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周青銅鑄造用什麼燃料,是木炭嗎
沒錯,那時候沒有更高效的燃料,只能是木炭,所以鑄造一件青銅器需要大量的樹木,所以當時青銅器什麼的特別珍貴,只有禮器和皇家用青銅器比較多
2. 青銅器的主要原料是什麼
其實青銅器的主要原料是銅和錫,但是由於鑄造器物的不同,銅錫之間會有不同的配比方式!
一、《周禮·考工記》之“六齊”
金有六齊:這里的“金”,有兩種說法:一指青銅,二指純銅。而這里的“齊”,則和劑量的“劑”通假,指的是銅和錫量的多少。
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鍾鼎之齊;
實際上,很多種情況下,實物與記載無法完全吻合,因為在青銅器鑄造、熔煉過程中,會有很多影響變數,需從很多方面去考慮,而不能僅限於《考工記·六齊》里字面上對於百分數的計算。
3. 坩堝材質都有哪些古代的煉青銅的坩堝是什麼材料的
實驗用坩堝有氧化鎂、氧化鋁等陶瓷材料,也有用石墨坩堝,金屬坩堝的.
古代冶煉青銅用的肯定是陶瓷材料.
參考資料:
二、青銅器工藝的基本技術
青銅器工藝的冶鑄方法與青銅器的造型及裝飾方法密切相關.青銅器都是鑄成的,不是敲擊或剜鑿成的.鑄造是把原料放在熔爐內經高溫熔化成液體,然後倒入模型中,待溫度下降後,銅液在模型中就凝成了人所要求的器物.拆除范便得到了成品.
商代晚期的鑄銅工場遺址已經在河南安陽發現(其他發現下節介紹).對於周代以來的青銅器冶鑄已有初步了解.
一塊重約一七·八公斤的銅礦原料曾被發現,是不含硫的孔雀石(氧化銅),礦砂中並夾雜著赤鐵礦.熔鍋是一種紅黃色的陶質器,發現這種熔爐的農民稱之為「將軍盔」.熔鍋可以達到裝一二·七公斤銅液的容量.冶煉青銅需要的熱度是一千度左右.這樣高的溫度,可能有鼓風爐的設備,燃料是木炭.青銅器的范是陶制的,由多塊拼成,一部分稱為外范,上面並且有花紋.外范在翻鑄時形成銅器器形的外面.一部分是內范,在翻鑄時形成銅器器形的內面.外范和內范全部拼合在一起時,內外之間空隙部分,留待銅液填充而形成所要製作的銅器.所以,范上的凸凹和左右與實際器物上的凸凹和左右應恰恰相反.在安陽曾發現很多陶范和為了製造陶范所用的「模」.模就是模仿實際的銅器的形狀,為制范的坯型.
4. 現在青銅器鑄造用的什麼蠟比例怎麼對比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紅銅加入錫、鉛,成為一種新的合金,這種合金歷經幾千年的化學反應,其表面出現一層青灰色的銹,所以今人謂之"青銅",而古人則將這種合金稱之為"金",文獻中所講"賜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銅。 青銅器則是以青銅為材料,採用一種非常特殊的工藝(今人稱之為青銅鑄造工藝)製作出來的器物,它是古代燦爛文明的載體之一。 青銅時代(Bronze Age)是由丹麥考古學家G·J·湯姆森首先提出來的人類物質進化史上的分期概念。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經歷了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在青銅時代(距今約4000年至2200年)創造了獨步世界的青銅文化。 從出土和傳世的大量青銅器可見,古老的塊范鑄造技術在遠古的中國已經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青銅器在中國先民的生活和精神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這樣說,古代青銅器與青銅工藝的演化,不僅是中國人的物質進化史,更是中國人的精神進化史。 青銅材料的稀有和青銅鑄造工藝的先進性,使得它與陶器、木器和石器等沉淪於日常物用的器具,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青銅鼎、簋、尊、盤、爵等作為食具、酒具、盛水器等實用功能與作為禮器在先民精神生活中標出的意義是互為表裡、融貫一致的。可以說,沒有古代青銅器,就不可能有商、周以來文質彬彬的貴族等級體制和先秦時代特色獨具的權力表達系統。