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某科学实验卫星拟从下列仪器装置

某科学实验卫星拟从下列仪器装置

发布时间:2022-02-09 19:16:17

❶ 有三个S-G装置设三个装置沿j轴依次放置

截至2006年5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50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

我国发射卫星状况发展回顾

自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卫星研制水平和制造技术不断提高,成功开发研制出了多种卫星,形成了不同的应用卫星系列,使一颗颗中国卫星在太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国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发射了50多颗卫星,其中,科学技术实验卫星9颗,返回式遥感卫星17颗,通信广播卫星9颗,气象卫星2颗,资源遥感卫星2颗,导航定位卫星2颗,测量大气密度的气球卫星2颗,国外卫星10颗。这些卫星的成功升空,不仅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水平,使我国跨入了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而且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提高国际地位等方面,都发挥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实验卫星

在我国发射的9颗科学技术实验卫星中,前8颗是从酒泉发射中心发射的,最后一颗是从西昌发射中心发射的。9颗卫星中,“东方红一号”和“实践一号”两颗卫星是用“长征一号”火箭运载升空的。“技术实验卫星一号”、“技术实验卫星二号”和“技术实验卫星三号”这3颗卫星是由“风暴一号”运载火箭送上太空的。接着,“风暴一号”还将另外三颗实验卫星,即“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和“实践二号乙”采用一箭三星的办法,一举发射成功。第9颗卫星为“实践四号”,它是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上太空的一颗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这9颗卫星不但在太空运行正常,而且为我国卫星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空间物理探测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1965年下半年起,经过4年多的研制,于1970年初完成了卫星的总装测试和各种空间环境试验。为了让全世界人们能用肉眼直接看到卫星在太空的邀游英姿和听到它发出的宏亮声音,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入轨后,末级火箭将跟着卫星在空间上运行,还特意在本级火箭上加上“观测裙”,以提高火箭的亮度;同时,在卫星的壳体内装有《东方红》乐曲发生器和转播系统。为了发射这颗卫星,还专门研制了“长征一号”三级运载火箭,卫星发射场也是在原导弹发射试验场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还在全国各地新建了不少地面观测台站。所有这一切,虽然事先都作过论证和进行过必要的试验,但最后是否成功,还有待4月24日的飞行试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全面考核和验证了卫星、火箭、发射场和测控网各大系统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卫星入轨后,卫星上各个系统都工作正常,实现了“看得见,听得到,抓得着”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我国科学技术实验卫星首次取得的重大成就。

1994年2月9日,我国的第9颗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实践四号”搭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在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的研制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实践四号”空间探测卫星的主要探测目的是测量近地空间的带电粒子环境,研究它们对航天器的影响。根据太空带电粒子的分布场情况,卫星选择了一条近地点高200公里,远地点高36000公里、倾角28度的较理想的运行轨道。在近地点,卫星处于辐射带边线以下,随着卫星向高轨道方向运行,卫星将进入辐射带并穿越辐射最强的区域,最后到达辐射带外边缘以外地区。这样,卫星大约每天有两次机会能测到辐射带沿高度分布的一个完整剖面。为了达到预定的探测目的,卫星上共配备了高能电子探测器、高能质子和重离子探测器、等离子体探测器、电位监视器和单粒子事件探测器等5项计6台探测仪器。由于配备的仪器考虑比较周到,可使探测的带电粒子成份比较完整,除电子、质子外,还有重离子;探测的能量也比较宽,几乎覆盖了对航天器有影响的所有能量范围;在探测空间环境带电粒子参数的同时,还能监视环境对卫星的效应。

“实践四号”的发射成功,不仅为太空带电粒子和航天器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可相互印证的第一手数据。而且使我们对充满于太空中的带电粒子所组成的“辐射带”、“电离层”、“等离子层”和“太阳风”等以及它们对航天器的影响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为最终达到减轻和消除它们对航天器的损伤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返回式遥感卫星

