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建成“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是真的吗
1.纳米是一个微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根头发丝有7万到8万纳米。纳米技术这个词汇出现在1974年。纳米科学、纳米技术是在0。10到100纳米尺度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及特性。纳米材料是纳米技术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上竞争的热点和难点。碳纳米管自从1991年被发现以来,就一直被誉为未来的材料。碳纳米管在强度上大约比钢强100倍,其传热性能优于所有已知的其它材料。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在常温下导电时,几乎不产生电阻。纳米陶瓷材料在1600摄氏度高温下能像橡皮泥那样柔软,在室温下也能自由弯曲。从1998年世界上第一只纳米晶体管制成,到1999年100纳米芯片问世,使20世纪最后10年世界上出现的“纳米热”进一步升温。我国在纳米技术领域占有一度之地,处于国际先进行列。已成功制备出包括金属、合金、氧经化物、氢化物、碳化物、离子晶体和半导体等多种纳米材料,合成出多种同轴纳米电缆,掌握了制备纯净碳纳米管技术,能大批量制备长度为2至3毫米的超长纳米管。合成的最细的碳纳米管的直径只有0。33纳米,这不但打破了我国科学家自已不久前创造的直径只为0。5纳米的世界纪录,而且突破了日本科学家1992年所提出的0。4纳米的理论极限值。《稻草变黄金——从四氯化碳制成金刚石》的文章高度评价。最近又研制成功新型纳米材料——超双疏性界面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超疏水性及超疏油性,制成纺织品,不染油污,不用洗染。纳米技术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十分巨大,美国权威机构预测,2010年纳米技术市场估计达到14400亿美元,纳米技术未来的应用将远远超过计算机工业。纳米复合、塑胶、橡胶和纤维的改性,纳米功能涂层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将给传统产生和产品注入新的高科技含量。专家指出,纺织、建材、化工、石油、汽车、军事装备、通讯设备等领域,将免不了一场因纳米而引发的“材料革命”现在我国以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注册的公司有近100个,建立了10多条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生产线。纳米布料、服装已批量生产,象电脑工作装、无静电服、防紫外线服等纳米服装都已问世。加入纳米技术的新型油漆,不仅耐洗刷性提高了十几倍,而且无毒无害无异味。一张纳米光盘上能存几百部,上千部电影,而一张普通光盘只能存两部电影。纳米技术正在改善着、提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2.超导技术的发展概况1962年,年仅20多岁的剑桥大学实验物理研究生约瑟夫逊在著名科学家安德森指导下研究超导体能隙性质,他提出在超导结中,电子对可以通过氧化层形成无阻的超导电流,这个现象称作直流约瑟夫逊效应。当外加直流电压为V时,除直流超导电流之外,还存在交流电流,这个现象称作交流约瑟夫逊效应。将超导体放在磁场中,磁场透入氧化层,这时超导结的最大超导电流随外磁场大小作有规律的变化。约瑟夫逊的这一重要发现为超导体中电子对运动提供了证据,使对超导现象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约瑟夫森效应成为微弱电磁信号探测和其他电子学应用的基础。70年代超导列车成功地进行了载人可行性试验。超导列车是在车上安装强大的超导磁体,地上安放一系列金属环状线圈。当车辆行进时,车上的磁体在地上的线圈中感应起相反的磁极,使两者的斥力将车子浮出地面。车辆在电机牵引下无摩擦地前进,时速可高达500千米。1987年3月12日中国北京大学成功地用液氮进行超导磁悬浮实验。1987年日本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的“MLU002”号磁悬浮实验车开始试运行1991年3月日本住友电气工业公司展示了世界上第一个超导磁体。1991年10月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和东芝公司共同研制成核聚变堆用的新型超导线圈。该线圈电流密度达到每平方毫米40安培,为过去的3倍多,达到世界最高水准。该研究所把这个线圈大型化后提供给国际热核聚变堆使用。这个新型磁体使用的超导材料是铌和锡的化合物。1992年1月27日第一艘由日本船舶和海洋基金会建造的超导船“大和”1号在日本神户下水试航。