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叫什麼鑄造法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叫什麼鑄造法

發布時間:2022-07-16 03:15:23

1. 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技術的青銅器的鑄造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有塊范法和失蠟法兩種基本的方法,此外還有分鑄法、焊接法等工藝。 塊范法或稱土范法,是商周先民最先採用的,是整個青銅時代中應用最廣泛的青銅器鑄造法。其法步驟如下:
1 .制模
模也稱為母範、作模。其原料可選用陶、木、竹、骨、石等質料,而已經鑄好的青銅器也可用作模型。具體選用何種質料要由鑄件的幾何形狀而定,並要考慮花紋雕刻與撥塑的方便。一般說來,形狀細長扁平的刀、削的模,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較小的鳥獸動物形體可以用骨、石雕刻為模;對於形狀厚重、比較大的鼎、彝諸器,則可以選用陶土為模,以便撥塑。
2 .制范
制范要選用和制備適當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沙。用泥料敷在模型外面,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廓的鑄型組成部分,在鑄造工藝上稱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數塊,以便從模上脫下;除了外范,還要用泥料制一個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的范,通常稱為芯,或者稱為心型、內范;然後使內外范套合,中間的空隙叫做型腔,其間隔距離就是所鑄器物的厚度。一般說來,用來做外范的泥料中,泥土(最好選擇粘土)含量大些,用來做芯的泥料則要含砂量大些,顆粒較粗些。范的泥土備制極細致。採集好的泥土要經過晾曬、破碎、分篩、混勻,並加入符合一定比例的水分,將之和成軟硬適度的泥土,再經過反復摔打、揉搓,其間還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浸潤,使之定性。這樣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時才能得心應手。
制范的過程中,在掌握好調配泥料含水量的同時,還必須混有其他的東西,比如草木屑、草料、燒土粉、炭末或者其他有機物之類,這是為什麼呢?范在成形以後是要經過高溫焙燒的,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范因不耐燒變了形狀,那麼范所塑造的青銅器物也會走了形,而這些在高溫下不容易走形的材料加進去之後,可大大減少收縮率來保持器物的原形,並利於透氣,避免在塑成後因乾燥、焙燒而發生龜裂現象。
從出土發掘情況來看,陶范最為常見。陶范的泥料泥土的含量可以多一些,其表面還必須細致、堅實,以便在其上雕刻紋飾。泥模在塑成後,要在室溫中慢慢乾燥,紋飾要在干度適當時雕刻。對於布局嚴謹、規范整齊的紋飾,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筆起稿之後再進行細致的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紋則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紋。泥模製成後,必須置入窯內焙燒成陶模才能用來翻范。
從模上翻范塊是范鑄造技術的中心環節,要求必須有很高的技藝。對於像刀、戈、鏃等較簡單的實心器物,二合范就能夠應付自如,即只需由模型翻制兩個外范。與上述的器物的簡單製作相比,製造空心容器的范就顯得復雜多了。在翻范以前,一定要先明確了外范的數量及分布狀況。現簡單地將其製法介紹如下:第一步驟是做外壁。模的表面用范泥堆貼且不留空隙,再用力壓緊以求緊密不鬆散。接下來是做內壁。內壁的做法有三種:第一種是從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後,將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模型即為內芯,所以刮削模型上的厚度即是所鑄銅器的厚度;第二種方法用於大型器物,是將模型做成空心的,以其內部為模型制出內芯,並使脫出的芯和底范連成一塊,再在底范上鑄上器耳;最後一種是利用外范制芯。
