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数字钟设计原理图及其设计
工作原理介绍:单片机通过了 3 只 74HC164 串行-并行转换芯片后,驱动时钟屏幕,因为时钟屏幕的极性是共阴极,所以必须使用“74HC”电路而不能使用“74LS”电路,后者的高电平驱动能力很差!这里的 3 只 74HC164 芯片,自身属于串行输入,而从单片机一则看过去,3 只芯片驱动方式则是并行驱动,这样可以避免每次传送新的显示数据时,都需要从头到尾传送 24 个笔段数据。目前的传送方式可以只是传送已经变化了的显示数据。晶体频率使用的是 32768HZ,这种低频率时基,对掉电保护的电池耗电关系极大,HT48R10A 单片机具有的“RTC”实时时钟的功能,大大方便了电路设计。按照常规,在如此低的频率下,对单片机的指令执行速度会有矛盾,但是,这种单片机却能够让程序运行时使用“内部 RC ”振荡频率而仅仅是时钟部分使用 32768HZ 频率,这样,就可以选择“内部 RC”高达数 MHZ 的指令运行频率而不用理会时钟走时频率,两者依靠这种特有的“RTC”功能获得了很理想的配合。当进入电池掉电保护的时候,可以令电池耗电维持在仅仅数十 uA 的水平,一只 60mAh 的掉电保护电池,就可以让掉电保护时间长达几个月之久!进入掉电保护后,屏幕不显示,所有按钮和控制功能暂时失效,仅仅实时时钟仍然继续走时。当外部主电源恢复供电后,所有功能自动恢复,实时时钟无需调整。单片机的 15P 是复位引脚,当上电时或者程序运行发生异常时,可以通过此引脚让程序重新运行。但是,一般地,单片机本身具有“看门狗”自动复位功能,可以快速地自动对程序运行异常进行复位,人们几乎觉察不到它的复位影响。单片机的 10P 引脚安排为专门检测外部供电是否正常,当外部 5V 供电掉电后,单片机将立即进入掉电保护状态,而在电路中电源能量还没有完全消耗尽之前,程序也必须抢先对各个端口进行配置,以便进入低电源消耗状态。电路图中有两个输出端口,一个是“睡眠”控制输出端口,它只有在开始倒计时的时候才会输出高电平;另一个时“定时”输出端口,它只有在到达定时时间的时候才会输出高电平。合理地利用这两个输出,就能够安排一些简单的自动控制,例如,可以利用“睡眠”的倒计时功能来给电孵化行业的“自动翻蛋”使用,利用“定时”功能来作为一只“电子闹钟”等等。 电路中,屏幕的公共引脚接有一只 NPN 小功率三极管,这主要是在单片机对 74HC164 传送数据时,临时关闭显示屏幕的供电以免产生“鬼影”,同时,在掉电保护时则可以完全关闭屏幕的供电。单片机预留了两个端口没有使用,这里可以在将来安排外接电存储器,以便派生例如电子打铃仪或者多次定时数据存储,成为功能更加丰富的时钟品种。各个按钮的使用说明:(请参考印刷板图)。各按键在印刷板上的编号与单片机芯片引脚和功能关系,请参考下面表格。其中,标注“G”的焊盘是电路供电的参考点,即 5V 电源的负极,俗称“地线”。所有按键都是需要与这个“G”接通的时候(需要串入 1K 左右电阻),该按键才算是“被按下”。当这个“G”引出到按键板时,需要在它上面串接一只 1K 左右的电阻,不要直接让其与各按键引脚直接“短接”,以防止芯片内部引脚损坏。
⑵ 钟表设计学校
钟表是一种计时的装置,也是计量和指示时间的精密仪器。 钟表通常是以内机的大小来区别的。按国际惯例,机心直径超过80毫米、厚度超过30毫米的为钟;直径37~50毫米、厚度4~6毫米者,称为怀表;直径37毫米以下为手表;直径不大于20毫米或机心面积不大于314平方毫米的,称为女表。手表是人类所发明的最小、最坚固、最精密的机械之一。
⑶ 关于钟表发明的人和怎样创作的
钟表
钟表(watch and clock)
钟和表的统称。钟和表都是计量和指示时间的精密仪器。
钟和表通常是以内机的大小来区别的。按国际惯例,机心直径超过50毫米、厚度超过12毫米的为钟;直径37~50毫米、厚度4~6毫米者,称为怀表;直径37毫米以下为手表;直径不大于20毫米或机心面积不大于314平方毫米的,称为女表。手表是人类所发明的最小、最坚固、最精密的机械之一。
现代钟表的原动力有机械力和电力两种。机械钟表是一种用重锤或弹簧的释放能量为动力,推动一系列齿轮运转,借擒纵调速器调节轮系转速,以指针指示时刻和计量时间的计时器。
