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鼠实验性缺氧实验的分析怎么写
如下:
小鼠跳台实验:跳台实验属一次性刺激回避反应实验.跳台法的实验装置一般为一长方形反射箱,其长径被黑色塑料板隔为若干区间,底部铺以间距为5mm的铜栅,可通适当的电流.每个小的区间有一个高和直径均为4.5cm的小平台.实验时,首先将小鼠放在铜栅上,当铜栅通电时,跳在铜栅上的小鼠受到电击,其正常反应是躲避电击跳上平台,大多鼠有可能再次或多次跳下平台受到电击,受到电击时又会迅速跳回平台.如此训练5min,并记录每只鼠受到电击的次数(错误次数),以此为学习成绩.24h后重新测验,此次测验时,首先将鼠放在跳台上,记录第一次跳下的时间(潜伏期)、受电击的动物数和3min内的错误次数,以此反映记忆保持情况.
该方法的优点为:操作简便易行,一次可同时观察多只动物,能较客观地反映动物经过一次刺激后记忆获得的情况,尤其适用于药物筛选实验.因为不同的药物引起记忆障碍的机制不同,因而通过观察益智药物对这些模型的药效可分析益智药物的作用机制.缺点:动物的躲避性反应的个体差异较大.
❷ 什么是视崖实验
视崖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设计首创的视觉悬崖是一种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这种装置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把婴儿或小动物放在视崖上,观察他们是否能知觉这种悬崖并进行躲避。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 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 米宽的中间板。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 36 名年龄在 6 ~ 14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2)小鼠悬尾实验装置怎么设计扩展阅读:
为了比较人类与小动物的深度知觉能力,对其他种类的动物也进行视崖实验(当然没有母亲的招手和吸引)。这些动物被放在视崖的中间“地带”,观察它们是否能区别浅滩和深滩,以避免摔下悬崖。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测深度知觉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天生的。
这个实验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为可以回答或至少开始回答这个问题。毕竟,我们无法向婴儿或小动物询问他们是否知觉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过的那样,他们也不能在真正的悬崖上进行试验。
❸ 视崖实验名词解释
视崖是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置。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设计首创的视觉悬崖是一种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
如果想找到动物或人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深度知觉的关键点,一种方法是把他们放在悬崖边上,看他们能否使自己不掉下去。这个建议十分可笑,因为从理论上说,这可能伤害到无法知觉深度(特别是高度)的被试。
(3)小鼠悬尾实验装置怎么设计扩展阅读:
一、研究方法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 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 米宽的中间板。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 36 名年龄在 6 ~ 14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为了比较人类与小动物的深度知觉能力,对其他种类的动物也进行视崖实验(当然没有母亲的招手和吸引)。这些动物被放在视崖的中间“地带”,观察它们是否能区别浅滩和深滩,以避免摔下悬崖。
二、结果与讨论
在研究中 9 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虽然研究者没有解释这个问题,但这可能是因为婴儿太过固执。当另外 27 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 3名婴儿极为犹豫的爬过视崖的边缘。
当母亲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为不能够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这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