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我们在做实验时一般用的是纳光,单色光(同一颜色的光)频率当然是相同的了。通过丹单缝只是为了得到相干光
『贰』 杨氏双缝干涉的原理
杨氏双缝干涉的原理是光波叠加原理,用光的波动性解释了干涉现象。用强烈的单色光照射到开有小孔S的不透明的遮光扳上,后面置有另一块光阑,开有两个小孔S1和S2。杨氏利用了惠更斯对光的传播所提出的次波假设解释了这个实验。
S1,S2为完全相同的线光源,P是屏幕上任意一点,它与S1,S2连线的中垂线交点S'相距x,与S1,S2相距为rl、r2,双缝间距离为d,双缝到屏幕的距离为L。
因双缝间距d远小于缝到屏的距离L,P点处的光程差:δ=r2-r1=dsinθ=dtgθ=dx/Lsinθ=tgθ,这是因为θ角度很小的时候,可以近似认为相等。
干涉明条纹的位置可由干涉极大条件d=kλ得:x=(L/d)kλ,干涉暗条纹位置可由干涉极小条件d=(k+1/2)λ得:x=(D/d)(k+1/2)λ明条纹之间、暗条纹之间距都是:Δx=λ(D/d)。
(2)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简介扩展阅读:
干涉条纹是等距离分布的,公式都有波长参数在里面,波长越长,相差越大。条纹形状:为一组与狭缝平行、等间隔的直线(干涉条纹特点)菲涅尔双棱镜,菲涅尔双面镜、埃洛镜的干涉情况都与此类似。
光的干涉是指若干个光波相遇时产生的光强分布不等于由各个成员波单独造成的光强分布之和,而出现明暗相间的现象。光的干涉现象的发现在历史上对于由光的微粒说到光的波动说的演进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801年,托马斯·杨提出了干涉原理并首先做出了双狭缝干涉实验。
『叁』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双缝后面各放置一个偏振片,若两个偏振片的透振方向相互垂直,则 [ ]
C |
『肆』 杨氏双缝干涉
条纹间距Δx=11/4 mm
干涉场点位置与双缝距离D=2m
双缝间距d=0.4mm
由双缝干涉公式 Δx=λ*D/d
得到波长λ=550nm
你内hi我的时候我已经容下线了
对于你hi里的问题
0级明条纹光程差为0,0级暗条纹光程差为λ/2,4级暗就是4λ+λ/2
个人认为,做题目你记得干涉公式Δx=λ*D/d就够了,干涉条纹是等间距的,Δx我的算法就是0到4级暗条纹中间包含4个间距,所以Δx是11mm/4
另外,对于这个0级暗你再看看是怎么定义的,定义类的东西我有点忘了。
你搞清楚了就不会被那种耍诈的题目骗了
『伍』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你说干涉条纹保持与双缝平行很不理解,可以这样认为:干涉现象首先须有相干光绕过障碍物(其实就是衍射),然后相互叠加,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设双缝竖直,每一条缝从水平方向看尺寸小,光容易绕过去(衍射),分布到左右两边去;而竖直方向尺寸大,光不容易绕过去,所以上下没有光。最终每条竖缝左右两边的光相互叠加,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自然与缝平行。当缝转动,条纹也转动。
也可以理解为每条条纹离双缝的波程差为一个定值,经分析,这些点必然全都分布在与缝平行的直线上,所以条纹与双缝平行。
你的第四段考虑的是移动单缝的问题,这对条纹分布没有影响。要知道双缝很窄,才相当于两个新的光源。而单缝仅仅是保证有光透过双缝而已,它对条纹的方向、宽窄均没有影响。
『陆』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白光
错在“不同的m会造成不同的波长,也就是不同颜色的光”
这个式子不是这样分析版的,如果x也就是位置权确定,那么可以反过来算出波长,根据波长(颜色)来判断是否符合实验现象。m一般是个整数,就是第几级的干涉条纹。
在双缝干涉的实验中,如果使用白光(是复色光),在发生干涉的时候,各色光的波长不同,会发生分离产生彩色条纹。(根据X=L/D*波长,红光在外,紫光在内,只有中央的亮条纹是白色的)
『柒』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急!!
双缝间距越大,条纹间距越小。
所以极限情况是一片光亮。
『捌』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根据相邻两明纹或暗纹的间距为Δx=Dλ/d,与干涉级次无关,所以条纹是等间距排列,如果用白光照射,由于紫光波长较短,所以出现在靠近中央明纹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