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甲、乙两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硝酸与铁反应的产物. 文献记载:I.在浓硝酸和活泼金属反应
(1)常温时,铁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铁和浓硝酸进一步反应,即产生钝化现象,所以滴入浓硝酸加热前没有明显现象, 故答案为:常温时,铁遇浓硝酸形成致密氧化膜,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 (2)生成-3价氮的化合物是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电离生成铵根离子,检验铵根离子的方法是:取少量反应后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若试纸变蓝,则A中生成NH 4 + ,故答案为:取少量反应后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若试纸变蓝,则A中生成NH 4 + ; (3)取少量B中溶液,加热,棕色溶于变浅,有无色气体逸出,且该气体在空气中变为红棕色,应为可逆反应FeSO 4 +NO?Fe(NO)SO 4 (棕色)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导致Fe(NO)SO 4 (棕色)降低,所以溶液颜色变浅,故答案为:棕色溶液变浅(或绿),无色气体逸出,且在空气中变为红棕色;FeSO 4 +NO?Fe(NO)SO 4 (棕色)△H<0正反应放热,加热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能使硫酸亚铁溶液变成棕色,所以不能证明铁和浓硝酸反应过程中NO生成,为排除生成的NO干扰,把浓硝酸换成稀硝酸,稀硝酸和铜反应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没有二氧化氮生成,则A中气体是无色的,且B中溶液变为棕色,则说明生成的一氧化氮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棕色,从而说明A中无色气体是一氧化氮, 故答案为:浓硝酸换成稀硝酸;A中没有红棕色气体生成,B中溶液变为棕色; (5)亚铁离子的特征反应是:亚铁离子和铁氰化钾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铁离子的特征反应是:铁离子和无色的硫氰化钾溶液反应血红色溶液,故选cd. |
Ⅱ 甲、乙两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硝酸与铁反应的产物。 文献记载:Ⅰ.在浓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过
(1)常温时,铁遇来浓硝酸形成致密氧化膜源,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答“钝化”也可) (2)取少量反应后A中溶液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若试纸变蓝,则A中生成N  Fe(NO)SO 4 (棕色)ΔH<0,正反应放热,加热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浓硝酸换成稀硝酸A中没有红棕色气体生成,B中溶液变为棕色 (5)D
Ⅲ 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甲、乙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了实验探究.(1)甲同学:点燃红磷立即伸
(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故答案为:4P+5O2 点燃 | .
Ⅳ 甲、乙两同学欲验证乙醇的性质,现做如下实验:Ⅰ.甲同学做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并考查催化剂的催化机理,
Ⅰ.(1)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后,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MnO2
.
2H2O+O2↑,B是吸收氧气中的水蒸气;C是加热乙醇得到乙醇蒸气进入M, 故答案为:2H2O2
MnO2
.
2H2O+O2↑;干燥O2;使D中乙醇变为蒸气进入M中参加反应; (2)M处发生的反应是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 Cu
△ 2CH3CHO+2H2O, 故答案为:2CH3CH2OH+O2 Cu
△ 2CH3CHO+2H2O; (3)铜丝做催化剂,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和乙醇反应又生成铜,热部分的铜丝由于间歇性地鼓入空气而交替出现变黑,变红的现象;催化剂参加反应过程,催化作用需要一定的温度, 故答案为:受热部分的铜丝由于间歇性地鼓入氧气而交替出现变黑、变红的现象;参加;温度; Ⅱ.(1)测乙醇沸点实验时应考虑必须使乙醇充分汽化,乙醇的沸点(78.5℃),水浴温度应超过乙醇的沸点,使乙醇变为蒸汽,所以水浴的温度应保持在100℃, 故答案为:A; (2)测乙醇沸点时为什么不把整个试管浸在水里是因为若将整个试管浸在沸水里,所测的温度为沸水的温度,而不是乙醇蒸气的温度; 封闭系统受热后,将会发生过热、冲料、爆炸、着火(酒精可燃)等意外事故,盛乙醇试管的塞子上留有豁口是使试管内外大气相通,压强相等; 故答案为:因为若将整个试管浸在沸水里,所测的温度为沸水的温度,而不是乙醇蒸气的温度;盛乙醇试管的塞子上留有豁口是使试管内外大气相通,压强相等;
Ⅳ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甲、乙两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了实验探究.(1)甲同学:点燃红磷立即
(1)因为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故集气瓶中吸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 (2)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主要是根据物质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气体造成气压减小,减小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故生成物中不能有气体,用碳代替红磷,碳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不变,故不会进入水; 答案:(1) ;(2)碳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不变;
Ⅵ 甲乙两个同学共同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两位同学用砝码盘(连同砝码)的重力
①匀速直线运动,远小于②0.343 ③A
Ⅶ 甲乙两个同学共同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①两位同学用砝码盘(连同砝码)的重力
①“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为使绳子拉力为小车受到的合力,应先平衡摩擦力,方法是将长木板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砝码盘的情况下,小车能够自由地做匀速直线运动,另外为使绳子拉力等于砝码盘(连同砝码)的质量,必须满足满足砝码盘(连同砝码)的质量m远小于小车的质量M的条件. ②由匀变速运动的推论△x=aT2得,将计数点0到4分成0到2和2到4两部分,其中t=2×(5×0.02s)=0.2s,△x=(17.47-8.05)-8.05cm=1.37cm,代入上式解得a=0.343m/s2 ③乙同学通过给小车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的质量M,故小车的质量应为M+m,作图时应作出a- 图象,故选A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远小于,②0.343 ③A
Ⅷ 甲乙两名同学在实验室里做如下两个实验
前者发生化学反应,有碳酸钙难溶物生成,所以变浑浊; 后者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与温度成反比,升高饱和石灰水的温度,有氢氧化钙固体析出,所以变浑浊,属于物理变化.
Ⅸ 以下为甲、乙两同学为证明植物蒸腾作用而设计的试验装置,试分析:
个人认为,甲更抄合理,因为甲中的塑料薄膜隔绝土壤,防止土壤中的水分蒸发而影响实验结果,排除干扰,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设置对照组,而且实验对象太少,不能排除偶然性,干扰试验结论。 而乙,较明显是不合理的,暂且不说甲中的不足乙也有,而且,乙中的塑料透明袋上出现水珠,并不能明不能说明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的结果,有可能是植物中的水分蒸发,凝结成小水珠。 所以,要说合理,还是甲较为合理。
Ⅹ 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甲、乙两个同学同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了实验探究.(1)该实验中观察到
(1)红磷燃烧产生五氧化二磷,红磷燃烧产生发出黄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地白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大约占广口瓶容积的五分之一;故答案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地白烟,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约五分之一;磷+氧气 点燃 |
与有甲乙两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实验装置的安装
发布:2025-09-23 11:56:17
浏览:10
摩擦轴承怎么分
发布:2025-09-23 11:55:32
浏览:95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