我国已发射的1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都是从酒泉基地发射升空的近地轨道卫星。70年代的3颗卫星是用“长征二号”火箭运载升空的;80年代的8颗和90年代的第12,14颗是用“长征二号丙”火箭送上太空的;90年代的第13,16,17等3颗卫星则是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依次发射成功的。这16颗卫星均成功地返回降落在四川预定的落区。其中,1992年、1994年和1996年11月4日返回大地的这3颗卫星属于我国第二代返回式卫星,卫星上所载的新型遥感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分辨率达到几米,遥感图像清晰,标记齐全,信息量为第一代返回式卫星的13倍。唯一比较遗憾的是,1993年10月8日用“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的第15颗卫星未按预定计划返回祖国怀抱,它在茫茫太空不知所措地游荡了三年半后,于1996年3月12日坠落于大西洋南部海域。

由于我国发展应用卫星,首要目的是为了打破世界航天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为战略方针服务,研制返回式卫星,掌握回收技术,成为我国优先要予以攻克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早在60年代,党中央就原则批准把返回式侦察卫星作为发展重点。在研制第一颗卫星的同时,就把侦察卫星所需的光学照相机、红外照相机、特种胶卷、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列入了预先研究计划。70年代初,我国第一颗返回式照相侦察卫星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后,中央领导同志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年代,对这颗卫星的研制给予了特别关注。1975年11月15日,这颗返回式卫星及“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技术阵地测试工作,随即转运发射阵地。11月26日按时发射,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轨道近地点高度173公里,远地点高度483公里,轨道倾角63度,不仅入轨精度符合设计要求,而且卫星在太空运行47圈后,又按遥控站发出的返回调姿遥控指令,安全返回。使我国初次尝试了卫星发射升空后又顺利返回地面的喜悦。1976年12月,在粉碎“四人帮”的大喜日子里,我国又一颗经过改进设计的返回式卫星圆满完成发射、侦察和回收任务。1978年1月,我国再一次进行了一次返回式卫星的发射,3天之后,返回。

1982年9月9日,我国新研制的实用型返回式卫星获得成功。从此,返回式卫星进入了更加实用化的阶段。在整个80年代,一共发射了8颗卫星,每次都获得成功,这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世界上仅有的三个真正掌握返回式卫星研制和发射技术的国家之一。不仅创造了100%发射成功的历史记录;而且返回式卫星的质量、水平也逐年增高。随着航天市场商业化的进程加快,从1987年的8月起,我国返回式卫星作为微动试验平台开始步入国际市场,先后承担了法国、德国和瑞典等国家的搭载试验,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1994年7月3日我国发射的第16颗返回式卫星成效巨大,我国专家在卫星上试验了一种“全姿态捕获新技术”,获得了使卫星在任何姿态下都能恢复正常运行的圆满效果。更令人难忘的是,1996年10月20日下午3时20分,我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从沉寂了两年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托起第17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地送上太空。卫星按预定轨道在绕地球飞行239圈,旅行15天后。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准确地于四川省的蜀中地区“下凡”。这颗卫星不仅创造了在太空邀游15天的新记录,而且共进行了17类搭载试验,这也是过去从未有过的。在17类搭载物中,有中国科学院搭载的一个重10千克的多功能生物培养箱,箱中分装着许多实验器,其中还特意放置了一只用于进行心肌观察和失重状态下病理反应实验的不足一个鸡蛋大的小乌龟。生物箱中另一项实验是细胞学中的神经细胞元生长发育实验,神经元取自一只刚到这个世界的幼鼠的脑细胞。生物箱中还搭载着两种植物:一种是具有抗癌作用的石雕柏(俗称芦笋);另一种是已长到1~2厘米高的萝卜苗。这两种植物实验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其空间的变异机理及微重力下的其它反应。此外,还利用生物箱进行了水生生物及微生物的实验。

在17类搭载实验中,空间育种虽是一项例行实验,但很引人注目。因为1978年以来,我国在返回式卫星中相继多次搭载过的水稻、小麦,蔬菜、花卉,中药类计400多个品种的种子,经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70多个单位参与的地面试骏,证明利用太空持殊环境对种子进行处理,再返回地面选育、试种,均取得良好效果,开拓了一条科学育种的新途径。

