、消失模鑄造、金屬型鑄造、壓力鑄造、低壓鑄造、差壓鑄造、真空吸鑄、擠壓鑄造、離心鑄造、連續鑄造、半連續鑄造、殼型鑄造、石墨型鑄造、電渣熔鑄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鑄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特種鑄造
㈣ 翻砂鑄造最薄能多少
鋼管鑄造,應該也可以,很少聽說,成本太高。高壓管件是鍛造的。
鑄造工藝一般是造結構復雜的那種零件,鋼管一般都是無縫鋼管,或焊接的。
高度是多少?壁厚過小,沒法充型。
㈤ 什麼是鑄造
鑄造是將金屬熔化後澆入鑄型中以形成預定的物件。包括製造鑄型、熔化金屬、澆鑄和清理等工序。用砂製作的鑄型應用較廣,故又名翻砂。
鑄造是人類掌握比較早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中國約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間已進入青銅鑄件的全盛期,工藝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鑄造是指將固態金屬熔化為液態倒入特定形狀的鑄型,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
被鑄金屬有:銅、鐵、鋁、錫、鉛等,普通鑄型的材料是原砂、黏土、水玻璃、樹脂及其他輔助材料。特種鑄造的鑄型包括:熔模鑄造、消失模鑄造、金屬型鑄造、陶瓷型鑄造等。(原砂包括:石英砂、鎂砂、鋯砂、鉻鐵礦砂、鎂橄欖石砂、蘭晶石砂、石墨砂、鐵砂等)。
(5)翻砂鑄造最貴金屬是什麼擴展閱讀:
把金屬加熱熔化倒入砂型或模子里,使凝固成為器物。唐薛用弱《記·平等閣》:「﹝ 澄空 ﹞誓願於 晉陽汾 西鑄鐵像……及煙焰息滅,啟鑪之後,其像無成。 澄空 即深自咎責,稽首懺悔,復堅前約,再謀鑄造。」《宋史·樂志二》:「時言者以為鎛鍾、特磬未協音律,詔令鄧保信、 阮逸 、 盧昭序 同太常檢詳典禮,別行鑄造。」《太平天囯故事歌謠選·造兵器》:「可惜欠缺兵器,真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呀!馮雲山說道:『我們何不設法自己鑄造。』」
比喻創制,建立。章炳麟《說例》:「頃歲以來,漸為進步發見之代,常語簡單,有待鑄造。」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裡》第二章:「如果真是說出這樣的話,一個用信任和尊敬鑄造的形象,不是一下子便毀了。」
比喻培養造就。郭沫若《努力把自己改造成為無產階級的文化工人》:「我們要鑄造別人的靈魂,尤必須努力鑄造好自己的靈魂。」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六章:「在十幾年的漫長歲月中,她一點一滴地,無形中和有形中按照自己的心情,鑄造閨女的心性。」
參考資料:網路-鑄造
㈥ 古代中國的錢幣,特別是黃金,都是鑄造成什麼樣子
最早的金子是泛指「五金」,即指:金、銀、銅、鐵、錫。因為產量太少,所以泛指貨幣概念。
其實我國從未使用過金本位的貨幣制度,我國古代黃金一般都是用做裝飾或作為有價保值的貴重物品進行儲藏,其中大部分流入民間。
在中國古代只有秦和西漢時期黃金作為法定貨幣出現過,而西漢是有記載的黃金使用最多的時代。那時黃金一般被做成餅狀、麟趾或馬蹄的形狀,每斤約值一萬錢,主要用於大額交易、儲藏、賞賜、贖罪等,發生量相當的大。此處一斤萬錢僅為大致比價,實際價格是以當年各郡守(兩千石的官好象就是郡守一級的吧)所治理的郡縣內十月份的平價黃金為標准換算的。因此每年的價格應該有所波動,而且各地的價格也可能有所不同。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漢武帝時期發行的白金三品貨幣並不含黃金,這只不過是銀錫的合金,很快就貶值廢止使用了。
