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用水计时的资料
用水测量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
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
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
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
),
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
),流50毫升水需要(
),流300毫升水需要(
『贰』 求达人帮忙看看,这道题该怎么做,要有过程哦,谢谢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叁』 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速度往下流的
水钟是整个古代世界报时的标准方式,它于公元前6世纪传入中国。水钟曾在雅典等城市成为一道常见的景观,如今在这些城市中已发现公元前35年左右建造的“城钟”的遣迹。这种钟的运行由一块浮标控制,当水从底部的一个小出口慢慢流出时,浮标也一点点地下沉。浮标大概与一根圆杆相连接,圜杆在下沉时使指示柄随之移动。从水井台阶的磨损程度可以看出,人们每天都要给蓄水池倒满水。我国古代用的“铜壶滴漏”,是使水从高度不等的几个容器里依次滴下来,最后消费l最低的有浮标的容器里,根据浮标上的刻度也就是根据最低容器里的永位来读取时间。这样,无形的时间就转换成有形的尺寸了,光阴自然可以用寸来计量。那铜壹渍漏中的最低容器里的水位,是由高处的水一滴一滴流下来,经过长r—j一1llt帽■iI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所以铜壶滴漏的计时原理实质上就是水滴总数的自动累计。希腊也拥有较为精致的水钟,亚历山大的发明家克特西比乌斯于公元前270年左右制造的水钟即为一例。这台水钟的水流由多个活塞进行精确控制,能驱动从响铃和活动木偶到鸣禽等各种自动装置——这或许就是最早的布谷钟。雅典的“风之塔”是天文学家安德罗尼卡于公元前1世纪初所建,内部有一只复杂的水钟,时间在刻度盘上显示,围绕刻度盘转动的圆盘可显示恒星运行和一年中太阳在各星座中间运行的轨迹。水钟在希腊和罗马宫廷发挥了最为宝贵的作用,在那里,水钟被用来确保发言者讲话不超时;如果议程临时中断,譬如中途研究一下文件等,就要用蜡将出水管堵住,直到发言重新开始。在罗马举行运动会时,水钟被用来为赛跑计时。ll世纪,阿拉伯的工程师在西班牙的托莱多建造了一对大水钟,钟上有两个容器,月满时,水慢慢注入;月缺时,水慢慢排F。这对水钟华丽而精巧,可能是当时最精确的计时仪器了,历时百年而无须校正。精密的机械西欧人一直宣称,时钟制造业的第二次飞跃——机械钟的发明是由他们完成的。1321年,在法兰西鲁昂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内,大钟上的一台机械曾奏出圣诗的曲调,这台机械很可能是一只时钟。大约在同一时期,伟大的意大利诗人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明白无误地描述过一只引人注目的时钟。不过,在中国汉代,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水运浑天仪”,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个能自动报时的仪器,仪器两旁各站有一个木头做的小人,每过一刻钟,小人就敲一下仪器。这种能够自动报时的仪器比欧洲机械钟的发明至少要早600多年。“水运浑天仪”除了计时之外,更主要的功能是解释张衡的“浑天说”的天文理论。这台仪器的主体是一个大球,用一根铁轴贯穿球心,这根铁轴就相当于地球的自转轴,轴与球的两个交点则相当于地球的南北极。大球的最外圈圆周长约4.4米,镶上一道铜,相当于赤道。另外,大球表面还分别刻有黄道、南北极、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八星宿和E1月星辰等。仪器靠漏壶流水的力量推动齿轮,带动大球缓慢地旋转,一天转一圈。到了晚上,人们从仪器上可以看到星星的起落,和实际天象几乎完全吻合。19世纪初期,世界钟表制造技术更加完备,出现了专门制造钟表的店铺,当时的钟表制造业已经能够制造出各种报时钟、摆钟等。表上的指针也从原来的一针、二针发展到三针、四针,可以计El、时、分、秒。在故宫里,现在还存放着一座我国自己制造的大座钟。它高约6米,钟后有楼梯,供人上弦和拨针时使用。这座钟表的机件虽然又重又大,可是计时却十分精确。每逢整时刻打点的时候,声音非常洪亮。【■■】人奠聱—囊奠曲囊蠢1.太啊月亮和星星古代,人们仰望天空来判断时间。太阳显示日期,月亮显示月份。
『肆』 在一定的装置里,能保持以( )往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了( )用来计时。
匀速 漏沙栋
『伍』 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科学教育出版社 下册的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 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新 课 标第 一网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5、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6、(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7、(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8、(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9、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20、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2、(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陆』 跪求五年级科学活动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和第四单元答案,急!!答得好有加分!
