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时,将总重为G的钩码挂在杠杆A处,竖直向上匀速拉
(1)杠杆的机械效率:η=
W有 |
W总 |
Gh |
FS |
Gh |
FS |
② 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示装置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保持O点位置不变,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重为G的钩码缓慢
(1)有用功为W有=Gh1,总功W总=Fh2,则机械效率的表达式η=
W有用 |
W总 |
Gh1 |
Fh2 |
③ 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示装置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主要的实验步骤如下:
前面的两个空我觉得比较简单。我就重点说第三个空吧。
机械效率专是变大了。
理由是,悬挂点属从A点移到C点,杠杆做的有用功Gh1大小没有变化;但是克服杠杆的重力所做额外功变小了。原因是杠杆向上移动的距离小了。根据公式可知,用用功一定时,额外功越小,机械效率越高,所以答案是变大了。
④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杠杆的机械效率,每个钩码的质量为m,O为支点. (1)他将2只钩码悬挂在B点,
(1)匀速 2mgh 2 /Fh 1 (2)大于小于变大(3)最大(4)杠杆的自重
⑤ 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示装置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①用轻绳悬挂杠杆一端的O点作为支点,
(1)在步骤②中应该匀速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以保证拉力大小恒定.
(3)有用功是提升钩码所做的功,额外功主要是克服杠杆重力做的功,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主要是有用功和总功所占的比例;提升的钩码重一定,重物升高的距离一定,说明有用功一定,所以影响杠杆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杠杆自身的重力. (4)杠杆提升钩码时,对钩码做有用功,克服杠杆重做额外功,并且W有+W额=W总; 设杠杆重心升高的距离为h,则有:Gh1+G杠h=Fh2,而G不变,h1不变,G杠不变,钩码从A点到C点,钩码还升高相同的高度,杠杆上旋的角度减小,杠杆升高的距离h变小, 所以Gh1+G杠h变小,所以Fh2也变小;由η=
故答案为:(1)匀速竖直向上拉动;(2)
⑥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杠杆的机械效率,每个钩码的质量为m,O为支点.(1)他将2只钩码悬挂在B点,在A (1)探究杠杆的机械效率时,将2只钩码悬挂在点,在A点竖直向上匀速动弹簧测力计,则有用功为W有=Gh2=2mgh2,总功W总=F1h2,则机械效率的表达式η=
(2)钩码的悬挂点在B点时,由杠杠的平衡条件得F1?OA=G?OB;悬挂点移至C点时,由杠杠的平衡条件得F2?OA=G?OC;从图中可以看出,由OB到OC力臂变大,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有用功不变,但杠杆提升的高度减小,额外功减小,又因为总功等于额外功与有用功之和,因此此次弹簧测力计做的功将小于第一次做的功,并且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变大,即杠杆的机械效率变大. (3)因为第1与第2的有用功相等,并且第2的额外功小,因为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因此第1的机械效率小于第2的机械效率; 将3只钩码悬挂在C点时,物体升高的高度不变,物重增加,由W有=Gh2可得,有用功变大,但杠杆提升的高度与第2相同,额外功与第2相同,又因为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因此第3的机械效率大于第2的机械效率. 综上所述,第3的机械效率最大. (4)有用功是提升钩码所做的功,额外功主要是克服杠杆重力做的功,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主要是有用功和总功所占的比例;提升的钩码重一定说明有用功一定,所以影响杠杆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杠杆自身的重力. 故答案为:(1)匀速;
⑦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调节杠杆的平衡时,如果杠杆右侧高左侧低,应将两端
(1)调节 ⑧ 某实验小组利用图所示装置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①用轻绳悬挂杠杆一端的O点作为支点 (1)有用功为W有=Gh1,总功W总=Fh2,则机械效率的表达式η=
(2)有用功是提升钩码所做的功,额外功主要是克服杠杆重力做的功,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主要是有用功和总功所占的比例;提升的钩码重一定说明有用功一定,所以影响杠杆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杠杆自身的重力. (3)将三个相同的钩码悬挂在A点匀速提高相同高度时,根据W=Gh可知:W有用1<W有用2, ∵杠杆的自身重力不变, ∴根据W额=G杆h可知额外功不变, ∵η=
∴η2>η1. (4)钩码的悬挂点在A点时,由杠杠的平衡条件得G?OA=F?OB;悬挂点移至C点时,由杠杠的平衡条件得G?OC=F?OB,经对比发现,由OA到OC时力臂变大,所以拉力F也变大,因钩码匀速提高相同高度时则杠杆提升的高度减小,所以根据W额=Gh可知额外功减小,因此在有用功相同的条件下,杠杆的机械效率变大,即ηA<ηC. (5)由图可知杠杆的重心不在支点上,杠杆的重力对杠杆转动产生了影响,导致拉力F的大小比由杠杆平衡条件计算出来的数值偏大. 故答案为:(1)
⑨ (2013山西)小明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在杠杆两侧挂上不同个数的钩码,移动钩
“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是在杠杆内在水平位置容平衡且动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条件下得出的,此时的力臂正是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为得出普遍结论,应改变力的方向使力臂不等于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多做几次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故正确的实验操作应该是B、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 与小明用图示装置探究杠杆的机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斗测绘仪器测距离怎么用
浏览:730
家庭无土栽培装置设计
浏览:556
做机械防腐需要考什么证防腐
浏览:226
熔化实验的装置图
浏览:448
输电线路重合闸装置设计
浏览:81
超声波融合能用到什么行业
浏览:933
理发专用工具箱图片
浏览:587
轮缘润滑装置的作用有
浏览:562
广州市迈听音响设备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51
齿轮箱用什么轴承耐磨
浏览:376
ppr热熔阀门套什么定额
浏览:741
dts如何向内核注册设备
浏览:467
贷款购买设备支付的利息计入哪个
浏览:727
测甲醛仪器显示lo什么意思
浏览:572
什么机械玩游戏寿命长
浏览:162
山东农用设备多少钱一台
浏览:659
仪表盘机油灯不亮是什么原因
浏览:520
能够测声波频率的实验装置
浏览:158
苹果工具箱公众号
浏览:263
操控装置设计人机分析
浏览: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