超导船由船上的超导磁体产生强磁场,船两侧的正负电极使水中电流从船的一侧向另一侧流动,磁场和电流之间的洛化兹力驱动船舶高速前进。这种高速超导船直到目前尚未进入实用化阶段,但实验证明,这种船舶有可能引发船舶工业爆发一次革命,就像当年富尔顿发明轮船最后取代了帆船那样。1992年一个以巨型超导磁体为主的超导超级对撞机特大型设备,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建成并投入使用,耗资超过82亿美元。1996年改进高温超导电线的研究工作取得进展,制成了第一条地下输电电缆。欧洲电缆巨头皮雷利电缆公司、美国超导体公司和旧金山的电力研究所的工人,共同把6000米长的铋、锶、钙、铜和氧制成的线缠绕到一根保持超导温度的液氮的空管子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强磁场实验装置是开展强磁场下物理实验的最基本条件。建立20T以上的稳态强磁场装置是复杂的涉及多学科和高难度的大型综合性科学工程,其建设费用高,磁体装置的运行费用也很高。正因为如此,目前国际上拥有20T以上的稳态磁体的强磁场实验中心仅分布在主要的工业大国。世界上第一个强磁场实验室于1960年建于美国的MIT。随后,欧州的英国、荷兰、法国和德国以及东欧和苏联相继在70年代建立了强磁场实验室。日本的强磁场实验室建于80年代初。磁场水平由60年代的20T,提高到80年代的30T。90年代初,美国政府决定在Florida建立新的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日本在筑波建立了新的强磁场实验室,强场磁体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稳态磁场水平近期可望达到40-50T。伴随着强磁场实验室的建立,强磁场下的物理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得到了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它是在20T稳态强磁场中研究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输运过程时观测到的。近年来,有关强磁场下物理工作的文章对每个强磁场实验室来说平均每年都在上百篇,其中有很多重要的科学发现。目前的发展趋势普遍是将凝聚态物理学领域中前沿的研究对象如高温超导材料、纳米材料、低维系统等同强磁场极端条件相结合加以研究。在Grenoble强磁场实验室,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超晶格中的光电特性以及元激发及其互作用等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而在美国、日本等强磁场实验室,则侧重在高温超导材料、低维系统、强关联电子系统、人造超晶格以及新材料等方面。同时,强磁场下的化学反应过程、生物效应等方面的研究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在中国虽有一些6T-12T的超导磁体分散在全国各地,但尚未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强磁场实验中心,我国在10T以上稳态强磁场下的系统的科学研究工作尚属空白。为满足国内强磁场研究工作的需要,早在1984年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就组织论证,决策在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建立以20T稳态强磁场装置为主体的强磁场实验室。该装置于1992年建成并投入运行。与此同时,实验室相继建成了多个能满足不同物理实验、场强在15T左右的稳态强磁场装置,配备了相应的输运和磁化测量系统以及低温系统。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冯端先生在了解了合肥强磁场实验室的情况后非常感慨地说:过去中国没有强磁场条件,对有关强磁场下的物理工作连想都不敢想,现在有了强磁场条件我们应该好好的考虑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了。3.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并不深奥。它是运用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使磁铁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即“磁性悬浮”。科学家将“磁性悬浮”这种原理运用在铁路运输系统上,使列车完全脱离轨道而悬浮行驶,成为“无轮”列车,时速可达几百公里以上。这就是所谓的“磁悬浮列车”,亦称之为“磁垫车”。