第17颗返回式卫星还肩负有诸如国土普查、资源探测、地质地震调查、农村水利建设、城市规划和科学试验等多项任务。不仅试验了新型电子技术,还完成了6项具有可控温场的材料试验,其中,有一项是金属材料在空间加温到摄氏970度后熔化、观察其在微重力下的重新凝固现象,获得了很满意的结果。在搭载中,还进行了多项材料实验和锂电池的空间试验等。作为卫星研制单位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也不错过这次机会,利用卫星搭载实验,对高动态GPS自主导航定位系统进行了研究,以及在太空对光盘进行了首次应用试验,硕果累累。

但最激动人心的是在这颗卫星的回收舱里还放有两件最珍贵的物品,一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另一件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在举世瞩目的“九七”香港回归前夕,利用第17颗卫星,实现“五星·紫荆翔太空”,表达了“航天人”对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和祖国统一大业的拳拳之心。

通信广播卫星

我国已升空的9颗通信广播卫星中,前7颗都是用“长征三号”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除第一颗“试验卫星一号”和第7颗“实用通信卫星五号”未能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之外,另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以及“实用通信卫星一号”、“实用通信卫星二号”、“实用通信卫星三号”、“实用通信卫星四号”等5颗卫星都按预定计划依次进入赤道上空的3.6万公里高的地球静止轨道,并分别定点于东经125度、103度、87.5度、110·5度和98度的位置上。第8颗和第9颗都称之为“东方红三号”的通信卫星,是由“长征三号甲’火箭从西昌发射中心运载升空的。可惜的是,1994年11月30日发射的第7颗,也就是“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的首次发射,由于卫星上的姿控发动机有泄漏现象,燃料提早耗尽,致使卫星未能在预定位置定点。

由于以卫星为中继站的现代卫星通信技术通常工作在微波频段,通信容量大,通信方式既不易受电离层、对流层和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不受山川、河流、海洋、沙漠等地理条件的限制,卫星通信还具有传输距离远、传输质量高、远距离通信价格便宜和可实现多址连接等优点,所以自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我国通信部门就迫切希望自己的试验通信卫星能早日问世,以改变我国通信技术落后的状态,为此,我国早在1970年6月,即开展了对通信卫星及其运载火箭的独立自主研究。

1975年6月后,国家成立卫星通信工程领导小组,并在领导小组之下成立了技术协调组,负责整个工程大总体的技术协调。经过1976年的大总体方案设计和总体协调,确立了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具体方案。1977年初,卫星各分系统的方案性样机研制出来后,即向国际电讯联盟提供了有关资料。同年3月8日,国际电联向全世界正式宣布中国卫星通信工程计划,并相继有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与我国进行了协调。为了加快工程进展步伐,1977年9月,该工程被列为航天战线三大重点任务之一。卫星的研制开始出现扬鞭催马的大好势头。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多年辛勤劳动和忘我战斗,至1983年,试验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已临近尾声。

1984年3月28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运往发射阵地。4月8日傍晚,夜色开始笼罩大地,只见银白色的运载火箭喷射着桔红色的火龙渐渐从发射架上升,向天际飞去。19时40分,运载火箭三级准确入轨,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后,卫星按预定程序起旋至37转/分。卫星在大椭圆转移轨道上飞行良好。4月10日8时47分,地面发出遥控指令命令卫星的远地点发动机点火,卫星进入准静止轨道。4月16日18时27分57秒,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从此,在茫茫宇宙上空.增添了一颗由中国人研制的一颗新星,即“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卫星直径2.1米,总高3·1米,重461公斤;卫星上装有2台转发器,使用C波段开展电话、电视及广播业务。从此,使我国通信广播卫星的研制及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于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又成功地发射了5颗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几年的运行证明,卫星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并于1986年开始,利用自己研制的通信卫星,首批开通了北京、拉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广州等城市的卫星通信。随后,又为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多套节目、电视教育和云南、贵州、新疆等省的一些地方电视台节目提供服务,大大提高!

