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城的皇城设计布局是怎样的
作为皇城正门的承天门就坐落在这条中轴线的中段上。从中轴线上宫城与皇城的建筑布局,可以看出承天门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这一切的设计布局,以及由此构成的宏伟建筑和空间,烘托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承天门虽是皇城的正门,但它与紫禁城的建筑是融为一体的。为了增加紫禁城前肃穆、深透的庄严气氛,设计者将紫禁城与正阳门的距离拉长了1.5千米之遥,在其间兴建了大明门、承天门和端门等建筑,一方面给紫禁城增加了意境的序幕,更主要的是为了符合《礼记》所载的三朝五门之制。从高耸的正阳门进大明门后,开始步入帝王的统治中心,建筑物的节奏也随之有了变化。但见漫长、幽深的中心御路纵长伸远至森严、神秘的内宫,御路两旁通脊联檐的千步廊及两侧文东武西对称排列着的五府六部等中央官署,构成了一个错落有致的空间,使人目不斜视地直往天安门遥望。
金水桥前,宽阔的“T”字形广场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朱红城台的背景前,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与金水桥两岸的栏墙,远远望去仿佛缠绕着一片白云,承托着宏伟壮丽的皇城正门承天门。承天门往北侧端门之间仅140米,两旁工整一致的平排朝房,与天安门、端门两个高大建筑相比显得相形见绌;东有陶左门,西有阙右门,按照“左祖右社”的规制,在承天门东侧建有祭祀祖先的太庙建筑群,西侧有一组祭祀土地、五谷神的社稷坛建筑群。午门以内,骤然出现一个广阔的庭院,前面横亘着内金水河,它与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群体建筑,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宏伟的宫廷建筑群。由此可见,承天门是中轴线上的第一重门。而中轴线上这一有收敛、有放纵、有高昂、有低回的精美设计,体现了艺术上的抑扬顿挫的韵律,灵活地表现出起伏错落、平中出奇的建筑格局。
B. 元朝北京城是谁设计的
大都城由原籍河北邢台地区的刘秉忠负责规划设计,另外还请了一个名叫黑迭儿的阿拉伯人帮助他设计。当时任都水监的郭守敬也参加了建筑工作。
北京城最初设计者是穆斯林
也许有人会问:北京城不是刘伯温为了防止水患建造的“八臂哪吒城”吗?怎么说是按照巴格达的样式建造的呢?刘伯温建“八臂哪吒城”是民间传说,本不足信。再者刘伯温是明朝人,而北京在元朝就已经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都市了,刘伯温不可能是北京的创建者。
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首都是在元朝,元大都的设计者是也黑迭儿。也黑迭儿在北京建设史上的功绩,我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白寿彝先生等都作过详细的考证,并对也黑迭儿的功绩作出了高度评价。白寿彝先生说:“今北平庄严富丽之宫殿城郭之驰名于世界史者,也黑迭儿之功实多。明、清时对于北平宫城虽亦屡兴工程,但亦不过增损元时之旧而已。”
正史记载,也黑迭儿本是“大食人”,在元世祖手下掌管建筑工程,先为元世祖设计了琼花岛(今北海公园),后负责设计并监督元大都宫殿及城市建设。回教学者马明道认为也黑迭儿是一位“伊朗血统、阿拉伯(当时是在安巴斯王朝时代)国籍的回教信士”。“也黑迭儿”是伊朗语,“也黑”意为“独一”,“迭儿”意为“抓住者”,“也黑迭儿”即是“抓住独一主”的人。
历来在回教社会上都有传说,北京是由回教工程师仿照巴格达、哈里发的皇宫建造的,这种说法尚须考证。但北京城最初的设计者是回教徒,他在设计和建造北京城时,受到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影响是很自然的事。而当时巴格达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在设计建筑北京时适当借鉴巴格达的城市建筑也是很有可能的。希望大家以后在游览北京城时,能够想起这里的建设还有穆斯林的一份功劳。
C. 北京奥运火炬设计是怎样的
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人类文明随着纸的出现得以传播。源于汉代的漆红色在火炬上的运用使之明显区别于往届奥运会火炬设计,红银对比的色彩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匀分割,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