一、填空题(共40分)
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太阳钟 )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
2、(日晷)是根据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制成的古老(计时器)。
3、古代的人们利用流水来计时,通常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类。
4、通过我的反复实验发现,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长)有关,
与( 摆幅)无关,与(摆重)无关。
5、(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6、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太阳)、(光影)来计量时间。
7、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天)。
8、古埃及人把天空划分为(36)个星座,利用星座来计算时间。
9、在太阳下,随着时间的变化,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10、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出(水钟)用来计时。
11、在滴漏实验中我们发现水位越高,滴漏的速度(越快)一些。
12、“泄水型”水钟的计时原理是:容器内的水面随着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13、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
14、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摆是由(摆绳)和(摆锤)两部分组成。
16、实验发现,机械摆钟的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17、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 短 )摆动越(快)。
18、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摆的快慢与木条的(长短)有关系,木条越(长)摆动得越慢。
19、垂体时钟是利用下垂物的(重力)来转动齿轮。
20、摆钟的主要部件是:(齿轮操纵器)、(齿轮)、(摆锤)和(垂体)。
二、判断题(共20分)
1、( × )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一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一小时。
2、( √ )虽然一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但我们在这一分钟里也可以做很多事情。
3、( √ )摆长越长摆的速度就越慢,摆长越短摆的速度就越快。
4、( √ )古埃及人把天空划分为36个星座,并利用星座来计算时间。
5、( √ )钟摆每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是相等的。
6、( × )摆锤的重量越大,每分钟摆动回来次数越多。
7、( √ )垂体时钟是利用下垂物的重力来转动齿轮的。
8、( × )时间流逝的速度是有快慢的。
9、( √ )日晷是古代人们利用光影来计时的一种工具。
10、( × )在我们做3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中,我们发现前10毫升水和最后10毫升水滴的速度一样快。
11、( × )时间流逝的速度是有快慢的。
12、( √ )机械摆钟中,摆锤与齿轮操纵器是联合工作的。
13、( √ )摆钟齿轮操纵器两端各有倒钩,可以控制齿轮转动。
14、( × )日晷是可以用于夜间计时又可以用于日间计时的古代计时器。
15、( × )同一个摆,摆锤的重量越大,每分钟来回摆动次数越多。
16、( × )摆绳长短完全相同的两个摆的摆动快慢不一定完全相同。
17、( × )不同的单摆在相同的计时内摆动的次数都是相同的。
18、( × )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小时。
19、( × )根据自身的感觉来估计时间是非常准确的。
20、( √ )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三、选择题(共20分)
1、你估计现在接近( ② )点钟。
① 8 ② 10 ③12
2、我们科学课一节课的时间是(②)。
① 30分钟 ② 40分钟 ③ 50分钟
3、可以用于夜间计时又可以照亮的古代计时器是( A )。
① 蜡烛 ② 日晷 ③ 滴漏
4、影响单摆摆动快慢因素是摆绳长短,(③ )证实了这一点。
① 傅科 ② 牛顿 ③ 伽利略
5、经过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滴漏的滴水速度是与(③)无关的。
① 滴漏中的水位② 漏水孔的大小 ③ 容器的颜色
6、日晷是测量( ② )的工具。
① 体积 ② 时间 ③ 长度
7、出现比较早的计时工具是( ③ )。
① 机械钟 ② 原子钟 ③ 日晷
8、一天中最短的影子是在( ② )。
① 早晨 ② 中午 ③ 傍晚
9、下面三种计时工具中,最早出现并被广泛应用的是( ③ )。
① 机械钟 ② 原子钟 ③ 日晷
10、 用流水来计时主要解决( ① )。
① 水流速度 ② 水流量 ③ 水质的处理
11、不同的单摆在相同的计时内摆动的次数都是( ② )的。
① 相同 ② 不同 ③ 先相同后不相同
12、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是( ② )。
① 摆锤的重量 ② 摆绳的长度 ③ 摆动的幅度
13、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 ③ )。
① 有时有关系,有时没有关系,要看具体情况 ② 有关系 ③ 没有关系
14、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是( ① )的。
① 有影响 ② 没有影响 ③ 不知道
15、摆的快慢与木条的长短有关系,木条越长摆动得( ① )。
① 越慢 ② 越快 ③ 先快后慢
16、古代人们制作的利用太阳来计量时间的仪器是( ① )。
① 日晷 ② 燃油钟 ③ 滴漏
17、影响单摆摆动快慢因素是摆绳长短,(③ )证实了这一点。
① 傅科 ② 牛顿 ③ 伽利略
18、我们一般可以通过观察树的( ② )来估计树龄。
① 粗细 ② 年轮 ③ 方向
19、当我们的手表或者时钟出现计时不准时,最好的校时方法是( ② )。
① 与同学对表 ② 听广播报时 ③ 自己估测
20、下面( ③ )图所示的摆在一分钟时间里摆的次数最多。
①
②
③
四、探究题(共20分)
1、制作一个水钟:
(1)我准备做一个受水型水钟
(2)材料及作用:饮料瓶:用来装水 水:用来计时 剪刀:剪开饮料瓶 锥子:用来钻孔。
(3)制作步骤:①把两个饮料瓶分别剪开,
②在瓶盖上钻一个孔,
③把饮料瓶组装起来标上刻度,并装上水。
④再用输液装置控制滴漏速度。
(4)设计简图:(见教材56页)
2、“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
(1)研究的问题: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与(摆绳长短)有关吗?
(2)我的假设: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