3.澆注
將已完成焙燒且組合好的范趁熱澆注,不然就須在臨澆注前進行預熱。預熱的溫度以攝氏度400—500℃為佳。預熱時要將范芯裝配成套,捆緊後用以泥砂或草拌泥糊嚴實,再入窯高溫焙燒。為了防止銅液壓力將范漲開和高溫引起的范崩,所以焙燒好的型範需埋置於沙(濕沙)坑中並在外加木條箍緊。
范預熱准備好後,將熔化的銅液(1100—1200℃為宜)注入澆口。器物要倒著澆,是為了將氣孔與銅液中的雜質集中於器底,使器物中上部緻密,花紋清晰。澆入銅液時應該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為宜,直到澆口氣孔(范上留有的通氣孔)皆充滿銅液為止。待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可去范、芯,取出鑄件。
一次澆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渾鑄」、「一次渾鑄」或是「整體澆鑄」。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鑄成的。凡以此方法鑄成之器,其表面所遺留的線條是連續的,即每條范線均互相連接。
4.修整
去掉陶范後的鑄件還要經過錘擊、鋸挫、鏨鑿等多道工序來進行修整,以消去多餘的銅塊、毛刺、飛邊。只有當一件光潤整齊的青銅製品出現時,才算製造完畢。 失蠟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用黃蠟(蜂蠟)、動物油(牛油)等製成所鑄器物的蠟模。用細泥漿在蠟模表面澆淋一遍,使蠟模表面形成一層泥殼。然後在泥殼表面塗上耐火材料,待其慢慢硬化就做成了鑄型。最後再用高溫烘烤此型模,使蠟油不耐高溫熔化流出鑄型,從而形成空的型腔,趁其型腔是高溫狀態,再向型腔內澆鑄銅液,凝固冷卻後出器。失蠟法也稱熔模法。這樣製得的器物無范痕,光潔精密。
從我國考古發掘情況上來看,最早使用失蠟法的鑄件是1978年5月河南省淅川楚王子午墓所出土的青銅禁。該禁四周圍著龍,紋飾結構復雜的框邊是用失蠟法鑄造的框邊立體的錯綜結構的內部支條,尚可見蠟條支撐的澆鑄痕跡。王子午即楚王的令尹子庚。這件令尹王子午墓的禁已經把失蠟鑄造的技巧發揮得相當純熟完美,已能成功地鑄造出最復雜的器件。
其實失蠟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只是見於文獻的記載比較晚。有關熔模法的最早記載是宋人王溥《唐會要·卷八十九·泉貨》引鄭虔《會粹》中的說法:唐初鑄開元通寶,(歐陽)詢初進呈「」,自文德皇後在「樣」上掐一甲跡,因此錢上留有掐痕。「」是蠟的古寫,「樣」其實就是蠟模。但有些文獻中對此也有不同看法,認為錢上所留的痕跡是凸痕。宋代趙希鵠《洞天清祿集》中最早敘述了失蠟法的工藝過程。明代的宋濂等人所撰寫的《元史·卷八十五·百官志第三十五·百官一》還有「出蠟局提舉司」,即有專司銅器鑄造的部門。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詳細記載了萬鈞鍾的失蠟鑄造工藝並載有蠟料配方。 青銅工匠們在長期勞動實踐中創造了分鑄法。分鑄法是先將器物的小件如提梁、把手等澆鑄成,再將小的鑄件嵌放在器的主體范上加以固定,與待鑄青銅器固定部件或活動部件的空腔套嵌在一起,中間雜用范料隔開。這樣,先鑄的部件和器體就能固定或套鑄在一起了。但有的器物鑄造不是這樣的,而是完全相反的步驟,即先鑄器體,再合鑄附件或附飾。這種將分鑄好的器身和耳、足等附件聯接起來的方法就稱為焊接法,其實焊接法是分鑄法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有時也稱分鑄焊接法。
在商代,出現了最早的分鑄法,但比較繁復講究,只在鑄造形制較為復雜的青銅器時才使用。到了西周,絕大部分青銅器的附件都採用了分鑄法,制范時仍然把器身和附件合在一起做一個整模,再從整模上翻出分范,這樣做出來的器物比起後來的分鑄法顯得有一點拘束。到了春秋中、晚期,不但器身和附件分別單獨做模,而且器身也按著形制的弧度做出許多模,器型也因這樣的方法而變得精美細致。這個時期的焊接技術仍採用商、西周以來的嵌入法,即把預先鑄好的附件嵌入器身范上,進行一次渾鑄,而且比以前使用得更普遍了。還有使用方塊印模法印鑄花紋,最早見於河南輝縣甲乙墓出土的屬於春秋中期偏晚扁圓形壺。

