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薄层色谱法工作原理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吸附薄层色谱分离法,它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使在流动相(溶剂)流过固定相(吸附剂)的过程中,连续的产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从而达到各成分的互相分离的目的。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
(1)薄层色谱有机实验报告的装置图扩展阅读:
一、薄层色谱的特点:
灵敏度及分辨率高、分离快速、操作方便、同时分离多个样品、样品预处理简单、设备简单。
由于这些特点,薄层色谱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由于通常用薄层色谱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薄层扫描仪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对它进行略详的介绍。
薄层扫描仪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基本是相同的,每台仪器都包括光源、分光器、检测器、数据处理及信号输出几个部分。
二、优点
它保持了操作方便、设备简单、显色容易等特点,同时展开速率快,一般仅需15~20分钟;混合物易分离,分辨力一般比以往的纸层析高10~100倍。
它既适用于只有0.01μg的样品分离,又能分离大于500mg的样品作制备用,而且还可以使用如浓硫酸、浓盐酸之类的腐蚀性显色剂。薄层层析的缺点是对生物高分子的分离效果不甚理想。
『贰』 色谱分离技术中,薄层色谱的基本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薄层色谱操作注意事项
影响薄层色谱分析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样品处理方法、薄层板制备技巧、点样方法、展开剂的遴选、温湿度的掌控等等很多方面,在这里对其操作要点作一下简单介绍:
1铺制薄层板:铺板用的匀浆不宜过稠或过稀:过稠,板容易出现拖动或停顿造成的层纹;过稀,水蒸发后,板表面较粗糙。匀浆配比一般是硅胶G:水=1:2~3,硅胶G: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1:2。研磨匀浆的时间,根据经验来定,与空气湿度有关,一般通过拿起研棒时匀浆下滴的情况来判断,越稠越难下滴。匀浆的稀稠除影响板的平滑外,也影响板涂层的厚度,进一步影响上样量。涂层薄,点样易过载;涂层厚,显色不那么明显。通常,板的质量对薄层鉴别的影响不是很大,影响最大的是展开剂的配制和展开系统的饱和。
2点样:尽量用小的点样管。如果有足够的耐性,最好只用1微升的点样管。这样,点的斑点较小,展开的色谱图分离度好,颜色分明。样品溶液的含水量越小越好,样品溶液含水量大,点样斑点扩散大。样品溶液的溶剂一般是无水乙醇、甲醇、氯仿、乙酸乙酯。点好样的薄层板用电吹风的热风吹干或放入干燥器里晾干。
薄层色谱用于定量时,点样是最主要的误差来源。
供试液的溶剂均有不同程度的洗脱力,所以在点样的同时,样品在原点就可是成环形展开,原点直径的扩散促进了这种展开,Kaiser称之为“上样环形色谱效应”。如果样品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大,原点将变成空心环。这种效应对随后的先行展开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供试液的溶剂在原点的残留,也会改变展开的选择性,特别是供试液的溶剂与展开剂的极性相差较大时更明显。再者,亲水性溶剂残留在原点吸收大气中的水分(特别在高湿度环境)对色谱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因此点样时的同步干燥或继后干燥以除去原点残存的溶剂是需要的。但应尽可能避免高温加热,如用吹风筒加热,样品变为固态后,部分或全部强烈的吸附在吸附剂的颗粒上,而促进了硅胶的有催化作用的活性表面故态化学反应,导致样品的变性(尤其热不稳定物质),至少移动相在展开时对这部分样品的溶解速度比移动速度慢得多而形成拖尾(斑点拖尾的原因之一)。
『叁』 薄层色谱法分离菠菜叶色素的原理是什么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吸附薄层色谱分离法,它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使在移动相(溶剂)流过固定相(吸附剂)的过程中,连续的产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从而达到各成分的互相分离的目的。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由于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剂对它们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斑点。如作为标准的化合物在层析薄板上一起展开,则可以根据这些已知化合物的Rf值(后面介绍Rf值)对各斑点的组分进行鉴定,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采用某些方法加以定量。
『肆』 薄层色谱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1000以上
文字要求的有点多,所以只能粘贴自己博客里面的一部分了,其实在有机合成中薄层色谱就是眼睛,新物质的产生确定,原料消耗确定,反应的随时检查,辅助柱色谱等等
薄层层析(TLC)知识
薄层层析是将吸附剂或者支持剂(有时加入固化剂)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上,形成薄层。把欲分离的样品点在薄层上,然后用适宜的溶剂展开,使混合物得以分离的方法。
薄层层析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层析方法。它不仅可以用于纯物质的鉴定,也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及含量的测定。还可以通过薄层层析来摸索和确定柱层析时的洗脱条件。
被分离成分:分析任务所要完成分离的样品中的有效成分。
被分离成分的极性决定于其母核结构类型及官能团极性。如果吸附剂活性和展开剂活性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被分离成分的极性越大,吸附剂对其作用越强,展开距离越短;被分离成分极性越弱,吸附剂对其作用越大,展开距离越大。
展开剂:薄层层析中用来将样品展开的溶剂。
