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有关水小实验装置

有关水小实验装置

发布时间:2024-05-28 18:17:34

Ⅰ 电解水装置怎么做

1、制作电解液

在器皿中加入水和适当的氢氧化钠或者稀硫酸,提高电解速率,一般浓度氢氧化钠在6-15%之间,稀硫酸在10-20%之间,演示效果较佳。

5、试管内有气泡,与电源正极(氧气),负极(氢气)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气体比值:1:2(熟记口诀:氢二氧一,阳氧阴氢),以上就是电解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Ⅱ 跪求喷泉实验的原理,装置,注意事项,具体操作及视频

视频就没拉,资料就有

喷泉实验
【制作方法】

取一玻璃瓶,瓶口塞入一打孔胶塞。塞孔中插入一尖嘴玻璃管,外端套一胶管
【使用方法】

用注射器从瓶内抽气若干次,然后用弹簧夹夹紧胶管。将玻璃瓶倒置于水槽中。去掉弹簧夹,则见有水经胶管从玻璃管尖嘴喷出,形成喷泉

【参考资料】

若在瓶中装满烫水(70-100℃),倒出热水后,迅速塞紧带尖嘴玻璃管的橡皮塞,并马上倒放过来,插入水槽的水中,同样可见喷泉现象。注意:过热的瓶子不能浸入冷水之中,以免瓶子炸裂。

喷泉实验是一个富有探索意义的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如图1)。这类实验的要求是:①装置气密性良好;②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能进行喷泉实验的物质通常有以下几组:

气体(a)
液体(b)
液体(c)
实验原理

NH3


NH3溶解度为1:700

HCl


HCl溶解度为1:500

CO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CO2=Na2CO3+H2O

SO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SO2=Na2SO3+H2O

Cl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Cl2=NaClO+NaCl+H2O

NO2


3NO2+H2O=2HNO3+NO(不能充满)

喷泉实验能形象地说明某些气体极易溶于水(或特定溶液)。根据其原理进行拓展还可以探讨喷泉实验的多种应用。

一、根据实验装置和条件拓展

例如,2002年全国理综试题第29题给出如图2所示的装置,要求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通过分析产生喷泉现象的原理,不难发现。只要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后迅速溶解,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就能发生喷泉。

二、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拓展

例如,某同学用HCl气体做喷泉实验时,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烧瓶潮湿 (B)装置气密性不好 (C)水里没有加石蕊试液 (D)烧瓶内未集满HCl

喷泉实验失败的原因很多,要弄清本质进行大胆假设。很明显(A)(B)(D)都能使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所以答案为(C)。

三、根据实验中发生的现象拓展

如图3所示,甲学生在烧瓶中充满O2,并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一种白色固体物质,欲做O2的喷泉实验。实验开始,用凸透镜将日光聚焦于反匙燃烧匙中的固体,燃烧匙内出现一阵火光和白烟。等一会儿,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看到有美丽的喷泉发生。请问他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了什么物质?

综合分析上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结合喷泉实验的原理,我们会很容易想到反匙燃烧匙中加入的物质是白磷。白磷与烧瓶内的O2反应生成P2O5固体,使烧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四、根据实验中的生成物拓展

喷泉实验是不是只能喷液体,能不能喷出别的什么物质呢?

如图4装置,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喷烟现象,该怎样操作?若想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该怎样操作?

分析:挤压胶头滴管,滴管中的水溶解右瓶中的部分NH3使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活塞a、b,左瓶中的HCl进入右瓶生成NH4Cl固体而产生喷烟现象。若此时打开活塞c,则烧杯内的水会压向左右两个烧瓶,在左瓶中产生红色喷泉,在右瓶中产生蓝色喷泉。

五、根据实验中的反应物拓展

是不是只有无机物气体才能产生喷泉现象呢?