钟表的发展
公元1300年以前,人类主要是利用天文现象和流动物质的连续运动来计时。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计时;漏壶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计时。
东汉张衡制造漏水转浑天仪,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结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这是最早出现的机械钟。北宋元祜三年(1088)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造出第一台结构简单的机械打点塔钟,日差为15~30分钟,指示机构只有时针;1500~1510年,德国的亨莱思首先用钢发条代替重锤,创造了用冕状轮擒纵机构的小型机械钟;1582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发明了重力摆;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把重力摆引入机械钟,创立了摆钟。
1660年英国的胡克发明游丝,并用后退式擒纵机构代替了冕状轮擒纵机构;1673年,惠更斯又将摆轮游丝组成的调速器应用在可携带的钟表上;1675年,英国的克莱门特用叉瓦装置制成最简单的锚式擒纵机构,这种机构一直沿用在简便摆锤式挂钟中。
1695年,英国的汤姆平发明工字轮擒纵机构;1715年,英国的格雷厄姆又发明了静止式擒纵机构,弥补了后退式擒纵机构的不足,为发展精密机械钟表打下了基础;1765年,英国的马奇发明自由锚式擒纵机构,即现代叉瓦式擒纵机构的前身;1728~1759年,英国的哈里森制造出高精度的标准航海钟;1775~1780年,英国的阿诺德创造出精密表用擒纵机构。
18~19世纪,钟表制造业已逐步实现工业化生产,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20世纪,随着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电池驱动钟、交流电钟、电机械表、指针式石英电子钟表、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相继问世,钟表的日差已小于0.5秒,钟表进入了微电子技术与精密机械相结合的石英化新时期。
钟表的种类
钟表的应用范围很广,品种甚多,可按振动原理、结构和用途特点分类。按振动原理可分为利用频率较低的机械振动的钟表,如摆钟、摆轮钟等;利用频率较高的电磁振荡和石英振荡的钟表,如同步电钟、石英钟表等;按结构特点可分为机械式的,如机械闹钟、自动、日历、双历、打簧等机械手表;电机械式的,如电摆钟、电摆轮钟表等;电子式的,如摆轮电子钟表、音叉电子钟表、指针式和数字显示式石英电子钟表 等。
机械钟表有多种结构形式,但其工作原理基本相同,都是由原动系、传动系、擒纵调速器、指针系和上条拨针系等部分组成。
机械钟表利用发条作为动力的原动系 ,经过一组齿轮组成的传动系来推动擒纵调速器工作;再由擒纵调速器反过来控制传动系的转速;传动系在推动擒纵调速器的同时还带动指针机构,传动系的转速受控于擒纵调速器,所以指针能按一定的规律在表盘上指示时刻 ;上条拨针系是上紧发条或拨动指针的机件。
此外,还有一些附加机构,可增加钟表的功能,如自动上条机构、日历(双历)机构、闹时装置、月相指示和测量时段机构等。
原动系是储存和传递工作能量的机构,通常由条盒轮、条盒盖、条轴、发条和发条外钩组成。发条在自由状态时是一个螺旋形或 S形的弹簧,它的内端有一个小孔,套在条轴的钩上。它的外端通过发条外钩,钩在条盒轮的内壁上。上条时,通过上条拨针系使条轴旋转将发条卷紧在条轴上。发条的弹性作用使条盒轮转动,从而驱动传动系。
传动系是将原动系的能量传至擒纵调速器的一组传动齿轮,它是由二轮(中心轮)、三轮(过轮)、四轮(秒轮)和擒纵轮齿轴组成,其中 轮片是主动齿轮,齿轴是从动齿轮。钟表传动系的齿形绝大部分是根据理论摆线的原理,经过修正而制作的修正摆线齿形。