目录
火炬简介
外观创意
技术特点
工作流程
火炬组件
设计研发
设计团队
全新亮相
编辑本段火炬简介
奥林匹克火炬是经国际奥委会批准的、用于奥林匹克圣火燃烧的、可手持的火炬。奥林匹 火炬设计创意过程
克火炬是奥林匹克圣火的载体。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始,每届奥运会都诞生一支体现主办国家文化特色并符合高科技要求的火炬并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遗产。
编辑本段外观创意
北京奥运会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燃烧时间15分钟,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
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在工艺方面使用锥体曲面异型一次成型技术和铝材腐蚀、着色技术。火炬外形制作材料为可回收的环保材料。 北京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人类文明随着纸的出现得以传播。源于汉代的漆红色在火炬上的运用使之明显区别于往届奥运会火炬设计,红银对比的色彩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匀分割,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
编辑本段技术特点
北京奥运会火炬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情况下保持燃烧。在工艺上采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十分轻盈。下半部喷涂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舒适不易滑落。北京奥运会火炬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发的产物,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 北京奥运会火炬使用燃料为丙烷,这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碳和氢,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没有其他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编辑本段工作流程
航天芯,也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的燃烧系统,包括燃料供应系统(燃料瓶、稳压装置和回热装置)和燃烧器两大部分。工作时,利用开关工具顺时针打开燃料瓶上的常闭开关阀,瓶内的高压丙烷蒸汽经过稳压装置进行减压,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某一压力值附近,然后经过有五个通气孔的燃料分配器的侧孔进入回热铜管,在流经燃烧室和燃料瓶后重新进入燃料分配器,并从两路分别进入预燃室和主燃室进行燃烧。
编辑本段火炬组件
燃料瓶 燃料供应系统的主要构成部件是稳压装置和燃料瓶,都是采用国内先进工艺和技术自主研发的。燃料瓶采用无缝冷拉工艺,直径为32毫米,即用一整块板拉成现在的形状,因此非常耐压(达14兆帕),相当于可承受水下1400多米的压力。由于火炬燃烧有时间要求,一瓶燃料需要保证燃烧15分钟以上,而燃烧器除要保证火炬形态外,也有一定的流量要求,因此为了既能保证和火炬外壳的匹配,又能满足燃烧时间,燃料瓶只能做得又细又长。这从工艺上讲,难度大大增加。因为是整体成型,且燃料瓶壁的壁厚不到1毫米,在长细比达到7.5倍的情况下是很容易拉裂的。 燃料的选择 燃料用的是99%以上纯度的丙烷。历史上的奥运火炬用混合燃料的较多。采用丙烷燃料是为了能在火炬传递路线范围内,满足环境温度的要求。其次颜色也是一个考虑,丙烷燃烧后火焰是橙色,具有较好的可视性。 稳压装置 稳压装置也是特别研制的。从燃料瓶里出来的气体压力是不稳定的,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小。而火炬的燃烧需要一个稳定的流量,稳压装置的作用就是提供一定压力,一定流量的燃料供应,这和一般稳压装置的原理是一样的。