把充满乙烯的圆底烧瓶用带有尖嘴导管的橡皮塞塞紧,按图5安装好仪器。

松开弹簧夹A,通过导管C向盛溴水的锥形瓶中鼓入空气,使约10 mL溴水压入烧瓶,再把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很快褪色,有油状物生成,烧瓶内形成负压。松开弹簧夹A,溴水自动喷入。喷入约10 mL溴水后,再把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又很快褪色。如此重复操作几次。当喷入的溴水颜色不能完全褪尽时,说明烧瓶中的气体已经完全反应。松开弹簧夹B,让蒸馏水喷入烧瓶也可形成喷泉。只要反应完全,液体几乎可充满整个烧瓶。

六、关于生成物浓度的计算拓展

例如,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烧瓶中分别 充满①NH3 ②NO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无法确定

分析:①设烧瓶的体积为V L,则充满NH3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mol。发生喷泉现象后,烧瓶将充满溶有NH3的溶液,即溶液的体积为V L,所以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

②设烧瓶的体积为V L,则充满NO2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mol。发生如下反应:3NO2+2H2O=2HNO3+NO,反应后生成HNO3的物质的量为 mol。由于剩余L气体,所以烧瓶中溶液的体积为L,因此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也为mol/L。所以答案选(C)。

七、根据实验原理反向思维拓展

通常的喷泉实验是设法减小烧瓶内压强形成负压,使液体喷入烧瓶。能不能增大外面的压强将液体压入烧瓶呢?请看以下两个例子。

①如图6装置,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 )

(A)碳酸钠和稀盐酸 (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C)铜和稀硫酸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能产生大量的CO2气体使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从而将反应混合物压入烧瓶。也能形成喷泉。所以答案选(A)。

②如图7装置,在锥形瓶外放一个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冰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产生了喷泉,问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分析: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可使锥形瓶内的酒精部分气化而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将酒精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答案为(A)。

因此,通过化学反应或某些物理方法使烧瓶外面的压强大于烧瓶里面的压强也能形成喷泉。

以上两例的原理实际上就是人造喷泉和火山爆发的原理。

八、喷泉原理的迁移拓展

如图8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 )

X
Y

A
NH3
H2O

B
SO2
NaOH溶液

C
CO2
6mol/L H2SO4溶液

D
HCl
6mol/L Na2SO4溶液

分析:当滴入的液体Y将锥形瓶中的气体X溶解或发生反应后,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大气压通过导管将空气压入小气球a使它鼓胀起来。因此,不符合条件的只有(C)。这个实验虽然没有产生喷泉现象,但它的原理跟喷泉实验原理是相同的