2. 戰國時期那些繁麗的青銅器 用什麼方法鑄造

一、萌生期(夏代 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
夏代青銅器最初發現的地點在河南偃師二里頭,目前發現的青銅器數量和種類較少,主要是青銅容器、兵器、樂器、工具和飾件。
青銅容器有明顯的仿陶器特徵,器壁勻薄,有簡單的幾何紋裝飾。容器中有酒器和食器,表明青銅禮器的制度開始出現。青銅兵器和工具已經脫離了石器的影響而初具規范。陶范法是這一時期青銅器的主要鑄造方法,青銅飾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綠松石鑲嵌的紋飾。這一切都表明當時的青銅器正處於一個萌芽生長的階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3世紀))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這一時期,青銅器在黃河、長江的中游地區都有發現。青銅容器、兵器的種類和數量有明顯的增長。青銅禮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組合關系。青銅器的造型逐步擺脫了陶器的影響,開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規范。獸面紋、龍紋、鳥紋等青銅器上的主要裝飾題材已被廣泛運用,並開始向成熟的裝飾工藝發展。青銅器鑄造中,分鑄技術已被嫻熟應用,大型青銅容器的鑄造也較普遍。青銅器上文字,在這一時期較晚的時候也有發現。此時的青銅工藝,正處在一個向鼎盛期發展的哺育成長時期。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1世紀)
青銅藝術在商代晚期達到了燦爛輝煌的鼎盛時期,並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青銅器的種類與器型在這一時期已基本齊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見,且比較多地運用動物形象作為紋飾。器物組合關系明確,禮器中重酒的體制在商代晚期臻於完善,到西周早期則開始向重食的體制轉變。青銅器紋飾空前發達,器物往往是滿飾花紋,平雕與浮雕相結合,使青銅器紋飾富有層次感,立體感強烈。銘文在相當數量的青銅器上出現,商代晚期以使用者的氏族徽記為主,稍晚也出現了記事體銘文。到西周早期,青銅器上普遍鑄有銘文,出現長達數百字的記事銘文。從西周中期開始,中國青銅藝術出現一個比較大的轉變,這一轉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在初期,這一轉變是由民族文化、宗教觀念和社會習俗所致,青銅工藝開始由鼎盛期的豪華精麗向端莊厚重轉變,器形的簡潔實用和紋飾的朴實簡約相得益彰。食器在這一時期有較大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器形,酒器逐步消失,列鼎和編鍾制度確立。青銅花紋由具象轉變為抽象,由獸面紋、龍紋等變形產生的曲波紋、獸體變形紋等成為紋飾的主體。長篇記事銘文屢見不鮮,內容豐富、字體規范。後期則由於政治經濟的衰敗,導致了青銅工藝的相對停滯,青銅器的器形與紋飾多是前一階段的延續,幾乎沒有什麼創新,出現了程式化的傾向。這一過程一直延續到春秋早期。
四、更新期(公元前7世紀~前221年)
春秋中期以後,舊禮制的衰落消除了對青銅工藝的束縛,諸侯國的經濟發展促進了青銅鑄造業的振興,青銅藝術的更新面貌逐漸顯露。舊的器形在式樣上有較大的改觀,新的器形開始出現,器形的設計由於注重與實用的結合,式樣更富於變化。以龍紋為主的青銅器紋飾細密繁縟,以人類活動為題材的紋飾,開始以類似繪畫的形式裝飾於青銅器上。鑲嵌、錯金銀、鎏金、彩繪等表面裝飾新工藝,使青銅器出現了全新的藝術風貌。長篇記事體銘文逐漸減少,物勒工名的明文內容開始出現,銘文中鳥蟲書等藝術化字體流行。失蠟法、印模法等新的鑄造工藝,使造型奇巧的青銅器鑄造成為可能,並大大提高了鑄造工藝的效率。諸侯國的青銅器因地域文化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戰國中期以後,盡管青銅器的形式依然豐富多彩,但隨著鐵器時代的到來,青銅鑄造業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末路。戰國晚期的青銅器明顯地反映出這種衰退的趨勢。

3.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有哪些每個時期的青銅器紋飾

范鑄法,失蠟法,混鑄法。
青銅器(Bronze Ware)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
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青銅器在2000多年前逐漸由鐵器所取代。
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4000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

4. 我國古代體積巨大的青銅器是如何鑄造出來的呢

我國的青銅器主要指從夏朝晚期到先秦兩漢的青銅器物。青銅器,顧名思義,其材質為青銅,是銅與錫、鉛的合金鑄造出來的器物。商周時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眾多的青銅器物,其中不乏體積巨大的青銅器,如商朝最大青銅器司母戊鼎,重達832.84公斤。

總結:

再如著名的四羊方尊體型較大,造型復雜,也是用分鑄法鑄造的。鑄造一件體積巨大的青銅器,則往往需要塊范法和分鑄法的結合,這種鑄成過程,實在是一種大規模的生產過程和復雜的工藝過程。