古代文明體制的核心,即所謂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無不與青銅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青銅容器在古代常常被用作禮器。商周社會以嚴格反映等級制度的規章儀式,即所謂"禮"來維護政治、經濟權力,而祭祀則是溝通人、神,使人間秩序神聖化的中心環節。青銅器在祭器中占據了很大份額,是貴族宗室內部族長和作為天下"共主"的天子主持祭祀必備的禮器。此外,青銅器的製作和贈與也與商、周時代貴族間婚媾、宴享、朝拜、會盟和銘功頌德等禮制活動緊密相關。 作為古代禮治社會政治、經濟權力的象徵,王、侯所製造的鼎、簋也被視為國家權力合法性的來源。傳說大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鑄鼎於荊山下,各象九州物"是一匡諸侯、統治中原的夏王朝立國的標志。而"夏後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則是表明每一次王朝的代興,"九鼎"便隨之易手。春秋時,楚庄公向周定王的使者"問鼎之大小、輕重",使得"問鼎"一詞成為覬覦國家權力或泛指試圖取得權威支配性的經典說法。置立於王室或宗廟內青銅禮器的轉移,實質上是權力與財富的再分配所帶來的政權轉移,"九鼎"作為中央政權的象徵,誰佔有了"九鼎",誰就握有全國最高的政治權力。同時,各級貴族在使用禮器的種類、數量上都有嚴格的規定,種類和數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貴族等級的高低。所謂"鍾鳴鼎食",即是表示了家族人丁興旺、僕役眾多的龐大場面,成為貴族顯示自己身份之高貴的標志。正如著名學者張光直先生所言:"青銅便是政治和權力"。 古代青銅器常自銘為"寶尊"、"寶鼎",這表明青銅器一直是被視為尊貴的寶物,漢代即將青銅器的出土視為"祥瑞"之兆。據《漢書·武帝紀》記載,漢武帝"因得鼎汾水之上",竟將年號改為"元鼎"。從漢武帝把銅鼎奉為神物這一歷史性事件算起,中國人收藏青銅器的歷史已長達二千餘年。 北宋以來,文人雅士對青銅器的研究、搜集和玩賞漸成風氣,一門新的學問,即所謂的"金石學"從此開始成形,著名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即是宋代有名的金石學家。中國人對青銅器的研究偏重於考古、歷史、古文字等多門學科的著錄與考證,而西方及日本等國收藏和研究中國古代青銅器則側重於形制、紋飾等美學價值方面,有關專家及其著述均有極高的水準。 青銅器知識 青銅器的名稱和形制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特點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技術青銅器主要紋飾青銅器鑒賞 青銅器的名稱和形制 商代青銅器名目比較復雜,戰國時代和漢代又有一些特殊的形制,但古代青銅器仍形成一定的體系。古代青銅器的造型體系,在中國工藝美術發展中,一直受到極大的重視。我們現在介紹的青銅器造型,是沿用目前常用的傳統的體系。 青銅器可分為:一、日用器:①炊煮器,②食器,③酒器,④盥洗器,⑤其他。二、樂器。三、兵器。 炊煮器中摱 就是煮肉的鍋,三條腿可以直接支在火堆上。撠獢的用途相同,但形式不同,昂的三條腿成囊形,中間是空的,稱為摽鈄銛,因此鬲中的液體和火焰直接接觸的面積較大。鬲的形式在古代有悠久的傳統,在考古學上是把它當作商周文化前身的標志,一般都是三足,器身是圓形的;但也有時是四足,器身是方形的。容量大小不同的鼎有時按照三、五、七、九的數目成組的應用,按照大小分別置入牛、羊、豬、魚等不同的肉食。鼎在古代被認為是青銅器的最可尊貴的代表,它可以象徵國家的統治權。 食器中,摱箶和摂(或作擉�6�8)是最普通的。豆是一種高足的盤子。殷是圓形、有把手、圈足的盆子。此外,還有摵厰(長方形,敞口,有足的盤子,往往上下兩半扣在一起) 酒器在商代很發達,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甲、三足器(或四足):爵、角、斝、盉。 乙、圈足敞口器:觚、觶、尊。 丙、圈足斂口器:罍、鹵、壺(戰國以後鍾和鈁代替了壺)。 丁、彝、勺、觥,及鳥獸形器。 有些酒器的用途不明。