(3)材料及作用:铁架台:支撑作用 钩码:作摆锤 细绳:作摆绳
(4)不改变的条件是:摆锤重量 摆幅大小
(5)要改变的条件是:摆绳长短
(6)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①、把一根长20厘米的细绳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挂一个钩码,让摆自由摆动,测出摆在15秒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
②、接着把摆长增加原来的两倍、三倍,让摆自由摆动,测出摆在15秒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
③、作好实验记录
(7)实验设计与记录:
摆的
长度(厘米)
实 验 结 果(次/15秒)
最 后 结 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60
8
8
9
8
8
8
40
9
9
9
9
9
9
20
10
10
10
10
11
10
(8)研究结论:同一个摆,摆的快慢与摆的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9)设计简图:(见教材61页)
3、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30次得钟摆。
要准备的材料
铁架台 木条 金属圆片 棉线
相同条件
木条的长短 金属圆片的大小、重量
不同条件
金属圆片定位在( 10 )厘米处
金属圆片定位在( 20 )厘米处
金属圆片定位在( 30 )厘米处
第一次摆动的次数
32
29
28
第二次摆动的次数
34
31
26
第三次摆动的次数
33
30
27
比较与发现
通过比较,我发现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是有影响的。
『柒』 制作一个滴水装置用来记录时间,该装置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用水测量时间教材分析:这是时间的测量单元的第三课。从教材编排看,本单元体现了人类测量时间从粗略到精准的过程,本课和下一课《我的水钟》处在用太阳光影测量时间和用钟摆计时之间,是人类计时发展史的认识的重要环节。本课和下一课共同构成这一环节,本课认识水钟计时的原理,下一课利用这个原理创造(设计、制作)一个水钟。本课教材陈引言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古代的水钟”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观察认识古代的水钟,以看图的方式认识;第二个活动对古人用水钟计时的原因的推测,(同时有学生的经验也可能产生这样的问题“水钟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由此引出下一个环节。第二部分“滴漏实验”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反复滴漏一定量的水认识“在一定条件下滴漏一定量的水用的时间是相同的”;第二个活动推测并验证用同样的装置(和第一个活动一样)滴漏一定量的水(10ml、50ml)需要的时间,进一步认识第一个活动获得的认知;第三个活动推测推测、观察滴漏完全部300ml的水需要的时间。由第三个活动学生可以发现滴漏万的时间和我们的推测时间案有差异,并且,学生也会发现滴漏中的一些现象:水位高,滴得快;水位低,滴得慢。由此,可以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怎样控制滴漏的速度一样?这是教科书中54页“水钟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的答案,既可以作为遗留问题是学生思考、解答,以促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也可以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古代水钟研究古人解决的办法,以产生对古人智慧的崇敬之情,我们做后一种处理,因为学生有强烈的了解古人解决方法的愿望。教材中56页最后两段是基于第三个活动能够的一个拓展,目的在于进一步认识“在一定条件下滴漏一定量的水用的时间是相同的”,由于提供的材料不会产生水流的现象,所以可作为课外学生的一个兴趣探究,在课堂予以忽略。学生情况预计通过“太阳钟”的认识,学生已发现光影之所以能用来计时,是因为他们的运动时有规律的,学生已有初步的“有规律的运动的事物可以用来计时”的意识。并且,学生可能也会产生夜间计时方法的思考。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对水流和滴水有一定的认识,可能会有部分学生知道水位高低会影响水流的速度或滴水的速度;滴漏孔大速度快,孔小速度慢。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仔细观察的能力,根据现象作出一定解释或推测的能力,试验的能力等,学生也具备测量水量的基本技能;这些将有助于学生认识用水计时的原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能装300ml水的塑料瓶子(瓶盖打孔:学生打孔可能存在孔过大的现象;统一打孔也可保持孔大小一致)、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秒表,毛巾一块。铁架台用于固定塑料瓶子,以消除手持瓶子不稳定对水滴漏的影响;烧杯用来盛装实验后的水,用后可再次倒入塑料瓶子,以减少实验用水量。不提供记录单,记录在书上相应位置,方便学生研究。教学中应例外提示学生的事项1、 固定瓶子的方法2、 实验后的水,用后可再次倒入塑料瓶子,以减少实验用水量。3、 秒表的使用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滴漏实验认识水钟计时的原理教学难点:水位高低不同对滴漏速度的影响引起的学生的困惑教学过程设计思路这节课是典型的学生产生问题,然后经由实验观察现象解决问题的过程。先由学生观察图片-古代的水钟,产生水钟用什么原理计时这一问题,然后由学生观察滴漏现象,认识水钟滴漏计时的原理。重点放在滴漏实验观察上。在滴漏实验观察中,可能会出现滴漏速度不一的情况,要求学生注意装置的一致性。学生在座300ml的实验中,会有疑问产生,这也是一个难点,通过学生讨论来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流程教师和学生活动意图关注引入教师:我们知道了利用太阳光和影子有规律的变化来计时,但是夜晚没有阳光的时候人们也利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计时,比如用燃香、沙漏等办法,人们也利用水来计时。古人是怎样用水计时的呢?由教师的介绍引发对水计时的认知兴趣学生的课外经验和知识对意图的干扰看图认识古代的水钟教师:我们看看书上54页的三个水钟,想想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初步认识古代的水钟,对水钟的计时原理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和思考及学生的经验讨论:水钟计时的原理学生简单交流自己的初步想法,也可提出自己产生的新的疑问。引出下一环节不可让讨论展开,适当控制。滴漏100ml水所需时间的观察A、教师:我们用实验来研究一下水钟是根据什么规律来计时的。B、介绍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1、介绍材料并介绍材料用途,详细介绍铁架台固定瓶子的方法和秒表的使用方法2、实验多做几次,每次都要求记录在书上55页上方图的左方,方法为:1: 2: 3: 。。。。。。