Ⅲ 有哪些关于水的趣味实验

1、观察下列实验,它说明什么?
取两块玻璃片,把表面擦干净,在其中一片上滴几滴水,把另一片盖上去,试着拉开它们。容易吗?
在洁净的水面上小心放两三枚回型针,回型针为什么不下沉?在水中滴一滴洗洁精,发生什么现象?
2、在玻璃水槽中装入约1/3容积的水,在水中央放一只空的小烧杯,用一张灰色塑料布蒙在玻璃片水槽上,用细绳扎紧,使塑料布中央稍向下垂。把装置放在阳光下照晒,一段时间后,你会看到水“跑”到了空的烧杯中,为什么?
3、水为什么不会洒出?
在杯中倒入半杯水,上面用纸盖住。用手掌压住纸把杯子翻转过来,注意不让杯中的水洒出来。放开手,杯中的水也好,纸也好,都不会掉下来。即使水中放入一些木螺丝之类的小东西也没有关系。这是为什么?
4、观察扩散现象
准备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将两小颗高锰酸钾分别投入两杯水中,试观察比较高锰酸钾在两杯水中的扩散情况。如果你观察到了两杯水中高锰酸钾发生扩散的差异,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5、奇妙的“水中之火”
实验操作:
(1)将一小段约3cm长的蜡烛底部先在火焰上烤一下。再把它粘在玻璃水槽的底部。
(2)在玻璃水槽中注人一些水,使水面刚刚与蜡烛的上部边缘相平。然后点燃蜡烛,过一会儿,有趣的现象便发生了。
实验现象:当蜡烛烧到水面以下时,没有被水湮灭,而是一半火焰在水的上面、另一半火焰在水的下面,非常奇怪。再过一会儿,蜡烛的火焰完全落在水面以下,但仍然不熄灭而继续燃烧。此时,从水面上能观察到蜡烛火焰在水中摇摇晃晃的全部虚像,且比正常的要大、非常有趣。当蜡烛燃烧到底部的时候,火焰落在水的下面,给人的感觉是火焰能”穿透”水层冒出来,让人格外惊奇,难以相信。最后,才出现“蜡烛成泪泪始干”的结果。
现象解释:仔细观察,发现蜡烛已成为一只“蜡筒”。其周围存在着一层薄薄的蜡壁、阻止了四周的水流向烛芯。这是因为蜡烛的外壁与冷水接触,水会从蜡烛的外层吸收热量使蜡烛的外层温度达不到它的熔点,当然也达不到它的着火点了,更谈不上燃烧了。于是就在烛芯与水之间形成了一道“隔水墙”,使蜡烛在“围墙”之中继续燃烧。从而使学生在惊奇之后能更好地理解燃烧的两个条件。
6、给你两瓶体积相等的纯净水与运动激荡饮料,你能够用几种方法将二者区分开?
7、水湿了书怎么办?一本好书不小心被水弄湿了,如果晒干,干后的书会又皱又黄。
(答案:其实,只要把书抚平,放入冰箱冷冻室内,过两天取出,书既干了又平整。)
8、盛夏时节,小张和小李外出归来,又热又喝,想喝点冷饮。他俩拿来同样大小的杯子,装入同样多的饮料,各放入大小相同的冰块。为了使冰块融化得快,小张用筷子使劲把冰块压到杯底,小李则完全任其自然融化。你说究竟谁的冰块融化得快?为什么?并请你回家后自己亲自做做这个实验。
9、把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同时放入冰箱中,谁先结冰?请回家后自主实验,请将实验结果告诉老师。
10、瓶子赛跑
思考: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点?
材料:同等大小、重量相等的瓶子两个、沙子、水、长方形木板一块、两本厚书
操作:
①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
②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
③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度让两只瓶子同时向下滚动
④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
讲解:
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
创造: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再让它们比比赛吧!
10、水面上会开的花
你可以把裁剪好的纸,涂上颜色,然后沿虚线(见图1)折叠。把它放在水面上(见图2),花会打开。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因为由于毛细管作用,水会渗入纸中纤维间的微小空间。这就使得纤维膨胀。折叠处的纤维膨胀使得花开放)。
实践: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自己亲自设计,亲自动手做几个关于水的趣味实验。(做得好的,在校展示)
11、拿一块冰放进杯中,在杯中加满水,小冰块的一大部分会高出水面。请问,当冰块融化后,水会不会从杯口溢出来?
12、清水变“牛奶”
小明的爸爸是位化学老师,今天,小明来到爸爸的学校,缠着爸爸作魔术。爸爸把小明带到实验室。
爸爸说:“这里有1号、2号两只玻璃杯。你看,这杯子里盛了半杯清水,我要叫它变成“牛奶”。我拿一根玻璃管向水里吹气泡,你看,清水变成了牛奶。我还要把它还原为清水。”
于是,小明的爸爸又向玻璃杯里吹气泡,“牛奶”变成了清水。
“噢,爸爸,我也会做!”小明迫不急待地说。
小明拿来2号杯子,向杯子里吹气泡。可是,无论他怎么吹,清水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呢?
爸爸说:“这1号和2号玻璃杯里,看起来都是清水,其实不然。1号杯盛的是清石灰水,又称氢氧化钙溶液。用管子向水里吹气泡,人呼出的气里含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起作用,就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因为气泡的鼓动,一时没有沉淀下去,成了一种乳白色的悬浊流体,像牛奶一样,实际上并不是牛奶。而2号杯子里,我故意盛了半杯自来水。这样,无论你怎么吹也不会变成“牛奶”。 那么,继续向碳酸钙的悬浊液体吹气泡,怎么又变清了呢?原来,这是由于碳酸钙的沉淀变成了碳酸氢钙。碳酸氢钙能溶于水。所以杯里的液体又变清了。
“这真是有趣!”小明高兴地说。
13、用水点蜡烛
春节晚上,初二一班的同学们正兴致勃勃地观看表演。这时主持人李晓婷说:“下一个节目是小魔术‘用水点蜡烛’,表演者王小强。”
