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图甲是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示意图,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可维持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该装置
(1)实验设计中采用同一植株单细胞克隆获得植株,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消除实验误差,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实验开始时,针筒的读数是0.2mL,毛细管内的水滴在位置X.30分钟后,针筒的容量需要调至0.6mL的读数,才能使水滴仍维持在X的位置,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等于净积累量加呼吸作用消耗量,所以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的量是0.8mL/h.
(3)使用图示方法测得的光合作用速率表示的是净光合,比实际光合速率要低,因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要进行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
(4)将该植物的叶的下表皮涂上一层凡士林,光合作用的速率会大幅度下降,原因是凡士林阻塞部分气孔,使供应叶的二氧化碳减少,限制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导致光合作用无法进行.
(5)20℃还没有达到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所以温度升高到30℃,植物的光合作用加强,在20℃时,已经达到了光饱和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速率也不会再发生变化.
(6)想知道该植物的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则还需测定出该植株的呼吸作用速率,若仍用该装置来进行操作,则需要将碳酸氢钠换成氢氧化钠用来吸收测定二氧化碳的量,同时需要将装置放置在黑暗环境中,以避免植物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7)某项研究所得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则Y1、Y2、Y3的差异是由于光波长影响了植物的光反应阶段导致的,植物的色素吸收的光波长是不一样的,光波长不一样,植物的光合速率会有所不同.
故答案为:
(1)确保单一变量,消除实验误差
(2)0.8
(3)植物同时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4)凡士林阻塞部分气孔,使供应叶的二氧化碳减少,限制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5)第一次的实验中所照射的光已达到光饱和点,温度还没有达到最适宜的温度.(从20--30℃的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升高)
(6)将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换成氢氧化钠,实验时置于暗处进行
(7)光波长(或光质)光反应
Ⅱ 关于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的 对照组 设置
本实验以红色液滴的移动作为观察指标。所以,无关变量即为非叶片光合作用内所造成的红色液滴的移动容。所以对照组应把绿叶换成消毒过的死叶片。
至于CO2缓冲液,是控制误差的另一措施,而不是引起误差的因素,所以不用更换。
在解关于实验误差分析题时,要分析清实验原理与装置原理。误差分析即在此基础上寻找可能造成误差的因素。至于技巧,做些题目,反正高中生物实验题型有不多,考点也就那些。
Ⅲ 如图是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示意图,装置中的碳酸氢钠缓冲溶液(碳酸氢钠与碳酸钠严格配比的混
(1)光照条件下,由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由缓冲液补充,同时释放出O2导致密闭装置内气体压强增大,若使水滴X不移动,其针筒中单位时间内O2气体容量的增加就代表表观光合速率的大小.由题可知,若以释放出的氧气量来代表表观光合速率,该植物的表观光合作用速率是(0.6-0.2)×2=0.8(mL/h).
(2)与实际光合速率相比,由于细胞呼吸要消耗一部分氧气,故测得的光合速率偏低.如果要测定该植物真正光合作用的速率,应设置一样的装置,遮光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
(3)叶片上涂凡士林会使二氧化碳进入叶肉细胞的量减少,会使暗反应速率下降,进而影响光合速率.
(4)增加光照强度,针筒的容量仍维持在0.6mL读数处,说明光合作用强度没有增加,此时已经打到光合作用的饱和点,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温度从20℃提升至30℃,针筒容量需要调至0.8mL读数,说明产生的气体增多,光合作用速率增大,即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提高温度可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要消除实验瓶中气体受热膨胀所引起的实验数据误差,只需把乙组植物换成死亡的,其他相同处理.
故答案为:
(1)0.8
(2)偏低 设置一样的装置,遮光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
(3)暗
(4)在上述条件下,光照不是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而温度才是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把乙组植物换成死亡的,他相同处理
Ⅳ 如图中甲为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装置,在密封的试管内放一新鲜叶片和二氧化碳缓冲液,试管内气体体积的变化
(个)由图可知,当光照强度小于2.如千勒克斯时,呼吸作用强度均大于光合作用版强度权,因此绿叶要从容器中吸收氧气,从而导致容器内气压减小,红色液滴左移.(2)由图可知,当光照强度为个个千勒克斯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叶片从外界吸收如小2放出小2,因此对应的箭头有a、b、如、d.