气态的燃料以相对较高的压力进入稳压装置的进口,以高出环境压力一定范围的压力流出,保证燃烧所需的燃料压力和流量。稳压器的设计要求一般就是小巧轻便和多功能。现在的稳压装置共有四个功能:第一是将火炬开关设计到稳压装置上,这就少了一个零件;第二是减压;第三是稳压;第四就是在意外跌落的情况下,还能确保火炬继续燃烧,不会发生危险。 燃料瓶和稳压装置的连接 燃料瓶和稳压装置采用螺纹连接,燃料瓶口用外螺纹,稳压装置用内螺纹。这个虽不是独创,但在火炬上用得比较少。以前的一些火炬用的是现成的燃料瓶,多数是采用直接的顶压方式。这种没有螺纹的连接方式,如果气体压力过大,顶针会顶得很紧,用起来费劲;如果压力过小,由于使用时的振动,容易松脱,造成漏气;同时由于是非精确定位密封,在压紧的过程中或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密封不严而漏气,既不安全,也容易熄火。我们吸取了国外火炬的经验和教训,采用了螺纹接口。
回热管 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的火炬都采用了保温装置。因为对于气相燃烧而言,若没有有效的热量补充,燃料瓶的温度是下降的。燃料在低温状态下,蒸汽压会降低,有可能会影响火炬燃烧性能。最初的设计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刚研制时燃料瓶容积较大,因此它降温慢。现在燃料瓶小了,而燃烧时间要求提高,所以必须要加回热装置。要给它加热,就要有热源,于是很自然地想到利用火炬自身的火焰热量——燃料出来后不是直接进燃烧室,而是通过回热系统给燃料瓶进行加热,减缓温度降低的速度,满足燃烧时间。回热管还有个好处,就是热交换不可能把所有热量都交换掉,所以管内的气体温度也是升高的,有利于燃烧,这是个额外的好处。 燃烧器 双火焰是一个核心设计,并在国内第一次运用。燃料经过回热之后,分两路,一路进入预燃室,一路进入主燃室,基本上按1:2的比例进行分配。预燃室底部中心是喷嘴,其周围是进空气的孔。火炬外壳底部也有一定面积的进气通道。预燃室燃料往上喷时,会带动周围空气上升进入预燃室,这就是引射作用。 预燃室中燃料和空气混合后再燃烧,火焰像我们家里的煤气灶一样,掺混得比较好,燃烧充分,火焰温度比较高,形状短,是蓝色的,在强光下不易看见。而主燃室的燃料没有经过预混,燃料喷出后和空气混合,先扩散再燃烧,火焰温度稍低些,呈不透明的橙色。火焰高度高于25厘米。预燃室相当于一个稳定的火源,保证它始终不灭,即使外面的主燃室火焰熄灭,它会马上把主火焰点燃。 国外也有类似双火焰的设计,但不太一样,不是预混气的。像2006年都灵冬奥会,也是前后两个燃烧室,但两个都是扩散火焰。我们考虑用预混火焰,主要是它的温度比较高,复燃主火焰比较容易些。另一方面,主火焰在上,预燃火焰在下,受外界影响相对就小,保护火焰就容易些。 这个设计实际上是受了吸气式发动机的启发。因为有的发动机也有一个小的预燃室。应该说这种方案在火炬的使用中是第一次。主火焰从圆形管道上均匀的小孔中喷出,这也是特别之处。国外有很多是从一个小口喷出,或者虽是多个喷口,但尺寸较大。我们也做过这样方案的试验,一方面不太利于火焰的稳定,另一方面燃烧时烟较大。我们现在这个设计,火焰能从一个环的小孔中喷出,好处之一是喷出的燃料比较均匀,是圆形的火焰;另一个就是喷出来的燃料能与空气掺混的比较均匀,燃烧比较充分,烟就会小,有利于观赏性和环保。 在火炬研制中发现,风速对火炬工作的影响最大,在专用设备上进行了大量实验,做到大风小风条件下,都不熄火。我们很希望得到一支性能可靠、稳定的火炬。我们认为今后应在实际环境中,继续对火炬进行各项参数考核,并经严格的生产过程,保证研制质量。我们期待着北京奥运火炬将在同一个世界,传播同一个梦想。
编辑本段设计研发
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研究规划工作从2005年8月开始。结合北京奥运会举办理念,通过对往届奥运会火炬设计经验的分析,确定了火炬设计理念、设计要求和创作方式。根据火炬工业设计的特点,为使设计方案达到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经北京奥组委办公会批准,确定了火炬设计方案以艺术造型为主导,燃烧技术与工业设计同时征集、公开征集和定向委托创作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2005年12月6日,北京奥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出公开征集火炬设计的邀请。截至2 鸟巢上方的巨型火炬
