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浓硫酸与碳的反应装置
不是浓硫酸与碳,而是浓硫酸与有机物例如蔗糖。反应装置为圆底烧瓶,胶塞,长颈漏斗。
② 碳和浓硫酸加热的反应实验装置顺序应该是怎样
(1)C+2H2SO4(浓)=2H2O+CO2↑+2SO2↑
(2)4213
(3)验证产物中SO2
将氧化吸收 溴水 确证产物中SO2已被B溶液全部吸收
(4)无水硫酸铜 水蒸气
由于产物气体通过1、3会带出水蒸气,所以2必须在1、3之前
(5)澄清石灰水 CO2
(6)如果按照①②③的顺序连接,可以检出的物质是SO2、CO2
能检出的是 H2O
如果按照②③①的顺序连接,可以检出的物质是H2O
不能检出的是CO2、SO2;
如果按照①③②的顺序连接,可以检出的物质是SO2、CO2,
不能检出的是H2O
分析:该题是一道综合性题目,考查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并设计实验验证所有反应产物,特别在验证CO2和SO2时,需先验证SO2,然后除去SO2,检验SO2已经除尽,最后才检验CO2的存在。
木炭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CO2、SO2和水蒸气。CO2和SO2在化学性质上的相同点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跟澄清的石灰水中的Ca(OH)2反应,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相互干扰鉴别。CO2和SO2在化学性质上的明显区别是SO2有漂白性和较强的还原性,CO2则没有。在SO2和CO2混合气体中,首先用品红检验SO2存在,然后将SO2氧化除去,再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CO2的存在,是一种确认SO2和CO2共存的好方案。
由于对CO2和SO2的验证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所以应在确认CO2和SO2之前,验证H2O。与H2O发生作用并伴有明显现象的物质,就是无水CuSO4。白色的无水CuSO4与水反应生成 蓝色的CuSO4·H2O。无水CuSO4与CO2和SO2都不发生任何作用。
③ 碳和浓硫酸加热的反应实验装置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检验顺序
1,检验水,后续检验都有水参与所以第一步检验谁
2,检验SO2(SO2会干扰CO2)实验装置编号1第一个品红是为了检验SO2,高锰酸钾是为了去除SO2,第二个品红是
确定气体中已经没有SO2
3,检验CO2
答案
1:C+2H2SO4=加热=CO2↑+2SO2↑+2H2O
2: 4→2→1→3
3:检验SO2,去除SO2,可用溴水代替,检验SO2去除干净
4:硫酸铜粉末(或者无水硫酸铜) 验证水,理由其他产物检验都在洗气瓶中检测必然会有部分
瓶中的水带出
5:澄清石灰水,CO2
6:SO2和CO2,H2O(水可能是前面洗气瓶带出)
H2O和SO2,CO2(SO2也可以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SO2和CO2,H2O(理由同1)
④ 检验碳和浓硫酸反应之后生成物的实验装置
无水硫酸铜->品红->酸性高锰酸钾->品红->澄清石灰水
⑤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检验碳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的产物,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已知SO 2 能使溴水褪色),请回答
(1)依据装置图中操作的要求和图形分析,浓硫酸与木炭的反应需要把浓硫酸加入木炭加热反应,所以甲为分液漏斗,乙为圆底烧瓶;故答案为:分液漏斗,圆底烧瓶; (2)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在加热条件下回合木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水,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书写配平化学方程式为C+2H 2 SO 4 (浓)
故答案为:C+2H 2 SO 4 (浓)
(3)装置B是检验有水生成的装置,无水硫酸铜变蓝证明生成产物中含有水,气体通过C验证二氧化硫的生成,通过D是除去二氧化硫气体,E是验证二氧化硫气体是否除净,便于利用F装置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要求气体通过E品红后不褪色,通过F石灰水变浑浊,才能证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故答案为:通过E品红后不褪色,通过F石灰水变浑浊; (4)F装置是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难溶的碳酸钙沉淀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O 2 +Ca 2+ +2OH - =CaCO 3 ↓+H 2 O,故答案为:CO 2 +Ca 2+ +2OH - =CaCO 3 ↓+H 2 O. |
⑥ (12分)某同学为了检验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的所有气体产物,选用了下图所示实验装置。
(12分,每空2分)(1) C+ 2H 2 SO 4 (浓) ![]() (2)检验反应生成的水蒸气(3)除去混合气体中的SO 2 (4)检验生成的SO 2 气体;检验SO 2 是否除尽 (5)CO 2 + Ca 2+ + 2OH - = CaCO 3 ↓+ H 2 O ⑦ 某学生为检验浓硫酸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SO 2 和CO 2 气体,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b、c为
⑧ 某同学为了检验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的所有气体产物,选用了下图所示实验装置.(1)写出 (1)木炭粉与浓硫酸反应,表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把碳氧化为最高价二氧化碳,本身被还原为二氧化硫,反应生成SO2和CO2,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