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方案如下:①让一辆小车从斜面上某位置由静止
(1)实验中通过木块被推动的距离来比较小车动能的大小;
(2)甲、乙两图,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到的同一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要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应使小车的速度相同,质量不同,所以应选择甲、乙进行比较;
(3)甲、丙两图,小车的质量相同,从不同位置撞击木块,由于阻力作用,则撞击木块时的速度会不同,要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应使小车的质量相同,速度不同,所以应选择甲、丙进行比较.
故答案为:(1)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小车;(2)甲、乙;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3)甲、丙;小车从不同位置撞击木块,速度不同.
⑵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实验时,先适当垫高木板,然后由静止释放小车,小车在橡皮条弹力的作用下被弹出,沿木
(1)小车下滑时受到重力、细线的拉力、支持力和摩擦力,要使拉力等于合力,则应该用重力的下滑分量来平衡摩擦力,故可以将长木板的一段垫高;
(2)纸带在橡皮条的作用下做加速运动,橡皮条做功完毕,则速度达到最大,此后做匀速运动;
故答案为:(1)平衡摩擦力;(2)后面均匀部分.
⑶ 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为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实验前必须平衡摩擦力.(1)某同学平衡
(1)小车由静止下滑,说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大于摩擦力,因此平衡过度,所以内该同学的容操作错误,
正确的操作应该为给小车一个初速度,小车能够带动纸带匀速下滑.
(2)如果这位同学先如(1)中的操作,导致平衡摩擦力过度,因此当小车上还没有挂砂和砂桶时,小车应该就已经有加速度了,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根据△x=aT2,运用逐差法得,a=
(s3+s4)?(s1+s2) |
4T2 |
5 |
f |
[(s3+s4)?(s1+s2)]f2 |
100 |
(2.41+3.03?1.21?1.83)×10?2×502 |
100 |
[(s3+s4)?(s1+s2)]f2 |
100 |
⑷ 如图所示,是“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1)把小车放在______(选填“光滑”或“粗糙”)的水平
(1)实验桌面越光滑越好,小车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小,摩擦力对实验影响小,因此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
(2)砝码个数相等,表示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根据图示的情况,还可以确定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小车将处于静止状态.
(3)所挂钩码个数相等,说明拉力相等,转动后,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此时的小车受到的不再是平衡力,所以小车将转动,直到拉线在一条直线上再静止.
(4)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故答案为:(1)光滑;(2)相等;(3)不在一条直线;转动;在一条直线上;(4)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⑸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定理》.放在长木板上的小车由静止开始在几条橡皮筋的作用下沿木板运
A、实验中橡橡皮筋对小车所做功认为是合外力做功,因此需要平衡摩擦力,故长木板要适当倾斜,以平衡小车运动中受到的阻力,故A错误;
B、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是一根橡皮筋做功的倍数,则不同规格的橡皮筋不可用,故B错误;
C、实验中改变拉力做功时,为了能定量,所以用不同条数的橡皮筋且拉到相同的长度,这样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才有倍数关系,故C正确;
D、需要测量出加速的末速度,即最大速度,也就是匀速运动的速度,所以应选用纸带上打点最均匀的部分进行计算,故C错误,D正确.
故选:CD.
⑹ 如图是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如下:(1)先让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______的两个力的
(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要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需先让木块受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作用;
(2)钩码的个数相等,表示木块受到的拉力相等,根据图示的情况,还可以确定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所以木块将处于静止状态.
(3)把木块旋转使两边的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放开手后,观察到木块不会静止,而是转动到原来的位置.
(4)两个力要彼此平衡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并且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故答案为:(1)相反;(2)相等;(3)一条直线上;转动到原来的位置;(4)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并且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⑺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是
(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位置专由静止开始滑下,是属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速度;
(2)观察图中三次实验,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这说明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对比三幅图,不难看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的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出: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故答案为:(1)速度;(2)粗糙程度;(3)小;远;(4)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
⑻ 让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什么
(1)当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时,小车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G,方向竖直向下;还受到斜面施加的支持力F,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向上;以及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过小车重心分别沿竖直向下、垂直于斜面向上以及沿斜面向上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分别用G、F和f表示;如图所示: (2)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 (2)图中标记③的距离最远,说明其表面是最光滑的,故应该是木板表面停下的位置; (3)分析可知: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推理可知:运动小车如果不受阻力作用,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做匀速直线运动,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 故答案为:(1)见上图;(2)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3)木板;(3)慢;做匀速直线运动.
⑼ 如图是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在粗糙程度不同
(1)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运动的小车与所受外力 的关系.
(2)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远.
(3)通过木块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运动的远近,
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分别填:外力;远;匀速直线.
⑽ 用如图1(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为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实验前必须进行平衡摩擦力.(1)
(1)小车由静止下滑,说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大于摩擦力,因此平衡过度回,所以该同学的操作答不正确,正确的操作应该为逐渐调节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给小车一个初速度,小车能够带动纸带匀速下滑.
(2)如果这位同学先如(1)中的操作,导致平衡摩擦力过度,因此当小车上还没有挂砂和砂桶时,小车应该就已经有加速度了,故图象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由题意可知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4T,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有:
s3?s1=2a1△T2
s4?s2=2a2△T2
则a=
=a1+a2 2
,[(s3+s4)?(s1+s2)] 64T2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得:
vB=
=xAC 2△T
=0.19m/s0.0183+0.0121 2×0.08
故答案为:(1)该同学的操作不正确.
应该这样操作:逐渐调节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直到给小车一定的初速度,小车能沿木板作匀速直线运动;
(2)C;
(3)
;0.19m/s.
[(s3+s4)?(s1+s2)] 64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