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自动化装置热稳定实验

自动化装置热稳定实验

发布时间:2022-05-24 10:52:27

❶ 急 ......急....什么是8760小时热稳定试验和5000 次热循环试验

测试产品的耐热极限吧

❷ 请问自动化研究生专业里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主要学什么对女生来说难吗会需要天天编程么

学习传感器技术是主要的,不分男女,编程和电路设计,安装和调试都要的,单片机不难的,主要是你没有掌握方法,需要帮助的话留言给我。

❸ 热稳定性试验机(恒温油槽)HD-R801-2的详细工作原理

简介:
1、海达生产的热稳定性试验机(恒温油槽)HD-R801-2适用于电线、电缆行业软聚氯乙稀、塑料绝缘护套200℃±0.5℃热稳定试验,其结构和性能均满足GB/T2951.7-1997标准要求。
2、一般来说它的使用步骤可以分为如下几点:

(1)、操作者在使用前首先应熟悉和掌握试验标准;
(2)、按标准要求在被试绝缘线芯的绝缘或被试护套上切取试样;
(3)、将试样放入规定的玻璃试管中,不要超出底部的标记线;
(4)、将测定时间变化的试纸插入试管的口部(顶部),纸带伸出管口并将其弯折固定住;
(5)、把装好试样和试纸的玻璃试管放入已加热到规定试验温度的容器中;
(6)、试验温度达到规定时,应开始观察记时。试纸变色所经过的时间即热稳定时间。试验结果应取两个或三个的算术平均值;

执行标准:

热稳定性试验机(恒温油槽)HD-R801-2符合的标准有:GB/T2951-3:2008、IEC60811-3-2、GB/T8815-2008、QB/T3804-99、GB8815、UL758、 UL1581、 UL62、 ASTM、 GB-1690、IEC811、VDE0281试验标准。

特点:
1、试验过程中,可以时实监控试验温度;
2、自动化,自动检测、自动诊断、自动报警;
3、箱体表面采用环氧粉末静电喷塑;
4、外壳和槽体采用全不锈钢制造;
5、加热装置采用封闭式加热器,热能损耗小;
6、操作简便、使用安全;

主要技术参数:
温度范围:常温~250℃
温度分辨率:0.1℃
加热器功率:1.25KW
试验油:采用2#润滑油、绝缘油(自备)
内尺寸:3000ml
试验管:长110mm、外径5mm、内径4mm一端密封
PH值试纸:1~7PH
工作电源:AC220V /50Hz
外箱尺寸:420(长)×200(宽)×250 mm(高)
注:
1、以上技术数据仅供参考;
2、技术参数可据用户需求略有改动;
3、请以协议数据为主