可知三足的摼魯、摂袛是溫酒用的。摫B斒塹骶疲ň萍鈾 ┯玫摹 罍敚ň鋪常� 卣敗 壺敗 彝敚 際侵 頻鈉骶摺 勺斒親鎂朴玫摹R桓鰯戸龜或擌 和一個爵或摂袛,往往組成一對。從古書(《禮記》和《儀禮》)中可知古人飲酒有隆重的儀式。這些復雜的酒器充分表現了古代貴族的奢侈而繁縟的生活方式 盥洗器有貯水的撽硵和摷鴶,承水的撆虜和注水的撛褦 其它尚有置肉於其上以切割的撡迶和插肉用的撠皵。摻麛是小台,席地而坐的時候,食器酒器可以放在上面 青銅制的樂器中最貴重的是撝訑。鍾懸掛方式有兩種:直懸或側懸,因而鍾上的鈕的形狀不同。鍾和石制的磐同為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單獨一個鍾,稱為撎刂訑,或若干個大小不同的鍾按音階高低組成,稱為摫嘀訑。一種執在手中敲打的樂器叫擃蹟,商代的怔往往是大中小三個一套。擃鞌是裝上活動的舌,執在手中搖的。摿鍞是懸掛在固定的地方(如馬身上或車上)因震動而作響的 青銅兵器中的擄紨、撁瑪、摳陻都是裝了長柄使用的。戈有時在上端更加了矛,運用方式較多,可以刺,可以啄,可以擊。撈輸就是斧,商代極華麗的裝飾著的撈輸很多,摻飻是砍刀。撓鰏是小刀子,在商代後期已作得很精美。另外,在北方鄂爾多斯青銅器(內蒙古河套一帶發現的,相當於漢代)中也有很多。斀 是春秋以後在南方流行起來的一種兵器 青銅器中特別豐富的是車飾和馬飾。種類繁多,更適宜於作專門的研究 青銅器的製作主要的是為了日常使用,但也常用來殉葬。現在保存下來的青銅器,幾乎都是從古代墳墓中得到的。從殉葬的情況也可以推測日常使用的情況,譬如在古代,往往一件炊煮器、一件食器、一件貯酒器構成一組,就代表了一個人多方面的生活需要。所以古墓中發現成套的器皿對於研究古代生活很有幫助。古代製作銅器是隆重的事情,例如:祭祀、賞賜、戰爭、征伐、嫁女等等。但也有些青銅器製作時是以裝飾為目的的,例如特別華麗的一些兵器 總之,青銅器在古代貴族生活中有重要地位,也集中地表現了工藝匠師的造型創造能力。青銅器豐富的造型是適應生活需要的智慧創造。作為工藝形象,青銅器的造型和裝飾有重大的美學價值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特 就世界范圍來說,青銅器是所有文物中比較重要的一類,而在中國這一點尤其突出。以其量大、精品多、藝術與科學價值高而飲譽海內外 中國青銅器究竟有多少,沒有做過精確的統計,其原因也在於它的數量太大,到處都有,難以確知。就陝西而言,從1949年10月到1979年,三十年間先後出土商周青銅器三千餘件。1976年12月年扶風庄白出土微氏家族銅器群,一個窖藏就埋藏了103件精美的青銅製品,像這樣成百件青銅器一次出土的現象在清末及民國時期亦屢有所見。從漢代出土青銅器至今,僅僅有銘文的青銅器就在一萬件以上。當然有銘文的青銅器畢竟是少數,反過來推算,加上沒有銘文的青銅器,其數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 中國青銅器不但數量多,而且造型豐富、品種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樂器、兵器、農具與工具、車馬器、生活用具、貨幣、璽印,等等。單在酒器類中又有爵。角、觶、斝、尊、壺、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個器種,而每一器種在每個時代都呈現不同的風采,同一時代的同一器種的式樣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區的青銅器也有所差異,猶如百花齊放,五彩繽紛,因而使青銅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從文物鑒定的角度來說,無疑增加了鑒定的難度,鑒定難度大,反過來又使研究賞析更富有情趣,青銅器也更具有吸引力 中國古代青銅器享有盛譽並非以數量取勝,關鍵在於它的質量。中國青銅器精品極多。尤其在商末周初,中國青銅器製造處於頂峰階段。此時的青銅器精品極多,以其製作精湛、形制瑰異、花紋繁縟、富麗堂皇而為收藏家們所鍾愛。當然春秋戰國也有很多式樣新穎別致的青銅器。在現存的商周青銅器中,司母戊方鼎以其巨大而聞名遐邇。它高133厘米,重875公斤,形體宏偉,外觀庄嚴。