由于磁铁有同性相斥和异性相吸两种形式,故磁悬浮列车也有两种相应的形式:一种是利用磁铁同性相斥原理而设计的电磁运行系统的磁悬浮列车,它利用车上超导体电磁铁形成的磁场与轨道上线圈形成的磁场之间所产生的相斥力,使车体悬浮运行的铁路;另一种则是利用磁铁异性相吸原理而设计的电动力运行系统的磁悬浮列车,它是在车体底部及两侧倒转向上的顶部安装磁铁,在T形导轨的上方和伸臂部分下方分别设反作用板和感应钢板,控制电磁铁的电流,使电磁铁和导轨间保持10—15毫米的间隙,并使导轨钢板的吸引力与车辆的重力平衡,从而使车体悬浮于车道的导轨面上运行。磁悬浮列车与当今的高速列车相比,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点:由于磁悬浮列车是轨道上行驶,导轨与机车之间不存在任何实际的接触,成为“无轮”状态,故其几乎没有轮、轨之间的摩察,时速高达几百公里;磁悬浮列车可靠性大、维修简便、成本低,其能源消耗仅是汽车的一半、飞机的四分之一;噪音小,当磁悬浮列车时速达300公里以上时,噪声只有656分贝,仅相当于一个人大声地说话,比汽车驶过的声音还小;由于它以电为动力,在轨道沿线不会排放废气,无污染,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绿色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是现代高技术的综合集成,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之一。与传统的轮轨列车相比,磁悬浮列车最大的特点是安静和平稳。由於依靠强大磁力支撑起的车厢,其底部电磁铁在悬浮系统的控制下与轨道保持有一厘米的间隙,列车运行时是不接触轨道的,因此,即使列车高速运行,乘客也很难感受到震动,走在车厢内就像走在平地上一样。据悉,磁悬浮列车的试制应用技术在欧洲和日本起步较早,现在的运行时速已高达450至550公里。技术发展史1934年,德国人海曼‧开普提出了磁悬浮技术的第一份专利。1969-1984年,德国人造了六代磁悬浮列车。1981年,德国开始修建第一条磁悬浮铁路,至1987年完工。90年代,由中国西南交大、国防科大牵头,我国对磁悬浮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并建成了磁悬浮列车模型和样车。我国第一条磁悬浮列车专线将在北京八达岭风景区开始建设,往返全程近4公里,预计2002年可正式投入使用。连接浦东国际机场和陆家嘴的上海磁悬浮新干线全长40公里,时速可达400公里,将成为我国第一条“世界级”磁悬浮专线车。
⑵ 据央视国际频道报道,近日中国科学家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实验装置,模拟太阳
A.全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实验装置能模拟太阳产生能量,所以“人造太阳”可为人类提供清洁的核聚变能源,故A正确;
B.氚和氘是氢元素的同位素,一般以重水、超重水的形式和海水混杂在一起,所以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可以从海水中大量提取,故B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核没有发生变化),在聚变反应中原子核才会发生变化,这时原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所以聚变反应不属于化学反应,故C错误;
D.氢的同位素构成的双原子分子有6种:H2、D2、T2、HD、HT、DT,故D正确;
故选:C;
⑶ 中国科技馆新馆的五个物理实验。要介绍一下原理,急
一层大厅里最引人注目的装置就是这面巨大的“机械墙”。
通过“血管墙”,参观者可以了解到人体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
参观者还可以亲身体验工业生产的技术细节。
第1层 进来被“震”了
中国科技馆新馆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之间。从东门看过去,整体建筑让人想起蒙德里安的绘画作品,不对称的几何切割具有律动感和秩序感,正符合科技馆应当具有的视觉形象。而从奥林匹克公园一面看过去,巨大的玻璃幕墙和巨幕影院球形建筑会在水面上留下色彩斑斓的倒影。
步入一层大厅,立刻映入眼帘的是一扇巨大的“机械墙”。这面墙极有形式感,看起来像一个机械主题的浮雕,但却可以运动。仔细看,发现墙面的内容并不是随意的堆砌,而是有意地选择了几种能够转换运动方式的机械结构,比如连杆-曲轴机构、快门机构、万象联轴节等等。机械墙就像具有“磁力”,让人在把目光移走时会感到“黏滞感”,这更增加了看到大厅里巨大的“生命螺旋”时的惊奇感。这座玻璃钢雕塑用手拉手的男女人体造型来表现DNA的双螺旋结构,高达47米。