只见王小强左手拿着蜡烛,右手拿着一只玻璃杯,里面盛满了清水。他把这些东西放在表演台上,说:“我现在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用水点蜡烛。”只见他神秘地从衣袋里拿出一个小玻璃棒,在水杯里沾了一沾,滴在烛芯上,立刻,蜡烛被点燃了。
“好!”大家一起为王小强鼓掌喝彩。李超“呼”地一声站起来问:“能告诉我们这里的秘密吗?”“好!现在我就把这个秘密告诉大家,大家仔细看,烛台上放的是一支曾经点过火而熄灭的蜡烛,我在焦黑的烛芯上,放了几粒很微小的钠粒。然后我又用玻璃棒沾了些清水,接触到烛芯上,钠遇到了水,立刻发火,因而就会把蜡烛点着。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呈银白色的金属光泽,软硬程度与蜡相仿,常贮在有煤油的瓶中,因为它遇到空气就氧化。遇到了水,便产生氢气,这时化学变化所发生的热度,就足够使氢气着火燃烧,因而能把烛芯点着。”
节目表演完了,可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回味着其中的奥秘。
14、水能助燃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水是最常用的灭火剂,怎么会“助燃”呢?
也许你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在火炉上烧水、做饭的时候,如果有少量水从壶里或锅里溢出,洒在通红的煤炭上,煤炭不仅没有被水扑灭,反而“呼”的一声,蹿起老高的火苗。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少量水遇到赤热的煤炭,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和氢气都是可燃性气体,被旺盛的炉火点燃,顿时发生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
不过,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条件的,红热的煤炭遇到少量的水,炉火能烧得更旺,温度更高。但是,如果把大量的水浇在煤炭上,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因为大量水能吸走很多热量,使煤炭温度骤然下降。同时,水变成水蒸气以后,并不能迅速离去,而是遮盖在燃烧的煤炭上方,隔绝了煤炭与空气的接触,煤由于得不到充足的维持其燃烧的氧气,火也就熄灭了。
水能“助燃”的本领相当高超,还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
比如说,当微小的水滴喷入燃料油里以后,油便把水滴包围起来,从而使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油就能更充分地燃烧。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把劣质油有效地利用起来,变废为宝。
15、水火相容
初看标题,你也许会说一定是写错了。自古道:“水火不相容”,怎么说“水火相容”呢?
不信,请看:
在一个玻璃杯中盛大半杯水,把十几颗氯酸钾晶体放到水底,再用镊子夹取几小粒黄磷放到氯酸钾晶体中。接着用玻璃移液管吸取浓硫酸少许,移注到氯酸钾和黄磷的混合物中,这时水中就有火光发生。水中有火,岂不是“水火相容”吗?
秘密在哪里呢?
在水中放进氯酸钾,氯酸钾是含氧的化合物;再放进黄磷,黄磷是极易燃烧的东西,在水里因为与空气中的氧隔绝了,所以没有自燃。但是,加进了浓硫酸,浓硫酸与氯酸钾起作用生成氯酸,氯酸不稳定,放出氧来。氧又与黄磷起反应而燃烧,这种反应特别猛烈,因此在水里也能进行,使得水火同处在一个杯中。磷被氧化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与水起作用,生成磷酸。
16、使浊水变清的能手
无论是地下水还是地表水,由于环境的影响,经常变得混浊不清,怎样才能使水变得清澈透明呢?
明矾是一个神奇的能手。
把明矾研碎成粉末状,放到水缸里搅拌几下,过一些时候,原来混浊不清的水,就可以变得十分清澈透明了。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水为什么会混浊不清?这主要是因为水中有许多泥沙等污物在“游荡”。较大的泥沙粒子,在水中是呆不久的,很快就会沉淀下来。可是那些小的,已经小到成为“胶体”粒子了,往往几天也不会沉淀下来。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胶体粒子有一个奇怪的爱好,它时常喜欢从水中吸附某一种离子到自己的“身边”来,或者自己电离出一种离子,使自己变成一个带有电荷的粒子。科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泥沙胶体粒子带的是负电荷。
明矾是硫酸钾和硫酸铝混合组成的复盐。明矾一碰到水,就会发生化学变化。硫酸铝和水起化学变化后生成白色絮状的沉淀——氢氧化铝。这种氢氧化铝,也是一种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它一碰上带负电的泥沙胶粒,彼此就中和了,失去了电荷的胶粒,很快就会聚结在一起,粒子越结越大,终于沉入水底。这样,水就变得清澈干净了。
17、滴水生烟
催化剂是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度,而它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后并不改变的物质。下面的实验可以让我们认识水的催化作用。
在蒸发皿里盛放少量的干燥碘粉和干燥铝粉(镁粉或锌粉也可以),混和后几乎没有明显的化学反应。将蒸发皿放入垫有玻璃板的玻璃钟罩里,在钟罩的顶部门塞以单孔橡皮塞,在塞孔中插一盛有水的分液漏斗。
操作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从分液漏斗中滴入1~2滴水于蒸发皿中,则铝和碘在水的催化下,发生剧烈的反应而生成碘化铝,钟罩内出现“紫气腾腾”的美丽景色。这是由于反应放出的热量,能使部分碘升华,碘蒸气(紫色)在钟罩壁凝成紫黑色的结晶。最后,把蒸发皿里的生成物倒入有水的烧杯里,碘化铝就溶解。我们可以在溶液里分别检验出铝离子和碘离子。