在奴隸社會的商代,要製作如此巨大的銅鼎,實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體現了中國古代青銅鑄造技術的高超水平。虎食人卣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通體作虎踞坐形,以虎後爪與尾為器的三個支撐點,而虎的前爪正有力地攫著一斷發跣足的人,作噬食狀,造型十分逼真生動。且從提梁至三個支點通體都是花紋,鑄造精緻,給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像西周的何尊、牆盤、利簋、大克鼎,春秋時期的蓮鶴方壺,戰國時期的宴樂攻戰紋壺等,都是國之瑰寶、藝林中之珍品。所以說青銅器不同於甲骨。它有復雜的形制,多彩的花紋,增加了藝術的欣賞性 中國青銅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區,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華夏族的居住地區,如陝西、河南、山東、山西等地區。但它的分布范圍遠遠超出中原地區,從東北到廣東,從西藏到東海漁島上都發現有青銅器。而由於各地文化面貌的差異,它們表現出各自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例如晉北、陝北及內蒙古河套地區的青銅器,即我們以前稱之為摱醵 嗨刮幕瘮的青銅器,有不少青銅製品不同於中原地區,像羊首、馬首、鹿首之類的動物頭像作為裝飾,還有短劍、短刀和飾牌等,別具一格。它們體現了中國青銅文化的多樣性,同時也給青銅器鑒定帶來了新的課題。由於本書篇幅有限,所及只是中原地區銅器,其他地區的青銅器研究只好從略了 中國青銅器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鑄刻有文字,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金文。這是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青銅器的一個明顯的不同之處。青銅器鑄刻銘文是從商代中期開始的,起初只是一兩個字,即郭沫若先生稱之為撟寤諗的文字。商代晚期開始銘文增多,但最長也不過48字。西周時期是銘文大發展時期,長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銘達497字,是銘文最長的青銅器。春秋以後銘文漸趨減少,戰國時往往是撐錮展っ麛,罕見長篇銘文。這些銘文書體或粗獷或瘦勁,或工細或秀美,本身具有很高的書法欣賞價值。而文字對於歷史研究十分重要,一篇長篇銘文不亞於一篇尚書,可見其珍貴程度。而銘文本身又是我們鑒別斷代的重要依據 中國青銅器流行時間很長,就青銅容器來說,在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文化期已經出現,經過商、西周、春秋、戰國,直至漢代。因為戰國以後青銅禮器便衰落了,所以本書一般講到戰國末期為止。當然工具與小件青銅飾件的產生則更早些,應該在原始社會末期。青銅器發展歷史之長,這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流行時間之長既為我們鑒定它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序列,也增加了鑒別的難度 中國青銅器的大宗是青銅禮器。這是中國青銅器的又一重要特徵,在世界青銅器家族中擔任絕無僅有的角色。從上述論說可以看出青銅器的發展是以夏商奴隸制社會的建立為起點,在商宋周初奴隸制發展到高峰時期,青銅禮器也達到了它光輝的頂點。春秋以後,奴隸制開始衰落了,青銅器也開始走下坡路。到戰國晚期,青銅器主要是青銅禮器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這是從整個奴隸制度發展與消亡來說。而在每一個奴隸制王朝,青銅禮器被統治階級用來祭天祀祖,宴饗賓客,歌功頌德,死後埋葬於地下。顯然它是為奴隸制統治服務的。對於一個奴隸制國家來說,青銅禮器尤其像鼎之類的重器是社稷的象徵,它的存亡就是國家的存亡,所以古書有問鼎中原便是奪取帝位的說法。