❹ 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执行装置有哪些作用是什么

电动执行机构,继电器,电磁阀,液力偶合器,变频器,调速称,分析仪等等。这些都是,你具体计论哪方面的内容。

❺ 工业自动化的设备技术及制作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能的需要也在不断地增加,发电设备也相应增多,电网结构和运行方式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用户的用电,必须对电网进行管理和控制。
电力系统运行管理和调度的任务很复杂,但简单说来,就是:
①、尽量维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安全是电力系统的头等大事,系统一旦发生事故,其危害是难以估计的,因此,努力维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是首要任务;
②、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电能,反映电能质量的三个参数就是电压、频率和波形。这三个参数必须在规定范围内,才能保证电能的质量。稳定电压的关键是调节系统中无功功率的平衡,频率的变化,是整个系统有功功率的平衡问题,波形是由发电机决定的;
③、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使发电成本最经济。
电力系统是一个分布面广、设备量大、信息参数多的系统,发电厂发出电能供给用户,必须经几级变压器变压才能传输。各级电压通过输电线路向用户供电,电压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以利于能量的传送。电压的变换,形成不同的电压级别,形成一个个不同电压级别的变电站,变电站之间是输电线,因而形成了复杂的电力网拓扑结构。电网调度正是按照电网的这种拓扑结构进行管理和调度的。
一般情况下,电网按电压级别设置调度中心,电压级别越高,调度中心的级别也越高。整个系统是一个宝塔型的网络图。分级调度可以简化网络的拓扑结构,使信息的传送变得更加合理,从而大大节省通信设备,并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按中国的情况,电力系统调度分为国家调度中心,大区网局级调度控制中心,省级调度控制中心,地区调度控制中心,县级调度中心。各级直接管理和调度其下一层调度中心。 电网调度自动化是一个总称,由于各级调度中心的任务不同,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规模也不同,但无论哪一级调度自动化系统,都具有一种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监视控制和数据收集系统,又称SCADA系统功能(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CADA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功能:
⑴数据采集; ⑵信息显示;⑶监视控制; ⑷报警处理;⑸信息存储及报告 ⑹事件顺序记录;⑺数据计算; ⑻具有RTU(远端终端单元)处理功能;⑼事件追忆功能。
自动发电控制功能AGC:AGC系统主要要求达到对发电机发电多少不是由电厂直接控制,而是由电厂上级的调度中心根据全局优化的原则来进行控制。
经济调度控制功能EDC(Economic Dispatch Control):EDC的目的是控制电力系统中各发电机的出力分配,使电网运行成本最小,EDC常包含在AGC中。
安全分析功能SA(Security Analyze):SA功能是电网调度为了做到“防患于未然”而配备的功能。它通过计算机对当前电网运行状态的分析,估计出可能出现的故障,预先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如果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具有了SCADA+AGC/EDC+SA功能,就称为能量管理系统EMS(Energy Management System)。数字传输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的提高,使得电网调度自动化也进入了网络化,如今电网调度中的计算机配置大多采用了开发分布式计算机系统。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也进入了大电网、大机组、超高压输电的时代。完全可以相信,随着中国新建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发展,中国电网调度自动化水平会进一步地提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简介
柔性制造技术(FMS)是对各种不同形状加工对象实现程序化柔性制造加工的各种技术的总和。柔性制造技术是技术密集型的技术群,凡是侧重于柔性,适应于多品种、中小批量(包括单件产品)的加工技术都属于柔性制造技术。
柔性可以表述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可用系统满足新产品要求的程度来衡量;第二方面是系统适应内部变化的能力,可用在有干扰(如机器出现故障)情况下,这时系统的生产率与无干扰情况下的生产率期望值之比可以用来衡量柔性。“
柔性”是相对于“刚性”而言的,传统的“刚性”自动化生产线主要实现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其优点是生产率很高,由于设备是固定的,所以设备利用率也很高,单件产品的成本低。但价格相当昂贵,且只能加工一个或几个相类似的零件。如果想要获得其他品种的产品,则必须对其结构进行大调整,重新配置系统内各要素,其工作量和经费投入与构造一个新的生产线往往不相上下。刚性的大批量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只适合生产少数几个品种的产品,难以应付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更加需要具有特色、符合顾客个人要求样式和功能千差万别的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发生改变,要求对传统的零部件生产工艺加以改进。传统的制造系统不能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需求,这就使系统的柔性对系统的生存越来越重要。随着批量生产时代正逐渐被适应市场动态变化的生产所替换,一个制造自动化系统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在很短的开发周期内,生产出较低成本、较高质量的不同品种产品的能力。柔性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机器柔性 当要求生产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产品时,机器随产品变化而加工不同零件的难易程度。
●工艺柔性 一是工艺流程不变时自身适应产品或原材料变化的能力;二是制造系统内为适应产品或原材料变化而改变相应工艺的难易程度。
●产品柔性 一是产品更新或完全转向后,系统能够非常经济和迅速地生产出新产品的能力;二是产品更新后,对老产品有用特性的继承能力和兼容能力。
●维护柔性 采用多种方式查询、处理故障,保障生产正常进行的能力。
●生产能力柔性 当生产量改变、系统也能经济地运行的能力。对于根据订货而组织生产的制造系统,这一点尤为重要。
●扩展柔性 当生产需要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地扩展系统结构,增加模块,构成一个更大系统的能力。
●运行柔性 利用不同的机器、材料、工艺流程来生产一系列产品的能力和同样的产品,换用不同工序加工的能力。
柔性制造系统
是有一个由计算机集成管理和控制的、用于高效率地制造中小批量多品种零部件的自动化制造系统。它具有:
●多个标准的制造单元,具有自动上下料功能的数控机床;
●一套物料存储运输系统,可以在机床的装夹工位之间运送工件和刀具;FMS是一套可编程的制造系统,含有自动物料输送设备,能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实现信息集成和物流集成,它
●可同时加工具有相似形体特征和加工工艺的多种零件;
●能自动更换刀具和工件;
●能方便地上网,容易于其它系统集成;
●能进行动态调度,局部故障时,可动态重组物流路径。
FMS规模趋于小型化、低成本,演变成柔性制造单元FMC,它可能只有一台加工中心,但具有独立自动加工能力。有的FMC具有自动传送和监控管理的功能,有的FMC还可以实现24小时无人运转。用于装备的FMS称为柔性装备系统(FAS)。 简介
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它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谈起智能制造,首先应介绍日本在1990年4月所倡导的“智能制造系统IMS”国际合作研究计划。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共同体、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参加了该项计划。该计划共计划投资10亿美元,对100个项目实施前期科研计划。
毫无疑问,智能化是制造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在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几乎都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可以用于工程设计,工艺过程设计,生产调度,故障诊断等。也可以将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技术等先进的计算机智能方法应用于产品配方,生产调度等,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而人工智能技术尤其适合于解决特别复杂和不确定的问题。但同样显然的是,要在企业制造的全过程中全部实现智能化,如果不是完全做不到的事情,至少也是在遥远的将来。有人甚至提出这样的问题,下个世纪会实现智能自动化吗?而如果只是在企业的某个局部缓解实现智能化,而又无法保证全局的优化,则这种智能化的意义是有限的。
从广义概念上来理解,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敏捷制造等都可以看作是智能自动化的例子。的确,除了制造过程本身可以实现智能化外,还可以逐步实现智能设计,智能管理等,再加上信息集成,全局优化,逐步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最终建立智能制造系统。这可能是实现智能制造的一种可行途径。 整子系统的基本构件是整子(Holon)。Holon是从希腊语借过来的,人们用Holon表示系统的最小组成个体,整子系统就是由很多不同种类的整子构成。整子的最本质特征是:
●自治性,每个整子可以对其自身的操作行为作出规划,可以对意外事件(如制造资源变化、制造任务货物要求变化等)作出反应,并且其行为可控;
●合作性,每个整子可以请求其它整子执行某种操作行为,也可以对其他整子提出的操作申请提供服务;
●智能性,整子具有推理、判断等智力,这也是它具有自治性和合作性的内在原因。整子的上述特点表明,它与智能体的概念相似。由于整子的全能性,有人把它也译为全能系统。
整子系统的特点是:
●敏捷性,具有自组织能力,可快速、可靠地组建新系统。
●柔性,对于快速变化的市场、变化的制造要求有很强的适应性。除此之外,还有生物制造、绿色制造、分形制造等模式。制造模式主要反映了管理科学的发展,也是自动化、系统技术的研究成果,它将对各种单元自动化技术提出新的课题,从而在整体上影响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展望未来,21世纪的制造自动化将沿着历史的轨道继续前进。 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是一种运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等目的的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软件、硬件和系统三大部分。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作为20世纪现代制造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主要解决生产效率与一致性问题。虽然自动化系统本身并不直接创造效益,但它对企业生产过程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中国工控自动化的发展道路,大多是在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进行消化吸收,然后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中国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产业和应用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工业计算机系统行业已经形成。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⒈以工业PC为基础的低成本工业控制自动化将成为主流
众所周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依靠技术进步(即新设备、新工艺以及计算机应用)开始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使工业得到飞速发展。20世纪末世界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全球市场的形成。全球市场导致竞争空前激烈, 促使企业必须加快新产品投放市场时间(Time to Market)、改善质量(Quality)、降低成本(Cost)以及完善服务体系(Service),这就是企业的T.Q.C.S.。虽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结合信息集成和系统集成,追求更完善的T.Q.C.S.,使企业实现“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方式传给正确的人,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即“五个正确”。然而这种自动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是一种高投资、高效益同时是高风险的发展模式,很难为大多数中小企业所采用。在中国,中小型企业以及准大型企业走的还是低成本工业控制自动化的道路。
工业控制自动化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从下往上依次是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其核心是基础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
传统的自动化系统,基础自动化部分基本被PLC和DCS所垄断,过程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部分主要是由各种进口的过程计算机或小型机组成,其硬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价格之高令众多企业望而却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PC-based的工业计算机(简称工业PC)的发展,以工业PC、I/O装置、监控装置、控制网络组成的PC-based的自动化系统得到了迅速普及,成为实现低成本工业自动化的重要途径。
由于基于PC的控制器被证明可以像PLC一样可靠,并且被操作和维护人员接受,所以,一个接一个的制造商至少在部分生产中正在采用PC控制方案。基于PC的控制系统易于安装和使用,有高级的诊断功能,为系统集成商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从长远角度看,PC控制系统维护成本低。由于可编程控制器(PLC)受PC控制的威胁最大,所以PLC供应商对PC的应用感到很不安。事实上,他们也加入到了PC控制“浪潮”中。