3、一次实验后的水,再次倒入塑料瓶子,可保证各次实验一致,并且可以减少实验用水量C、学生实验、记录D、小组分析实验结果,初步得出规律E、全班交流得到的规律认识水钟的计时原理: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学生多次实验中装置的设置是否一致学生实验中计时的准确性预测及验证滴漏10ml、50ml水所需时间的观察A、教师:我们知道了在一定的装置里,100ml的水流完的时间是一样的,那么我们能不能推测用我们刚才实验的装置流完10ml、50ml所用的时间呢?B、学生推测C、教师:我们用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推测。介绍注意事项:1、实验装置和刚才测100ml流完的装置完全一样2、记录在教材55页中间空白处,方法为:10ml: , 50ml: , 逗号前计预测,逗号后记试验结果。D、学生实验并记录E、全班交流:和我们的推测一致吗?这说明什么?进一步认识水钟的计时原理: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学生实验中装置的设置是否和滴漏100ml一致;学生实验中计时的准确性预测及验证滴漏300ml水所需时间的观察A、教师:我们来推测一下漏完300ml水所需要的时间,并用刚才的方法验证一下,这次要求特别注意滴漏的过程。叶和刚才记录的方法记录在50ml的后方。B、学生实验、观察C、学生交流并尝试解释这种现象。E、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作讲解,可能会有学生说到孔的大小一个影响滴漏速度,此时应加以说明。F、教师:这该怎么解决呢?古人有是怎样解决的呢?建议大家在仔细看看古人的水钟。G、、简单交流学生的看法,也可根据学生情况作简单介绍。了解水位对水钟计时的影响及古人的解决之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由困惑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产生的困惑的解决小结教师:我们认识了水钟计时的原理,这种方法计时不仅可以计夜间的时间,而且,也比用太阳钟计时要准确,这是人类计时上的一个巨大进步,它比太阳钟的出现晚了一百多年。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个水钟呢?下次科学课我们就做一个水钟,大家可以设计一下自己的水钟。激起制作水钟的愿望学生是否有制作水钟的愿望
『捌』 利用小孔滴水速度稳定的特点制作什么用来计时
制作水钟用来计时;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玖』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五下册复习资料总汇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6、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 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铁是热的(良导体),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 时间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大约可写( )个字、看( )行字,跑( )米路等。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如每天新闻联播开播的时间是晚七点。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我们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古埃及根据一年内(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晚上(12)个,由于白天和晚上的时长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古埃及的每小时的时长也是变化的。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类型。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和(盛水容器的形状是否规则)、(滴水的速度是否均匀)有关。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与(摆锤)和(摆幅)无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从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观点和学说,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著作《天体运行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11、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这种现象就是(恒星的周年视差),它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15、(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四季形成的原因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形成的。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北半球夏天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北半球),南半球是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北半球是夏天南半球是冬天。北半球是冬季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阳光是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南半球是夏天,南北两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16、(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7、(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8、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1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0、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1、(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极昼极夜现象的解释: 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半年时间是晚上,而且南北两极正好相反。主要的原因是地球是倾斜的,太阳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倾斜于太阳的一端在地球自转时一直能被太阳光照亮。
第一单元复习 沉和浮