擒纵调速器是由擒纵机构和振动系统两部分组成,它依靠振动系统的周期性震动,使擒纵机构保持精确和规律性的间歇运动,从而取得调速作用。叉瓦式擒纵机构是应用最广的一种擒纵机构。它由擒纵轮、擒纵叉、双圆盘和限位钉等组成。它的作用是把原动系的能量传递给振动系统,以便维持振动系统作等幅振动,并把振动系统的振动次数传递给指示机构,达到计量时间的目的。
振动系统主要由摆轮、摆轴、游丝、活动外桩环、快慢针等组成。游丝的内外端分别固定在摆轴和摆夹板上;摆轮受外力偏离其平衡位置开始摆动时,游丝便被扭转而产生位能,称为恢复力矩。擒纵机构完成前述两动作的过程 ,振动系在游丝位能作用下,进行反方向摆动而完成另半个振动周期,这就是机械钟表在运转时擒纵调速器不断和重复循环工作的原理。
上条拨针系的作用是上条和拨针。它由柄头、柄轴、 立轮、离合轮、离合杆、离合杆簧、拉档、压簧、拨针轮、跨轮、时轮、分轮、大钢轮、小钢轮、棘爪、棘爪簧等组成。
上条和拨针都是通过柄头部件来实现的。上条时,立轮和离合轮处于啮合状态,当转动柄头时,离合轮带动立轮,立轮又经小钢轮和大钢轮,使条轴卷紧发条。棘爪则阻止大钢轮逆转。拨针时,拉出柄头,拉档在拉档轴上旋转并推动离合杆,使离合轮与立轮脱开,与拨针轮啮合。此时转动柄头便拨针轮通过跨轮带动时轮和分轮,达到校正时针和分针的目的。
钟表要求走时准确,稳定可靠。但一些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条件都会影响钟表的走时精度。内部因素包括各组成系统的结构设计、工作性能、选用材料、加工工艺和装配质量等。例如,发条力矩的稳定性,传动系工作的平稳性,擒纵调速器的准确性等都影响走时精度。
外界环境条件包括温度、磁场、湿度、气压、震动、碰撞、使用位置等。例如,温度变化会引起钟表内润滑油和摆轮游丝性能的变化,从而引起走时性能的变化;环境的磁场强度大于60奥斯特时,会引起部分零件磁化而走慢;湿度大会引起部分零件氧化和腐蚀 等等。
钟表的起源
古代人生活简单,除了饮食渔猎制造工具之外别无所事,所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不著争取时间。进而人类群居有了交易的时候,也不过是‘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后来人事渐繁,尤其是农业兴起后,人类逐渐体会时间的重要性。时间观念随著人类文明程度而有所不同,从早期的“立竿见影”到用圭表或日晷来测度时间,到要求准确时间的测度,而发明了“漏刻”到了后期发明水钟(water clock),以滴水增加重量推动轴杆或使齿轮运转,十一世纪正式才有机械钟,机械钟是以重锤代水为动力推动齿轮运转的钟。
表的发明传说为十六世纪纽伦堡(德国北部工业首府)的锁匠所制作出和鸡蛋一样大小,因此有“纽伦堡蛋”之称,此表零件自身即含有动力,完全是用手工作成的,随制随改进,所以制造出来的每件都是不相同的样式。
瑞士钟表
瑞士号称“钟表王国”,它的钟表业独霸全球达二个半世纪之久,至今仍坐稳了世界同行的头把椅。
瑞士的钟表业起源於以日内瓦为中心的法、瑞边境侏儒山脉山谷与盆地间的小村与城镇之中,早在15世纪日内瓦的珠宝匠以及金匠便开始制造钟表。1601年1月20日,日内瓦当局正式批准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钟表行业公会,当时的日内瓦大约只有三百多钟表技工,年产钟表约五千只,到了18世纪中,大批的钟表匠聚集到日内瓦,他们往往在临街的底楼开店招揽顾客,在顶楼的安静处制造和修理钟表,到了19世纪中,日内瓦不仅成了全瑞士的钟表制造中心,而且还成为全欧洲同行们的领袖。
日内瓦依靠钟表兴旺发达的经验,启发了侏儒山脉深处的农夫、牧民,他们也开始造起了齿轮、弹簧、发条。当地一些青年不惜花费十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去日内瓦等城市学习,再返回家乡开设自己的手工作坊,他们互相分工合作,立志造出世界上质量最好的零件,装配出最复杂、精密的钟表,