顯然青銅器不是一般的實用器。對於一個奴隸主貴族及其家族來說,青銅禮器又是他們身份與地位的象徵。據文獻記載,天子用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必須恪守法度,而不能逾越。生前如此,死後埋葬也是如此。所以說青銅禮器被制度化、神秘化、權力化,它就不是一般的實用器了。在形制、紋飾的鑄造方面我們就不能簡單地用對待實用器的眼光去看待,這是我們在鑒定時必須注意的。很多器物的形制紋飾都表明它不適於生活中使用,原因就在這里。在青銅禮器上,各級奴隸主貴族寄託著他們的信條與期望,反映著他們的思想觀念。當這種要求用形制與紋飾表達仍嫌不足時,便訴之於文字。這就是中國青銅器銘文很多的原因之一。青銅器是物質的,但同時又是一種精神產品,這是中國青銅器的奇妙之處 中國青銅器在鑄造工藝方面有自己的特殊傳統。外國鑄造青銅器用失蠟法,特別是印度用此法可作很細巧的東西。失蠟法的范可以用幾次,產生一批形狀花紋完全一樣的青銅製品來。而中國不大用失蠟法。最早用失蠟法在戰國早期,在此之前是用合范法。對此外國曾有錯誤的看法。國外最早研究中國的銅器是從銅鏡開始的。因為銅鏡用失蠟法,所以開始認為中國是用失蠟法,但後來發現早期銅器並不是用失蠟法,於是又180度大轉彎,說中國無失蠟法,是從外國傳入的。這都不對。中國既有合范法,也有失蠟法。只是合范法在商代與西周春秋時期大量使用罷了。合范法的特點是一般一范只做一件,青銅禮器中找不出兩個完全相同的器物,每一件青銅禮器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無疑增加了中國青銅禮器藝術觀賞價值 如前所述,中國青銅禮器是奴隸主貴族制度在青銅器上的撐鍩瘮,它用以表明奴隸制等級制度,以器的多寡與不同的組合形式來顯示不同地位、身份的貴族的價值,具體如天子九鼎之類,即青銅禮器在使用與埋葬時相互之間有一定的組合關系。例如在商代盛行以觚、爵配對組合。一般奴隸主貴族墓葬常出一觚一爵。身份高的則多埋藏幾套。西周則盛行鼎、簋組合。尤其當時形成摿卸 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都有一定的規矩。這種組合體現了一定的功能。這是中國青銅器的又一特點。了解這一點對於分析青銅器本身及其文化背景都有重要意義 而相比之下,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的青銅器則不同。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國青銅器的特點,有必要在此簡單介紹一下其他國家青銅器的情形 世界各國及地區使用青銅器的時間不一樣,其中以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達米亞一帶使用青銅器最早,距今約有五千多年歷史。這里曾是世界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其次是歐洲,再其次是印度,也有四千多年,與中國差不多。非洲稍晚,比中國晚一千多年。美洲的青銅歷史始於何時還不清楚,大約是公元以後的事情了。中國的青銅器製造年代在世界各國中是比較早的 在印度河流域,使用最普遍的青銅器是工具與武器,有斧、鐮、鋸、刀、劍、鏃、矛頭等。還有手鐲、腳鐲之類的裝飾品。越南的青銅器製品與中國相仿。東南亞各國的青銅器受到中國南部青銅器的深刻影響。與中國北方鄰近的國家與地區的青銅器如曲柄刀、短劍、錛、弓形器等顯然與中國北方出土的某些器物相似。日本更不用說了,青銅劍、戈、矛等是由大陸傳去的。歐洲在公元前1600年後,邁錫尼文明興起,裝飾豪華的青銅武器是其代表。在此之前的米諾斯文明已進入青銅時代。巴爾於和東南歐也曾以青銅文化發達而著名。其中銅斧、三棱短劍、四棱錐子很有特點。而在西班牙與葡萄牙一帶,青銅也多鑄成武器,如刀、斧、劍、戟、弓箭。總而言之,中國以外的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的青銅製品顯然以武器與工具為主,生活器皿為輔。而在中國恰恰相反,以生活(包括祭祀用的)器皿為主,武器與工具雖然不少,但畢竟所佔比例較小 在印度河流域,青銅鑄造技術較高。匠人們熟練運用熱加工、冷加工和焊接技術製造青銅器具。