1、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自身的大小、轻重无关。如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2、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
(1)同体积时与物体的轻重有关,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时与物体的大小(体积)有关,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2)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实现沉浮的。
3、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
(1)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挖空成船或碗形。
重量不变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
(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排开水量有关。排开水量大,所受浮力也大。
(3)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4、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方法),
(1)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
(2)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5-6、水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会产生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力是浮力。
(1)上浮的物体,浮力大于重力;(测浮力时,浮力=重力+在水中的拉力)
(2)下沉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测浮力时,浮力=重力-在水中的拉力)
(3)当物体静止在水面时,浮力等于重力,且方向相反。
7、当液体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1)轮船从江河进入大海,船身会上浮一些。因为海水的含盐量比江河大。
(2)死海淹不死人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8、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
(1)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的沉浮时,往往利用相同的体积比较轻重。
如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浮,是因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浓盐水轻;马铃薯在清水中沉,是因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清水重。
(2)比重计是一种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
(3)几种常见物体的密度(单位体积下物体的重量叫密度)。
1立方厘米物体
食用油
酒精
冰
水
浓盐水
水银
轻重(克)
0.8
0.8
0.9
1
1.3
13.6
第二单元复习 热
1-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1-2、衣服等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只能减缓身体热量向空气散发,起保暖作用。
2-1、装有热水的塑料袋能浮在冷水中。因为相同重量的水在加热时体积会变大,而重量不变(从加满水的试管上面包一块气球皮,加热时气球皮鼓起来了这一现象说明)。
2-2、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冷水袋会慢慢从底部浮到水面;
装有热水的塑料袋放入冷水中,热水袋会慢慢从水面沉到水底。
3-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水的热胀冷缩(但水在4摄氏度时正好相反,是热缩冷胀)。
3-2、其它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4-1、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的热胀冷缩比水的变化要明显。
4-2、物体的热胀冷缩和物体的微粒运动有关。
5-1、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
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加粗,冷却后会变短减细。
说明大多数金属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2、锑、镓、铋等金属正好与大多数金属相反,是热缩冷胀。
6-1、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向较冷的一端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
6-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递。
7-1、一般来说,金属的传热能力强于非金属。
7-2、我们把传热本领强的物体叫热的良导体(如金属);传热本领弱的物体叫热的不良导体(如非金属)。 铜铝钢传热性能比较:铜>铝>钢
8、用热的不良导体制作杯身,能有效地减缓热量的散失,起着保温作用。
第三单元复习 时间的测量
1-1、钟表是现代人们用于计量时间的常用工具,钟表以时、分、秒来计量时间。
1-2、时间没有快慢之分,它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我们要珍惜时间。
2-1、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古时人类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
2-2、太阳钟计时原理: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之发生变化。(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古人制成了“日晷”用于计量时间。)
3-1、夜间计时工具——蜡烛、沙漏……
3-2、古代的水钟:
受水型水钟:水滴以固定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时间。
泄水型水钟: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流逝的时间。
4-1、将两个塑料瓶去头去底进行组合,就可以制成一个简易水钟。设计制作的一般步骤为:⑴先选择制作水钟的类型(受水型还是泄水型)⑵确定总水量,⑶使水的流速保持一样。⑷测出一分钟的水量。⑸推测出其余十分钟的水量。
4-2、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主要有:水滴的滴速、水位的高低、刻度精确度……
5-1、摆钟(机械钟)计时原理:在规定时间内,秒摆摆动速度相同(60次/分)。
5-2、一条细绳和一个小重物可制成一个简易摆。