虽然横在面前高高的扶梯让人很想立刻冲上第二层,但是且慢!第一层还有三个大展厅等着你。“华夏之光”展厅专门表现我国的古代科技成果,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众多复原的水力机械装置在展厅里不停忙碌着,哗哗的水声和“碌碌”的机械声相映成趣。强调“参观者自己动手”在这个厅里体现得很充分,“鲁班锁”、“九连环”、“鱼洗”,各种中国古代益智玩具让参观者玩得不亦乐乎。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展品是两型“地动仪”,一个是我们熟悉的王振铎先生“复原”的“倒立杆”模型,一个是冯锐先生“复原”的“悬垂摆”模型,一立一垂的两个杆,让观众可以自己参与到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思考当中。而同在一层的收费厅“科学乐园”用色彩斑斓的卡通形象引导儿童认识一些科学道理,这里有很多梯子可爬,很多水可玩,还有一个小舞台让小朋友们唱歌跳舞。另外,还有一个临时展厅,这回展示的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三十年”成就展。
第2层 和科学家一起探索
二层公共区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三具恐龙化石。除了恐龙,气泡成像和动态变形墙也是二层公共区域的亮点。气泡成像靠机械电子装置在适当的时候释放气泡,这样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就能形成各种图案和文字;而动态变形墙利用一系列气动结构让一面墙像波浪一样动起来,甚是惊人。
二层的展示厅是科技馆传统的“戏肉”———基本科学原理的展示和趣味小实验。这里并不乏大型的视觉效果,A厅主要讲述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知识,在展厅里可以看到巨大的晶体模型和天体模型,还可以看到很Q的可以动的科学家塑像。很多互动的展示品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旋转的金蛋”,一个金属蛋可以在一个圆盘上不停转,就像着魔了似的。原来圆盘的下方有通电线圈,会在空间产生旋转磁场,而金属蛋是闭合的导体,线圈所形成的旋转磁场会在金蛋中产生电流,并形成磁场,两相作用,就让金蛋着魔似的旋转。而探索与发现B厅主要介绍数学、声学和生物学的知识,里面有大型的生物组织模型,包括神经元细胞、肌肉细胞和精卵结合模型等,效果很奇幻。
第3层 科技如何改变生活
中国科技馆新馆顺应世界科技馆发展潮流,不是呆板地按照学科划分展示区,而是强调了科技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三层展示区的总标题就叫“科技与生活”,分别介绍了交通机械、农业、健康、居住和信息传播中的科技。这一层是多媒体互动技术用得最多的区域。在A厅“健康之路”展示区有一个“血管墙”,巨大的可以走人的血管模型上有两个瓶子,以不同的速度注入红色液体,以演示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的区别。为了说明人体中所含的大量水分,有一个互动项目让参观者站在一台电子秤上,电脑计算出他身体里水分的大概重量,然后参观者往另一台电子秤上放水桶,直到和自己身体里的水大体相当,参观者会在气喘吁吁地忙完一通之后惊讶自己“含水量”如此之高。
在B厅展示了吸尘器、抽油烟机、抽水马桶等用品的抛面模型,其原理清晰呈现。C厅展示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里有一个“数字水墙”,通过精确释放水滴,可以让落下的水幕在空中承现各种形状或字样。C厅另一个给人深刻印象的项目是“打击病毒”,孩子们可以用一个造型很夸张的玩具枪打击屏幕上闪现的病毒、蠕虫和木马。D厅展示了交通和机械方面的科技,一进门就看见一个“候机楼”的模型,机场的全景画非常精彩。满厅的飞机、火车、潜艇模型会让喜欢机械的孩子们欢呼鹊跃。
第4层 人类如何面对未来
看过三层的展厅,亲身体会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巨大作用,参观者来到四层“挑战与未来”主题展厅。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基因技术、太空技术、海洋科学是会对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而地球环境的恶化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涉及很多新概念,设计者想出各种办法来增加易懂性和互动性。在A厅里,巨大的中国气候变化沙盘模型让人印象深刻,而核聚变原理的演示则非常巧妙,参观者需要用相当大的力气挤压电脑屏幕上的一个“挡板”,屏幕上的卡通化的氘原子随之越挤越近,等到一个临界点时,氘原子会化成一团火光,形象地阐示了“高压引发核聚变”的难度。而B厅的基因技术和航天技术的演示强调了中国人的贡献。
中国科技馆的新馆展览面积约4万平方米,为旧馆的2.5倍。在里面走上一圈会让人感到“腿软”。让人这样“过瘾”的大馆真不多见。
看图识新馆