瑞士钟表业真正面临严重挑战发生在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随著工业革命的深入,美国人发明的标准化大规模生产风靡全球似乎只有美式的那种大工厂才能赚到足够的利润,并生存下去,但瑞士钟表小作坊最终还是找到了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生存方式,它是通过机芯、表带、表壳等专业零件公司的统一设计和大批量的生产,从而使钟表昂贵的价值降到一般消费者能的承受的地步,再加上那些技艺高超的工匠以及风格独特的小型钟表厂,把买来的零件自行加工改装,订制成特别的零件,这样瑞士钟表业就能和那些名表和谐地共存,而一向以大批量生产而来势汹汹的美国产手表,因为缺乏各个档次价位产品的支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市场上变得无影无纵 。
钟表,也是由中国人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明的。世界著名的钟表大师、香港钟表历史学家矫大羽说,经过数年的努力和求证,他提出的“中国人开创了钟表史”这一观点,已被世界钟表界认可。
矫大羽说,中国古代有日晷、水钟、火钟、铜壶滴漏等,这只能算是古人的计时器。没有嘀嗒嘀嗒的钟表声,都不能称作钟表。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每天仅有一秒的误差。而且,它有擒纵器,正是擒纵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这就是钟表与计时器的区别。国际钟表界都把擒纵器视为钟表的心脏。在瑞士,他找到了一本世界钟表界的权威书刊上写到:“现代机械钟表中使用的擒纵器源自中国古代苏颂的发明。”之后,他又在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的一本书中,找到了他的一段话:“苏颂把钟表机械和天文观察仪器结合以来,在原理上已经完全成功,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了六个世纪,比方和斐�与胡克同被西方认为是天文钟表的发明人�先行七个半世纪。”由于矫大羽知道擒纵器在钟表发明中所占的决定性作用,他在实地考察和查找了大量有关水运仪象台的资料后,翻阅了苏颂所著的《新仪象法要》一书,并找到了西方权威人士的话作为旁证,大胆断言是中国人开创了人类钟表史,并影响了后来西方钟表的进展。
“中国人是钟表最早的发明者,有很多资料可以证明这件事,我为做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作为国际著名的钟表艺术大师,古董钟表收藏、鉴赏专家的矫大羽先生,经过自己多年对钟表的收藏、研究和创新指出:我国北宋宰相苏颂创制的“水运仪象台”是世界上第一个装置有擒纵机构的计时系统,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了钟表是可以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国人开创了钟表史的观点。
“水运仪象台”是由北宋苏颂等人在1088年开始制造的,代表了当时天文、计时科学的世界最高水平,其中装置的擒纵机构计时系统被世界科技界、计时仪器史学界公认为近代机械钟表的鼻祖。
1990年矫先生首次参观瑞士巴塞尔钟表展,看到一本1981年英文版本的百达翡丽钟表图录上载有“水运仪象台”外貌全图及说明。其中写到:现在钟表中所使用的擒纵器是1090年中国的苏颂发明的,他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已达到每日误差仅为1秒的水平。而西方使用擒纵器来计时是在苏颂之后三个世纪的事。既然作为钟表和计时器区分的标志——擒纵器是中国人发明的,那不就等于说是中国人发明了钟表吗?1992年4月,在瑞士最具权威的钟表博物馆里,矫先生又一次看到中国水钟的图片,这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1996年10 月,世界名表百达翡丽公司博物馆举办特别展览时,该公司总裁在其画册序言中写到:“这次展出的珍品代表着‘百达翡丽’150年来的心血结晶,而这些成就也要归功于各种测时机制的发明,它们包括于1090年由中国的宰相苏颂所制作巨型水钟里装置的擒纵器和其他机械钟表先驱们研究出的成果。”