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影响闪点与燃点测定结果准确度的因素有哪些
润滑油分析仪器发展油品质量分析技术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燃料油分析仪器油品质量分析在油品的生产、储运和市场流通环节起着重要作用。
1.双点火系统:采电子点火引燃气体点火,无需用户手动引火,而且仪器会自动检测火焰是否熄灭,如遇火焰被吹灭,仪器将自动引燃扫划火焰。
2.分体独立式设计:闪点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均采用分体独立式设计,这样更方便更换各配件(用户即插即用)。
3.多接口:为方便用户,提供多种通讯接口RS-232、USB和RJ-45等,可连接LIMS系统,可连接局域网,可浏览Internet;通过USB接口不仅可以直接升级系统软件,还可以导出试验结果数据;同时仪器提供了LPT打印接口,可以直接连接激光打印机直接打印出测试结果报告。
4.过热保护:仪器具备过热保护功能。如超过预安全温度(安全报警温度)将会发出声光报警但能继续进行试验;超过安全温度(试验停止温度)或绝对安全温度(400℃)时将会发出声光报警并停止试验,同时启动冷却风扇进行强制降温,防止火灾等意外情况发生。
5.测试结果直观:仪器具有大气压强修正功能;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查询功能;仪器可存储上万条试验结果,可按时间、油样、试验者等自由组合查询。
6.真彩显示:采用24位真彩色TFT液晶显示屏和触摸屏使用户更方便操作,同时也配备了鼠标和键盘。
7.自检自诊:仪器开机时自动对闪点传感器、Pt100油温传感器、电子点火器、系统热熔丝等进行自检;同时对电子点火器、点火扫划动作、冷却和加热系统启动/复位等进行自检。如果有某处故障或连接不正常,仪器发出蜂鸣声报警同时屏幕文字提示“×××异常,请检查是否连接”。
Ⅱ 反应釜实验装置中有哪些因素辉影响操作的稳定性或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a) 温度测定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在进行温度测定的过程中,由于搅拌器的搅拌不可能使得专体系中各属部分的温度达到绝对均匀。所以,通过温度测量仪测得的是测温探头附近液体的温度,此温度与饱和蒸气的温度不一定完全一致
Ⅲ 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会对漏气会对实验测定结果造成什么影响
1、(手握)把导管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手后水倒流进导管,且导管内有一段稳定的水柱,则此装置气密性良好。(适用于容积较小的仪器)
2、(微热)把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酒精灯在容器底部微微加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导管内有一段稳定的水柱,则此装置气密性良好(适用于容积较大的仪器)
影响:应该是使实验现象不准确,例如用红磷测氧气含量的实验,如果装置气密性不好,那集气瓶内的水平面上升就会小于空气的1/5。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时候,若装置气密性不好,收集到的氧气就不纯。
Ⅳ 压力传感器实验中测量精度取决于哪些因素如何改善
摘要 您好,偏移量、灵敏度、线性、滞后性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其精度的因素。并且是属于不可改变的因素。
Ⅳ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量影响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拉脱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实验研究与优化
(大连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机日
083
)
[
摘要
]
本文主要利用拉脱法(力敏传感器)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通过实验对其结果进
行分析总结,对拉脱法进行优化改进,初步得出提高测量准确度的方法。
[
关键词
]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拉脱法;力敏传感器
1
、引言
液体分子之间的内聚力似的液体表面上存在这一种应力,即液体表面张力。它存在于
极薄的液体表面层内,
是沿着表面趋于收缩的应力,
而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是表征液体这一性