到了王莽時期,從公元8年到公元23年,王莽以幣制改革的方式大量的搜刮民間的黃金。例如一刀平五千每枚當五銖錢五千枚,以當時黃金一斤價值一萬錢算,兩枚一刀平五千可兌換黃金一斤。王莽用一兩多的銅,就可強行收兌百姓一斤的黃金。有記載王莽滅亡時宮中藏有黃金達七十萬斤之多,雖然我對這個數字存有疑慮,但是我覺得可以把這個作為自東漢開始民間黃金使用量減少的一個原因。另外自東漢起,我國就停止了將黃金作為機制貨幣的使用,這是為什麼以後各時期的黃金使用量都沒有西漢多的原因。而且另一種貴金屬白銀,開始在東漢以貨幣的形式流通。這使得在賞賜功臣或賄賂權貴時,黃金有了其他的替代品,此類事情在史料上可以找到相關記載。自東漢起直到魏晉六朝時期,時常的戰亂以及政局的不穩定性都嚴重影響了黃金的開采,這也是此段時期黃金使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黃金使用量的減少是指大規模的使用減少了,而民間小量的流通仍然是沒有間斷過。
黃金的低迷狀況到了唐朝得到了改善,穩定的政局和旺盛的國力使黃金的使用又得到了增強。在大量的對外貿易中,黃金和白銀成了主要的支付手段。由於唐朝實行的幣制是錢帛本位制,因此黃金仍然主要充作保值手段,而白銀也已開始作為流通貨幣使用,只不過使用范圍很狹窄,使用量也不大。在這種情況下金、銀、錢相互之間的兌換就必不可少,兌換業務便由此產生,而經營貨幣兌換業務的就是金銀鋪。
兩宋時期,白銀已具有貨幣的各項職能,使用量進一步的增大,商品也開始出現以白銀作為價值尺度來衡量的狀況。這種狀況到了元朝則全面得到發展,這主要是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影響,因為這些少數民族一直是以白銀作為貨幣來進行流通的。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便鑄了一批每個重五十兩的元寶。元寶的名稱雖然早在銅錢上用過,但白銀的元寶,卻是元朝寶貨的意思。而此段時期黃金在使用上並沒有什麼變動。
明代的貨幣制度歸納起來可以分為:鈔、錢、銀。明朝早期用鈔不用錢,禁止民間以金銀交易,後來改為以紙幣為主,銅錢為輔,錢鈔並用。到了明中葉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白銀的流通更加廣泛,盡管禁用金銀交易,但民間一直在使用白銀。到英宗正統年間,明對這種狀況先是默認,後是被迫承認。由於在法律上允許了銀的使用,白銀的流通便公開化,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銀,白銀取得了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成了正式通貨,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白銀流通制度,此時銅錢仍為輔幣。與之相對應的是,隨著白銀的普遍使用,黃金漸漸退出了流通貨幣的范圍,主要作為貯藏和裝飾用了。
清朝基本上繼承了明朝的貨幣制度,實行銀錢平行本位,大數用銀,小數用錢,且銀錢之間比價大體維持在一千文一兩上下。的重點在用銀,尤其不主張用鈔。此時的各種交易中,已經極難再見到黃金的影子了。
白銀在民國幣制改革後就不再鑄造發行,當然因為國民黨貨幣貶值,實際上一直到建國後才真正退出歷史舞台。
㈦ 求翻砂法鑄造古錢幣.所需要的東西.及技術講解
中國古錢幣的鑄造工藝和方法
在中國歷史上,自從先案鑄幣產生以後,用冶鑄法製造錢幣長達幾千年,直至清末,才逐漸被引進的國外機制生產工藝所替代。所謂冶鑄法製造錢幣,乃是將熔化的液態高溫金屬注入預制有錢幣型腔的器具中,金屬在型腔中冷卻凝固成型,再經過一定的加工程序製成錢幣。因預制型腔工藝的不同,冶鑄法先後出現了范鑄法和翻砂鑄造法兩種生產工藝。中國早期製造錢幣採用的是范鑄法,後來經過技術上的改進與發展,唐朝前後開始普遍採用了翻砂鑄造法。