这座中国科技馆新馆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馆之一,占地面积有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10.2万平方米。在新馆4层展馆之中包括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5大主题展厅。此外,新馆还设有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共四个特效影院,在地下层则设有观众餐厅。
中国科技馆的新馆比旧馆着实大了不少。想在短时间内走遍新馆的每一个角落,欣赏、操作这里陈列的每一件展品、装置,还真是有一些难度。借助这里的新馆平面图,让我们来看一看,这5大主题展厅究竟包括哪些具体的展览,每一个展览中又包括哪些可看、可玩的展品吧。
⑷ 中国大型的科技展览馆模型制作公司有哪些
http://www.cnjlp.tv/9-wz.asp?id=1058
中国科技博物馆共设:中国科学技术馆 中国航空学会北京航空馆 香港太空馆 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 中国航空博物馆 北京天文馆 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大庆油田开发科学实验陈列室
01.中国科学技术馆
中国科学技术馆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的全国性的科学技术馆。位于北京市北三环中路一号。该馆1978年筹建,1988年9月一期工程竣工后正式开放。2000年5月,该馆二期工程竣工开放。
中国科学技术馆是包括展览教育、培训教育、实验教育的综合性、多功能新型社会教育阵地。
中国科技馆的展品设计,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鼓励观众亲自动手参与活动,用形象生动的手法启迪观众的探索精神,这种教育不仅使观众掌握科学知识,而且着力于培养思维方法和挖掘智能潜力。展品内容紧紧把握住基础理论与高科技、新技术相结合,启发人们探讨当代科技发展趋势。
该馆现代科学技术展览内容包括:电磁学、力学、热学、人体反应、声学、光学、核技术、信息技术等展区。约计120项展项。其中有60万伏高压静电表演大型装置和反映近代新成就的直传列车。反映高技术的包括超导试验在内的表演台,以及进行多项力学气浮试验的高精度平台演示项目。
馆内的球幕电影厅是中国首座OMNOMAX影厅,在这里观众可一睹高科技电影的风采。它采用双层球面,银幕直径达27米,六路四声道直体音响和超视野范围的画面,使观众难以分辨银幕边缘位置,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自开放以来已放映了美国影片《大峡谷》、《飞向太空》、《非洲大草原》等,深受观众欢迎。
该馆还举办了“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安大略科学中心来华展览”、“新的技术革命——信息技术展览”等展览。并到外地展出。“中国科技馆巡回展览”,对中国内地边远省份科学普及事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曾在加拿大、美国、香港等地展出。
该馆与北美、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各国科技馆建立了定期的情报交换,并进行了人员互访,重视与国外科技馆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科技馆出版不定期刊物《科技馆》,编写有《国外科技馆资料汇编》等。
02.中国航空学会北京航空馆
中国航空学会北京航空馆是中国第一座航空博物馆。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内。前身是该校专供教学实习及飞机构造设计参考之用的飞机陈列室。1985年3月陈列室改组为航空馆。1986年10月25日对外开放。该馆的任务是配合教学、普及航空科技知识。
该馆展览面积约9700平方米,分室内和室外两个展区。室内包括东、西两个展览厅,面积各约600平方米。室外展区面积约8500平方米。
东厅主要展出各式飞机实体模型和图片以及喷气发动机模型、霹雳2号空对空导弹、中国1984年发射的试验通信卫星模型等。此外还有显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简史的照片及中国制造的不同型式飞机的实体模型。东厅还设有一个放映航空科技知识的电视录像放映室。
西厅展出蜜蜂2号、3号及伞翼5号超轻型飞机各1架,捷克多用途轻型飞机L-60型1架及高空6型靶机1架。为充分利用陈列空间,这些飞机均采用高位或吊装陈列,以便观览。展出的还有不同型号的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如美国的莱特R-1830和莱可敏型;不同型号的喷气发动机,如英国的林恩和中国的涡喷6,前者为离心式,后者为轴流式。为方便观众了解其内部构造,这些发动机作解剖形式陈列。活塞式发动机中还有一台已属罕见的气缸旋转式发动机。