质的常数。单位长度液膜上的表面张力的大小为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拉脱法由于操作简单,是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常用方法,但在准确度、灵敏度、
稳定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旨在对大学物理实验中拉脱法的实验的操作和结果的分析,
与其他方法进行简单比较,提高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量的准确性。
2
、大学物理实验中拉脱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实验
2.1
实验目的
了解液体表面性质;
学习采用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学习用拉脱法测表
面张力系数的原理和方法。
2.2
实验原理
测量一个已知周长的金属圆环或金属片从待测液体表面脱离时所需的拉力,从而求得
该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方法称为拉脱法。
所需的拉力是由液体表面张力、
环的内外径及液体
材质、纯度等因素决定。
使用片状吊环,在液膜拉破前瞬间,考虑一级近似,认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为:
f
=
f
1
+
f
2
=
α
л
(
D
1
+
D
2
)
这里
α
为表面张力系数,
D
1
、
D
2
分别为吊环的外径和内径。
片状吊环在液膜拉破前瞬间有:
此时传感器受到的拉力
F
1
和输出电压
U
1
成正比,有:
U
1
=
BF
1
片状吊环在液膜拉破后瞬间有:
F
2
=
mg
同样有
U
2
=
BF
2
片状吊环在液膜拉破前后电压的变化值可表示为:
U
1
-
U
2
=
△
U
=
B
· △
F
= B
(
F
1
-
F
2
)
=
B
α
л
(
D
1
+
D
2
)
由上式可以得到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为:
1
2
1
2
(
)
U
U
B
D
D
这里
U
1
:液膜拉断前瞬间电压表的读数,
U
2
:膜拉断后瞬间电压表的读数
2.3
实验内容
(
1
)游标卡尺测量金属圆环的内、外直径。
(
2
)力敏传感器进行定标,用最小二乘法作直线拟合,求出传感器灵敏度
B
。
(
3
)金属环状吊片挂在传感器的小钩上,调节升降台,将液体升至靠近环片的下沿,
观察环状吊片下沿与待测液面是否平行,
将金属环状吊片取下后,
调节吊片上的细丝,
使吊片与待测液面平行。
(注意
:吊环中心、玻璃皿中心最好与转轴重合。
)
(
4
)调节容器下的升降台,使其渐渐上升,将环片的下沿部分全部浸没于待测液体。
然后反向调节升降台,使液面逐渐下降。这时,金属环片和液面间形成一环形液膜,
出现“浸润”现象,继续下降液面,测出环形液膜即将拉断前一瞬间数字电压表读数
值
U1
和液膜拉断后一瞬间数字电压表读数值
U2
。
(注意
:液膜断裂应发生在转动的
过程中,而不是开始转动或转动结束时,因为此时振动较厉害,应多次重复测量。
)
图
1
油膜收缩
2.4
实验仪器
液体表面张力测定装置、
PC
(装有测量软件)砝码盘和砝码、圆环型吊片、卡尺
图
2
液体表面张力测定装置图
2.5
实验步骤
(
1
)打开
PC
和表面张力系数测定仪,把仪器读数调整为正数。
(
2
)运行软件,进行灵敏度测量。
(
3
)在力敏传感器挂钩上挂上托盘,操作软件进行录入。
(
4
)依次添加砝码,并分别录入数据。
(
5
)利用软件算出灵敏度,绘出线性图形(如图
3
)并进行存盘。
(
6
)在培养皿中倒入水,放在托台上。
(
7
)将金属圆环挂在力敏传感器的挂钩上,并调节其水平。
(
8
)将圆环降到待测液体表面以下。
(
9
)打开软件开始测量,手动升高圆环,直至与液面脱离。
(
10
)停止软件录入,对已录数据及图形进行保存。
2.6
实验结果
图
3
力敏传感器灵敏度线性图
力敏传感器定标
物理质量
m/g
0.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输出电压
V/mv
620.3
663
704.1
750
780
833.6
874.7
灵敏度为
8569.8
图
4
水的表面张力系数测定图
计算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系数
K=7.81*10^-5
Ⅵ 影响红外检测的因素都有哪些
红外光谱谱图质量影响因素汇总
1、扫描次数对红外谱图的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量物质的光谱时, 检测器在接受样品光谱信号的同时也接受了噪声信号, 输出的光谱既包括样品的信号也包括噪声信号。
信噪比
与扫描次数的平方成正比。增加扫描次数可以减少噪声、增加谱图的光滑性。
2、扫描速度对红外谱图的影响:扫描速度减慢, 检测器接收能量增加; 反之, 扫描速度加快, 检测器接收能量减小。当测量信号小时( 包括使用某些附件时) 应降低动镜移动速度
, 而在需要快
速测量时, 提高速度。扫描速度降低, 对操作环境要求更高, 因此应选择适当的值。