(1)范鑄法
范鑄法鑄錢的主要工具是硬質的錢范。根據錢范的功能不同,可區分為子范、母範、祖范與錢樣范,根據製作錢范的材料不同,則可分為石范、陶范、銅范、鐵范、鉛范等。
①子范:是指直接用以澆鑄錢幣的錢范。在范體上預制了凹陷的待鑄錢幣型腔,一般是正背兩塊對合。最原始的子范型腔是 直接由入工在范體上刻制出來的,如石范和早期的泥陶范。後來發展為印製和用模型翻制子范,翻制的子范有泥陶范、銅范、鐵范等多種。
②母範:是指用以翻制子范的模具。在范體上制有待鑄錢幣的凸體模型,通常是兩塊配對,有陶質母範、銅質母範、鉛質母範,大部分母範是用統一的模具翻制而成,亦有部分母範是直接刻印加工成的。
③祖范:是指用以翻制母範的模具,在范體上預制有翻制母範的型腔。翻制一件母範,至少要有兩塊配套的祖范對合使用,祖范的型腔大都是由人工直接刻印而成。
④錢樣范:是指為印製泥陶母範的凸體錢模型所用的一種模具,在范體上制有1到2枚待鑄錢幣的型腔。錢樣范大都是銅質的,由專用的祖范翻制而成。《古泉匯》錄有一具成連珠形布列2權五銖錢型腔的銅質錢樣范,范體上無流道。用它印製五銖錢泥陶母範,可按適當間距先在泥范坯上印出凸體錢型,再加作澆口、流槽模型。由於用了錢樣范,印出的錢型比較一致。用它翻制的子范所鑄的錢幣,型制、重量就比較統一。
⑤石范:人類祖先首先製造和使用的工具即為石器,用石製作錢范理所當然成了人們首先採用的方法之一。製作石范的材料,是質地細膩、硬度適於雕刻扣能耐高溫的石料。石范直接作子范使用,為便於脫模和提高耐高溫性能,使用前在范面還要上一層塗料。
發現的石范,有先秦「成白」刀幣殘石范,「安陽」方足布石范,漢代「三株」錢殘石范。
⑥泥陶范:製作泥陶范的主要材料是粘土。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已掌握了以粘土燒制陶器的技能。粘土可塑性很強,因而泥陶范亦成為我國最早採用的鑄錢工具之一。早期的泥陶子范,是在泥范坯上直接刻劃或用模印出錢幣型腔的,有的還需刻印各種線條和反書的陰刻文字,為便於脫模和提高泥陶范的耐高溫性能,在范型腔一面要塗上一層和以泥炭、石英粉等的混合塗料。製成的泥范坯強度很低,待陰干後再置入窯個焙燒,製成可用的泥陶錢范。後來,製作泥陶子范的方法有了改進,採用了母範翻制泥陶子范的技術。西漢以後,又出現了泥陶母範的製作技術,如西漢的五銖面母範,普遍採用了泥陶母範,在《古泉匯》等舊譜中早有收錄。在陝西等地也發現了大量實物。
發現的先秦泥陶子范,有晉國的聳肩尖足空首布、燕國刀幣、齊國刀幣等等。
⑦銅范:由青銅鑄成,可以反復使用,提高了鑄錢的質量和效率。但是,銅范的製作比較復雜,銅質子范大都是用母範澆鑄而成,銅質范范面光滑清潔,使用時在表面需塗上一層塗料,既可調節鑄錢時冷卻的時間,又可減輕高溫的金屬熔液對銅范的損傷程度,以延長銅范的使用壽命。發現的先秦銅子范有半兩錢范、「貝益」六化范、鬼臉錢范等等。漢至南北朝,五銖錢制的銅子范就更多了。
近10年來,陝西等地連續發現了戰國半兩、秦半兩和漢半兩、五銖等銅子范。
銅母範亦陸續有所發現,如「貝益」六化范、「貝益」四化范、秦半兩范、漢半兩范、五銖錢范,還有王莽時期和南北朝時期的多種錢范。
⑧其他質地的錢范,亦有所發現。
鉛范,如1975年在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上瓦房鄉出土一塊燕國「一化」圓錢鉛質母範,1983年在河北平泉縣榆林子鄉發現一件西漢「半兩」鉛質母範。
鐵范,如清末《泉貨匯考》一書,輯入王莽「貨泉」鐵母範一塊;山西定襄縣出土過漢「五銖」鐵子范。
