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燕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用于探究绿色植物的生理.实验前将甲装置放到黑暗处48小时后,移出装置经阳光照射
(1)将装置来移至光下后,在自然自状态下,植物体的叶片能够接触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等有机物.A叶片处于装有氢氧化钾的玻璃瓶内,这样玻璃瓶中的二氧化碳就被氢氧化钾吸收;B叶片处于装有水的玻璃瓶内,水几乎不吸收二氧化碳,B叶片能吸收到二氧化碳.这样A叶片与B叶片就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二氧化碳.在设计对照实验时,除要探究的变量不同外,其余条件应完全相同.
(2)由于叶绿素的颜色较深,不溶于叶片中的叶绿素,滴加碘液后,叶片颜色的变化就不明显;叶绿素能溶解在酒精中,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就可溶去叶绿素,使后面的染色效果更加明显.
(3)A叶片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制造淀粉;B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B叶片经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能变蓝的是B叶片,A叶片不变蓝,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该叶片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
(4)由此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该实验设计的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1)对照实验;二氧化碳;
(2)叶绿素
(3)B 淀粉 叶绿素
(4)二氧化碳
⑵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化学实验,请你根据装置图回答相关问题: (1)C池属于什么装置______
依据电极材料分析A池为原电池做电源,所以B池、C池是电解池,原电池中活泼金属做负极,锌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Zn-2e - =Zn 2+ ,银做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溶液中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极反应为:2H + +2e - =H 2 ↑;B池是惰性电极滴加硝酸银溶液;C池是粗铜做阳极,精铜做阴极是粗铜精炼的反应原理,阳极电极反应电子守恒分别计算电极上质量变化; (1)分析可知C池是粗铜做阳极,精铜做阴极是粗铜精炼的反应原理,属于电解精炼铜, 故答案为:电解精炼铜; (2)电极材料分析A池为原电池做电源,所以B池、C池是电解池,原电池中活泼金属做负极,锌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Zn-2e - =Zn 2+ ,银做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溶液中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极反应为:2H + +2e - =H 2 ↑;B池是惰性电极滴加硝酸银溶液,电池反应为:4AgNO 3 +2H 2 O
故答案为:2H + +2e - =H 2 ↑;4AgNO 3 +2H 2 O
(3)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A、B、C三池中电解质溶液浓度基本不变的是C池,阳极铜失电子生成铜离子,阴极是溶液中铜离子得到电子生成铜, 故答案为:C池; (4)当电路上有0.2mol电子流过时,电极④的电极反应为Ag + +e - =Ag,电极上质量变化是增加银的质量=0.2mol×108g/mol=21.6g;电极⑥为电解池的阴极,电极反应为Cu 2+ +2e - =Cu,电极上质量变化是增加析出铜的质量=0.1mol×64g/mol=6.4g, 故答案为:21.6;6.4. |
⑶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用来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请你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
(1)水分以气体状抄态通过叶片表袭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实验过程中,装置中的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塑料袋的内壁上. (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甲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2-3小时,意思是让里面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然后用试管收集里面的气体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我们知道氧气有帮助燃烧的特性,因此证明此气体是氧气. (3)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前提条件是在光下,无光则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若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中试管收集的气体是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小水珠;蒸腾作用 (2)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3)塑料袋改用不透光的(或装置移到暗室中);二氧化碳 |
⑷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发酵装置用于果酒和果醋发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酵母菌细胞中产生酒精的场
(1)酵母菌进行无来氧呼吸产生酒精,自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其反应式是:C6H12O6→2C2H5OH+2CO2;
(2)果酒发酵时需要无氧环境,该装置弯管中的水可以阻止空气进入,创造了无氧环境,也可以将产生的CO2排出;
(3)用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嗜氧菌,进行果醋发酵时需要供氧,该装置在没有充气口及充气装置的情况下,将弯管中的水去除能够保证空气(氧气)进入,弯管也能防止空气中的杂菌进入而造成污染.
故答案为:(1)细胞质基质 C6H12O6
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