5.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有哪些

1、塊范法:商周時代最先接納,是應用最廣的青銅器鑄造要領。以鑄造容器為例,首先足製作容器的模子。模子在鑄造工藝上也稱為模或母儀;然後根據容器模子的大小和外表紋飾的龐大程度,易於從容器模子上脫下,再把土壤支解成數塊密實的敷在模子外表,待泥二E成塊支解脫離容器模子後,就形成了容器外表的外范,也就是范塊;此外還要用土壤製作一個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的內范;然後內、外范套合,中間的空隙即是模子腔體,也就是容器器表的厚度;最後將熔融的銅液注入內、外范之問的空隙內,待銅液冷卻後,除去內外范就是我們需要的容器。其具體過程是
(1)制模:模即模子,亦稱為"母儀"。其原型可自行選擇,也可自行製作,現成的青銅器也可用作模子。具體選用啥子原型或模子要思量其鑄件與內外模脫離的方便。一般來說形狀簡單的如細長扁平的刀、削,模子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較小的鳥獸動物形體,模子可以用骨、石鐫刻而成;對於形體較大的鼎、彝等器,則可以選用陶土,以便鑄體與內外范脫離。
由發掘出來的掘客的實物證實,陶質模子最為常見。陶質模子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燒十.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它有機物適量的水,以保汪模子較低的收縮率與適宜的透氣性,避免在其塑成之後因為乾燥、焙燒而發生龜裂。此外模子表面還必須細致、堅實,以便在其上鐫刻紋飾。泥模塑成後,置於窒溫中自然乾燥。在模子乾燥至適當的硬度時舉行紋飾鐫刻,對於結構嚴密謹慎、規范整潔的紋飾,一般先在模子素胎表面用色筆擬稿,而後再舉行鐫刻,高出器表的斑紋則用陶泥堆塑成形,然後再鐫刻斑紋。泥模製成經焙燒成陶模後才能用來翻制內外范。
(2)制范:即製作內范和外范。制范同樣要制備適當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土壤和砂。通常外范粘土含量較多,內范砂的含量較多,顆粒較粗。二者泥料之中均有植物質,如草木屑,以削減收縮,利於透氣。
備制范的土壤要顛末晾曬、破碎、分篩、混勻,並插手適當水分,再顛末反復摔打、揉搓和較長時間的浸潤,使之軟硬程度適當、定性,成為得心應手的翻范泥料。在模子上翻制外范是塊范鑄造的中間環節,技術性很強。對於型制簡單的實體器物如刀、戈、鏃等,只從模子上翻制左右兩個外范,外范合體即可澆鑄,此種外范稱為二合范。而翻制空心容器的外范則很龐大,要對外范應該分為幾塊,又如何分隔為界做到胸有成竹,其次范泥在模子上是堆貼而成,並用力壓緊。這兩個環節的成功於否從根本上決議了鑄器的精美程度。
而對丁內模的製作則比較簡單,常有以下兩種要領:一足在模子上翻制好外范以後,再將模子表面適當刮削成為內范,刮削去掉的厚度就是所要澆鑄銅器的厚度。二是把模子做成空心的,由其腹腔中脫出內模,再將脫出的內模和底座連成'體,最後套合外模舉行澆鑄,此種要領適用於大型器。
(3)澆鑄:將已焙燒好且裝配成套的內外范,捆緊後糊以泥砂或草拌泥人窯燒烤預熱,預熱的溫度以400~5OO度為佳。預熱好的范體需顛倒夯埋於沙(濕沙)坑中,以防止銅液壓力將范漲開和范體傾圯引起鑄工的意外毀傷。最後將熔融的銅液(1100~1200為宜)注入模子底部的澆口。倒著澆鑄器物可以將氣孔和銅液中的雜質集中於器底,使銅液在外范上、中部形成清楚緻密的飾紋。澆時髦應注重在澆口和氣孔充滿銅液截止。速度以快而平為佳,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可脫去內外模取出鑄器。
(4)修整:鑄器在除去內外范之後還要舉行修整。在顛末錘擊、鋸挫、鏨鑿及打磨,消去多餘的范痕、毛刺、飛邊之後,使鑄件更為細致精美,如許才算打造完畢。

6. 如何從一件銅器上分辯是失臘法還是范鑄法

失蠟法是青銅器的一種鑄造方法。即先造蠟樣,蠟樣外再反復澆淋細泥以成范,經加熱後,融化的蠟水從范下預留的小孔中流走,形成空范,然後再澆鑄銅汁鑄器,這樣可造出結構非常復雜的鑄件。根據失蠟法做出來的青銅器,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