范鑄法是在不斷進化與發展的,如制范工藝,最早是直接刻制而成的石、泥子范,錢范用後即毀,一次鑄錢不多,且形制不一,鑄錢的質量和效率都很低。後來出現了母範翻制技術,節省了製作子范的時間,所鑄錢幣的形制又比較一致。特別是出現了銅子范,可以反復使用,大大提高了鑄錢的質量與效率。范鑄法的發展不僅表現在制范工藝上,亦反映在澆鑄工藝的改進與革新上。最原始的是單范澆鑄,一般將錢范豎立,金屬熔液自上部澆口注入,從而完成澆鑄工序。後來出現了卧式疊鑄技術,將多塊豎立的錢范排合在一起,溝通它們的燒注口,注入一次金屬熔液,可完成多塊錢范澆鑄的工序。進而又革新為立式疊鑄技術,每塊錢范的澆注口都設於中心,錢幣型腔呈放射形列於澆注口四周,錢范平放,多塊相疊,使澆注口上下相通,外用草泥包裹。這樣,注入一次金屬熔液可以完成更多塊錢范的澆鑄工序,使鑄錢的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卧式疊鑄法為春秋戰國時期錢幣主要鑄造方法。漢魏南北朝時期,立式疊鑄法逐步取代了卧式疊鑄法。然而,由於各地區的經濟、技術水平和其他條件存在差別,新的澆鑄技術出現並非一下子就將舊工藝全部淘汰了。直到五代十國時期,地處東南沿海的閩國,依然在採用單范單枚的泥陶范澆鑄工藝鑄造「永隆通寶」鐵錢。而南漢則仍在沿用石范鑄錢的舊工藝鑄造「乾亨重寶」鉛錢。在清朝咸豐年間,民間還出現用人工刻制的泥陶錢范私鑄「咸豐元寶」當百大錢的現象。
(2)翻砂法
翻砂法鑄錢與范鑄法鑄錢的主要區別,在於預制錢幣型腔的方法有了根本的變化。它不再以硬質的范體為製作型腔的依託,而是採用土陶末或型砂等,適當摻入其他混合物作為凝聚材料,將凝聚材料分置上下兩個框內組成一對「砂箱」,製作精整的錢幣模具——母錢,在砂箱內印製出錢幣型腔、流槽、澆注口,往往上下砂箱各印其半,印畢後取出母錢,上下砂箱原樣對合,以完成錢幣型腔的製作工序。又常用類似范鑄的立式疊製法,將多框已預制的錢幣型腔的砂箱重疊,連通它們的澆注口,以一次注入金屬熔液完成多框的澆鑄工序。
翻砂法鑄錢在唐代前後已有出現,到宋代已達到非常成熟的程度,一直沿用到近代冶鑄法鑄錢以後才結束。盡管翻砂法在不斷改進與發展,但其基本原理和主要操作過程不離其宗。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對當時以翻砂法鑄錢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凡鑄錢模,以木四條為空框(木長一尺一寸,闊一寸二分)。土炭末篩令極細,填實框中,微灑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於其面上,或熏模,則用松香與清油,然後以母錢百文(以錫雕成),或字或背,布置其上,又用一框,如前法填實合蓋之。既合之後,已成面背兩框,隨手覆轉,母錢盡落後框之上,又用一框填實,合上後框,如是覆轉,只合十餘框,然後以繩捆定,其木框上弦原留入銅眼孔,鑄工用鷹嘴鉗烘爐,提出容罐,一人到鉗扶抬罐底相助,逐一傾入孔中冷定,解繩開框,則磊落百文,如花果附枝,模中原印空梗,走銅如樹枝樣,挾出逐一摘斷,以待磨銼成錢。」
母錢,作為印製砂箱內錢幣型腔的模具,要求比較高。它應該選取精純的金屬材料鑄成,母錢上無肉眼可辨的氣孔;錢文筆劃挺拔,文字與周郭、地張間不允許有流銅侵入,如果發現流銅,必須修去,否則無法使用;正背之間不能有明顯的錯范。發現的母錢,一般是將銅或鉛錫台金等金屬材料用翻砂法澆鑄而成,並且經過精心加工,達到了模具的要求。翻制第一批母錢的模具,是由專門的技術人員雕刻而成的。這些由人工雕刻的錢幣模具稱為雕母錢。製作雕母錢的材料,通常有銅、鉛錫合金等。清朝的雕母錢在鑿成之後,其穿口僅留一圓孔,即所謂「金口未開」,在使用之前,由錢局專人開鑿成方孔,才正式啟用。
㈧ 關於鑄造各類別的製造工藝各適用於什麼產品價格成本各有什麼不同
壓鑄:量少的做,它的生產周期比較長,一般產值較小,加工也就較高,它生產產品需要進行加工,毛坯尺寸精度不高,材質主要是低碳鋼。
石蠟鑄造:主要是緊密度高的,外表面不加工的產品,它的產量比較大,主要做50Kg以下的產品!價格方面是水玻璃工藝的12元每公斤左右,硅溶膠的30元左右,都是低碳鋼的!不銹鋼的還要貴!
