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轴套有什么简单的固定方法求解答
过盈配合然后压入;
小间隙配合后灌入紧固胶固定;
端面设计凸缘然后螺纹固回定;
与轴小间隙配合后轴套外侧用胀答紧套涨紧;
使用平键或者花键连接后端面用螺帽或者锁紧螺母锁紧;
具体使用哪种方法根据你的空间限制及技术要求决定。
㈡ 关于凸轮套课题:开口机构轴套工艺设计与编程
在织机上,按照织物组织的要求,把经纱上下分开,形成梭口的运动,简称版开口。
完成开口动作权的称为开口。开口的作用:使经纱上下分开,形成梭口;
根据织物组织的要求,控制经纱的升降次序。
开口的有多种类型,如:
1)凸轮和连杆开口——织制平纹、斜纹等简单织物,可用2-8页综框。
2)多臂开口——织制较复杂的小花纹织物。一般用16页综框,最多可达32页综框。
3)提花开口——织制复杂的大花纹织物。直接用综丝控制每根经纱的升降。
当 Rw>8时,一般采用多臂开口。
组成
纹板:储存综框升降顺序的信息,一般在机下根据纹板图的要求预先制备。
阅读装置:将纹板信息转化成控制提综的动作。
提综、回综装置:分别执行提综、回综动作。
因此,开口为多臂的叫多臂织机。
㈢ 急求垂直斗式提升机传动装置设计
简介: 轴流风机动叶调节原理(TLT结构) 轴流送风机利用动叶安装角的变化,使风机的性能曲线移位。性能曲线与不同的动叶安装角与风道性能曲线,可以得出一系列的工作点。若需要流量及压头增大,只需增大动叶安 ... 轴流送风机利用动叶安装角的变化,使风机的性能曲线移位。性能曲线与不同的动叶安装角与风道性能曲线,可以得出一系列的工作点。若需要流量及压头增大,只需增大动叶安装角;反之只需减少动叶安装角。 轴流送风机的动叶调节,调节效率高,而且又能使调节后的风机处于高效率区内工作。采用动叶调节的轴流送风机还可以避免在小流量工况下落在不稳定工况区内。轴流送风机动叶调节使风机结构复杂,调节装置要求较高,制造精度要求亦高。 改变动叶安装角是通过动叶调节机构来执行的,它包括液压调节装置和传动机构。液压缸内的活塞由轴套及活塞轴的凸肩被轴向定位的,液压缸可以在活塞上左右移动,但活塞不能产生轴向移动。为了防止液压缸在左、右移动时通过活塞与液压缸间隙的泄漏,活塞上还装置有两列带槽密封圈。当叶轮旋转时,液压缸与叶轮同步旋转,而活塞由于护罩与活塞轴的旋转亦作旋转运动。所以风机稳定在某工况下工作时,活塞与液压缸无相对运动。 活塞轴的另一端装有控制轴,叶轮旋转时控制轴静止不动,但当液压缸左右移动时会带动控制轴一起移动。控制头等零件是静止并不作旋转运动的。 叶片装在叶柄的外端,每个叶片用6个螺栓固定在叶柄上,叶柄由叶柄轴承支撑,平衡块与叶片成一规定的角度装设,二者位移量不同,平衡块用于平衡离心力,使叶片在运转中成为可调。 动叶调节机构被叶轮及护罩所包围,这样工作安全,避免脏物落入调节机构,使之动作灵活或不卡涩。 当轴流送风机在某工况下稳定工作时,动叶片也在相应某一安装角下运转,那么伺服阀将油道①与②的油孔堵住,活塞左右两侧的工作油压不变,动叶安装角自然固定不变。 当锅炉工况变化需要减小调节风量时,电信号传至伺服马达使控制轴发生旋转,控制轴的旋转带动拉杆向右移动。此时由于液压缸只随叶轮作旋转运动,而调节杆(定位轴)及与之相连的齿条是静止不动的。于是齿套是以B点为支点,带动与伺服阀相连的齿条往右移动,使压力油口与油道②接通,回油口与油道①接通。压力油从油道②不断进入活塞右侧的液压缸容积内,使液压缸不断向右移动。与此同时活塞左侧的液压缸容积内的工作油从油道①通过回油孔返回油箱。 由于液压缸与叶轮上每个动叶片的调节杆相连,当液压缸向右移动时,动叶的安装角减小,轴流送风机输送风量和压头也随之降低。 当液压缸向右移动时,调节杆(定位轴)亦一起往右移动,但由于控制轴拉杆不动,所以齿套以A为支点,使伺服阀上齿条往左移动,从而使伺服阀将油道①与②的油孔堵住,则液压缸处在新工作位置下(即调节后动叶角度)不再移动,动叶片处在关小的新状态下工作。这就是反馈过程。在反馈过程中,定位轴带动指示轴旋转,使它将动叶关小的角度显示出来。 若锅炉的负荷增大,需要增大动叶角度,伺服马达使控制轴发生旋转,于是控制轴上拉杆以定位轴上齿条为支点,将齿套向左移动,与之啮合齿条(伺服阀上齿条)也向左移动,使压力油口与油道①接通,回油口与油道②接通。压力油从油道①进入活塞的左侧的液压缸容积内,使液压缸不断向左移动,而与此同时活塞右侧的液压缸容积内的工作油从油道②通过回油孔返回油箱。此时动叶片安装角增大、锅炉通风量和压头也随之增大。当液压缸向左移动时,定位轴也一起往左移动。以齿套中A为支点,使伺服阀的齿条往右移动,直至伺服阀将油道①与②的油孔堵住为止,动叶在新的安装角下稳定工作。
追问:
图片呢?垂直轴的呢??
