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是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科学实验设计的步骤为()①充分拥有资料 ②设计合理方
根据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①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阐明实验原理,分析专现有仪器和药品的特属点,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药品;
②根据实验的特点,设计实验装置,画出装置草图,掌握充分的资料;
③根据实验的要求,设计可行的操作步骤和观察重点,分析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如反应过程中是否需要除杂及尾气处理等);
④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进行反思、评价并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故选C.
2. 右图是米勒等科学家为研究生命起源而设计的实验装置,根据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模拟原始地来球的条件
加热蒸源馏水的目的是:产生水蒸气
因为在地球早期,大气中是混合的气体!
原始的大气层由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没有氧气。
为了验证“生命起源于无机物”的理论,有位叫米勒的美籍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将组成生命体的最基本的碳氢化合物分子,如甲烷、氨和氢等与水混合,一起灌入到一个特殊的玻璃装置中,给瓶内混合物加热,使之不断沸腾,产生气体。气体经过一个装有两个电极的小室,室内连续产生火花,犹如大自然的闪电和火山爆发,然后经过冷却又变成液体回到原处。
经过一个星期后,对瓶中的液体进行化学分析,结果惊喜地发现,其中产生了组成现代生命的蛋白质结构中的几种氨基酸成分。
3. 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是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的正确步骤应为:①明确实验目的; ②收集有关资
(1)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二氧化锰是一种黑色固体,如果用双氧水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故答案为:②液体、固体、加热、大、不易溶于水;③C;E或F
(2)在实验室中,常用加热固体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因此需要加热;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因此氨气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①在实验室制取氨气;②氯化铵和氢氧化钙都是固体,反应条件为加热;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③A;D
(3)如果实验室选用图所示的装置来收集氧气,应该从b进a出,因为集气瓶倒置,并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答案为:b、a
4. 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
这门课程共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座部分,讲座的内容主要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解读实验设计与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第二部分是研讨部分,研讨的核心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第三部分是为大家布置的作业,作业的内容为:每位学员编制一份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的教学设计。
下面,我就围绕“小学科学学科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与大家交流。我在这一讲中重点讲解如下内容:
一、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做事情要有计划,所谓计划就是未来行动的方案,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和完成某项任务而事先做的安排和打算。有了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大家的行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计划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的作用。所以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
常识告诉我们,工作的内容越是复杂,参与实施计划的行为主体和涉及的环节就越多,越需要计划。我国古代就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思想,西方经济学家也阐明了这个道理:“虽然我们无法预见未来,但如果我们没有根据当时所得到的信息而制定的未来计划,我们就无法合理地行事”。这一讲主要是讲实验设计的,实验设计本身就是计划,是实验的计划。因此,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设计,并经过我们的扎实的培养,使之养成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实验设计能力不但重要,而且也是我国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科学 3-6
年级课程标准》中,对设计实验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在新课标征求意见稿中,对实验设计也有如下总要求:需要经过尝试和预测设计研究方案。具体要求有三条:
1 、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已确定的研究问题提出预测; 2 、能设计合理的观察研究方案; 3 、能设计较规范的单变量实验方案。
综上所述,无论从实验设计本身来讲,还是课标要求,以及对学生未来科学素质的养成,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设计与实验设计的内涵
(一)什么是设计
在网络全书中,将设计定义为: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如何理解这句话呢?首先,设计是做事前进行的预先计划,因此我们可以把任何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其次,设计不仅仅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还会通过听觉、嗅觉、触觉传达出来,营造一定的感官感受;第三,我想说的是对待设计应保持的一种态度,设计是预设,是设计者经验的结晶,是主观的产物,具有局限性,有时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对于实验的设计,在设计时力求完美,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按实际情况修正设计方案的意识。
(二)实验的内涵
实验是用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在 科学研究 中用来检验某种新的假说、假设、原理、理论或者验证某种已经存在的 假说
、假设、原理、理论而进行的明确、具体、可操作、有 数据 、有算法、有责任的技术操作行为。通常实验要预设 “ 实验目的 ” 、 “ 实验环境 ” ,进行 “
实验操作 ” ,最终以 “ 实验报告” 的形式发表 “ 实验结果 ” 。
实验与试验是有区别的, “ 试验 ”
指的是在未知事物,或对别人已知的某种事物而在自己未知的时候,为了了解它的性能或者结果而进行的试探性操作。试验大多带有盲目性,没有假说。科学课中,实验与试验都存在。
(三)什么是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一种有计划的研究,包括一系列有意图性的对过程要素进行改变以及效果观测,并对这些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便确定过程变异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过程。实验设计是为了给研究者展示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概貌,试图解决研究的全过程。实验设计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的知识,它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形成、变量的选择等等一直到结果的分析、论文的写作等一系列的内容。
狭义的实验设计是实施实验处理的一个计划方案以及与计划方案有关的统计分析。狭义的实验设计着重解决的是从如何建立假说到作出结论这一段。
我今天讲的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也就是本文所探讨的实验设计,属于狭义的实验设计的范畴。
5. 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是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的正确步骤应为:①明确实验目的②收集有关资料③
(1)②根据过氧化氢的性质可以知道过氧化氢是一种无色的液体,二氧化锰为黑色粉末,在常温下即可反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不易溶于水,故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③根据该反应原理,反应物是液体和固体,反应条件无需加热,因此选用A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而用D或C来收集氧气;
故答案为:
②液体;黑色粉末;不需加热;大;不易;双氧水
二氧化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