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专家李约瑟博士也曾对这一创造予以高度评价:“苏颂把时钟机械和天文观察仪器结合起来,在原理上已经完全成功,他比罗伯特·虎克先行了六个世纪,比方和斐(与虎克被西方认为是天文钟表的发明人)先行了七个半世纪。”这又一次说明了“水运仪象台”在世界钟表发展史上的地位,中国人开创了钟表史已成为国际钟表界的共识。它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巨大贡献。
1994年5月,矫先生应邀去台湾演讲发明“矫氏神奇天仪飞轮”手表的经过和古董钟表收藏的经验,当时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人开创了人类钟表的历史》。
⑷ 钟表的构造是什么
钟表的构造:
用卷簧(发条,一种弹性元件)储存以力矩形式表现的能量,用固定传动比的多级齿轮,分别显示不同的时间单位。
用具有精确固定振动周期的盘簧(游丝,一种弹性元件,由恒弹合金制造)与非线性摆动的机械离合--制动器,专业上称为擒纵机构,按照准确的角速度,将卷簧(发条,一种弹性元件)储存以力矩形式表现的能量释放出来。
不同指针的转动角速度不一样而各自恒定。
几十年前,中国生产的全国统一设计机械钟钟芯为N1型,本人用它制造了每周为一个周期的定时器,除了星期日,其他的日子,每天上午6~7点钟,自动预热电路,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务,在传统上,是每天早上6~7点钟,操作工来开启电炉,就回家;到了早上8点钟,电炉温度达到额定值,才开始正式的工作。
释义:
钟表是一种计时的装置,也是计量和指示时间的精密仪器。 钟表通常是以内机的大小来区别的。按国际惯例,机心直径超过80毫米、厚度超过30毫米的为钟;直径37~50毫米、厚度4~6毫米者,称为怀表;直径37毫米以下为手表;直径不大于20毫米或机心面积不大于314平方毫米的,称为女表。手表是人类所发明的最小、最坚固、最精密的机械之一。
钟表工具:
常用工具主要为以下4种
1.钟表校表仪,校表仪是维修机械手表必不可少的一种检测仪器。它主要用来测定钟表的走时快慢。纸带记录式校表仪还可以根据记录线条的形状检查出手表工作中的缺陷,以此判定故障的原因。校表仪的种类很多,有数字显示式的,也有纸带记录式的。纸带记录式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记录图形(即线条),另一种是记录数字。维修时以采用记录图形式为宜。校表时将被测手表放在微音器8上,柄头应置于固定夹里,再用活动叉夹紧手表。转动微音器盒,可以测出手表六个不同位置的瞬时日差值。
2.钟表振幅仪机械,钟表的振幅一般在振幅仪上测定。振幅仪分为指针式、光点式和数字式三种。主要有瑞士格林那厂生产的指针式振幅仪AMPLIMETER。由于振幅仪的设计原理与表机的摆轮全升角有关,而摆轮全升角是在设计机心时确定下来的参数,不同型号的机心,其摆轮全升角的数值是不同的。机械表机心的摆轮全升角参数数值都是不同的,以便测振幅时选用。如果事先规定好被测机心的振幅在200。-280。的范围内为合格,那么当指针进入此范围时,指示灯3便亮了。测量范围的选择是通过调节振幅仪顶部的A、B、c三个调节器实现的。
3.钟表视显微镜,体视显微镜俗称双管显微镜。它是一种育立体感觉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一般可在4~100倍范围内变化,其间有10挡。利用体视显微镜,可以放大石英表机心及其零件,以便仔细观察。一般情况下戴寸镜修表就可以了,但是寸镜的放大倍数有限。由零件毛刺引起的停表,或零件与零件之间似蹭非蹭所造成的停表,以及零件的密损缺陷等,有时用寸镜是不易观察到的,若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其原因便一目了然。另外,对于修理不熟悉的机心,事先在体视显微镜下,了解机心各部分的结构也是有必要的。