㈣ 加工轴套类零件工艺课程设计的目录可以写那些
摘 要
数控技术是数字控制(Numerical Control)技术的简称。它采用数字化信号对被控制设备进行控制,使其产生各种规定的运动和动作。利用数控技术可以把生产过程用某中语言编写的程序来描述,将程序以数字形式送入计算机或专用的数字计算装置进行处理输出,并控制生产过程中相应的执行程序,从而使生产过程能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进行,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采用数控技术的控制系统称为数控系统(Numerical Control System)。根据被控对象的不同,存在多种数控系统,其中产生最早应用最广泛的是机械加工行业中的各种机床数控系统。所谓机床数控系统就是以加工机床为控制对象的数字控制系统。
关键字:数控技术 CAD/CAM 轴类零件 加工 运动
目 录
第一章 引 言 1
第二章 数控机床的概述 2
2.1数控及自动编程的发展简介 2
2.1.1数控机床的发展过程: 2
2.1.2自动编程软件的发展、联系及优越性 2
2.2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3
2.2.1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 3
2.2.2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 3
2.3数控机床的分类 4
2.3.1按控制刀具与工件相对运动轨迹分类 4
2.3.2按加工方式分类 4
2.3.3按控制坐标轴数分类 4
2.3.4按驱动系统的控制方式分类 4
2.4数控机床的应用范围 4
2.5数控机床的特点 5
第三章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 6
第四章 轴类零件实例加工(一) 8
4.1实体零件的生成 8
4.2加工工艺分析 9
4.2.1分析零件图纸和工艺分析 9
4.2.2确定装夹方案 11
4.2.3确定加工路线及进给路线 11
4.2.4刀具的选择 12
4.3选择切削用量 14
4.3.1主轴转速的确定 14
4.3.2进给速度的确定 14
4.3.3背吃刀量确定 14
4.4编程 15
4.4.1编程技巧 15
4.4.2编程特点 17
4.4.3编程方法 17
4.4.4编程步骤 18
4.4.5实例分析 18
第五章 典型实例分析(二) 19
第六章 设计总结 22
参考文献 24
致 谢 25
记得加分~
㈤ 一个关于齿轮泵额定压力与工作压力的问题
提高齿轮泵工作压力的关键是有效降低内部的端面泄漏。目前的方法是采用端面间回隙自动补偿装置。其工作答原理是把泵内压油腔的压力油引到轴套外侧或侧板上,从而自动补偿端面磨损和减小端面间隙。
采用浮动轴套的一种典型结构。轴套1和2是浮动安装的,轴套左侧空腔均与泵的压油腔相通。当泵工作时,轴套1和2受左侧压力油的作用而向右移动,将齿轮两侧面压紧,从而自动补偿了端面间隙。这样,齿轮泵的额定压力可达10~16mpa,容积效率不低于0.9。
为了提高齿轮泵的压力和容积效率,实现齿轮泵的高压化,需要从结构上来取措施,对端面间隙进行自动补偿。
通常采用的自动补偿端面间隙装置有:浮动轴套式或弹性侧板式两种。,其原理都是引入压力油使轴套或侧板紧贴在齿轮端面上,压力愈高,间隙愈小,可自动补偿端面磨损和减小间隙。齿轮泵的浮动轴套是浮动安装的,轴套外侧的空腔与泵的压油腔相通,当泵工作时,浮动轴套受油压的作用而压向齿轮端面,将齿轮两侧面压紧,从而补偿了端面间隙。
㈥ 轴套零件制造有哪些工艺设计
轴套零件制造工艺设计:
(1)毛坯选择:根据零件材料为45钢,生产类型为中批回生产,零件直径尺寸差异较答大,零件壁薄、刚度低、易变形,加工精度要求较高,零件需经淬火处理等多方面因素,在棒料与模锻间作出选择:模锻件。
(2)基准分析:主要定位基准应为Φ20.5内孔中心。
(3)安装方案:加工大端及内孔时,可直接采用三爪卡盘装夹;粗加工小端可采用反爪夹大端,半精、精加工小端时,则应配心轴,以Φ20.5孔定位轴向夹紧工件。型孔加工时,可采用分度头安装,将主轴上抬90?,并采用直接分度法,保证3×Φ6在零件圆周上的均分位置。对大端的四个螺钉过孔则采用专用夹具安装:以大端面及Φ20.5孔作主定位基准,型孔防转,工件轴向夹紧。
(4)零件表面加工方法:Φ20.5内孔,采用精磨达到精度及粗糙度要求;外圆及其台阶面采用磨削加工;其余回转面以半精车满足加工要求;型孔在立铣上。
(5)热处理安排:因模锻件的表层有硬皮,会加速刀具磨损和钝化,为改善切削加工性,模锻后对毛坯进行退火处理,软化硬皮;零件的终处理为淬火,由于零件壁厚小,易变形,加之零件加工精度要求高,为尽量控制淬火变形,在零件粗加工后安排调质处理作预处理。
㈦ 压装轴套的夹具到底是活动式好还是固定式好
工装夹具上有个孔,再装个衬套,嘉善荣昌滑动轴承衬套的功能一回般是:
保护里面答轴的,避免轴在转动的时候,把精密的轴给磨坏了。
保护工装夹具上的孔,如果直接把轴和夹具的孔来摩擦,夹具的孔也很容易磨损,造成工装夹具要重新做,这样装一个衬套进去,既保护了轴又保护了夹具,如果要换就换衬套,省时省力,省钱。</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