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按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
(1)由第3次实验数据可见,物距等于像距,说明U=V=2f,因此凸透镜的焦距f=
(2)第2次实验中,物距为40cm>2f,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3)投影仪的屏幕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投影仪远离屏幕(像远),同时减小镜头与投影片的距离(物近). 故答案为:(1)15; (2)缩小;照相机; (3)减小. |
⑵ 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A极是铜锌合金,B极是纯铜,电解质溶液中含有足量的铜离子,通电一段时间后,
B极上析出的是铜,B极质量增加7.68g,其物质的量=
阳极上溶解锌时内,阴极上析出铜,所以溶液容质量增加的质量为锌和铜的质量差,溶液质量增加0.03g,即锌和铜的质量差为0.03g. 设锌的物质的量为x,则: Zn+Cu 2+ ═Zn 2+ +Cu 质量增加 1mol 1g x0.03g x=0.03mol. 即合金中锌的物质的量是0.03mol.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知,阳极上锌和铜失去的电子数等于阴极上铜离子得到的电子,设合金中铜的物质的量为y,则: 0.03mol×2+2y=0.12mol×2 y=0.09mol, 所以合金中铜和锌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09mol:0.03mol=3:1,所以铜和锌的原子个数之比是3:1, 故选:B. |
⑶ 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装置的名称:A池为______,B池为______.(2)锌极为
该装置中A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为原电池,B为电解池,锌易失电子作负极,铜作正极,B中连接铜的电极为阳极,连接锌的电极为负极,电解池中阳极上氯离子放电,阴极上氢离子放电;A中锌电极上失电子生成锌离子进入溶液,铜电极上铜离子得电子生成铜单质,所以其电池反应式为Zn+Cu2+=Cu+Zn2+;
(1)A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所以为原电池,B有外接电源,属于电解池,故答案为:原电池;电解池;
(2)该装置中A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为原电池,B为电解池,锌易失电子作负极,电极反应为:Zn-2e-=Zn2+;铜作正极,溶液中铜离子得到电子生成铜,电极反应为:Cu2++2e-=Cu;B中连接铜的电极为阳极,连接锌的电极为负极,电解池中阳极上氯离子放电,电极反应为:2Cl--2e-=Cl2↑;阴极上氢离子放电,电极反应为2H++2e-=H2↑,电极上有气体生成,溶液中水的电离平衡正向进行,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负极附近的溶液遇到酚酞变红色;
故答案为:负;Zn-2e-=Zn2+;正;Cu2++2e-=Cu;阳;2Cl--2e-=Cl2↑;有无色气体产生;附近溶液出现红色;
(3)石墨棒C2为阴极,阴极上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氢氧根离子,其电极方程式为:4H2O+4e-=2H2↑+4OH-,当C2极析出224mL气体(标准状态)时,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为n(H2)=
0.224L |
22.4L/mol |
⑷ 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先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然后再移到阳光下照射. (1)几小时后分别从甲、乙两个
(1)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瓶中的二氧化碳,由于乙装置叶片所处的环境没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乙装置叶片由于缺乏原料而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因此遇碘不能变蓝色.而甲装置叶片由于环境中有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故遇碘变蓝色. (2)实验前要将甲、乙装置放到黑暗片一昼夜,目的是除去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如果叶片内残留有以前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实验结果就会不明显,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放到黑暗片一昼夜,植物叶片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原来的淀粉消耗完后,就不会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故答案为:(1)蓝色;不变蓝;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2)耗尽叶片中的淀粉 |
⑸ 分别按下图甲、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两个烧杯里的溶液为同浓度的稀硫酸,乙中G为电流计.请回答下列
(来1)A.没有形成闭合回路,自不能形成原电池,故A错误;
B.铜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H元素之后的金属,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甲烧杯中铜片表面没有气泡产生,故B错误;
C.两烧杯中硫酸都参加反应,氢离子浓度减小,溶液的pH均增大,故C正确;
D.乙能形成原电池反应,较一般化学反应速率更大,所以产生气泡的速率甲中比乙中慢,故D正确;
E.原电池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乙形成原电池,Zn为负极,Cu为正极,则电流方向Cu→Zn,故E错误.
故答案为:C、D;
(2)甲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反应放热,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乙形成闭合回路,形成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故答案为: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在乙实验中,某同学发现不仅在铜片上有气泡产生,而且在锌片上也产生了气体,是由于锌片不纯,在锌片上形成原电池导致,
故答案为:锌片不纯,在锌片上形成原电池;
(4)在乙实验中,如果把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Cu2+在正极上得电子被还原产生Cu,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
故答案为:Cu2++2e-=Cu;
⑹ 按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若图乙的x轴表示流入电极的电子的量,则y轴不可能表示的是
D 银的精制。那就是阳极的银溶解,阴极析出银,所以,离子浓度和PH值随着电解进行是不变的,而阳极的质量是减少的,
⑺ 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一周后发现铁钉锈蚀最严重的位置是
铁在有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故b处锈蚀最严重,铁生锈消耗了试管内的氧气,使试管内压强变小,外界气压将红墨水压的左高右低.
故答案为:b;因为b处铁钉与水、空气同时充分接触;液面变为左高右低.
⑻ (2013潍坊模拟)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先在试管Ⅱ中加入试剂乙,然后
A、I中NaHCO3和稀HCl反应会来生成气体二氧化源碳、氯化钠和水,气体排不出去,气压增大,将I中的氯化钠、或者未反应的盐酸压入Ⅱ中NaOH溶液,盐酸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氯化钠和水,氯化钠与氢氧化钠不反应,看不到浑浊,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I中Al和稀H2SO4反应会生成气体氢气,试管内气压增大,将生成的硫酸铝和稀H2SO4压入Ⅱ中,二者均会与Ba(NO3)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符合实验现象,故B正确;
C、I中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无气体生成,所以I中液体不会进入Ⅱ中,故无白色沉淀生成,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I中铜和稀硫酸不会反应不会有液体被压入Ⅱ中,溶液不会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⑼ (2012仙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按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
(1)由第3次实验数据可见,物距等于像距,说明U=V=2f,因此凸透镜的焦距f=
U |
2 |
30cm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