了全国的电视覆盖率。此外,还开通了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的对外广播,并为邮电、水利、金融等部门提供了数字、图片、文字传真和数据报表传送等通信手段,使其真正成为提高国民经济建设效益的“倍增器”。

值得一提的是,从理论上讲,虽然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频段卫星轨道位置有120个之多,但就某一个国家而言,真正可利用的位置却十分有限。我国准备占用和已经占用的位置也仅有东经100度附近的可数的几个。其中,东经110.5度这一轨道位置,我国与日本已发生过争议,尽管这个位置早已为我国的“东方红二号甲”卫星使用过。另外,专家们认为,曾为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占用的125度这一位置对我国特别重要,因为定点于这个位置的卫星,其波束覆盖我国全部领土,特别是对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更能接收到十分良好的信号。但按照国际电联的有关规定,我国对东经125度位置的使用权将因我国第一颗试验卫星即将“寿终正寝”于1997年11月份到期,在此之前,如果我国不发射新的通信卫星去占用,将产生两种很不利的结局:要么花巨额外汇去购买或租用一颗非国产卫星去占据这一位置;要么拱手交出,坐视别国去抢占这一位置。在这种无形的电波之战日趋白热化的关键时刻,我国经过10年呕心沥血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国内通信、广播、电视传输卫星于1997年5月12日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红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地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为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东方红三号”卫星装有24个C频段转发器。其中6个中功率转发器用于电视传输、18个低功率转发器用于电话、电报、传真、数传等通信业务。它可连续向全国同时传输6路彩色电视节目和8100路电话,寿命8年,可满足2000年前后全国各地收转电视和广播以及通信的要求。该卫星为箱形星体结构,由结构、电源、热控、测控、姿态和轨道控制、推进及通信等7个分系统组成。太阳电池阵为定向帆板结构,翼的最大跨度达18.1米,最大高度为5.71米,全星采用比较先进的模块化的总体构形方案。所以“东方红三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技术已得到飞速发展,为我国挤进竞争激烈的通信卫星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气象卫星

了解、掌握气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生产、交通和日常生活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并日趋重要。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气象变化万千,由于交通不便,过去主要靠建在各地的为数有限的地面气象观测站,测出当地的风速、气温、气压、降雨量、日照和温度等气象六要素,然后将这些数据用有线和无线通信手段集中到气象中心(局)进行综合分析,做出预报。但由于受到海洋、沙漠、高原、高山、海岛的影响,在相当大的国土上无法观测天气情况,每次集中到气象中心的数据有限,集中和分析、处理数据的手段又比较落后,很难及时准确地向全国各地预报台风、暴雨、寒流和高温的来临,往往由于防患措施跟不上而造成不应有的生命财产损失。

自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后,卫星居高临下,能鸟瞰世界各地,每隔半小时就可以获得一次将近一亿平方公里面积的云图资料,不仅可以昼夜不停地测出和提供大面积的温度、湿度、压力、风力等定量的遥感气象资料,而且这种观测不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国界、时空的限制。气象卫星这种用常规气象观测方法不能比拟的优越性显露出来后,我国气象工作者对研制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的呼声日益高涨,并得到党中央的大力支持,正式列入了国家计划。

我国研制的第一颗气象卫星为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主要任务是获取全球气象资料,并向全世界气象卫星地面台站发送气象信息。同时也获取海洋资料,为海洋部门服务。“风云一号”卫星本体是1.4米XI.4米XI.2米的六面体。星体外侧对称安装6块太阳能电池帆板,帆板展开后卫星总长达8.6米。卫星运行在高度为901公里、倾角99度、周期102分钟的太阳同步轨道上,每天绕地球运行14圈。卫星结构上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采用了长寿命的三轴姿态控制系统,使卫星上的两台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仪(扫描宽度可达3000公里)能始终对准地球,对地指向精度小于1.0度,星下点分辨率达1.l公里。1988年9月7日,我国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从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风云一号”送入预定轨道。从发回的气象信息看,专家们认为图像清晰,纹理清楚,层次丰富,及时准确。