工业PC在中国得到了异常迅速的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PC主要包含两种类型:IPC工控机和Compact PCI工控机以及它们的变形机,如AT96总线工控机等。由于基础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对工业PC的运行稳定性、热插拔和冗余配置要求很高,现有的IPC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将逐渐退出该领域,取而代之的将是CompactPCI-based工控机,而IPC将占据管理自动化层。国家于2001年设立了“以工业控制计算机为基础的开放式控制系统产业化”工业自动化重大专项,目标就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C-based控制系统,在3~5年内,占领30%~50%的国内市场,并实现产业化。
几年前,当“软PLC”出现时,业界曾认为工业PC将会取代PLC。然而,时至今日工业PC并没有代替PLC,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系统集成原因;另一个是软件操作系统Windows NT的原因。一个成功的PC-based控制系统要具备两点:一是所有工作要由一个平台上的软件完成;二是向客户提供所需要的所有东西。可以预见,工业PC与PLC的竞争将主要在高端应用上,其数据复杂且设备集成度高。工业PC不可能与低价的微型PLC竞争,这也是PLC市场增长最快的一部分。从发展趋势看,控制系统的将来很可能存在于工业PC 和 PLC之间,这些融合的迹象已经出现。
和PLC一样,工业PC市场在过去的两年里保持平稳。与PLC相比,工业PC软件很便宜。
⒉PLC在向微型化、网络化、PC化和开放性方向发展
全世界PLC生产厂家约200家,生产300多种产品。国内PLC市场仍以国外产品为主,如Siemens、Modicon、A-B、OMRON、三菱、GE的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PLC生产厂家约有三十家,但都没有形成颇具规模的生产能力和名牌产品,可以说PLC在中国尚未形成制造产业化。在PLC应用方面,中国是很活跃的,应用的行业也很广。专家估计,2000年PLC的国内市场销量为15~20万套(其中进口占90%左右),约25~35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约为12%。预计到2005年全国PLC需求量将达到25万套左右,约35~45亿元人民币。
PLC市场也反映了全世界制造业的状况,2000后大幅度下滑。但是,按照Automation Research Corp的预测,尽管全球经济下滑,PLC市场将会复苏,估计全球PLC市场在2000年为76亿美元,到2005年底将回到76亿美元,并继续略微增长。
微型化、网络化、PC化和开放性是PLC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基于PLC自动化的早期,PLC体积大而且价格昂贵。但在最近几年,微型PLC(小于32 I/O)已经出现,价格只有几百欧元。随着软PLC(Soft PLC)控制组态软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安装有软PLC组态软件和PC-based控制的市场份额将逐步得到增长。
当前,过程控制领域最大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Ethernet技术的扩展,PLC也不例外。如今越来越多的PLC供应商开始提供Ethernet接口。可以相信,PLC将继续向开放式控制系统方向转移,尤其是基于工业PC的控制系统。
⒊面向测控管一体化设计的DCS系统
集散控制系统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问世于1975年,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美、日、德等国。中国从70年代中后期起,首先由大型进口设备成套中引入国外的DCS,首批有化纤、乙烯、化肥等进口项目。当时,中国主要行业(如电力、石化、建材和冶金等)的DCS基本全部进口。80年代初期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同时,开始了研制国产化DCS的技术攻关。
中国DCS的市场年增长率约为20%,年市场额约为30(35亿元。由于近5年内DCS在石化行业大型自控装置中没有可替代产品,所以其市场增长率不会下降。据统计,到2005年,中国石化行业有1000多套装置需要应用DCS控制;电力系统每年新装1000多万千瓦发电机组,需要DCS实现监控;不少企业已使用DCS近15~20年,需要更新和改造。
⒋控制系统正在向现场总线(FCS)方向发展
由于3C(Computer、Control、Communication)技术的发展,过程控制系统将由DCS发展到FCS(Fieldbus Control System)。FCS可以将PID控制彻底分散到现场设备(Field Device)中。基于现场总线的FCS又是全分散、全数字化、全开放和可互操作的新一代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它将取代现场一对一的4~20mA模拟信号线,给传统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根据IEC61158的定义,现场总线是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现场总线使测控设备具备了数字计算和数字通信能力,提高了信号的测量、传输和控制精度,提高了系统与设备的功能、性能。IEC/TC65的SC65C/WG6工作组于1984年开始致力于推出世界上单一的现场总线标准工作,走过了16年的艰难历程,于1993年推出了IEC61158-2,之后的标准制定就陷于混乱。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在经历了基地式气动仪表控制系统、电动单元组合式模拟仪表控制系统、集中式数字控制系统以及集散控制系统(DCS)后,将朝着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的方向发展。虽然以现场总线为基础的FCS发展很快,但FCS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统一标准、仪表智能化等。另外,传统控制系统的维护和改造还需要DCS,因此FCS完全取代传统的DCS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DCS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可以肯定的是,结合DCS、工业以太网、先进控制等新技术的FCS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工业以太网以及现场总线技术作为一种灵活、方便、可靠的数据传输方式,在工业现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并将在控制领域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⒌仪器仪表技术在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方向发展
经过五十年的发展,中国仪器仪表工业已有相当基础,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生产、科研、营销体系,成为亚洲除日本之外第二大仪器仪表生产国。随着国际上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的产品逐渐成为主流,差距还将进一步加大。中国高档、大型仪器设备大多依赖进口。中档产品以及许多关键零部件,国外产品占有中国市场60%以上的份额,而国产分析仪器占全球市场不到千分之二的份额。
今后仪器仪表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仪器仪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产生智能仪器仪表;测控设备的PC化,虚拟仪器技术将迅速发展;仪器仪表网络化,产生网络仪器与远程测控系统。
几点建议: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掌握核心技术;加强仪器仪表行业的系统集成能力;进一步拓展仪器仪表的应用领域。
⒍数控技术向智能化、开放性、网络化、信息化发展
从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第一台试验性数控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不同层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应运而生,发展很快。就结构形式而言,当今世界上的数控系统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1.传统数控系统;2.“PC嵌入NC”结构的开放式数控系统;3.“NC嵌入PC”结构的开放式数控系统;4.SOFT型开放式数控系统。
中国数控系统的开发与生产,通过“七五”引进、消化、吸收,“八五”攻关和“九五”产业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基本上掌握了关键技术,建立了数控开发、生产基地,培养了一批数控人才,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数控产业,也带动了机电控制与传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型数控系统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逐渐被用户认可。
国外数控系统技术发展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新一代数控系统向PC化和开放式体系结构方向发展;驱动装置向交流、数字化方向发展;增强通信功能,向网络化发展;数控系统在控制性能上向智能化发展。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将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科技和生产发展的资本与动力,而机床工业,作为机器制造业、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装备部门,毫无疑问,其战略性重要地位、受重视程度,也将更加鲜明突出。
智能化、开放性、网络化、信息化成为未来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发展的主要趋势:向高速、高效、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向模块化、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向PC-based化和开放性方向发展;出现新一代数控加工工艺与装备,机械加工向虚拟制造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IT)与机床的结合,机电一体化先进机床将得到发展;纳米技术将形成新发展潮流,并将有新的突破;节能环保机床将加速发展,占领广大市场。
⒎工业控制网络将向有线和无线相结合方向发展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技术可以非常便捷地以无线方式连接网络设备,人们可随时、随地、随意地访问网络资源,是现代数据通信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无线局域网可以在不采用网络电缆线的情况下,提供以太网互联功能。在推动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无线局域网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无线网通信协议通常采用IEEE802.3用于点对点方式,802.11用于一点对多点方式。无线局域网可以在普通局域网基础上通过无线Hub、无线接入站(AP)、无线网桥、无线Modem及无线网卡等来实现,以无线网卡使用最为普遍。无线局域网的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安全性、移动漫游、网络管理以及与3G等其它移动通信系统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有成千上万的感应器,检测器,计算机,PLC,读卡器等设备,需要互相连接形成一个控制网络,通常这些设备提供的通信接口是RS-232或RS-485。无线局域网设备使用隔离型信号转换器,将工业设备的RS-232串口信号与无线局域网及以太网络信号相互转换,符合无线局域网IEEE 802.11b和以太网络IEEE 802.3标准,支持标准的TCP/IP网络通信协议,有效的扩展了工业设备的联网通信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技术以及智能传感器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基于无线技术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的全新概念。这种基于无线技术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使得工业现场的数据能够通过无线链路直接在网络上传输、发布和共享。无线局域网技术能够在工厂环境下,为各种智能现场设备、移动机器人以及各种自动化设备之间的通信提供高带宽的无线数据链路和灵活的网络拓扑结构,在一些特殊环境下有效地弥补了有线网络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工业控制网络的通信性能。
⒏工业控制软件正向先进控制方向发展
作为工控软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人机界面组态软件研制方面近几年取得了较大进展,软件和硬件相结合,为企业测、控、管一体化提供了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工业控制软件将从人机界面和基本策略组态向先进控制方向发展。
先进过程控制APC(Advanced Process Control)还没有严格而统一的定义。一般将基于数学模型而又必须用计算机来实现的控制算法,统称为先进过程控制策略。如: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鲁棒控制;智能控制(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
由于先进控制和优化软件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这些软件也身价倍增。国际上已经有几十家公司,推出了上百种先进控制和优化软件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流程工业应用软件产业。因此,开发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控制和优化软件,打破外国产品的垄断,替代进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工业控制软件将继续向标准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开放性发展方向。
工业信息化是指在工业生产、管理、经营过程中,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在集成平台上,实现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以及信息的综合利用等。
由于大力发展工业自动化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提高国家整体国力、调整工业结构、迅速搞活大中型企业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国家将继续通过实施一系列工业过程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工业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解决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问题,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简介
自动化仓库ABC ,自动化技术在仓储领域(包括主体仓库)中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人工仓储阶段、机械化仓储阶段、自动化仓储阶段、集成化仓储阶段和智能自动化仓储阶段。在90年代后期及21世纪的若干年内,智能自动化仓储将是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❻ 到底什么是气象自动化 要具体说明啊 越详细越好

