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精通仪器分析
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仪器最便宜的就是721分光光度计,应用很广泛,化学分析就是滴定管,有碱式和酸式区别,用指示剂,其他的需要精准的天平,烧杯,容量瓶,滴管,玻璃棒,量筒,一堆瓶瓶罐罐。先从书入手,多学习经典的书,里边也有很多经典的理论解释和方法。另外,之所以把看书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我实在不愿意和一个外行沟通内行的问题——我平时工作中受够了给门外汉解释一些不知道从哪儿看的只言片语的内容,不胜其烦——有很多东西明明书上写得很详细。 其次,从解决某一问题入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原理方面的问题——去翻书,再搞明白一次;可能会遇到定量计算的问题——去翻书,把数据处理,统计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可能会遇到这个分析方法或分析手段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查文献、翻书,补充那一部分没有全部解决的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下来,没有完全学会,也能掌握个七七八八。在持续的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间,自己的水平就一步步提高了。 最后,将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起来。总结的时候,能再一次复习之前的问题和知识,并且能发现自己还没有完全了解的知识。另外,自己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其他人也可能会遇到,把这些资料留下,就是撒下了经验的种子,会在同学,同事,同行那里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 回到最初的一句话,题主现在是学生还是工作了? 学生有很多时间和条件学习理论,第一步很容易,但是第二步就卡死了; 参加工作以后,可能会有时间和心情学习,也有很多机会做实际工作。但是,大多数卡死在最后一步(起码我身边的人大多如此)。
B. 常见的仪器分析方法有哪几类,它们进行分析时各依据物质的哪些主要性质
常见的仪器分析方法:光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热分析法、分析仪器联用技术。
1.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包括:光源、吸收池、单色器、检测器及记录系统。
2.红外光谱是基于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
3.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等都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只有当某波长光波的能量与物质的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差相等时,才发生物质对某光波的吸收,也就是说物质对光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
4.红外光谱仪用能斯特灯与硅碳棒做光源。
5.在光谱法中,通常需要测定试样的光谱,根据其特征光谱的波长可以进行定性分析;而光谱的强度与物质含量有关,所以测量其强度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6.根据光谱产生的机理,光学光谱通常可分为:原子光谱、分子光谱。
7.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用钨丝灯、氢灯或元灯做光源。
C. 如何提高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水平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科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的开出有一定的困难。那么,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而悬念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课《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二、有效调控实验过程,做好实验评价。
1、实验目的抓得准
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还是放大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我们要着实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做好实验器材的分发。考虑到安全及实验要求等,有些实验器材应在课堂上分发,如开水、有危险的药品等;有些则在课前分发,节约课堂上的宝贵的时间,总之,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实验器材的分发做到最优化。
其次指导学生正确完成操作,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能独立操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学生发生错误操作的原因,一般是由于不了解操作原因或思想上的疏忽。如用量筒进行液体测量时,量筒必须放平,观察者的视线要与量筒内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等等。教师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明确操作要领,使学生了解每个正确操作所依据的原理。
第三要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方法、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并用简明的语句或化学术语叙述,是巩固学生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学生往往重实验、轻记录,教师必须予以严格要求,及时指导。
关于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三、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有效性
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自制实验器材分为教师自制实验教具和学生自制实验器材
两种情况。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具体制作中,教师和学生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四、发挥农村优势 ,开展观察实验。
在农村,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条件比城市优越,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五、实验的设计要做到科学有效
简单的实验设计应注意如下:a、在掌握实验目的、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实验方法。b、严格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准确设置对照或变量。c、注意实验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d、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测量、记录。e、准确地预测实验结果,实验设计的最后往往还需要预测实验结果,在结果预测上要全面,准确。f、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及其导致原因,并能够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D. 仪器分析更适合用于哪些类型的分析
分为光谱法、色谱法和质谱法三种类型。
光谱法可以分为原子光谱(主要用来测定元素含量的,包括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原子荧光光谱、 X射线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等),分子光谱(确定或者辅助确定分子结构的,包括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
色谱法大致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凝胶色谱、离子色谱等。
此外,电泳技术和色谱技术有一定的相似,但是一般区别对待。
色谱与电泳技术用作混合物的分离,具备一定的定性功能。
质谱用来确定分子结构。
此外 还有其他的仪器分析技术 限于个人的知识水平有限,请楼下补全
根据测量原理和信号特点,仪器分析方法可分为四类。
它们分别是: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色谱法和其它仪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