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制备铜镜
铜镜反应:
由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再加入酒石酸钾钠,配制成“斐林试剂”如果加入甲醛能将其还原,即有红色单质铜沉淀产生,在试管壁上形成光亮的铜镜。常用此反应检验醛基的存在。 (若改用乙醛等其他的醛,其还原能力比甲醛弱,不能生成单质铜,只能得到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实验步骤
1、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研细的硝酸铜晶体,加热使之熔化,轻轻转动试管,使熔化的硝酸铜均匀附着试管内壁上。继续加热,使硝酸铜分解,在试管内壁上附着一层黑色氧化铜。 2、 在另一支试管中装入一团浸有乙醛溶液的脱脂棉,并按图连接好实验装置。 3、 先用酒精灯加热氧化铜1分钟,然后用另一酒精灯小火加热脱脂棉,使乙醛挥发,与氧化铜发生反应,即可得到光亮的铜镜。 4、 尾气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红色,说明有乙酸生成。
反应原理
2Cu(NO3)2═2CuO+4NO2↑+O2↑ CH3CHO+CuO═Cu+CH3COOH
㈡ 实验中,如何区别甲醛和苯甲醛
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醇和醚。甲醛在常温下是气态,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出现。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做福尔马林。甲醛分子中有醛基生缩聚反应,可以得到酚醛树脂(电木)。甲醛的主要危害表现为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
中文名称:甲醛
中文别名:福尔马林、甲醛水、蚁醛溶液
英文别名:Formalin,Formol ,Methanal solution ,Oxymethylene solution ,Methyl aldehyde solution
化学式:CH₂O。
甲醛相关图片结构简式:HCHO
分子空间构型:平面三角型
相对分子质量:30.03
苯甲醛(Benzaldehyde)又名安息香醛、苯醛,是苯的氢被醛基取代后形成的有机化合物,也是苦扁桃油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苯甲醛微溶于水,能与乙醇、乙醚、苯、氯仿等混溶,在室温下其为无色液体,具有特殊的杏仁气味。
中文名 苯甲醛
别 名 苯醛
分子量 106.12
别称 安息香醛、苯醛、人造苦杏仁油
外观 纯品为无色液体,工业品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有苦杏仁气味
外文名 benzaldehyde
分子式 C7H6O
化学式 C6H5CHO
实验室中鉴别甲醛和苯甲醛:
加入斐林试剂(Cu(OH)2碱性悬浊液)加热,产生砖红色的Cu2O沉淀的是甲醛
HCHO+4Cu(OH)2 --------(加热)------→ CO2↑+2Cu2O↓+5H2O
㈢ 铜镜反应的实验器材
举例:
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培养皿、台秤、角匙、石棉网、10%氢氧化钠溶液、5%硝酸银溶液、0.5M氨水、6M氨水、固体硝酸银(cp)、7%硫酸铜溶液、6M盐酸、3%葡萄糖溶液、37%甲醛溶液、*甲酸钠溶液、**酒石酸钾钠溶液、银氨溶液、10%氯化亚锡溶液。
甲酸钠溶液:10g氢氧化钠置于烧杯中,慢慢滴定4.5ml甲酸钠溶液(边滴边搅拌),加100ml蒸馏水即成。
酒石酸钾钠溶液:四水酒石酸钾钠8g和氢氧化钠2.6g加到20ml蒸馏水中。
银氨溶液:试管中加1 ml 5%硝酸银溶液,加1滴5%氢氧化钠溶液,在不断振荡下滴加稀氨水至沉淀刚好溶解为止。
10%氯化亚锡溶液 : 秤取2克氯化亚锡,先溶于少量6M盐酸中,再稀释至20ml。
㈣ 是否可以用铜镜反应检查患糖尿病
只要能检测出葡萄糖的反应都能检查糖尿病!!所以可以!!正常人尿液中是不含葡萄糖的!!
㈤ 几个学有机化学营养物质中遇到的小问题.
1.硬脂酸甘油酯又称高级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是的
2.为什么醛基有还原性而酮基没有? 醛基的碳原子上有一个氢原子,决定其化学活性 ,可以被氧化成羧基,就是生成酸了
3.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能不能水解生成蔗糖? 不能
4.用Cu(OH)2检验葡萄糖用不用在碱性条件下检验,要在碱性条件下检验
这是做铜镜反应的实验条件
㈥ 铜镜反应的实验原理
举例1:
从标准电极电势值可知:Cu,Ag, Hg, Hg2和相应的化合物具有氧化性,均为中强氧化剂。
Cu溶液中加入KI时,I被氧化为I2, ,Cu被还原得到白色CuI沉淀,CuI能溶于过量KI中形成配离子。
2Cu+4I===2CuI (白色)+I2
CuCl2溶液中加入Cu屑,与浓HCl共煮得到棕黄色[CuCl2]配离子。CuCl2+Cu(s)+2HCl(浓)===2H[CuCl2](棕黄色)
生成的配离子[CuCl2]不稳定,加水稀释时,可得到白色的CuCl沉淀。
碱性介质中,Cu与葡萄糖共煮,Cu被还原成Cu2O红色沉淀。
2Cu+4OH(过量)+C6H12O6===Cu2O (红)+2H2O+C6H12O7
或2[Cu(OH)4]+C6H12O6===Cu2O (红)+4OH+2H2O+C6H12O7
此反应称为“铜镜反应”
举例2:
2Cu(NO3)2═2CuO+4NO2↑+O2↑
CH3CHO+CuO═Cu+CH3CO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