自动化
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其目标是“稳,准,快”。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

目录

发展简况
研究内容
发展趋势
英文解释
培养目标
主要课程
就业方向
国外现状
银行办公自动化
票据管理自动化
卫生自动化管理
电力系统自动化电网调度自动化
火力发电厂自动化
水力发电站综合自动化
供电系统自动化
水库管理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管理
自动化药房
自动化选择误区发展简况
研究内容
发展趋势
英文解释
培养目标
主要课程
就业方向
国外现状
银行办公自动化票据管理自动化卫生自动化管理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 火力发电厂自动化 水力发电站综合自动化 供电系统自动化水库管理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管理自动化药房自动化选择误区展开 编辑本段发展简况
名称:自动化 英文:automation 1946年,美国福特公司的机械工程师D.S.哈德最先提出“自动化”一词,并用来描述发动机汽缸的自动传送和加工的过程。50年代,自动调节器和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使自动化进入以单变量自动调节系统为主的局部自动化阶段。 自动化
60年代,随现代控制理论的出现和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结合起来,使自动化进入到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与管理的综合自动化阶段。 70年代,自动化的对象变为大规模、复杂的工程和非工程系统,涉及许多用现代控制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促进了自动化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革新,于是出现了大系统的系统控制和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出现了综合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系统工程和人工智能等成果的高级自动化系统,如柔性制造系统、办公自动化、智能机器人、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 自动装置的出现和应用是在18世纪以前。古代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逐渐产生利用自然界动力代替人力畜力﹐以及用自动装置代替人的部分繁难的脑力活动的愿望﹐经过经过漫长岁月的探索﹐他们互不相关地造出一些原始的自动装置。古代中国的指南车以及17世纪欧洲出现的钟表和风磨控制装置﹐虽然都是毫无联系的发明﹐但对自动化技术的形成却起到了先导作用。 自动化
自动化技术形成时期是在18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1788年英国机械师J.瓦特发明离心式调速器(又称飞球调速器)﹐并把它与蒸汽机的阀门连接起来﹐构成蒸汽机转速的闭环自动控制系统。瓦特的这项发明开创了近代自动调节装置应用的新纪元﹐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后来控制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人们开始采用自动调节装置﹐来对付工业生产中提出的控制问题。这些调节器都是一些跟踪给定值的装置﹐使一些物理量保持在给定值附近。自动调节器应用标志着自动化技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进入20世纪以后﹐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各种自动调节装置﹐促进了对调节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研究工作。这一时期虽然在自动调节器中已广泛应用反馈控制的结构﹐但从理论上研究反馈控制的原理则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1833年英国数学家C.巴贝奇在设计分析机时首先提出程序控制的原理。1939年世界上第一批系统与控制的专业研究机构成立﹐为20世纪40年代形成经典控制理论和发展局部自动化作了理论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20世纪40~50年代是局部自动化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形成的经典控制理论对战后发展局部自动化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经典控制理论﹐设计出各种精密的自动调节装置﹐开创了系统和控制这一新的科学领域。这一新的学科当时在美国称为伺服机构理论﹐在苏联称为自动调整理论﹐主要是解决单变量的控制问题。经典控制理论这个名称是1960年在第一届全美联合自动控制会议上提出来 自动化设备
的。1945年后由于战时出版禁令的解除﹐出现了系统阐述经典控制理论的著作。1945年美国数学家维纳﹐N.把反馈的概念推广到一切控制系统。50年代以后﹐经典控制理论有了许多新的发展。。经典控制理论的方法基本上能满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技术上的需要和战后工业发展上的需要。但是到了50年代末就发现把经典控制理论的方法推广到多变量系统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经典控制理论的方法有其局限性。 20世纪40年代中发明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开创了数字程序控制的新纪元﹐虽然当时还局限于自动计算方面,但ENIAC和EDVAC的制造成功﹐开创了电子数字程序控制的新纪元。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为60~70年代在控制系统中广泛应用程序控制和逻辑控制以及广泛应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直接控制生产过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起至今是综合自动化时期,这一时期空间技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多变量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于是诞生了现代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综合自动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微电子技术有了新的突破。1958年出现晶体管计算机﹐1965年出现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出现单片微处理机。微处理机的出现对控制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控制工程师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微处理机来实现各种复杂的控制﹐使综合自动化成为现实。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
“自动化(Automation)”是美国人D.S.Harder于1936年提出的他认为在一个生产过程中,机器之间的零件转移不用人去搬运就是“自动化”。 自动化的概念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过去,人们对自动化的理解或者说自动化的功能目标是以机械的动作代替人力操作,自动地完成特定的作业。这实质上是自动化代替人的体力劳动的观点。后来随着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自动化的概念已扩展为用机器(包括计算机)不仅代替人的体力劳动而且还代替或辅助脑力劳动,以自动地完成特定的作业。 今天看来自动化的上述概念也还不完善。把自动化的功能目标看成是用机器代替人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是比较狭窄的理解。这种理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例如,有人就认为,中国人多,搞自动化没有很大的必要。 今天,自动化已远远突破了上述传统的概念,具有更加宽广和深刻的内涵。 自动化的广义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点:在形式方面,制造自动化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代替人的体力劳动,代替或辅助人的脑力劳动,制造系统中人机及整个系统的协调、管理、控制和优化。在功能方面,自动化代替人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仅仅是自动化功能目标体系的一部分。自动化的功能目标是多方面的,已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在范围方面,制造自动化不仅涉及到具体生产制造过程,而是涉及产品生命周期所有过程。 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有着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内涵。目前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研究非常活跃。
编辑本段研究内容
自动化是一门涉及学科较多、应用广泛的综合性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由5个单元组成:①程序单元。决定做什么和如何做。②作用单元。施加能量和定位。③传感单元。检测过程的性能和状态。 自动化控制装置
④制定单元。对传感单元送来的信息进行比较,制定和发出指令信号。⑤控制单元。进行制定并调节作用单元的机构。自动化的研究内容主要有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两个方面,包括理论、方法、硬件和软件等,从应用观点来看,研究内容有过程自动化、机械制造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实验室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等。 过程自动化石油炼制和化工等工业中流体或粉体的化学处理自动化。一般采用由检测仪表、调节器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过程控制系统,对加热炉、精馏塔等设备或整个工厂进行最优控制。采用的主要控制方式有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和最优控制等。 机械制造自动化这是机械化、电气化与自动控制相结合的结果,处理的对象是离散工件。早期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是采用机械或电气部件的单机自动化或是简单的自动生产线。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出现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自动化仓库等。研制出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型式的柔性制造系统(FMS)。以柔性制造系统为基础的自动化车间,加上信息管理、生产管理自动化,出现了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工厂自动化。 管理自动化工厂或事业单位的人、财、物、生产、办公等业务管理自动化,是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综合性技术,涉及电子计算机、通信系统与控制等学科。一般采用由多台具有高速处理大量信息能力的计算机和各种终端组成的局部网络。现代已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研制出决策支持系统(DSS),为高层管理人员决策提供备选的方案。 对社会的影响自动化是新的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方式将产生深远影响。生产过程自动化和办公室自动化可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率和工作效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保证产品质量,改善劳动条件,改进生产工艺和管理体制,加速社会的产业结构的变革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编辑本段发展趋势
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动化技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为自动化技术的革新提供了必要条件。70年代以后,自动化开始向复杂的系统控制和高级的智能控制发展,并广泛地应用到国防、科学研究和经济等各个领域,实现更大规模的自动化,例如大型企业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全国铁路自动调度系统、国家电力网自动调度系统、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城市交通控制系统、自动化指挥系统、国民经济管理系统等。自动化的应用正从工程领域向非工程领域扩展,如医疗自动化、人口控制、经济管理自动化等。自动化将在更大程度上模仿人的智能,机器人已在工业生产、海洋开发和宇宙探测等领域得到应用,专家系统在医疗诊断、地质勘探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和农业自动化将成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并得到迅速发展。 研究工具 主要有数学、计算机等
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它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