范鑄法是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種鏡背圖案或銘文,陰干後再經燒制,使其成為母模,然後再以母模製泥范,同樣陰干燒製成陶范,熔化合金,將合金澆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脫范後再經清理和打磨加工後即為青銅器成品。

(6)青銅器的鑄造方法叫什麼鑄造法擴展閱讀:

失蠟法起源於的時間還無法確定,目前所知最早使用失蠟法的青銅器是1985年5月在河南淅川楚王子墓出土的一件禁,成器約在春秋中期至晚期之間。有關失蠟法的文字記載出現很晚,《唐會要》上始見記載,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也記有很詳細的工藝過程,並載有蠟料配方。

失蠟法也可以是玻璃成型工藝的一種,是脫胎於青銅器鑄造技術中的失蠟鑄造法。其法先以石蠟製造器形,然後利用蠟模翻制出陶等材質的模具,再進行玻璃熔液的灌注,而得到造型細膩復雜的玻璃器。許多精美絕倫的清代實心玻璃器(包括部分空心器)即用此法製作。

當代的法國和台灣的個別玻璃製造商也採用類似的製造法來製作器型、紋飾較復雜的一些仿古作品和藝術作品,他們稱之為水晶玻璃脫蠟製造法。

網路-失蠟法

網路-范鑄法

故宮博物院-失蠟法

7.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在鑄造技術上採用「___」,如著名的___。

商朝的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鑄造,鼎體渾鑄,是我國發現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在鑄造技術上,司母戊鼎採用泥范鑄造法.
故答案為:
泥范鑄造法;司母戊鼎.

8.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有哪幾種

青銅器的鑄造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需要專門的技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商代青銅器都是范鑄法的產品。這和西方各文明(包括印度河文明)很早便採用失蠟法,代表了不同的傳統。中國最早使用失蠟法的實物是屬於春秋時代,例如河南淅川下寺楚墓的銅禁(放置酒器的小方桌)、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的尊和盤。冶鑄青銅技術的發明和廣泛採用是有其重要的意義的。首先,青銅的原料銅和錫不像石器時代那些製造石器的石料,並不是到處都有,可以就地取材。其次,銅和錫都是礦物,其中自然銅的產地很稀少,一般銅礦和錫礦都要經過提煉才能提出金屬的銅和錫。金屬提煉出來以後,還需要翻鑄,才能鑄造出可用的青銅器來。這意味著要有一批掌握冶金技術的熟練工匠,又要一定的貿易活動和保證交通路線的暢通,才能解決原料和產品的運輸問題。這又需要社會組織和政治組織上一定的改革,以適應新的經濟情況,包括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可以說,商代青銅器所代表的完全是一種已經成熟了的中華文明。

9. 古代的青銅器是怎樣鑄造的

二、失蠟法
失蠟法是用調入油脂的蜂蠟製成內模,在內模上敷泥漿等,預留孔洞,製成外范,待外范乾燥,高溫焙燒,內模融化成液,由孔洞排出,外范內形成和內模一樣的空腔,再從孔洞注入銅液,冷卻後,剝去外范,既得與內模相同的鑄件。這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現代工業仍在使用。已知中國最早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屬春秋晚期,是河南淅川下寺楚墓中的銅禁等,而其工藝的精湛標明並非初始的製作。而纖麗奇絕的製作,楚地貢獻最大,曾侯乙墓的尊盤也最受稱道,其上密布的蟠虺紋玲瓏剔透,窮極繁縟富麗,即是失蠟法製成。然而,失蠟法的應用並不夠普及,今見的作品始終不多,這與蜂蠟數量有限、製作過於復雜有關,或許也是應為效果雖然奇絕卻難引出普遍的審美愉悅聯系。
失蠟法在中國的歷史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最早採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是楚共王熊審盂,曾侯乙墓也曾經出土了青銅尊盤。

10.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有哪些每個時期的青銅器紋飾青銅器是用什麼材料鑄造出來的