继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发射成功之后,1990年9月3日,我国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火箭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气象卫星。因这颗卫星的结构、轨道和功能,与第一颗卫星基本相近,故称之为“风云一号乙”气象卫星。当卫星飞临我国上空时,乌鲁木齐气象卫星地面站一马当先,向北京传送了第一幅反映前苏联亚洲地区的卫星云图资料,人们兴奋地从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看到不仅有可见光云图,又新添了红外云图,云层、湖泊、河流和山峦清晰可辨,完全可与先进国家的卫星云图相媲美。

继“风云一号”之后,我国于1987年即着手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的研制工作。作为一颗新型气象卫星,其结构、性能与“风云一号”都有较大差别。它的外形为直径2.1米、高1.6米的圆柱体,表面粘贴有近2000个太阳能电池片,使用寿命约为3年。由于该卫星装有多通道扫描辐射计、S波段数传和云图等两个波段的转发器,UHF波段数据收集和天气图广播转发器指标达到国内通道100个,国际通道33个;等效全辐射功率又分为原始主图、展宽云图和天气图等三种情况,功能比较齐全,需要解决一系列工程难题。

1994年初,卫星在测试中发生故障后,作为该项任务的承制单位对卫星诸多方面进行了质量攻关,并通过和各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大力协同,严把质量关,终于使这颗凝聚着我国航天战线全体人员10年心血的新星有了可靠的质量保证。

1997年6月10日,我国利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西昌发射中心顺利地将“风云二号”送上太空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于6月17日最终定位于东经105度离地球赤道3.6万公里的高空。由于“风云二号”比“风云一号”视野更为广阔,功能更强,用途更广,它投入业务运行后,将为广大用户提供展宽数字图像、天气图传真以及各种经过处理的气象产品,并将在自然灾害监测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继1988年和1990年相继发射两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后,1997年又成功地将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送上预定轨道,并且已发回清晰云图,可以连续监测天气变化情况,这标志着我国气象卫星研制和发射已步入国际先进水平,从此,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和对卫星资源的应用能力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承揽国际商业卫星

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负责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工作的决策者,于1984年开始考虑中国航天如何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的问题。

1985年5月,我国以参加日内瓦国际空间商业会议为契机,组成了一个4人代表团出席会议。当代表团团长在会上向世界航天界的各国代表作了《中国为世界提供发射服务可能性》的报告时,人们的脸上顿时充满惊讶的表情,紧接着就是会场秩序的一阵骚动和互相交头接耳的议论。第二天,一份法文报纸登出一条问号加惊叹号的消息,标题竟是:“羽毛未丰的中国航天技术要参加国际竞争!?”

这就是中国航天准备走向世界放出的第一个试探性气球。为了使国际上更多的厂商能了解中国的航天技术水平,同年6月,中国又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航天技术展览会。由于经过精心准备,中国航天技术展这次却大显风采,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应。紧接着,1985年10月26日,我国以航天部的名义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承揽国外卫星发射业务。”从此,中国航天敞开了数十年紧闭的大门,决定在世界航天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也许是天公有意作美,当我国向世界宣布要进入国际市场的消息后仅三个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爆炸,机毁人亡;不久,美国为了填补因航天飞机停止营业而留下的运载工具空白,赶紧研制的“大力神”和“德尔它”运载火箭也相继失事。而欧空局的“阿丽亚娜”运载火箭也发射失败。这时,急不可耐的西方各大卫星公司,开始把眼光投向中国,从而为我国进入世界卫星发射市场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得机会。

1986年1月,中国同瑞典国家空间公司正式签订协议,用中国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为该公司搭载发射一颗邮政卫星。这是我国与国外最早接触、签署的一份正式发射卫星的协议。