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③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④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常见的展开剂有以下几种,对应极性顺序:石油迷<己烷<苯<乙醚<THF<乙酸乙酯<丙酮<乙醇
实验室常用的展开剂是两种极性不同的试剂的配比,具体参看下表:
极性
小
大
极性
配比
PE:EA
DCM:MeOH
EA:MeOH
10:1
5:1
3:1
2:1
1:1
20:1
15:1
10:1
10:1
PE:石油醚 DCM:二氯甲烷 EA:乙酸乙酯 MeOH:甲醇
薄层层析的操作步骤:
1、 点样
样品的溶解:将样品溶于与展开剂极性相近、挥发性高的有机溶剂。
点样的要求:用毛细管(0.5mm以下)进行点样,在距离底边1-1.5cm处;点样量适当,直径小于2-3mm,间隔反复点样;多个样点时,间隔为2cm且处于同一条直线上。
经验做法:可先在PC或TLC点上不同量的样品,并展开、显色后观察分离情况,以此确定最佳样品用量。
2、 展开
3、 显色
基本步骤是:一看、二照、三碘、四显
4、 比移值
Rf=斑距/溶剂距
拖尾的处理
薄层色谱是样品与硅胶之间的吸附/解吸附的过程,当样品与硅胶吸附能力过强,就会造成拖尾。这时需更强的溶剂系统来解吸附:
羧酸类化合物——醋酸、甲酸
碱性物质——加碱(三乙胺、二乙胺、氨水)
多羟基的化合物——加几滴水
过载时,也会造成拖尾比较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可点一系列的梯度来判断是否过载。
展开剂经验选择:
1、实际应用中发现加一点苯系列溶剂有利于防拖尾。
2、尽量少用分散斑点的溶剂,比如丙酮之类;而氯仿做展开溶剂系统之一是很好的,它对斑点一般比较集中,现象明显
3、拖尾严重的情况下,还有一种可能是展开剂的选择性太差。
4、无羧基,无多羟基,无氨基的,先用EA/PE=3:7,再调整
羧基:EA先试一下,拖尾,加甲酸,还拖,加甲醇,还拖,甲醇加甲酸此法对某些含氮化合物的盐酸盐也有效
氨基:拖得厉害,丙酮加氨水,或甲醇加氨水
『伍』 柱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的最后问题与讨论怎么写
在实验中复遇到什么问题,如制何解决的?以及对实验的一些思考
比如做薄层色谱时会想 为什么要预饱和?出现峰拖尾严重该如何处理? 不同极性的样品对应的展开剂选择?
柱色谱法:柱子装好的重要性? 注意随时补充洗脱剂,防止走干。
『陆』 薄层色谱分析实验
不是长期处于接触状态不会有特别影响的,苏丹Ⅲ苯溶液是比较常用的实验室试剂,一般实验室都有通风设备,不必担心,如果觉得对皮肤啊什么不好的话,通风橱内带手套操作!
『柒』 有机实验,薄层色谱和纸色谱实验中,在混合物薄层色谱中,如何判定各组分在薄层上的位置
是的,薄层色谱又叫TLC,操作的方法是:在点样板中放入原料(如果原料是固体回需要用合适答的溶剂溶解),在反应过程中,先用毛细管取原料,在薄板下方2毫米以上处点一下(点的水平位置视要点的式样个数决定,平均分配),再取反应液同样点在薄板上(上述的是同一块板),每个点代表什么式样要记好,然后放入爬板的容器里(容器中应在底部垫一层棉花,再倒入洗脱剂,洗脱剂的配制方法是石油醚:乙酸乙酯=7:1,倒入洗脱剂的量以刚好与底部的棉花平齐为好,薄板放入爬板容器时应直立,点样的位置朝下,大约几分钟后当液体上升到薄板的3/4或2/3时,拿出薄板,在紫外灯下可看到每个点样位置都有“东西”向上“爬”,如果反应液的位置的“东西”向上“爬”的和原料的一样高,则说明反应液中原料是剩余的,没有完全反应,重复此抄作,直至反应液的位置的“东西”不与原料一样高时,反应则终止。取样的时间视具体实验而定,一般为15分钟至一个小时不等。
很不错哦,你可以试下
gh邾选jυ觫ujυ觫lz摩h邾选e丁i衰〓64868533772011-9-15 17:21:45
『捌』 薄层色谱实验步骤
薄层色谱实验步骤如下:
1、将1份固定相和3份水在研钵中向一方向研磨混合,去除表面的泡后,倒入涂布器中,在玻璃板上平稳地移动涂布器进行涂布(厚度为0.2至0.3毫米)。
2、取下涂好薄层的玻璃板,置水平台上于室温下晾干,后在110摄氏度烘30分钟。即置有干燥剂的干燥箱中备用。使用前检查其均匀度(可通过透射光和反射光检视)。
3、用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2.0厘米,点样直径为2到4毫米,点间距离约为1.5到2.0毫米,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以不影响检出为宜。点样时必须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
4、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展开室的展开剂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距薄层板底边0.5到1.0厘米(切勿将样点浸入展开剂中),密封室盖,等展开至规定距离(一般为10到15厘米)。
5、取出薄层板,晾干,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检测,如需用薄层扫描仪对色谱斑点作扫描检出,或直接在薄层上对色谱斑点作扫描定量,则可用薄层扫描法。
『玖』 什么叫薄层色谱法原理是什么!!急!!
一、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吸附薄层色谱分离法,它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使在流动相(溶剂)流过固定相(吸附剂)的过程中,连续的产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从而达到各成分的互相分离的目的。
二、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
由于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剂对它们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斑点。如作为标准的化合物在层析薄板上一起展开,则可以根据这些已知化合物的Rf值(后面介绍Rf值)对各斑点的组分进行鉴定,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采用某些方法加以定量。
(9)薄层色谱有机实验报告的装置图扩展阅读:
薄层色谱法(TLC)薄层色谱具有选用范围广,重现性好等优点,常用于中药各种成分的鉴别。
用固定波长对薄层展开的各斑点作薄层扫描图谱比目测的层析图谱更为客观准确,因而具有更好的指纹鉴别意义。但由于受薄层板的质量和开放式层析系统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易引起一定的实验误差。
薄层色谱法与纸层析和纸层析比较TLC快速、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显色方法多样、图像易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