采用某一动镜移动速度下的背景, 测定不同扫描速度下样品的吸收谱图, 随扫描速度的加快, 谱图基线向上位移。用透射谱图表示时, 趋势相反。所以在实验中测量背景的扫描
速度与测量样品的扫描速度要一致。
3、分辨率对红外谱图的影响:红外光谱的分辨率等于最大光程差的倒数, 是由干涉仪动镜移动的距离决定的, 确切地说是由光程差计算出来的。分辨率提高可改善峰形, 但达到一
定数值后, 再提高分辨率峰形变化不大, 反而噪声增加。分辨率降低可提高光谱的信噪比, 降低水汽吸收峰的影响, 使谱图的光滑性增加。
样品对红外光的吸收与样品的吸光系数有关,如果样品对红光外有很强的吸收, 就需要用较高的分辨率以获得较丰富的光谱信息; 如果样品对红光外有较弱的吸收, 就必须降低
光谱的分辨率、提高扫描次数以便得到较好的信噪比。
4、数据处理对红外谱图质量的影:
(1)平滑处理:红外光谱实验中谱图常常不光滑,影响谱图质量。不光滑的原因除了样品吸潮以外还有环境的潮湿和噪声。平滑是减少来自各方面因素所产生的噪声信号, 但实际
是降低了分辨率, 会影响峰位和峰强, 在定量分析时需特别注意。
(2)基线校正:在溴化钾压片制样中由于颗粒研磨得不够细或者不够均匀, 压出的锭片不够透明而出现红外光散射, 所以不管是用透射法测得的红外光谱,还是用反射法测得的光
谱, 其光谱基线不可能在零基线上, 使光谱的基线出现漂移和倾斜现象。需要基线校正时, 首先判断引起基线变化的原因, 能否进行校正。基线校正后会影响峰面积, 定量分析要
慎重。
(3)样品量的控制对谱图的影响:在红外光谱实验中, 固体粉末样品不能直接压片, 必须用稀释剂稀释、研磨后才能压片。稀释剂溴化钾与样品的比例非常重要, 样品太少不行,
样品太多则信息太丰富而特征峰不突出, 造成分析困难或吸收峰成平顶。对于白色样品或吸光系数小的样品, 稀释剂溴化钾与样品的比例是100:1; 对于有色样品或吸光系数大的
样品稀释剂溴化钾与样品的比例是150:1。
5、影响吸收谱带的因素还有分子外和分子内的因素:如溶剂不同, 振动频率不同, 溶剂的极性不同, 介电常数不同, 引起溶质分子振动频率不同, 因为溶剂的极性会引起溶剂和溶
质的缔合, 从而改变吸收带的频率和强度。氢键的形成使振动频率向低波数移动、谱带加宽和强度增强(分子间氢键可以用稀释的办法消除, 分子内氢键不随溶液的浓度而改变)。
6、影响吸收谱带的其他因素还有:共轭效应、张力效应、诱导效应和振动耦合效应。
共轭效应: 由于大P 键的形成, 使振动频率降低。
张力效应: 当环状化合物的环中有张力时, 环内伸缩振动降低,环外增强。
诱导效应: 由于取代基具有不同的电负性, 通过静电诱导作用,引起分子中电子分布的变化及键力常数的变化,从而改变了基团的特征频率。
振动耦合效应: 当2个相邻的基团振动频率相等或接近时, 2个基团发生共振,结果使一个频率升高, 一个频率降低。
Ⅶ 影响红外光谱测试的因素有哪些
1、外部因素:测定时的试样状态、溶剂效应等因素。溶剂效应:溶剂种类不同对谱图也会有影响。溶剂分子能引起溶剂溶质的缔合,改变吸收带的位置及强度。通常,在极性溶剂中,溶质分子的极性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例如:气态时νC = O最高,非极性溶剂的稀溶液次之,而液态或固态的频率最低。在红外光谱法中,应尽量选用非极性溶剂。
2、内部因素:(1)诱导效应(I效应)吸电子基团使电子云由氧原子转向双键,使羰基双键性增强,从而使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2)共轭效应(M效应)(3)偶极场效应(F效应)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是通过化学键起作用的。偶极场效应是邻近基团通过空间起作用的。(4)氢键羰基和羟基之间容易形成氢键,使羰基的频率降低。(5)振动的偶合。二个频率相同或相近的基团联结在一起时,会发生相互作用而使谱峰分成二个。如酸酐的二个羰基,振动偶合而裂分成二个谱峰。二元酸的二个羰基之间只有1~2个碳原子时,会出现二个C=O基吸收峰,是相互偶合的结果。费米共振:当倍频峰位于某强的基频峰附近时,弱的倍频峰常被大大强化。基频峰常发生分裂。这种泛频峰和基频峰之间的偶合,称为费米共振。-CHO的C-H伸缩振动(2835-2965cm-1)和C-H弯曲振动(1390cm-1)的倍频峰偶合,裂分成二个峰:2840 cm-1、2760 cm-1,是醛基的特征峰。(6)空间效应,包括环状化合物的张力效应和位阻效应张力效应。与环直接联结的双键的伸缩振动频率,环越小张力越大,其频率越高。环内双键,张力越大,伸缩振动频率越低。空间位阻效应:若分子结构中存在空间阻碍,使共轭受到限制,振动频率增高。
Ⅷ 简述影响本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作为第三方为客户提供检测数据的检测实验室,数据的准确性关系到检测机构本身的检测水平、在客户中的权威性,更涉及到检测结果的公正性,影响到执法机关的执法效力等。因此,及早开展并完善质量保证活动,对树立检测机构自身的权威,开拓服务市场,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非常重要。
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系统.