Ⅳ 有哪些水实验,可以让孩子爱上科学呢

水是我们看到的最常见的物质,但是如何在水平和姿势下玩水可以使孩子在玩耍时感到好奇,并使父母有机会向他们解释科学。让我们跟随企鹅的怪物。进入科学领域,进行十项有关水(液体)的科学实验,其中充满了物理和化学知识,您能解释多少?
1.慢动作球



荧光素是荧光笔中的一种无毒粉末,当与水接触时会显示出迷人的荧光绿色。NASA使用这种化学试剂来帮助发现坠入海中的航天飞机。

Ⅳ 有关水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图 A 为简易净水装置,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小卵石、石英砂的作用

(1)图A为简易净水装置,其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回素;水经过小卵石可除去较答大颗粒的固体不溶物,而石英砂则可除去小颗粒的固体不溶物,因此小卵石、石英砂都起到过滤的作用;
(2)水电解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水时负极生成氢气,正极生成氧气,氢气与氧气体积比为2:1,所以与B管相连的电极是负极,这一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故答案为:(1)吸附异味和色素;过滤;
(2)电;负;氢原子和氧原子.

阅读全文

与有关水小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路由器上有unknown连接是什么设备 浏览:525
启辰D50分离轴承多少钱 浏览:386
牙机雕刻机与电动工具 浏览:208
外汇期货交易实验装置 浏览:791
设备投资怎么算 浏览:95
好的摄影器材有哪些 浏览:463
温州新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293
锦州五金机电城出租出售 浏览:417
卡尔蔡司公司有哪些医学器材 浏览:261
重庆市机械凿打岩石套什么定额 浏览:557
阀门外面加个框是什么意思 浏览:756
会议设备系统哪里有 浏览:340
打印室需要哪些设备多少钱 浏览:577
通用型机床设备加工用于什么 浏览:290
书画工具箱套装 浏览:772
燃烧固体需要哪些仪器 浏览:969
2213ktn1是什么轴承 浏览:640
电脑固体硬盘怎么加机械硬盘 浏览:197
昆山汽车门板超声波焊接机怎么样 浏览:787
发说说怎么隐藏设备 浏览: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