砂鑄:主要做大型產品,比較粗糙,不過現在技術提高了,也能滿足一些高精度的!價格每公斤8元左右,低碳鋼的!
重力鑄造:是一些低熔點的產品,如鋁、銅等,需要用壓力成型。還有就是低碳鋼要求緻密性好的也用這種方案,價格自然不低!
這是我自己的理解,有不合適的還請多多指教!
㈨ 什麼是鑄幣
鑄幣是用金、銀、銅等貴重金屬或它們的合金做為材料,經熔煉成為液態後,倒入做好的模具中,冷卻成型後,即成為「鑄幣」。由於它使用的金銀等金屬材料有實際的價值,不象紙幣那樣僅僅是一種價值符號而無實際價值。因此不易隨通貨膨脹而貶值,現代鑄幣一般以鑄有國家銀行名稱、徽章、規格重量等字樣的金條形式出現,作為國家的金融儲備,不參與市場流通。
現代的機制沖壓硬幣雖然也是金屬幣,並經常被稱為「鑄幣」,但多採用鋁、鋼等便宜的材料製成,其原材料的價值一般遠低於其面值,因此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鑄幣」。世界上多數國家的法律規定鑄幣權歸於國家,因此各國硬幣多鑄有國名,而紙幣多不印國名,而印有該國中央銀行的名稱。
㈩ 什麼是翻砂銅
先和大家說一下銅的種類,銅包括電解銅和銅合金,銅合金又包括黃銅、青銅和白銅。粗銅是在煉銅轉爐吹煉後,鑄造成型的銅,含銅量約98.5%,雜質較多,外表粗糙且含氣孔。精銅是粗銅電解後形成的銅,含銅99.9%,純度高。黃銅是銅和鋅的合金;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白銅是銅和鎳的合金。像62#銅和59#銅都指的是黃銅中的一個種類,其實說是62#銅和59#銅寫法上並不準確,應該是H62銅和H59銅,指的是銅含量62%和59%。
銅的物理性能表現為延展性好,鋅的物理性能表現為脆性高,強度高。一般黃銅的含鋅量不會超過45%,含鋅量再高就將會產生脆性,使合金性能變壞。H59銅價格便宜,塑性差,耐腐蝕性一般,所以一般用於機器零件,焊接件,熱沖及熱軋零件等。H62銅耐腐蝕性好,塑性好,用作水龍頭是再好不過的了。所以大家挑選的時候一定要看好到底是有什麼銅鑄成。
那麼這個時候來說下翻砂銅,所謂翻砂銅,其實翻砂是一種工藝,「翻砂」也稱為鑄造
鑄造是將熔化的金屬澆灌入鑄型空腔中,冷卻凝固後而獲得產品的生產方法。在汽車製造過程中,採用鑄鐵製成毛坯的零件很多,約佔全車重量10%左右,如氣缸體、變速器箱體、轉向器殼體、後橋殼體、制動鼓、各種支架等。製造鑄鐵件通常採用砂型。砂型的原料以砂子為主,並與粘結劑、水等混合而成。砂型材料必須具有一定的粘合強度,以便被塑成所需的形狀並能抵禦高溫鐵水的沖刷而不會崩塌。為了在砂型內塑成與鑄件形狀相符的空腔,必須先用木材製成模型,稱為木模。熾熱的鐵水冷卻後體積會縮小,因此,木模的尺寸需要在鑄件原尺寸的基礎上按收縮率加大,需要切削加工的表面相應加厚。空心的鑄件需要製成砂芯子和相應的芯子木模(芯盒)。有了木模,就可以翻制空腔砂型(鑄造也稱為「翻砂」)。在製造砂型時,要考慮上下砂箱怎樣分開才能把木模取出,還要考慮鐵水從什麼地方流入,怎樣灌滿空腔以便得到優質的鑄件。砂型製成後,就可以澆注,也就是將鐵水灌入砂型的空腔中。澆注時,鐵水溫度在1250—1350度,熔煉時溫度更高。
那麼翻砂銅一般用什麼料呢?答,含雜質高、鉛高、銅含量低的各種電器部件銅及回收來的工業建設銅組成,製成的水龍頭鉛含量是正規的10倍以上!央視已經曝光!時常上大部分建材賣的龍頭都是翻砂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