6-1、不同的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这主要与摆的长度有关,与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无关。
6-2、摆长越长(短),摆动的速度越慢(快)。
7-1、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即摆绳加摆锤的长度)。
7-2、要调整一个摆的摆动速度只需要调整重物的位置就可以了。由慢变快,重物上移,由快变慢,重物下移。
8-1、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8-2、制作一个一分钟的计时器:计时器的组成——齿轮操纵器、支轴、长针短针、摆锤、齿轮、垂体。设计一个分钟的计时器,可以制成水钟、摆钟等。
第四单元复习 地球的运动
1、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有4种: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并且自转。
● 为了证明假说,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用手电筒代替太阳;用乒乓球代替地球。
2、古时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认为:地球是球体;地球是宇宙中心,静止不动;日月星辰围着地球转
(2)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认为:地球是球体;太阳是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地球及其他天体围着太阳转,而且地球自转。
3、法国科学家傅科研制的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虽然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但傅科摆摆动的方向与刻度盘指示的方向发生了偏转(顺时针)。
4、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叫地球自转。
(1)地球自转的方向总是自西向东(逆时针)。地球自转周期为1天(约24小时);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2)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说明了地球的自转。
(3)观察地球仪或地图能确认各地的位置关系:如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因而北京先迎来黎明。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是东早西迟。我国横跨5个时区,为方便工作、学习,我国统一用北京时间作为标准时间。
(4)国际上把全球分为24个时区(确定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度经线,以此每隔15°为1时区);每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5、北极星“不动”,那是因为: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倾斜地指向北极星。
(1)夜间观星,北极星看似不动,其他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转动。
(2)北极星不在头顶正上方,而在我们视线往上倾斜的北方天空。
6、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叫地球公转。
(1)地球公转周期1年(约365天);地球公转产生四季交替。
(2)恒星周年视差、四季交替现象证明了地球的公转。
7、地球上的四季现象产生原因:地球倾斜着围绕着太阳公转中,太阳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发生变化,导致各地形成温度上的差异。
①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吸收太阳热量多,温度高,形成夏季;南半球斜射,吸收热量少,温度低,形成冬季。
②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南北半球都是太阳斜射,南北半球吸收太阳热量差不多,北半球形成秋季,而南半球是春季。
③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半球吸收太阳热量多,温度高,形成夏季;北半球斜射,吸收热量少,温度低,形成冬季。
④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南北半球都是太阳斜射,南北半球吸收太阳热量差不多,北半球形成春季,而南半球是秋季。
8、由于地轴的倾斜(倾斜度约23°),南北极出现了极昼、极夜现象
『拾』 求小学科学笔记急 急 急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要点
●《沉浮》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0、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1、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3、(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4、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5、(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观察实验
1. 不同物体的沉浮受什么影响;同一物体的沉浮受什么影响。。
简答题:
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动热》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科学实验:
1、三种状态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2、制作保温杯的材料以及他们的作用。
●《时间的测量》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科学实验:
1、摆的研究实验。
2、水钟实验,尤其是影响水钟记时准确的因素有那些?
3、关于摆长的研究。
●《地球的运动》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5、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6、(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7、(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8、(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9、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20、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2、(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