一、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有哪些?(請按照出現的時間羅列)
一. 塊范法(商周時代)
塊范法(或稱土范法)是商周時代最先採用的,是應用最廣的青銅器鑄造法。
此方法簡單介紹如下:以鑄造容器為例,先製成欲鑄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鑄造工藝上亦稱作模或母範;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廓的鑄型組成部分,在鑄造工藝上稱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數塊,以便從模上脫下;此外還要用泥土製一個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的范,通常稱為芯,或者稱為心型、內范;然後使內外范套合,中間的空隙即型腔,其間隔為欲鑄器物的厚度;最後將溶化的銅液注入此空隙內,待銅液冷卻後,除去內外范即得欲鑄器物。
1.塊范法鑄造的具體過程與渾鑄法
(1). 制模
模亦稱為「母範」,原料可選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種質料,而已經鑄好的青銅器也可用作模型。具體選用何種質料要視鑄件的幾何形狀而定,並要考慮花紋雕刻與撥塑的方便。一般說來:形狀細長扁平的刀、劍,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較小的鳥獸動物形體可以用骨、石雕刻為模;對於形狀厚重比較大的鼎、彝諸器,則可以選用陶土,以便撥塑。
從出土發掘來看,陶范最為常見。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燒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它有機物,並掌握好調配泥料時的含水量,使之有較低的收縮率與適宜的透氣性,以便在塑成後避免因為乾燥、焙燒而發生龜裂現象。陶模的表面還必須細致、堅實,以便在其上雕刻紋飾。
泥模在塑成後,應該使其在室溫中逐漸乾燥,紋飾要在其干成適當的硬度時雕刻。對於布局嚴謹、規范整齊的紋飾,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筆起稿而後再進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紋則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紋。
泥模製成後,必須置入窯只焙燒成陶模才能用來翻范。
(2).制范
制范亦要選用和制備適當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說來,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則含砂量多些,顆粒較粗。且在二者之中還拌有植物質,比如草木屑,以減少收縮,利於透氣性。
范的泥土備制須極細致,要經過晾曬、破碎、分篩、混勻,並加入適當的水分,將之和成軟硬適度的泥土,再經過反復摔打、揉搓,還有經過較長時間的浸潤,使之定性。這樣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時才得心應手。
從模上翻范技術性很強,是塊范鑄造技術的中心環節。對於較簡單的實心器物象刀、戈、鏃等,只需由模型翻制兩個外范即可,此種外范稱為二合范。
而製造空心容器的范則復雜多了,簡介如下:
1.在翻范以前,首先要決定外范應該分為幾塊及應該在何處分界。
2.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貼而成,再用力壓緊。
3.對於芯的製做則有三種方法:一是已從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後,利用模型來制芯,即將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即是所鑄銅器的厚度。二.是把模型做成空心的,從其腹腔中脫出芯,並使拖出的芯和底范連成一塊,再在底范上鑄耳,此種方法適用於大型器物。三.利用外范制芯。
(3).澆注
將已焙燒的且組合好的范可趁熱澆注,不然需在臨澆注前進行預熱。預熱時要將范芯裝配成套,捆緊後糊以泥砂或草拌泥,再入窯燒烤。預熱的溫度以400-500度為佳。焙好的型範需埋置於沙(濕沙)坑中防止范崩引起的傷害,並在外加木條箍緊,也是為了防止銅液壓力將范漲開。
范准備好後,將熔化的銅液(1100-1200為宜)注入澆口。器物之所以倒著澆,是為了將氣孔與同液中的雜質集中於器底,使器物中上部緻密,花紋清晰。澆入銅液時應該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為宜,直到澆口於氣孔皆充滿銅液為止。待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可去范、芯,取出鑄件。
一次澆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渾鑄」,或「一次渾鑄」,或者「整體澆鑄」。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鑄成。凡以此方法鑄成之器,其表面所遺留的線條是連續的,即每條范線均互相連接,這是渾鑄的范線特徵。
(4).修整
鑄件去陶范後還要進行修整,其經過錘擊、鋸銼、鏨鑿、打磨,消去多餘的銅塊、毛刺、飛邊,只有這樣才算製造完畢。
除渾鑄法之外還有分鑄法,即器物的各部位不是一次澆鑄完成的,而是分別鑄成的,並用連接方法使之連為一體。而連接則主要有鑄合法和焊接法。在此就不介紹了。
二.失蠟法
中國失蠟鑄造技術原理起源於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見於商代中晚期,這種技術在無范線失蠟法出現之後逐漸消亡。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蠟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黃蠟(蜂蠟),動物油(牛油)等製成欲鑄器物的蠟模,然後在蠟模表面用細泥漿澆淋,在蠟模表面形成一層泥殼,再在泥殼表面上塗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鑄型,最後再烘烤此型模,使蠟油熔化流出,從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內澆鑄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得無范痕,光潔精密的鑄件。