1、就业
学生在毕业后能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信号与数据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就业领域也非常宽广,包括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务、外贸、工商、铁道、民航、海关、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就业前景不错。
专业就业状况及趋势
本专业是一门适应性强、应用面广的工程技术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基础扎实、自动控制技术知识系统深入、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学生在毕业后都能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信号与数据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就业领域也非常的宽广,比如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务、外贸、工商、铁路、民航、海关、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历年来,本专业的毕业生的供求比例一直都保持在1∶10左右,近年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在系统集成、计算机软件硬件开发和通信等领域。 2、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过程工程基础、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分析、过程检测及仪表、运筹学、计算机仿真、计算机网络、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辨识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系统工程导论、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自动化概论、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

❼ 镀在金属板上的薄膜的红外反射率用什么仪器测比较好

乌克兰科技项目
一、历届“乌克兰科技日”展览项目

1.切尔诺维策国立大学

1.1.民用高效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

研制出一种在日常生活用的、价格便宜的高效太阳能电池,有6伏电压(用作电离辐射剂量仪的电源)、9伏电压(用作电针诊断仪和车载小尺寸显示器的电源)、16伏电压(用作手提式电视机、笔记本电脑等的电源)几种。

使用这种太阳能电池,可组合成用户需要的太阳能模块,比现有国外同类产品价格便宜。这种太阳能模块的工作期限,在日常使用条件下为30-50年。

不同设计的太阳能硅电池在连续工业生产中效率可以提高13%。

还研制出锂电源(电压2伏)和锂电池(电压9伏),其性能与国外类似产品相同,有些参数甚至超过国外类似产品。

还研制出串联式装置:太阳能电池-锂电源,可作为工作电流小的电子设备(电子表、电影机、照相机等)的电源。

1.2.纳米和薄膜的半导体结构:理论、工艺 、仪器

借助于热力蒸发和磁控管的喷涂等手段得到高质量的薄膜的半导体、金属和电介质的现存技术适用于某些A2B6的半导体材料和具有黄铜矿结构(其中包括CulnSe2)的薄膜。作为可能采用的薄膜材料的例子导致产生以CulnSe2为基础上的太阳能电池的特点。毫微的和薄膜结构按照其参数符合世界标准水平。

1.3.光电半导体材料A2B6和A4B6

乌克兰的研究人员研制出利用各种不同方法(Бриджмен方法,Чохральский方法,分区再结晶方法,定向结晶方法,溶液、熔体和汽相结晶方法)使А2В6和А4В6 现代体积晶体生长的技术。这种晶体对电离辐射具有很高的参数稳定性,对密度在5×1019 см-3以下的输入杂质具有电钝性。

利用真空中的热蒸发和磁控雾化方法,获得了这种材料的薄膜。从研究的角度看,体积晶体和А2В6和А4В6材料的薄膜的主要电物理特性处于世界同类产品的水平上,有些甚至超过世界的同类产品。

应该指出的是,在这个基础上,镉锑化物和固体溶液在可见光和近红外线频谱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光敏性,对Х, a, b, g射线有很高的敏感性,还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800 °С以下),这样,就可以使用这些材料来做CO2 激光器、滤波器、物镜的高效光电调制器;做Х, g射线的检波器,做纤维光学通信线、太阳能元件等的放大器和转换开关。

这些材料作为不同光电子仪器的工作成分能够被广泛的实际运用。其中包括二重、三重、四重的以碲化汞和硒化汞为基础的窄缝的半导体固溶液,以碲化镉和锌为基础的溶液,还有以锌的硫属化合物为基础的溶液。这些半导体材料的特点是符合或高于世界同类产品的水平。

