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某同学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实验步骤如下
因为 Vo*T + 1/2 a T*T = S 两边抄除以袭时间T 有S/T=Vo + 1/2 a*T 图像表现为直线 斜率为 1/2a 所以2倍为加速度 Vo为初速度 a 为加速度 T为运动时间 S/T 即为图的纵坐标 T 为横坐标
『贰』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
(1)公式V=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由公式v=
(4)由图知:AB段的距离是s 1 =4.0dm=40cm,所用时间为t 1 =2s, 所以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v 1 =
BC段的距离是s 2 =5.0dm=50cm,所用时间为s 2 =1s, 所以BC段的平均速度为v 2 =
整个过程中,s=9.0dm=90cm,t=3s, 所以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
故答案为:(1)v=
|
『叁』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有哪些
一、回忆并思考
1.打点计时器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
2.纸带能提供哪些信息?
3.通过测量、计算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二、实验目的
1.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的方法。
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三、注意事项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实验时要注意保护小车及滑轮,要避免它们被碰坏或跌坏。
4.小车另一端所挂的钩码个数要适当,避免加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打的点太少;或加速度太小使各段位移无法区别,从而使误差增大。
『肆』 图示是某同学用来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外力关系”的实验装置.将光电门固定在轨道上的某点 B ,用一个钩
(1)![]() (2)BE |
『伍』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
(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即:v=
s |
t |
s |
t |
s1 |
2 |
120cm |
2 |
s |
t |
0.6m |
2s |
s |
t |
『陆』 如图甲所示,是研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周期为T①实验中,必要的措施是___
①该实验目的是研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只要小车做匀加速运动即可,对于专初速属度、小车质量与钩码质量关系、是否平衡摩擦力没有要求,为保证小车做直线运动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故BCD错误,A正确. 『柒』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
(1)公式v= 『捌』 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其中斜面倾角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纸带
『玖』 探究小车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1)若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应保
(1)若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应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 『拾』 如图是某同学用来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外力关系”的实验装置,轨道上的B点固定一光电门,将连接小车的细
(1)小车运动到B时的速度为:v=
②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mm,需要进行故读到下一位,因此读出s6=6.00cm;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F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为:
vF=s6?s4 2T
③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有:v2?v
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s t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计时晚,即所计的时间偏小,用公式v=
算出的速度偏大.s t
(4)由图可知,SAC=10cm,SBC=5cm,tAC=3s,tBC=1s.
AC段的速度VAC=
=SAC tAC
=3.33cm/s,BC段的平均速度VBC=10cm 3s
=SBC tBC
=5cm/s;故VAC<VBC.5cm 1s
故答案为:(1)v=
;(2)小;(3)大;(3)小于.
s t
(2)当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即计数点间距相等,知摩擦力和小车重力沿木板向下的分力平衡;
(3)A、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故A正确,B错误.
C、实验时,将接好纸带的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故D正确,C错误.
故选:AD.
(3)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是50Hz,则打点周期为0.02s,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则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0.1s.
打点计时器打下计数点1的瞬时速度:v1=
=s1+s2 2T
m/s=0.74m/s.(7.05+7.68)×10?2 0.2
根据△x=aT2,运用逐差法得:
a=
=(s4+s5+s6)?(s1+s2+s3) 9T2
=0.64m/s2.[(8.95+9.61+10.26)?(7.05+7.68+8.33)] 9×0.01
故答案为:(1)小车质量;(2)相等;(3)AD;(4)0.1,0.74,0.64.
d △t
根据运动学公式:v2?v02=2ax得:
v2=2aL
a=d2 2L(△t)2
(2)A、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外力关系”时,只要保持小车质量不变即可,没有必要测量其质量,故A错误;
B、实验中需要求出外力和加速度的大小,因此每次改变钩码,需要测量其质量(或重力),故B正确;
C、要使钩码的重力大小等于小车外力,要求小车的质量要远大于钩码质量,因此钩码质量要小一些,故C正确;
D、每次测量不一定要求小车从同一位置释放,只要测出其加速距离以及小车上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为△t,即可求出加速度的大小,故D错误;
E、根据实验原理可知,实验时要平衡摩擦力,所以轨道不光滑时,要适当垫高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以平衡摩擦力,故E错误.
故选:BC.
(3)此题测量的速度实际上是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加速度一定,小车进入的速度是一定的,而挡板越宽,V末自然就越大,中间速度会随之变大,由a=
可知,v偏大,则所求加速度偏大.v2 2l
故答案为:(1)
,(2)BC,(3)偏大.
d2 2L(△t)2 与有关小车的小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