03.香港太空馆
香港太空馆是亚洲著名的天文馆之一。位于香港九龙半岛尖沙咀。1977年动工兴建,1980年建成。占地约8000平方米。该馆分为东西两侧,东侧外形似一颗巨大的蛋,内设天象厅和展览厅;西侧为太阳科学厅。天象厅天幕直径23米,设座位316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天象厅之一。星象投映仪能将天空中包括太阳在内的8000多颗恒星、月亮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投射到天幕上。该厅还配备非常新颖的全天域放映机,为亚洲最先使用。厅内的六声道音响系统,有几十组扬声器,效果极佳。
展览厅介绍了古代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古代天文学陈列有中国天文学家在1054年观察金牛座超新星爆发的记录,被誉为高能天体物理学的宝藏,是研究天体的珍贵资料。还有西方古代的天文遗迹,如英国的石柱群、埃及的金字塔、秘鲁的拿斯卡平原以及现存最古星图之一的敦煌星图和各种古代天文仪器。在现代天文学陈列中,除一般天文现象内容外,还介绍火箭发展史、现代空间探测技术,陈列有太空穿梭机、宇宙飞船密闭舱先锋10号等模型。
太阳科学厅有围绕太阳主题的12组展览,介绍太阳结构、太阳的各种现象和太阳的研究史等。厅内安装1台20厘米口径的太阳望远镜,可以看到太阳的日冕、日珥、色球和光球等。该厅鼓励观众自己操纵一些仪器。该馆还与香港的各文化团体合作举办天文活动,普及天文知识。
04.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
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是中国地方综合性洞穴科学博物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郊东南12公里的白面山。1981年筹建,1985年春节开放。
1956年,裴文中、贾兰坡在白面山主洞厅口发现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后经系统性发掘,出土数百件石器和众多的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早期的动物骨骼化石,证明为柳江流域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1961年,被列为柳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馆以文化遗址为现场展出的主体,利用漫长、宽阔的洞穴穴道和洞外开阔地设置雕塑、音响、景箱,以宣传普及社会发展史、地质、古生物、水文、岩溶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该馆系统地陈列了广西古人类学研究及有关洞穴科学研究的成果,主要展品为广西各地出土的人类化石、生物化石和现代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并附有各种图片及文字说明。
05.中国航空博物馆
中国航空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对外开放的大型航空博物馆、亚洲最大的航空珍品荟萃地。座落在北京昌平大汤山脚下。筹建工作始于1986年10月,经过三年时间的采集装修,于1989年11月11日正式向社会开放。目前,共收藏飞机91种163架,导弹、雷达、高炮等武器装备600余种。
该馆的宗旨是建立航空实物档案,弘扬中华文化,普及航空知识,振奋民族精神,加强内外交流,促进科技发展。
该馆一期工程占地约20万平方米,由山洞大展厅、珍宝馆展厅和露天展区组成。山洞展厅面积为20000平方米,拱型顶上镶嵌265盏圆灯,构成繁星点点的景观。两侧两条光带,把展厅装点得更加宽敞明亮。珍宝馆展区面积为600平方米,露天展区面积为40000平方米,此外,还有9000平方米的地面防空武器装备存放场。待二期工程建成后,其整体面积将达到53万平方米。山洞展厅的展品从中国古代的航空发明与发现到当代使用的高空高速歼击机,从近代引进国外的航空器到国产的各种类型飞机,依照历史的时序陈列于大型展厅两侧,构成了航空历史长河的壮丽景观。现任空军司令员王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驾战鹰——米格-15比斯,就停放在这里。展厅右侧还展出自己复制的中国航空史上著名的飞机——冯如二号、乐士文一号和列宁号。另有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捷克等国制造的多种型号飞机。其中,日本制造的99式高级教练机,苏联制造的波-2、拉-9、拉-11、图-2、雅克-12,美国制造的P-51、L-5等飞机均为世界航空珍品,具有极高的文物收藏和观赏价值。展厅左侧是新中国生产的飞机系列,从自行制造的第一架初教机、第一架歼击机到具有独特设计格局的轻型歼击机歼-12,完整地记载着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发展和人民空军的发展历史。展厅的后部还展出雷达、导弹、高炮等其他武器装备。