006年2月28日,北京奥组委共收到海内外设计机构和设计师提交的应征参赛作品847件,其中有效应征作品388件。 经过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征集活动初评评审委员会对应征作品初评和复评,按照评审程序的规定,选出3件作品提交北京奥组委执委会审议。2006年6月至8月,根据选择最好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方案的原则,北京奥组委执委会审议确定由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创新设计中心设计的火炬外形祥云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艺术设计方案,由航天科工集团设计研发的火炬内部燃烧系统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技术方案,并确定由航天科工集团在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协助下完成火炬外形与燃烧系统结合的火炬样品制作工作,形成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的完整设计,并于2007年1月经国际奥委会批准。
编辑本段设计团队
祥云火炬由联想集团创新设计中心设计 火炬设计总指导:姚映佳 创作总负责人:李凤朗 创作指导:仇佳钰 创作工艺:负责人韩小勤 火炬主创设计:章骏。
编辑本段全新亮相
2011年1月18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又添一处新景观。完成“搬家”移建施工的北全新火炬(5张)京奥运主火炬塔正式在鸟巢东北侧的空地亮相,色调与奥运期间保持一致。据介绍,全新的奥运主火炬塔地面高31米 ,基座埋入地下7.8米。[1] 2008年曾在北京奥运会熊熊燃烧了16天的奥运主火炬16日正式结束了为期三个多月的“搬家工程”,亮相“鸟巢”东北角的空地,吸引了众多游人拍照留念。17日清晨,红色蒙皮、印有祥云图案的主火炬在寒风中与国家体育场内的冰雪世界相映成趣,红白交映,几位游客正围着拆除了脚手架的奥运火炬合影留念。 据工作人员介绍,全新的奥运主火炬塔地面部分高31米,埋入地下基座部分深7.8米。奥林匹克公园近期还将在奥运主火炬塔旁建造一面冠军墙,形成总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火炬广场”,面向游客开放。 长32米、重45吨的奥运主火炬塔2010年9月底拆离“鸟巢”,主体钢结构返厂维修后进行了再次翻新、加固和“瘦身”,新增加基座、蒙皮、燃烧器和外网。全部组装完的主火炬塔在造型和色调上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火炬点燃时一致。[2]
D. 明朝北京城布局有何特点
“宫城居中,四方层层拱卫,主座朝南,中轴突出,两翼均衡对称”.这是明北京城在规划布局上的最大特色.
朱棣在夺取皇位之后,便于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为北京,二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1406年)决定迁都,并于第二年即下诏开始营建宫殿、坛庙.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步完工,第二年正式迁都北京.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建成的,但比元大都更加雄伟壮丽.从整个城的平面布局来看,明北京城是一座呈“凸”字形结构的城,且外城包着内城的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从外城到紫禁城,城墙的外面绕以宽且深的护城河.这样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就成为全城的中心,处在层层拱卫之中.在城的四周再布以天、地、日、月坛,紫禁城俨然是“宇宙的中心”了.
北京城的建筑,又是以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为依据进行布设的.外城南边正中的永定门,是这条中轴线的起点,皇城后门——地安门以北的钟鼓楼,则是这条中轴线的终点.全城最宏大的建筑和场景都安排在了这条中轴线为基础,在其两侧作有机的布置和组合,其周围再部署以低矮,青灰色的四合院.整个城的规划布局形成了一个完整和谐,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金碧辉煌的宫殿,在数以千计,布置有序,掩映在绿阴底下的四合院的衬托下,更显得宏伟壮丽了.