实验室、设备、人,“三位一体”,达到检测所要求的水平.
管理和审核严格
检测数据溯源到标准物质.
Ⅸ 在梁弯曲正应力实验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实验效果的准确性
1、加载位置不准确;
2、荷载可能不精确;
3、材料的各向异性、或者不均质造成。
实验注意事项:
1、预调平衡时,若发现调零困难、调零数据不稳定等现象应首先从接线是否有误、接线孔螺丝是否拧紧、导线裸露线头是否伸入太短或太长等方面检查接线质量,并排除故障,不要盲目使劲旋转电位器螺丝,以免损坏仪器;
2、加载前应检查梁的放置位置是否偏斜,以及拉压力传感器下端的压杆位置是否对正,以保证梁的 CD段是纯弯曲变形;
3、实验前应将所连接的测量导线理清,以免缠死;测试过程中,勿乱动已连接好的测量导线和仪器开关;
4、加载时切勿过载。
Ⅹ 影响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检测结果的因素是什么
1 样品采集
1.1 监测点位布设的影响
监测点位的布设对测定结果影响很大。监测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30°,测点周围无局部污染源并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的建筑物,因这些屏障物的存在能起挡板作用而产生涡流,以至在相当小的半径范围内,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变化较大,有时甚至可呈数量级变化。距装置5~15 m范围内不应有炉灶、烟囱等,远离公路以消除局部污染源对监测结果代表性的影响。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有270°以上自由空间。
1.2 采样高度的影响
农作物生产基地大气采样高度基本与植物高度相同,采样口与基础面的高度应在1.5 m以上,以减少扬尘的影响。
1.3 采样流量的影响
采样时,空气采样器的准确度取决于采样流量保持恒定的程度。油状颗粒物、光化学烟雾等均可阻塞滤漠并造成空气流速不匀,使流量迅速下降。在此监测点位应采用分段采样,集中累加,以降低因流量变化对总悬浮颗粒物测量的影响。浓雾或高湿度空气使滤膜变得太潮,也会使流量明显下降,因此在能见度低或高湿度天气,应避免采样。
1.4 大气压力与气温的影响
在采样体积与标况体积的换算中,影响体积的因素是气压与气温。采样器应具有自动统计平均温度的功能。气压是个可变因素,一般气温下,气压每变化0.1 kPa,标况体积变化2.5~3.0 L。因此,气压需要准确观测,以提高监测值的准确度。
1.5 采样密闭和滤膜安放的影响
安放滤膜前应用清洁布擦去采样夹和滤膜支架网表面的尘土,滤膜毛面朝上,用镊子夹入采样夹内,切勿用手直接接触滤膜,否则尘土的存在或者湿度吸附在滤膜上也会影响样品的进一步分析,造成测量误差。固定密封滤膜时,拧力要适当,以不漏气为准。采样后取滤膜时,应小心将滤膜毛面朝内对折,不要折偏,否则将尘屑丢失,影响样品分析的准确度。
2 样品分析
2.1 滤膜质量的影响
滤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总悬浮颗粒物测定的准确度。采样前必须进行滤膜筛选,把滤膜依次透过看片机,检查滤膜均匀度、有无针孔、黑点或其他缺陷,有明显缺陷或厚度不均匀的滤膜弃去,在选中的滤膜光滑面打上编号。同一批大小相同的滤膜质量不应相差太大,若出现个别质量差别太大的滤膜应该剔除。
2.2 恒温恒湿箱条件的影响
滤膜测定总悬浮颗粒物前后均应在恒温恒湿箱内平衡,称量。恒温恒湿箱温度需在25~30 ℃之间,温度变化小于±3 ℃,相对湿度50 %,湿度变化小于5 ℃,恒定时间24 h。如测定前后滤膜平衡条件不一致,会导致尘膜小于空膜等现象,致使滤膜称量结果误差较大。为降低称量环境对滤膜称量的影响,必要时采用空白滤膜修正法,即用全程序空白滤膜进行修正,以消除温度、湿度对滤膜的影响。
2.3 滤膜恒重时间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滤膜置于恒温恒湿箱内24 h后即可恒重,但在高温高湿天气,滤膜恒重的时间应长一些,恒温时应特别注意滤膜在恒温恒湿箱内不要再放其他物品。实验证明,24 h内均能达到恒重,无需平衡48 h。
在测量总悬浮颗粒物过程中,除对上述因素控制外,还应做到每月校准流量,电源必须符合要求,运输和更换滤膜过程中不得使滤膜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