(3)光照强度为如千勒克斯时,植物个小时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量为如个3v,同时被自己消耗了如个3v,因此产生的气体量为个个个3v.
故答案为:
(个)左侧
(2)a、b、如、d
(3)个个个
Ⅳ 高一生物:图中甲为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装置,在密封的试 管内放一新鲜叶片和二氧化碳缓冲液,试管内气
二氧化碳缓冲液的作用是连续不断地提供二氧化碳维持其浓度。由于光合作用消耗的内二氧化碳和产生的容氧是等体积的,如果没有缓冲液那无论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的强度怎样,气体体积都不会变的,可能由于二氧化碳在水里溶解度比氧气大一点,气体体积会稍微有点点增加。随着二氧化碳消耗光合作用速度降低,但是不能反映到气体体积上来。
Ⅵ 如图是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可维持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该
(1)0.8 (2)偏低 植物同时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部分氧气 (3)暗 (4)在上述条件下,光照强度不是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温度才是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答案合理即可) |
Ⅶ 图甲为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装置,在密封的试管内放一新鲜叶片和二氧化碳缓冲液,试管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可根
(1)二氧化碳缓冲溶液可维持甲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相对稳定,因此液滴的移动方向取决于甲中氧气量的变化,由于光照强度由5渐变为2.5 千勒克斯时,呼吸作用速率等于光合作用速率,因此液滴不移动.
(2)对叶片来说,当光照强度为10千勒克斯时,光合强度大于呼吸强度,应图丙中不存在的箭头有ef.
(3)在图乙中,为了获得图乙中-50mL/h的数据,则应对甲装置进行改进,新装置为把甲装置中的二氧化缓冲液改为氢氧化钠溶液,其他条件不变,测定呼吸作用应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实验.
(4)丁图中在15℃时光照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2.5,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为1,由于实线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因此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3.5,因此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是呼吸消耗有机物量的3.5倍.
(5)丙图中由同一个细胞产生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利用,从叶绿体到线粒体会穿过4层膜,丙图表示某植物的部分细胞结构和相关代谢情况,a~f代表O2或CO2,图中c,d不可以表示ATP的去向,原因是叶绿体产生的ATP仅供暗反应利用.
故答案为:
(1)原始
(2)ef
(3)把甲装置中的二氧化缓冲液改为氢氧化钠溶液,其他条件不变 黑暗或遮光
(4)3.5
(5)4 叶绿体产生的ATP仅供暗反应利用
Ⅷ 图中甲为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装置,在密封的试管内放一个经消毒的新鲜叶片和二氧化碳缓冲液,试管内气体体
(1)二氧化碳缓冲溶液可维持甲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相对稳定,因此液滴的移动方向取决于甲中氧气量的变化,由于光照强度由0渐变为2.5千勒克斯时,呼吸作用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导致甲中氧气量减少,因此液滴左移.
(2)丙图内可表示二氧化碳的是②③⑥;二氧化碳被消耗是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其场所在叶绿体基质.A场所为叶绿体,发生的是光合作用,其能量变化过程是光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进入C的⑦是指丙酮酸和还原态氢两种有机物.
(3)对叶片来说,光照强度为10千勒克斯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对应丙图中存在相关气体的箭头有①②⑤⑥.
(4)光照强度为15千勒克斯时,气体总量增加了150ml,根据上面的试题分析,这150ml为净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而叶片的呼吸作用强度一直为50ml/h,可知,实际上光合作用产生了150+50=200ml的氧气.
(5)凡士林有密封作用,导致二氧化碳不能通过气孔进入到叶绿体中,从而使暗反应速率下降.
(6)由于呼吸作用消耗了一部分氧气,因此与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相比,用上述装置所测得的光合作用速率数值偏低.
(7)根据设计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为了防止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本实验还应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装置与实验组装置的区别是新鲜叶片改为经消毒的死叶片.
故答案为:
(1)左侧
(2)②③⑥叶绿体基质 光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丙酮酸 还原态氢
(3)①②⑤⑥
(4)200
(5)暗
(6)偏低 呼吸作用消耗了一部分氧气
(7)新鲜叶片改为经消毒的死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