已故的建筑大师、原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北京城正是在全盘的处理上,完整地表现出伟大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都市计划方面的智慧与气魄.”
一位曾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到北京的葡萄牙作家平托, 在他所写的“游记”中这样写道:北京是个“富足、文明、宏伟”的“世界大都会”、“城高墙厚”、“楼阁相直”,城中商店林立,百货充塞于市,“行走于街市之中,如入幻境”.
明朝人对北京城的设计建造是双龙布局形状
图有关专家对北京景山地区的遥感航摄照片进行了研究,发现这里的古代建筑群的整体设计形状貌似一组拟人化的建筑.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们利用遥感技术所拍摄的全北京城鸟瞰照片,翻阅了大量有关史料,相互印证.他们惊奇地发现,明朝人对北京城的设计建造是双龙布局形状.一条水龙和一条陆龙衡山环水,蔚为奇观.
(一)紫禁城 紫禁城(今故宫)是京城的核心.明初攻克大都后,将原来的元皇宫、除隆福宫改为朱棣的燕王府外,其余大部分宫殿为了"灭王气"全部拆毁了.因此迁都北京,就需重新建造紫禁城皇宫.紫禁城于永乐十八年完工,周约六里余,南北960米,东西760米.城外护城河(称筒子河)宽52米.城四门:南午门,北玄武门、东东华门、西西华门.四角有壮丽的角楼. (二)皇城 包围紫禁城、西苑(三海)、景山之城曰皇城.长约十八里,有七门.最南大明门,大明门内为正门,即承天门(清改天安门),门前为广场,广场东北为长安左门(俗称东三座门),西北为长安右门(俗称西三座门),皇城东门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 (三)内城 公元1368年徐达攻克大都后,便着手改建城池.当时元顺帝退走蒙古高原,为防其南侵,遂将大都城北部比较空旷荒落的地方放弃,北垣南缩5里,另筑新城.永乐十八年(1420)命营缮司郎中蔡信为工部右侍郎,加修筑东、西、南三面城垣.东、西垣在元旧土城基础上包砖砌成.南垣已于永乐十七年(1419)向南推展了二里,亦用砖包砌.城周长四十里,共九门,即明京城,后称内城. (四)外城 蒙古骑兵多次南侵,时常迫近京城.如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兵就曾到南郊.世宗朱厚为加强城防,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于嘉靖三十二年增筑外城.原计划筑城一百二十里,四面包围内城,但因财力不足,只修包了南郊,成了"凸"字形,全长二十八里,有七门.嘉靖四十二年又增修各门瓮城,至此时完成了北京城的规模.外城的建成,形成了一条自正阳门通往永定门的笔直的大道,也是全城中轴线的南端.中轴线全长近8公里,南起永定门,穿正阳门、紫禁城的正中心和景山中峰,最后止于鼓楼和钟楼. (五)城门 明京城城门"内九外七",明初内城各门之名皆沿用大都旧名.正统四年(1439),修建北京内城九门城楼竣工,这年改丽正为正阳,文明为崇文,顺承为宣武、齐化为朝阳,平则为阜成.内城九门是:正阳、崇文、朝阳、东直、安定、德胜、西直、阜成、宣武.外城的七门是: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1古都城门十二景"正阳石马"、"崇文铁龟"、"朝阳谷穗"、"阜成梅花"、"东直铁塔"、"西直折柳"、"安定真武"、"德胜石碣"、"西便白羊"、"彰仪金人"、"右安花畦"、"宣武水平".2进城车辆之规定正阳门为京城正门,走皇辇宫车.崇文门设鱼、酒纳税之所,故走酒车.朝阳门为南米漕运入京之门.东直门为木材入京之门.安定门走粪车.德胜门为出兵之门.西直门走水车,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阜成门为西山煤炭入城之门.宣武门清代走囚车.3入门税当时规定,凡是男子负重、骑牲口、推车一律上税,每年有10万两之多.1930年底取消入门税之后,发展成站岗人员向进城人任意索取.在解放后彻底取消入门税或变相的入门税. (六)其他建筑 明代京城是按"左祖右社"的封建传统规制而建的,在皇城左建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用以祭祀皇帝的祖先,右建社稷坛(今中山公园)用以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在内城南郊建天坛,以祭天,北郊建方泽坛(地坛),以祭地,东郊建朝日坛(日坛),以祭太阳,西郊建夕月坛(月坛),以祭月亮.此外,在今天桥南还建有先农坛,太岁坛等.明朝各皇帝为死后也能居于超人的地位,生前就在昌平县的十三陵大兴土木,为自己修筑了规模浩大的陵寝.拱卫着北京的万里长城,是明朝北京的主要防御建筑,从徐达攻下大都后,为防备元皇室卷土重来,就开始重新加固、修筑居庸关等处长城,城墙不但加高加宽,而且一律用砖包砌,使得居庸关、八达岭等处长城格外雄伟险绝.