1987年的8、9月间,我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两颗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在8月份发射的那颗卫星上,搭载了法国马特拉公司的两个微重力实验装置;这是我国首次实现用航天技术向国外用户提供服务,成为中国正式进入国际航天市场的一个标志。

1988年9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对外开放。从此,这个深山峡谷的神秘面纱被揭开,旅游者和参观者络绎不绝,接洽卫星发射任务的客户也接踵而至。1990年4月7日,由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承包,我国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亚洲一号”卫星,定点于东经105·5度的赤道上空,这颗由美国制造的卫星是当时世界上同类型卫星中使用最广,技术最成熟的一颗中小型卫星,工作寿命9·5年。“亚洲1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我国发射国际商业卫星提供了经验,同时也增添了我们走向国际市场的信心。

为了履行1988年11月1日,中国和美国休斯顿公司使用中国“长征二号E”发射供澳大利亚使用的两颗“HS-601”卫星(简称澳星)的正式合同,1992年8月14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用自己研制的大推力火箭,顺利地将这颗重型的“澳赛特BI”通信卫星发射升空。当闪闪发亮并装饰着美、澳、中三国国旗的乳白色的太空巨龙“长二捆”于14时凌晨7时多一点从发射台上徐徐升起,直冲九重云霄时,为此而奋斗不懈的我国航天战士,如释重负,兴高采烈,相互祝贺。1994年8月28日,在全世界的注目下,我国又用“长征二号E”将美国休斯公司为澳大利亚研制的“澳赛特B3”通信卫星一举送入太空。“澳星”的多次发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拥有发射重型卫星的实力,无疑对我国承揽国际商业卫星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从1990年4月至1997年6月的10年间,我国分别承揽了10颗国际商业卫星的发射任务。它们分别是瑞典的“弗利亚科”科学试验卫星,亚洲卫星通信有限公司的“亚洲1号”、“亚洲2号”通信卫星,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的“亚太1号”、“亚太1号A”通信卫星,巴基斯坦的“巴达尔1”科学实验卫星,澳大利亚的“澳赛特BI”、“澳赛特BZ”、“澳赛特B3”通信卫星以及美国的“艾科斯达1号”通信卫星。为了使我国航天技术在世界市场上站稳脚跟,以优质,高效、安全的服务参与世界竞争。近几年来,我国对各个卫星发射场的设备、设施进行了现代化的更新改造,使发射的实时指挥更趋现代化,数据的采集处理能力明显增强,指挥显示更精确直观,其综合发射能力已成为国际第一流水平。这充分说明,我国的航天事业正一步一步地走向世界,在激烈竞争的世界卫星发射市场中主宰沉浮的命运,已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还有北斗系统4个卫星!

❷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A  ...