1.4.半导体互化物Hg3In2Te6—光电子学、辐射剂量测定和纤维光学通信线的有前景的新材料

研制出一种利用Бриджмен方法使Hg3In2Te6晶体生长的技术。这种晶体对电离辐射具有很高的参数稳定性,对密度在5×1019 厘米-3以下的输入杂质具有电钝性。

这种晶体的主要电物理特性已经研究出来,并在这些晶体的基础上制造出光电仪器的实验室样品。特别是明确了在Т=300К时,Hg3In2Te6的禁区宽度为0.74 电子伏,电子密度为5×1018 – 2×1019 厘米-3,载体的迁移率为0.02-0.04 平方米/В×с。这种材料对电离辐射具有很高的参数稳定性,对密度在5×1019 厘米-3以下的输入杂质具有电钝性。

半导体化合物的天然样品Hg3ln2Te6对于建立光学的滤波器、有效的可视红外线接收器、电离的辐射检波器和温度传感器是很有前途的材料。具有一系列的独一无二的物理特性:对电离的辐射和高能粒子作用的不敏感性,对于从大气中吸附在晶体表面的原子的惰性,具有不依赖导致限制浓度的化学成分的一系列杂质的特点的独立性。

在这种半导体材料的基础上,制造出纤维光学通信线(量子效率> 80 %)自校准接收机实验室模型、二部分的高速(惯性< 5×10-9 秒)高灵敏性的光控二极管的实验室模型、以及1.85-30 мкм频谱范围的高效光学滤波器的实验室模型,作为Hg3In2Te6可能使用的例子。这种光电仪器在自身参数方面处于世界同类产品的水平上,或者有些方面还超过世界的同类产品。

2.乌日哥罗德国立大学

1.1.新型细菌灭菌器“单孢子-ПК”(防克雷伯氏杆菌)

新的兽医学的生物制剂“单孢子-ПК”是在菌株Bacillus subtilis 090 基础上的两种药物形式:日常的,亲液烘干的(ЛВФ),和原则上新的凝胶(ГПФ),防克雷伯氏杆菌病原。该文献展示的是对于某些病原体和在实验in vitro 产生的欧包土尼菌传染的高效抗菌效果。预防和内科用的菌株B.subtilis 明显的减少了实验动物的死亡率,这种死亡是由沙门氏菌病和葡萄菌的毒素引起的。菌株B.subtilis 090 不能引起大的组织正常微生物基本表现者的改变。

3.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黑色金属研究所

3.1.高炉生产辅助设备

对经过改造的无料钟高炉鼓风前装料时进行炉喉布料分配综合研究,进行布料计算; 利用根据以上综合研究所得出的数据结果而建立的数学模式,分析选择设备的运作状态和运作参数;进行检测和评估;根据综合研究,借助于独特的数学模式,提供与鼓风和高炉运行情况相关的技术咨询,并选择装料系统设备的运作状态。

4.敖德萨国立大学

1.1.根据锗的综合化合物而形成的新型功能材料

本新型功能材料带有具有强光学性能的多元有机酸,这些酸在合成阶段通过加入某种物质能被改变。这种新型功能材料也具有半导体性能,同时具有对两种化合物的吸附性能。新型功能材料也可用于制造气体感应仪。

4.2.消除石油污染过程中促使快速反应的新生物制剂

新生物制剂是据专门工艺在有机培养基上产生的非病原微生物—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的假单胞荧光菌。

新一代的生物制剂对石油碳氢化合物有着较强的吸附功能和分解功能。

新生物制剂在一般温度下都可以发生作用,本制剂是悬浮的,疏水的。使用新生物制剂吸附石油制品之后,无须对制剂进行集中消除,石油的碳氢化合物会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自动分解。长期保存,制剂的功效绝不会丧失。

4.3.“ПУЗО-1”超声波净化仪器

超声波净化仪是在液体中用超声波方法净化对小元件和工具端点净化,这一仪器可以在仪表制造,医院及精密机器业使用。

被生产的元件的材料: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

工作环境:蒸馏水,乙烯溶液和其他净化溶液。仪器可以从净化过程中排除对于生态有害的药剂并且它不要求对于使用专门准备控制器。

4.4.对于半自动化和手工焊接的大功率的换向器的工作以一系列有效的系统工艺处理为基础。

电源变压器磁性中心饱和的两极限制系统通过降低工作频率至最低值的途径减少转换的运动损耗。在研究时使用了电磁过程在ORCad9.2体系中的计算机模拟。

优点:对于从焊接规范中适当输出和排出电极的粘合焊接特征自动更正;三种保护方式(热能保护,电流保护,变压器的饱和);对于电缆及焊条镶入的断面。

4.5.日光太阳聚合器(CK)

居民及生产对象的独立的太阳热量供给(热水供应和供暖),制冷空调的保障是太阳能聚合器应用的任务和领域。(私人住房,宾馆,膳宿公寓;农场,加工制造业领域的企业温室)

作为新型的深入研究的太阳聚合器的基本材料使用的是以聚碳酸脂为基础的聚合物。深入研究多层太阳聚合器由于保持可接受的使用特性具有同现在乌克兰正在生产的传统构造200-300相比非常低的价格(少于100у.э/平方)对于国外构造达到600欧元/平方,质量小(与金属构造20-30公斤/平方米相比为4.5公斤/平方米)在太阳能聚合构造中缺少有色金属。聚碳酸脂板具有耐冲击影响的很高的稳固性{比玻璃的稳固性高5—6倍}。

4.6.生产投影的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OL4 生物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OL4是有前景一个生物菌,他是从奥德萨区生产的非商业酸奶制品中分离出来的,这个生物菌在浓度为390.5+1.5T的牛奶中具有最大限度;酸化作用并且在3.80-0.5小时之内使奶变酸。他比众所周知的工业乳杆菌更具有较强的抵抗性。他的特征是起到中等黏合剂的作用,并对临床实践中抗生素制剂具有抵抗性,这种菌存在模拟胃肠系统中。

4.7.以Lactorbacillus acidophilus OL4式样为基础的试剂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OL4式样的干浓缩物为生产医疗预防活动的酸奶食品使用。被获取的干浓缩物是细散的粉末,他具有这样特征:乳菌的一般数量为 一公升是2,0×107,水分含量为—3,0%,原始沉淀的-0.5+/-0.2 毫升的溶度,酸化作用速度为-12.6+1.4 吨/小时 ,浓缩物的酸性-100+4 T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OL4式样的干浓缩酵母具有能够非常快速的КОРЕАГИРОЫВТЬ 破坏实验动物肠道 нормобиота ,动物受反生物菌影响,也能移置 вагина 生态系统,同时保持乳杆菌的稳定种群。

细菌浓缩物在缺少以上活化作用的情况下通过在牛奶或溶液中溶解它的途径被使用。在生产食品时人们把(1克)细菌浓缩物的一份放入10-12公升的无菌牛奶中并且在恒温40℃保持3.5-4.5小时左右。