珍宝馆里分三个展室。第一展室展出了航空博物馆自己制作的各型遥控飞机模型和象真飞机模型;第二展室展出的是外国政府首脑赠送给中国党和政府领导人的珍贵礼物;第三展室展出的是外国军事代表团、航空界朋友以及其他友好人士赠送给人民空军的精美军徽、部队徽等礼品。
露天展区收藏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在50、60年代乘坐过的飞机,斯大林送给毛泽东的生日礼物——图-4重型轰炸机,在“驼峰空运”、建设西藏、边界反击战中屡建战功的C-46大型运输机,参加“两航”起义的康维尔-240、C-47以及英国的子爵式、图-124、三叉戟等大型客机。
该馆还设有航空汽炮打靶、登机游览、模拟飞行等航体游艺活动。
06.北京天文馆
北京天文馆是中国第一座天文馆。位于北京西直门外。1957年9月建立。
该馆有直径23.5米象征天穹的天象厅,中间安装精致的国产大型天象仪,可表演日、月、星辰、流星彗星、日食月食等天象。能容 600人观看。门厅正中有反映地球自转的傅科摆。西侧展厅陈列天文知识展览,东侧演讲厅经常举行学术交流和普及天文科学知识报告。庭院中有两座天文台,其中一座装有口径13厘米的望远镜,观众通过它观看月亮、行星、星云、星团,白天观测太阳黑子。该馆还使用此镜进行研究性记录,参加全国太阳黑子联合观测项目。另一座是色球望远镜天文台,应用色球望远镜观测和拍摄太阳色球层的变化。西侧还有天文广场,陈列室外观测仪器,供观众观测。
该馆办有《天文爱好者》杂志及与紫金山天文台合编的《天文普及年历》杂志等。
位于北京东城建国门立交桥西南的北京古观象台归北京天文馆管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观象台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陈列清代8件巨型铜质天文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纪限仪、象限仪、地平经仪、地平经纬仪和玑衡抚辰仪,体态生动,工艺精湛。古观象台还包括紫微殿、晷影堂等附属建筑。
古观象台主台下面开辟为三层的空心大厅;其中的第一和第二展厅和紫微殿、东西厢房以及晷影堂,陈列有《中国古代天文成就展览》,还有清代康熙书写的“观测唯勤”和乾隆的“观象授时”题匾。紫微殿前置有简仪、浑仪的三分之一模型,院中安置正方案仪表。晷影堂前竖有铜质圭表。
07.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位于中国台湾省台中市。是台湾省第一座科学博物馆。
全馆共分科学中心、生命科学、地球环境、中国科学与技术等四个展示厅以及太空、立体、环境与鸟瞰等四个剧场。其中中国科学与技术厅展示著中国科学、医学、农业、天文历算、造船航海及中国人的心灵生活等。剧场则采用电脑控制或多媒体视听设备,提供洛种最新资讯。
08.大庆油田开发科学实验陈列室
大庆油田开发科学实验陈列室是中国专业性科技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1960年8月2日建成油田陈列室对外开放,当时称为“地宫”。以后,陈列室逐渐扩充完善。
该馆收藏的石油地质标本十分丰富,其中岩心标本库藏有松辽盆地、海拉尔盆地、三江盆地的岩心标本就有17万米。这些标本来自1300多口探井和资料井,且在逐年增加。
全馆陈列面积1480平方米,陈列展出标本和实物2500件,技术图表和模型近500件。该馆分设4个陈列室:石油地质开采陈列室介绍石油的生成和储集、勘探方法、开采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大庆油田陈列室介绍大庆油田的石油地质特征、勘探开发程序和不同开发阶段的技术措施;岩心标本陈列室展出长465米、比例为1:1的大庆油田油层剖面和 1:200的松辽盆地地层剖面;科研成果陈列室介绍大庆科技人员在石油地质和油田开发方面的主要科研成果。
⑸ 中国科技馆新馆都有什么项目
中国科技馆新馆中常设的展览及展厅以下几种:
华夏之光。本展览主要展览的是古老的中国曾经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其中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科学探索、中国古代的技术创新、华夏科技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体验空间五个展区。
(5)全国科学展演实验装置扩展阅读:
参观中国科技馆新馆的优惠办法:
个人:未成年人凭有效证件在成人陪同下可享有免费参观(成人须购普通票,限携一名未成年人)。