二、每個時期的青銅器紋飾?
1、春秋早期(公元770年—前7世紀上半葉)
這一時期青銅器的形制雖然是承襲西周晚期體系,但也出現了幾種新的器形。首先是盆的出現,傳世的如曾大保盆。春秋早期的紋飾與西周晚期形似,但有微小的變化,就是出現了龍類相交纏的紋飾。春秋早期交龍紋與其他紋飾一樣都顯得粗疏。這一時期的銘文長篇的甚少,內容多是諸侯、卿大夫等婚媾媵器和自作用器的記錄。銘辭書體也無顯著的變化。

2、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 前6世紀上半葉)
由於考古資料不夠充分,尤其是有絕對年代可考的標准器缺少,因此難於嚴格地標定分期的年限,同時各國青銅器的發展也不平衡。雖然如此,仍有少量的標准器或接近標准器的資料。
春秋中期青銅器和西周中期有某些相似之處,即具有早期到晚期過度的特點。春秋中期的紋飾在結構上雖然有新的式樣,但在技巧上還不是精工細作,因而仍具有某中粗獷的風味。

3、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前476年)
春秋晚期青銅器的形制比較復雜,各個地區的器用也不盡相同,而有的地區發現甚少,情況未明。但總的來看,現存這一時期各個地區的青銅器,其形制與紋飾的共同點大於不同之點。
春秋晚期新出現了紅銅鑲的紋飾,包括龍、獸、鳳、鳥以及表現狩獵的各種題材。由於表現人之狩獵活動的圖像處於初始時期,因而帶有粗拙干。但是它已擺脫了青銅器紋飾的圖案規律,而成為構圖比較自然而生動的初級畫像。春秋晚期青銅器銘文,內容以記載自作用器的為多,銘辭或長或短,大體上有一定的格式,內容總以顯彰器主本人的世家、地位和身份及自詡品德之美為主,記載婚媵的銘文亦不在少數。銘辭除了諸侯或主要的卿大夫之名可與史籍相印證,以及部分有史跡可資考查外,關涉史料的內容不多,這是由於青銅器的社會功能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改變的緣故。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花紋較商代及西周有很大的變化,其特點是過去的饕餮紋、獸面紋等繁縟樣已淘汰,代之以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與圖像紋等。東周的花紋成網狀四方連續,說明採用了花版捺印技術,比過去全部雕刻范模的工藝前進了一大步,並出現了鑲嵌、鎏金、金銀錯、細線雕等新興工藝。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鑄造和工藝技術雖有很大發展和成就,但由於冶鐵術的產生和發展,中國的青銅時代終於為鐵器時代所取代。

三、青銅器是用什麼材料鑄造出來的?
青銅是紅銅和錫或鉛的合金,熔點在700~900℃之間,具有優良的鑄造性,很高的抗磨性和較好的化學穩定性。鑄造青銅器必須解決采礦、熔煉、制模、翻范、銅錫鉛合金成份的比例配製、熔爐和坩鍋的製造等一系列技術問題

閱讀全文

與青銅器的鑄造方法叫什麼鑄造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做豆腐需要的設備多少錢一台 瀏覽:158
閥門廠年總結 瀏覽:843
馬西健身器材屬於哪裡 瀏覽:29
吉利帝豪製冷劑要多少罐 瀏覽:146
儀表485通訊和物聯網如何連接 瀏覽:906
阿曼工具箱視頻 瀏覽:240
廚盾廚房自動滅火裝置 瀏覽:590
無人機設備有哪些 瀏覽:389
煤礦機電設備管理論文怎麼寫 瀏覽:159
長虹空調為什麼一會不製冷 瀏覽:110
凱里最大的五金市場 瀏覽:391
機械轉運費怎麼套定額 瀏覽:586
節能儀器儀表包括哪些 瀏覽:230
中國警用器材是什麼 瀏覽:407
塑料製品超聲波焊接機維修怎麼選 瀏覽:215
機床用什麼切削液好 瀏覽:342
山東省重晶石設備哪裡有 瀏覽:245
松下自動門吊輪架裝置 瀏覽:16
cod國標檢測裝置 瀏覽:166
科科閥門是什麼閥門 瀏覽: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