⑸ 时钟电路设计需要哪些元件
方案的论证与选择
1.1方案论证
1.1.1采用MCS—51系列单片机和压力传感器来完成
压力传感器是鸡蛋闹钟必须用到的传感器,它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使用寿命长等优异的特点。控制电路主要由单片机和程序来实现,这样的设计具有性能稳定,做工可靠,价格低廉,结构简单的优点,但也存在编程难度大的缺点。这种设计是目前工业中最常用的一种设计,产品整体价成本格较低,硬件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1.1.2采用TTL集成门电路和压力传感器来实现
这种设计同样采用压力传感器,但是控制电路采用集成门电路,电路主要由振荡器,分频器,计数器,译码器,显示电路组成。它的特点在于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允许的工作电压范围大,不需要编程,但同时也在产品体积大,硬件结构复杂,工作不可靠,技术老化,成本相对较高的缺点。这种设计目前在市场上已经基本淘汰。
1.1.3采用MCS—51系列单片机,时钟芯片和压力传感器来设计
这种设计在控制电路中加入了一个时钟芯片,总体来说,产品需要的编程难度降低,但是产品的硬件结构复杂了,而且时钟芯片的价格也很昂贵,提高了成本,这种设计在目前的市场上很少见。
1.2方案的选择
综上所述,应选用方案一来完成鸡蛋闹钟的设计。
这里介绍的电子钟,电路可称得上极简,它仅使用单片的20引脚单片机完成电子钟的全部功能,而笔者见到的其它设计方案均采用二片以上的多片IC实现。
电路见图1。
一片20引脚的单片机AT89C2051为电子钟主体,其显示数据从P1口分时输出,P3.0~3.3则输出对应的位选通信号。由于LED数码管点亮时耗电较大,故使用了四只PNP型晶体管VT1~VT4进行放大。本来笔者还有一种更简的设计方案(见图2),可省去VT1~VT4及R1~R4八个元件,但这种设计由于单片机输出口的灌入电流有限(约20mA),数码管亮度较暗而不向读者介绍,除非你采用了高亮度的发光数码管。
P3.4、P3.5、3.7外接了三个轻触式按键,这里我们分别命名为:模式设定键set(P3.4)、时调整键hour(P3.5)、分调整键min(P3.7)。C1、R13组成上电复位电路。VT5及蜂鸣器Bz为闹时讯响电路。三端稳压器7805输出的5V电压供整个系统工作。此电子钟可与任何9~20V/100mA的交直流电源适配器配合工作,适应性强。
电子钟功能
1.走时:通过模式设定键set选择为走时,U1、U2显示小时,U3、U4显示分。U2的小数点为秒点,每秒闪烁一次。
2.走时调整:通过模式设定键set选择为走时调整,按下hour键对U1、U2的走时“时”显示进行调整(每0.2秒递加1)。按下min键对U3、U4的走时“分”显示进行调整(每0.2秒递加1)。
3.闹时调整:通过模式设定键set选择为闹时调整,按下hour键对U1、U2的闹时“时”显示进行调整(每0.2秒递加1)。按下min键对U3、U4的闹时“分”显示进行调整(每0.2秒递加1)。
4.闹时启/停设定:通过模式设定键set选择为闹时启/停设定,按下min键U3的小数点点亮,闹时功能启动;按下hour键U3的小数点熄灭,闹时功能关停。
由于电路设计得极其简单,因此丰富的功能只能由软件完成,这里软件设计成为了关键。下面介绍软件设计要点。
图3为主程序状态流程。
图3
运行时建立的主要状态标志如下:
flag—掉电标志。掉电后,flag内为一随机数;重新设定时间后flag内写入标志数55H。
set—工作模式设定标志。
hour—走时“时”单元。
min—走时“分”单元。
sec—走时“秒”单元。
deda—走时5mS计数单元
t_hour—闹时“时”单元。
t_min—闹时“分”单元。
d_05s—0.5秒位标志。每秒钟的前0.5秒置1,后0.5秒置0,以使秒点闪烁。
o_f—闹时启/停位标志。闹时启动置1,闹时关停置0。
另外将定时器T0设定为5mS的定时中断。这里晶振频率为12MHz,因此5mS的初值为-5000,但实际上程序还要作其它运算,使得时间偏长,经调整
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如有错误请见谅