团体:学校组织的30人(含)以上中小学生团体,按照《中国科学技术馆学生团体免票协议》可享有免费参观。
1.2米以下有成人陪同的儿童(限一名)、65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残疾人、烈士家属、两院院士、正高级职称以上科技工作者。凭有效证件参观享有全年免费(只限主展厅)。
5月1日,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凭有效证件;7月1日,省部级以上优秀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凭有效证件;9月10日,教师凭教师证;重阳节(农历9月9日),60岁以上老人。
⑹ 国内科学仪器、实验室设备企业的公司都参加哪些展会
每年的上海,广州,深圳,北京,江苏一般都有展会,有有关生物化学的,有有关设备的,有有关厂家的,一般来说说,都会提前有公示的,你可以多多关注。
建议你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般都是要把公司的资质、行业经验、外部资源、成功案例情况等综合来评估和考量。更重要的是需要从当前自己关心的方面去衡量。行业内的口碑,售后服务等都是考虑因素。主要看你需要哪方面的仪器,有国产有进口,另外仪器的售后服务也是很重要的。
⑺ 中国有哪些科学实验室
1.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2.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3.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4.浙江大学CAD国家重点实验室
5.中国科学院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6.中国科学院声学、语言与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7.中国科学院大气科学数学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8.中国科学院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9.中国科学院物质疲劳与断裂国家重点实验室
10.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11.中国科学院分子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⑻ 国之重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有何惊艳之处
9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合肥通过国家验收,这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的国家。
据了解,“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包括十台强磁场磁体装置和六大类实验测量系统以及极低温、超高压实验系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承担项目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共建单位。稳态强磁场研制团队经过多年自主创新,打破国际技术壁垒,成功克服关键材料国际限制、关键技术国内空白等重大难题,成功建成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台40T级混合磁体,建成三台场强创世界纪录的水冷磁体。首创SMA组合显微系统,建立了国际领先的科学实验系统,实现了我国稳态强磁场极端条件的重大突破。
⑼ 科学实验求证节目有那些
湖南卫视的《新闻大求真》、中央电视台的《是真的吗》、湖北卫视的《生活·帮》、北京电视台的《奇妙实验室》、吉林电视台的《一探究竟》等
⑽ 在空间生命及微重力科学领域,我国研制了哪些先进的实验装置
在空间生命及微重力抄科袭学领域,我国研制了一批先进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数十项空间实验。其中微重力液滴热毛细迁移的空间实验和理论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空间细胞培养、细胞电融合、蛋白质结晶、空间生物效应和空间连续自由流电泳,以及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金属合金、氧化物晶体、半导体光电子材料的生长实验,也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部分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