E. 明朝北京城是如何修建的有什么特点
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如下
一、总体特点:有内外城之分(如下图)
二、内皇城内门多:明朝增加和修建了好多不同性质的门(如下图)
三、整齐,对称
城内外总体平面整齐划一,自南向北延伸的中轴线把全城一分为二,左右布局对称,体现了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
四、立体感强,主要体现在城的防御设计上
城防建筑的设计上,北京城池也吸取了北宋《武经总要》和南宋时期已经发展健全的城池建造经验,以砖石城墙为基础,箭楼、角楼、瓮城、敌台、闸楼、城壕等为依托,组成了平面和立体的综合防御体系,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史上防备最完善的都城之一,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工程技术的极高水平
F. 北京城的构造原则是什么
一、元时期形成宫城为中心,城市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原则。
二、明清时期北京布局特点。
1)城市布局的双重性
上层建筑部分,包括城制、宫殿、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按照传统宗法礼制思想进行布局;
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会馆、园林等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有较大的灵活性。
2)强调中轴线的手法
以宫城为中心,按中轴线对称的原则进行设计,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 市,左祖右社”两侧有华表、桥梁、广场,使中轴线长但并不单调,还加强了宫殿庄严的形象,显示了帝王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威严。
3)街道
街道和坊都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由于皇城位于城市中央,阻碍了东西之间的直接联系,所以城内的主要道路以平行于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条大街为主,其它的街都与这两条干道联系在一起。
居民区分为37坊,开放式的布局,多为四合院并联
三、现代北京布局特点。
城市格局基本延续明清以来的风格和原则。新中国建国以来的规划如下表所示。
G. 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城市布局是如何设计规划的
明清的首都北京城,其布局特点是严格按照古代奴隶社会王城制度——“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格局来规划与建设的。以皇城为主,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占据城市中心部分。从大清门起经紫禁城直达地安门,这一轴线完全为帝王宫廷建筑所占有。于紫禁城前左侧建太庙,右侧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南)、地(北)、日(东)、月(西)四坛。因为皇城居中,实际上将整个城市划分为东西两部分,给城市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整个城市布局的设计思想上充分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儒家思想。
H. 紫禁城特别的宏伟,到底是由谁设计出来的它与其他建筑物有何区别呢
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之一,关于故宫文献记载和实物珍宝都是非常丰富的,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关于建筑的设计师的详细数据是少之又少,紫禁城的设计者是谁终究还是成为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底。然而根据考古研究者的一种说法是,故宫的设计者是一比特名叫蒯祥的著名设计师(生于洪武31年,死于成华17年),然而蒯祥是否真的是紫禁城的设计者,他到底有什么过硬的本事让朱棣委任他来设计紫禁城也有很多让人怀疑的。
虽然最后都是默默无闻,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但是对于炎黄子孙来说,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值得后人去学习和挖掘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