⑹ 钟表结构设计提问
钟表结构设计是钟表加工厂工程部的工作,主要是设计钟表机械加工的工艺流程语言--工程图。设计钟表防尘防水及机蕊配合。
⑺ 钟表的结构
钟表结构构造
一、外部看得见的零部件
表镜(LOOKING GLASS):守卫外貌(表盘)。
表壳(WATCHCASE):守卫手表(即腕表)机芯免受外来的灰尘、露水或震动的损毁,同时为腕表提供时尚而又迷人的外型。
表带(BRACELET):有皮带和金属链两种。
圈口(WATCH-FRAME):锁紧表镜,有两种类型:一是稳定型,可提供优美的外观;二是单向转动型,主要运用于运动型腕表,只要将其0指针拨至分针处便可以计算重叠时间。
底盖(WATCH-BOTTOM):守卫手表内部机芯,其锁紧方法分为铰链螺丝锁紧、压力锁紧及螺丝锁紧三种。
表盘(WATCH-FACE):主要用于显示时间,同时关系得手表的设计。其可设计为差别的形状,也可使用差别的材质,时间刻度亦可选用简单漆印或突印。
指针:用于指示具体时刻。
表冠(WATCH-HEAD):用于调校日期及时间、上链,用钢或金制成。
表扣(WATCH-BUTTOM):多由不锈钢,钛金属制成。
二、外部看不见的零部件
1、胶圈(RUBBER-CIRCLE):用于防备外来物质及恶劣环境(如灰尘、化妆品、气温转变等)影响和侵害。
2、内部机芯(INTER-MACHINE)及特殊效用(SPECIAL FUNCTION)
(1)自动石英(AUTOQUARTZ):无需电池的精确石英时计,爱表族论坛
用手转动中央转轴或利用手臂的摆动而发动表内的飞跎转动,而转动时微型发电器孕育产生的电能传送到储电及供电效用的电容,电容稳定地输出电能而推动微型电路石英计时装置
(2)石英内机(QUARTZ):石英与电子经过特别处理综合输出动力,准确的石英震荡频率带来准确的石英动力手表。两针石英表如果拔出把的会损坏机芯,而三针石英表如果拔出把的则会进水和进灰尘,所以不要将石英表的把的拔出来节省电能。
(3)自动内机(AUTOMATIC):自动上链机芯的动力是依靠机芯体的飞跎重量带来,卖佩戴手表的手臂摇摆就会发动飞驼转动,同时也发动表内发条为手表上链。
(4)机械内机(MECHANICAL):机械表的动力全来自弹簧的推动,转动表冠,机芯内弹簧将能量注入而推动时计运行。机械表有21钻与25钻的类型,其区别在于25钻有停秒效用,相对更防磨损,使用年限更长;21钻则没有停秒效用,相对耐磨水平差。
除了21钻与25钻外,还有一些高等品牌的机芯钻数有:32钻(劳力士)、36钻(肖邦表)等。
3、调换电池显示(EOL):卖秒针出现每四秒跳动一次的现象,佩戴者务必在二至三星期内调换电池。
低能量显示(EOE):卖秒针每四秒一跳时便提示要增补能量,此时不会影响手表正常运作。
4、万年历中的闰年
(1)、(罗马略历)是凯撒大帝在雄元前46年所创,以365天为一年,每4年一闰,闰年为366天(仲春多一天,29天)目的是调解日历年与太阳轨道年之间的差距。
(2)、(格里高里历)是今日列国通行的历法,是罗马教皇十三世于1582年修订而成。规律的4年一闰周期。每400年会中断3次,也就是在整百年却不克为400来整除的都不算是闰年,例如雄元2100,2200,2300,都不算是闰年,但2400年可为400整除,故算是闰年,因此说每400年会中断3次。
⑻ 如何设计计量时间的钟表
毕业设计设计题目 秒表/时钟计时器的设计设计 类型 工程设 导师姓名 席东河 1、用六位LED数码管显示时、分、秒; 2、使用按键开关可实现时分调整; 3、秒表/时钟功能转换; 4、关闭显示即省
⑼ 多功能电子时钟的设计与制作
一般来说数字钟要完成的基本功能是利用数码管、按键、蜂鸣器完成24小时制时间显示(输入时钟脉冲一般要求为1024Hz),时间调节,闹钟设定,整点报时。我不知道你是用vhdl和实验箱做还是直接用现有元件完成电路板,后者可能要麻烦一点我没做过,前一种方法可能容易一定,可以自己增加一些功能,比如日期显示,和闹钟开关。难度在于要利用设计软件进行设计或仿真,需要摸清软件的脾性,vhdl并没有c语言那么容易掌握。我不清楚你到底哪个地方有问题,能不能再说清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