(1)试管长颈漏斗
(2)催化 2H 2 O 2 2H 2 O + O 2
(3)B E集气瓶口

❸ 自然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谁有啊第一章是物体的运动和力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作业评讲(1) 第一章:自然的探索 一填空 1.造纸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2.细胞学说 进化论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3.扩大观察范围 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提高观察速度 能使感官形式发生转换 4.具有一定科学依据 具有一定的猜测性 二选择 1B 2D 3C 4D 三简答 1.试述20世纪科技发展的特点。 ⑴科学技术经历了全面空前的革命。如:物理学领域中,建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体系等;生物学领域中揭示了DNA的结构,遗传工程在新的技术革命中将发挥更巨大的作用等; ⑵科学走向综合。人们的视野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都扩大10万倍以上,对自然界有更深入的了解,使生物学与化学、物理学结合得更加密切,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重大科技成果,都将是综合研究的结果; ⑶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在20世纪,科技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对人类历史发展和国家兴衰起着决定作用。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寿命延长,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2.简述观察与实验的区别和联系 该题的考核知识点是:观察、实验的概念以及两者区别与联系。 分析:此题重心是先要说明两个概念,再对比它们,找出区别与联系。显然,对答案的步骤要分4 个步骤回答: 观察通常是指自然观察。它是一种获得经验知识的基本方法。 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作出安排,人为地尽可能控制或模拟所研究的自然现象,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 (以上是定义) 两者的联系:都是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 两者的区别:单纯的观察只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局限性。不利于认清现象后面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内部规律性。实验是一种探索性活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先发现、新理论的提出也是在实验基础上产生的。它可以让我们人为地去干预、变革和尽可能控制自然对象,再现最本质的方面,排除次要的、外在的以及偶然的各种因素的干扰,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揭露自然现象的本质。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可重复性,可以使实验想象有规律地再现,能接受公众的检验,使人们能相信实验的结果。 答题注意:要简明扼要抓住要点就可以了。 3.什么叫直接实验和模拟实验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直接实验、模拟实验的概念。 直接实验是指实验者用实验手段直接作用于研究的现象或对象的实验。 模拟实验是指实验者的实验手段是通过与原型相似的模拟对象间接作用于所研究的现象或对象的。实验对象是模型而不是原型。 答题注意:前者和后者区别在于"直接作用于"或"间接作用"。 4.简述STS科学教育 STS是科学、技术和社会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STS科学教育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见书第27页 第二章:自然的物质性 一填空 1.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2.大陆架 大陆坡 大洋盆地 3.新陈代谢 4.氨基酸 通式见书P120页 5.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6.分裂间期 分裂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三选择 1C 2C 3C 4C 三简答 1. 试述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该题的考核知识点是: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分析:此题关键在于以教材上36页"银河系的结构"图来回答。 太阳系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先给出太阳系定义)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以及行星、卫星及慧星、流星和星际物质,主要是太阳和九大行星(按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其质量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太阳上,光和热也来源于太阳。(解答"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的问题时,要注意分别加以说明) 太阳系的特征是以太阳为中心,行星、卫星及彗星、流星和星际物质环绕太阳公转。太阳系大体上是个球体。 答题注意:为了一目了然,形象化可将九大行星中的位置绘在图上表示,如水星离太阳最近,地球离太阳第三位远,金星和火星是地球的近邻。 值得注意的最新动态:在2006年国际天文学大会通过行星新定义,确定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位居太阳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经过天文学界多年的争论以及本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数天的争吵,冥王星被驱逐出了行星家族。 2.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理成分和物理性质有何特点? 该题的考核知识点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组成和特征。 