4.8.以金属结构为基础的湿度电容传感器的敏感元件

敏感元件对于在电容传感器基础上为测量煤气环境湿度的创造而被预先指定。

基本技术评定:

敏感结构 MO-SiO2-NN+Si

氧化物厚度 5-10нм

上层电极的结构 网状

敏感性, 相对湿度 30以下

相对湿度测定范围 10-98

在测量范围中的线性 100

磁滞 2

恒常时间 少于60

除那些敏感性,转化线性及磁滞参数之外,该敏感元件超过了国外的工业湿度传感器(例如,德国的《Valvo》公司,俄罗斯等国),在其他参数方面实际上也不落后于其他国家。除此之外,在有别于类似的构件结构中不使用稀有金属。

4.9.磁性生物调节器

磁性生物调节器可以用复杂时空结构的电磁场的目标明确的活动平衡人的能源经络系统。空间组合(构造),电磁场感应器形成磁场能量和时间参数,电磁场在理疗台表面的“能量”中心被确定并且原离人的扎针线。医疗活动在人的典型“能量”经络点的生物电势以上分析基础上被进行。

优点:借助电磁场对人的个别能源经络线催化或抑制活动(以上一次检验为基础)可以补偿他们的能量,磁场交换的时空的形成保障对人的全部血管和组织起完全作用。

4.10.供视力残疾的人使用的光电子手杖

手杖用距离接触的方法探测路况,在1米之内的距离显露三种类型的步行路障,他保障视力有残疾的人对位移条件进行分析,他解决使用者空间定位问题。手杖的光电子装置供使用者在安全的、最近的红外线光谱领域中工作。

手杖在运动时确定地面的低洼,突起,墙面,边饰,竿等形式的地面以上的障碍,以及水下障碍,他们的尺寸高于5厘米。在1米范围之内障碍存在的信息由不同音调的不同音响信号通知给使用者。

优点:

—用一个装置中光电子的方法确定不同类型步行障碍,即装置的综合性;

—由于视力有残疾的人综合了探测方向的接触与距离的方法提高了适应性;

电源电压9伏,重量400克。

4.11.磁性感应晶体管结构

平衡型的低偏差磁性感应半导体结构,它的最初信息是电流。被作为磁场变换器基本元件使用是为了:

—测量磁性感应;

—无接触的测量电流:

—记录线性及角度转换;

—测量转速

除物理特征之外无相似性。

4.12.压电陶瓷极化作用的装置

被自动化的装置对于极化不同类型、大小、样式的压电陶瓷板被预先确定,他能应用在实验室及车间条件下。基本特点:极化电压被调节,0.3-15千伏特,调节槽温度,20-180℃,(最大)尺寸120*12平方毫米/个,交流电网供电,轮廓的尺寸600*300*200平方毫米,质量5.5千克。

4.13.穴位寻找装置

对于在人类身体表面寻找所谓的扎针点— 生物的活跃点的轻便装置被提前预定。有关被找到的扎针点的信息以声音信号的形式被安装的微型激光。装置的形状为钢笔样式,内部装有带电源元件的电子系统及声学射线。装置的运行不要求使用者专门的操作并且能够医疗机构及家庭被病者本人操作。装置在积极状态下在不更换电源元件的情况下工作的平均时间超过1年。

4.14.太阳能聚居合器

以玻璃为基础的太阳能聚合器,他能作为太阳能电站的设备使用,可以加热不同对象及环境,对于为其他在不同类型的生产工艺过程中使用。镜子的磨光面可以达到聚合反射率比值不少于百分之87。磨光面斜面的倾角方式被指定,以至被投掷的光均匀的聚到光电转换器的焦点。优点:较高的光参量,可靠性和工艺结构性,对于使用人技能要求较低,最大可能的保障生态能源生产系统。

5.亚速海沿岸国立技术大学

5.1.用于扳道横梁的钢筋混凝土平板底座

研究用于扳道横梁的钢筋混凝土平板底座,替代使用期限是6-8年的方木,确定了实际耗费稀缺木材。在基本的技术经济指标中她非常有效:

坚固耐用2,5到3倍;一年使用的消费是4,5-5倍;劳动消耗是2-2,5倍。增加了运货强度和轴承负荷的钢筋混凝土底座的好处是提高每份定额利润为5千美元。

5.2.在炉顶中心有焦炭进料部分的高炉的锥形装载装置

研究新的高炉锥形装载装置。它保证了在炉顶中心焦炭进料部分没有采用补充槽,在高炉四周合理分布。研究一系列它的变形。新的变形在径向和四周分布炉料和燃气的掌握中扩大了操作可能性。运载装置保障了铸铁熔量的能源的降低和高炉生产力的扩大。这要依靠合理的炉料和燃气的分布。同时最低限度的补充基本的使用消耗。在它的使用时1t铸铁熔量的比率消耗降到20...30千克。高炉生产力增加了1...2%。提高炉顶压力的高炉运载装置的使用期限为3...3,5年,比检修期间标准锥形装置提高了3倍。

6.基辅国立工艺与工业品艺术设计大学

6.1.混凝土混合剂的增塑性

这种产品是用于一块整石建成的建筑高效混凝土混合剂增塑剂,提高混凝土坚固性达20-30%,提高混凝土的不透水性和耐寒性,降低它的透水性,不引起混凝土腐蚀和配件腐蚀。这种增塑剂比其他类型的产品要更便宜并且是由皮革废料(残渣)制成。

7.国立航空大学

7.1.交通自动化控制系统

交通控制问题对全世界的大城市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推荐的设计方案包括技术设备的综合研究和程序保障,即:中心控制台,城市图的电子记忆模式,计算机程序控制道路控制器,道路控制器的各种转换装置,交通强度检测器,无线控制设备,道路控制器的程序装置,交通信号灯装置。

该交通控制系统保证统一指挥,充分发挥整套技术设备的功能,现代信息工艺的应用,独创的程序保障。该系统通过设计者的保障程序,灵敏的控制,诊断,现代元件供应商(英特尔,摩托罗拉等)得以保证。

7.2.乘客信息自动化控制系统

系统工作制度:自动控制,自动化控制,手动控制。

在自动控制状态下操作者起到监督作用并有能力停止向广播网发送消息。

在自动化控制状态下广播数据台预先形成的信息,是按照系统操作者的指令来实现的。

在手动状态下广播的信息直接由操作者选择。该状态下可允许形成的信息清单由语言库的内容含量决定。

自动化手动台再现的语言信号具有高质量的自然语音特征。

自动化控制工作台预先保证航空,铁路,海洋,语音类车站等类似领域的广播网中几种语言语音信号再现的质量和完整性,及其工作效率。

7.3.低空测高仪

装置可预先测量50——100米范围内飞机飞行的几何高度的最小值。装置的运算原则基于容量方式测量高度。采用飞机底部机体金属板之间的电容量变化关系曲线。

装置的主要特点:

——信息容量值随着距地面距离的缩短而增加,测量误差变小。

——测高仪的静态特征是非线性的,敏感性随着高度的降低而增强。

——底部金属板表面特征实际上不影响测量的准确度。

——容量方式测量高度提供高度的综合评价,能够提前获得地形变化的信息。

7.4.微分气压计

装置预先确定耗量计中心的工作和压差测量仪。

装置特点:

敏感元件——遮光组件是全金属结构能够排除由加固振动膜造成的误差,这样才能保证装置温度的稳定性。

振动膜的工作挠度不超过0.1mm,确保良好的线性。

仪表采用单向电容变频器,这种变频器可以避免由于保证与可移动传感器部件接触而引起的结构复杂性。

电容的测定借助连续平衡的交流电桥来实现,持续平衡的交流电能够获得二进度代码信息,应用电桥可以极大的减少测量错误。

7.5.线性微位移传感器

装置预先测量电焊过程中金属板热变形时的微位移支点。

位移测量范围为±1.2mm;测量误差不超过0.003mm。

装置的敏感元件是具有开放场的微电容变频器,位移的测量根据双坐标轮流完成。

测量装置安装在双坐标可移动式的精确度为0.005mm的平台上。除此之外,移动式平台可以手动保证测量桥的平衡来完成更大位移范围内的精确测量。

7.6.角度位移传感器

传感器预先测量那些要求测量精度高和移动部件负载最小的各种装置与结构的移动部件的角度位移。装置的敏感元件是微分交流电容器,交流电量的变化值用移动式接地板通过电容器电极的局部交迭来实现。成比例的角度位移的容量测量值用具有数据补偿功能的交流电桥来完成。输出的信号以二进制代码形式输出。

7.7.信号光谱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

被推荐的新型信号光谱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实际信号与理想协调模式之间的先天未知偏差会导致这些信号的探测特征大幅度下降。推荐的系统与所熟悉的不同,特点是偏差的稳定性。应用它处理实际信号记录时显示了显著的效果。平均赢得的信噪比是2分贝强度(或1.6倍)。系统可用于海面搜寻小尺度目标,预报船舶碰撞,研究冰雹云,搜寻地震、雪崩受害者,测量血流速度(医学)等等。

7.8.目视驾驶阶段飞行安全保障方法和设备

机场照明系统是飞机驾驶员在复杂气象条件下起飞,下降,降落和滑行时唯一的可视信息源。

机场照明系统的技术状态定量评价借助于它的可靠性指标。为了确定机场照明系统的质量和效果必须拥有复杂气象条件下安全可靠性指标对飞机飞行安全性水平影响的信息。

7.9.通过改善燃油性能来提高内燃机的可靠性,经济性和降低内燃机工作时产生的毒性的装置及方法

在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物理性电共振影响燃滑油料的方法,该方法可提高液态碳氢化合物的《能量贮藏》。通过实验数据确定物理性电共振对液态碳氢化合物的影响,能够促使燃料抗磨性提高30—50%;摩擦系数降低12—16%;活塞端部中的积炭减少2—3倍,机油残碳值减低10—15%。

7.10.液态碳氢化合物分子净化过滤器

在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分子净化过滤器。可同时提高燃料和油料的《能量贮藏》。用光谱研究方法确定该过滤装置净化碳氢燃料时除去的硫化物,沥青合成物,甚至是铁锈等类似物质。使用该过滤装置促使燃料抗磨性能提高30—50%;摩擦系数降低12—16%;活塞端部中的积炭减少2—3倍,机油残碳值减低10—15%。

7.11.便携式空气湿度测量仪

便携式空气湿度测量仪是空气湿度以电容量形式输出参数的一种传感器,还包括容量数码变换器及电缆。空气湿度计可有效检测民居和厂房内空气的湿度.在遵守对使用传感器的条件限制下,空气湿度计还可以用于工艺条件下湿度检测。

❽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都学些什么课程

主要课程:电路、电机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内力容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化。

主要实践环节:金工实习、机械制图、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电力系统潮流离线计算、专业综合实验(动模实验)、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发电厂、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方面的设计和运行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8)自动化装置热稳定实验扩展阅读

特点:

1、学科性:方向正对国家定位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学科。

2、专业面宽:专业既涉及电力系统高压技术,网络分析,设备运行与选择,又涉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装置、通讯、综合自动化等弱电自动控制的内容,做到强电与弱电相结合,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控制运行与管理相结合。强调技术基础,注意能力培养。

3、适应性、兼容性强。在确保基础扎实的前提下,可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热能动力、通讯、用电管理和远动化等方面调整和拓宽其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材的需求变化。

❾ 如何选购“电流互感器温升试验装置”

“电流互感器温升试验装置”可以全自动完成电流互感器温升检测试验。装置根据所连接的电流互感器额定电流大小,自动控制电子升流器升至标准要求的目标试验电流,在此过程中不间断监视电流互感器器身温度,绕阻接头温度,环境温度等数值,并依据所测量的温度数值和标准要求的温升稳定条件自动判断电流互感器是否达到热稳定,当电流互感器温升达到稳定后,装置测量电流互感器线圈的绕阻直流电阻值,依据此时绕阻阻值与升流前线圈绕阻直流电阻值计算电流互感器达到热稳定后的线圈绕阻最高温度以及试验过程中的最大温升值。选购“电流互感器温升试验装置”要注意一下几点?
1、电流互感器温升自动化试验装置可以同时测量5只电流互感器的温升,试验效率大大提高。
2、试验过程中自动调节输出电流大小,使得试验电流与目标电流误差始终小于0.5%,不会因为主回路电阻变化,电网电压波动等因素造成试验电流的大幅波动,使得试验过程更具说服力。
3、实时监视记录电流互感器器身,绕阻接头和环境等温度值,并自动判断电流互感器的温升热稳定条件,避免人为判断的失误。
4、电流互感器达到热稳定时,快速测量电流互感器绕阻电阻,避免手动接线测试等时间延迟造成的温升数值测量误差。

阅读全文

与自动化装置热稳定实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广西电子称重仪表多少钱一台 浏览:109
楼道暖气片阀门开关示意图 浏览:665
军用超声波有什么用 浏览:191
机械设备抵债协议怎么写 浏览:283
浩工阀门质量怎么样 浏览:612
上海市五金批发市场商品培 浏览:821
在继电保护配电自动化装置 浏览:609
连接电路器材是什么 浏览:944
电梯上什么装置起超速保护作用 浏览:470
新桑塔仪表盘怎么改时间 浏览:582
水箱自动清洗装置改造 浏览:453
机械手表怎么 浏览:800
钥匙是什么简单机械 浏览:2
众润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25
铸造厂可以做普工干什么活 浏览:353
室外收音设备多少钱 浏览:869
节流过程为什么可以制冷 浏览:606
汽车仪表两边代表什么 浏览:837
是做一个实验装置 浏览:570
机械租赁公司的成本构成有哪些 浏览: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