在公元前10世紀前後,歐洲人已知用失蠟法鑄造銅器,而埃及在公元前1567年至1085年之間已發明了腳踏風箱這樣的冶煉設備。世界各地的冶煉鑄造技術的發展不平衡。有的很先進,有些地區則落後。而中國始終走在世界的前列 世界各地的上古青銅器絕大部分沒有鑄刻銘文。只有像印度河流域之類的地區發現有少量刻有銘文的青銅器。而中國大批有銘文的青銅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從世界范圍來看待中國青銅器,則中國青銅器的特點一目瞭然 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技 泥范鑄造、失蠟鑄造、金屬型鑄造,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青銅器的鑄造,主要採用泥范鑄造和失蠟鑄造。中國的青銅器鑄造以泥范為主,並在近代興起砂型鑄造之前的三千多年時間內,泥范分范合鑄一直是最主要的鑄造成形方法,春秋中期以前幾乎是唯一的方法。這和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等地以失蠟鑄造為主的情況截然不同,是中國獨有的技術道路 泥范鑄造 一、制模 1、選料與加 2、塑制模 3、翻制范、 4、鑄型組 二、熔煉 1、築爐及選 2、配料及熔 三、澆鑄:渾鑄或分 四、修 五、補鑄或加 六、成 失蠟鑄造 1、塑制內 2、制蠟 3、制外 4、自然干 5、失蠟、烘 6、熔煉、澆 7、鑄後加 青銅器主要紋 獸面紋:各種動物或幻想中物象頭部正視的圖案。其特點以鼻樑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通常至上而下為角、眉、目(目的兩側有的有耳)、鼻、嘴及獠牙,兩側有左右展開的體軀和獸尾,下有曲張的爪,有的則略去。獸面紋反映了那時期人們對自然力量的崇拜 鳳鳥紋:這種的鳳鳥紋指一種想像中的神鳥,頭部有華麗的冠飾,嘴部為呈彎鉤狀的啄,體軀和尾部裝飾性很強。鳳鳥是風神,又是天神的使者 龍紋:有蜿蜒軀體的動物大都歸屬為龍紋。在中國神話中龍是水神,被視為神秘的靈物,人們把它看作自然力量的形象而加以崇拜 青銅器鑒 青銅器工藝的冶鑄方法與青銅器的造型及裝飾方法密切相關 青銅器都是鑄成的,不是敲擊或剜鑿成的。鑄造是把原料放在熔爐內經高溫熔化成液體,然後倒入模型中,待溫度下降後,銅液在模型中就凝成了人所要求的器物。拆除范便得到了成品 商代晚期的鑄銅工場遺址已經在河南安陽發現(其他發現下節介紹)。對於周代以來的青銅器冶鑄已有初步了解 青銅器的范是陶制的,由多塊拼成,一部分稱為外范,上面並且有花紋。外范在翻鑄時形成銅器器形的外面。一部分是內范,在翻鑄時形成銅器器形的內面。外范和內范全部拼合在一起時,內外之間空隙部分,留待銅液填充而形成所要製作的銅器。所以,范上的凸凹和左右與實際器物上的凸凹和左右應恰恰相反。在安陽曾發現很多陶范和為了製造陶范所用的「模」。模就是模仿實際的銅器的形狀,為制范的坯型 直接用陶范翻鑄銅器是古代青銅器鑄造的一般的方法。花紋和文字都是鑄出來的,不是刻的(戰國時的文字有刻成的)。但商代已有多種鑄造辦法,例如:兩次鑄法創造了銅器上的提梁或鏈條,特別是鏈殺的鑄造,是金屬熔冶技術上的重大發明 蠟模法;在翻鑄結構較復雜或鏤空的裝飾時,范型的設計比較困難,往往內用蠟模,外加濕柔陶泥塗墁,於後自然成為范。然後加燒使蠟熔解流出,遺留之空隙為澆鑄時之銅液填充,即成型。在戰國以前是否已經使用尚難證實 青銅器的裝飾在設計時就知道利用鑄造技術上的特點,避免鑄造技術上的種種困難。殷代銅器上往往有突出的觚稜,就是因為陶范拼合時有不能完全密合的缺點,主動加以利用而產生的。而且每一塊陶范上的花紋各自形成一,完整單位,以避免兩范拼合時花紋相錯,因而取得對稱或重復連續花紋的效果。青銅器上裝飾面的分割也就是由於陶范的分塊。因而裝飾和造型是密切結合的。西周以後,青銅器花紋粗獷單純,也和器壁變薄有關。戰國時代更充分利用了捺印花紋的簡便方法,產生了繁復的圖案 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方法與造型及裝飾方法的密切聯系,說明中國工藝美術中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傳統。
5. 青銅器是用什麼材料鑄造的
青銅原指銅錫合金,後除黃銅、白銅以外的銅合金均稱青銅,並常在青銅名字前冠以第一主要添加元素的名。錫青銅的鑄造性能、減摩性能好和機械性能好,適合於製造軸承、蝸輪、齒輪等。鉛青銅是現代發動機和磨床廣泛使用的軸承材料。鋁青銅強度高,耐磨性和耐蝕性好,用於鑄造高載荷的齒輪、軸套、船用螺旋槳等。鈹青銅和磷青銅的彈性極限高,導電性好,適於製造精密彈簧和電接觸元件,鈹青銅還用來製造煤礦、油庫等使用的無火花工具。
6. 古代青銅劍鑄造所用的青銅的銅與錫的比例及鑄造時所用的燃料
西周時期青銅劍錫含量較低,為11%左右,沒有含鉛或者含鉛量微量。春秋時期,青銅劍錫含量略有增加11%~14%,通過降低銅含量開始加入鉛,並且鉛含量較高,在4%~13%之間。戰國時期,青銅劍錫含量相對春秋時期增加,在14%~19%之間,鉛含量相對春秋時期又適當減少,在1%~7%之間。秦代青銅劍表面含錫量較高,達21%,含鉛量很少,在2%左右。西漢時期,青銅劍的錫、鉛含量又減少,錫含量在13%左右,鉛含量在1%左右。由於鐵質兵器滴出現,從而結束了青銅在兵器方面滴應用。燃料主要是木炭,結合人工鼓風。
7. 青銅器是用什麼材料冶煉的
青銅器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
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青銅器在2000多年前逐漸由鐵器所取代。
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4000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
(7)青銅鑄造用什麼燃料最好擴展閱讀:
一、器形仿製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歷代制禮作樂均依周制,政府或私人為了舉行祭祀等禮儀活動的需要,不斷仿照《三禮圖》或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而鑄作新的青銅禮器,這就是仿製品。其特點是在器物上大多標明仿製的時間、用途及仿製者等。
在進行鑒定工作時,首先要區分仿製品與偽品,不應將仿製品列為偽品。其次仿製品對研究歷代禮樂制度及文化藝術也有著一定的價值,不應簡單地予以否定,而應給予適當的評價。宋代以前的仿製品已很少見。
宋代由於金石學興起,收集了大量的古代青銅器,並認識了《三禮圖》的錯誤,遂改依古代青銅器仿製禮器,用來作為廟堂之祭器。宋代仿製情況見於宋翟汝文《忠惠集》及清孫詒讓《政和禮器文字考》等。
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仿春秋時期宋公戍鍾而製作的大晟鍾,尚有流傳至今者。清代的青銅器圖錄書中也著錄了一些宋仿銅器。元代官府出蠟局亦曾仿古代青銅器而製作了一批祭器。明代著名的宣德爐有許多是仿照古代青銅器的形制加以變化而製作的。
二、保養
1、焊接
對一件出土不完整的青銅器文物首先要焊接把青銅器拼接成一個完成的器物,焊接是傳統修復技術中的重要環節,是修復破碎青銅器和復原器形的主要手段。
需要根據青銅性質、殘破和腐蝕情況不同,而採用不同的焊接方法,即「大焊」和「小焊」。首先用矬子把焊口銼平,然後焊接是用電烙鐵將錫融化注入要修復青銅器上。
2、補配
補配是傳統青銅器修復技術中復原殘缺部分的重要技術。補配就是殘缺的青銅器不完整了,根據銅器種類、形狀、殘缺部位,打制補配和鑄造補配。補配要根據青銅器的紋飾先拓下來,然後通過紋飾製作補配的器形,然後拼出一件完成的青銅器文物。
3、整形
埋藏於地下的青銅器由於墓穴崩塌、地層變化等原因造成擠壓變形,出現裂縫等。出土後的青銅器往往需要整形。青銅器整形的方法有錘打法、模壓法、鋸解法、加熱整形及其物理整形等。選擇方法的依據是器物的變形程度和銅器的質地。
8. 古代北方"青銅"主要用什麼土鑄造.有粘土,高嶺土 ,紅土,黃土,黑土什麼的
應該是粘土。一般說來,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則含砂量多些,顆粒較粗。且在二者之中還拌有植物質,比如草木屑,以減少收縮,利於透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