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是同学感到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主要是平时比较陌生,对教材上47页"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圈层的含义理解不深。要认识这三者的含义,尤其是各自的特征,应先对图有一定理解记忆才行。 地球最外部是地壳,地心部分称为地核,其间为地幔。在内部三圈层中地壳部分很重要,这是因为与人类生活有很大关系,如地震现象就发生在地壳中,矿产资源也主要蕴藏在地壳中。地壳也是人类对地球内部相对了解最为详尽的部分。 这里要求认识地壳本身的差异性,即空间分布上大陆壳和大洋壳的区别,内部结构上又有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区别,要搞清其厚度、组成和成分上的差别。因此在分析"内部各圈层的物理成分和物理性质有何特点"的问题时,就应该说明: 地球内部圈层中地壳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平均厚度35千米,大陆地区厚(双层结构,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海洋地区薄(单层结构,则仅有硅镁层),质量占全球极小部分,密度小;地幔的成分中,上地幔除硅和氧外,铁和镁的成分增加,下地幔则铁和镍增加,地幔质量占全球约7成,密度向内逐渐增大;地核中外核为铁、硅、镍等物质构成,内核由铁和镍构成,质量占全球3成,密度极高。 答题注意:答题步骤要从外到里,分步骤得分。 3.说明地球表层的重要意义及其基本特征 书49页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地球表层意义和基本特征。 注意在回答时应先将特征列出,才好回答地球表层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不要拘束于问题的顺序。 地球表层的特征是气、液、固态三态并存,外流、内力叠加,无机物物、有机物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其重要意义在于地球表层是于人类最有直接关系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唯有地球表层才同时存在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空气、水分、阳光、食物等物质条件,才有可能使人类得到发展。 4.地球的海陆分布有何特点? 见书P51页 5. 方法1:先将三种晶体溶于水,先后加入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不发生反应的是白糖,产生白色沉淀的为细盐,产生白色沉淀且加入稀硝酸后白色沉淀消失的是纯碱。 方法2:取三种晶体少量于试管中,分别通入气,发生反应的为白糖,再向不发生反应的另两支试管加入水溶解,再加入液反应生成沉淀的为纯碱,另一个则为细盐. 6.定义见书P108页 原因见书P108页中的例如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作业评讲(2) 第二章:自然的物质性 一选择 1.B 2D 3B 4A 二填空 1.H Ar Na Cl 2. 0 -2 降低 还原 3.蓝 弱酸强碱 碱 三解答 1. 比较氧族元素与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说明氯原子的氧化性比硫原子强) 该题的考核知识点是:氧族元素、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分析:解答此题重点是先弄懂题意,最好用反应方程式来比较两者化学性质,以氯原子的氧化性比硫原子强中精练出它们的化学性质。显然,答案的步骤要分4个步骤回答: 首先列出氧族和卤族包含哪些元素。 (1)氧族元素包含氧、硫、硒、碲等,其中代表是氧气。 (2)卤族元素包含氟、氯、溴、碘等,其中单质代表是氯气。 (3)用金属铁跟氯气反应说明 (1)式 用金属铁跟硫反应,得到 (2)式 (4)分析说明氯原子的氧化性比硫原子强 从(1)(2)式可知:金属铁跟氯气反应,铁的化合价从0->+3,金属铁与硫反应时,铁的化合价从0->+2,从反应条件看铁跟硫反应比跟氯反应要难一些。 这里应注意,硫与氯分别与铁反应,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也不同。 从原子结构来看,氯原子与硫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虽相同, 但氯原子的核电荷数大于硫原子,对电子的亲合力大,容易得电子,氯原子的氧化性因此比硫原子强。 注意之处:其他如氯气跟氢气反应,硫蒸气跟氢气反应来分析说明氧族元素、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也是可以的。 2. 原子序数是17的元素,在周期表中属第几周期?第几族?画出原子结构简图,说明属于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 该题的考核知识点是元素周期表。 该题解答请同学见教材89页元素周期表,将答案找出并画出原子结构调整简图,这里就不再进行讲评了,只是把答案给同学们参考。 元素17为氯,在周期表中属第3周期,第7主族,属于非金属,原子结构图如下 3. (1)甲烷跟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注明属于何类有机化学反应。 该题的考核知识点是: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 分析:甲烷的氯化反应是一种可继续的反应。 ??CH4+Cl2 CH3Cl+HCl 但是,甲烷与氯气就会平稳地发生取代反应。 注意之处:甲烷与氯气反应后并没有到此终止,生成的一氯甲烷继续与氯气反应,依次生成CH2Cl2、 CHCl3、CCl4的混合物,即甲烷分子里的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所取代,生成四种取代产物,通过此题要理解取代反应的确切涵义。(2)乙炔跟氯化氢在120-130度和HgCl2催化下生成氯乙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注明属于何类有机化学反应。 该题的考核知识点是: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 分析:乙炔的分子式为C2H2,它在120-130度和HgCl2催化下与氯化氢会发生加成反应。(3)氯乙烷跟氢氧化纳在乙醇溶液中共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注明属于何类有机化学反应。 该题的考核知识点是: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 分析:同上题类似,先写出正确的氯乙烷的分子式为CH3CH2Cl,它跟氢氧化纳在乙醇溶液中共热会发生消去反应。 其反应方程式为注意之处:对于写反应方程式的题目一要注意写对元素的分子式,其次注意条件和元素守恒。 4.绿化和造林对保护环境的作用(从两个方面说明) 该题的考核知识点是:保护环境的措施。 分析:此题题意对保护环境的措施做了一定的限制,即要求从"绿化和造林"来谈,重心在"如何起作用",显然,同学们没有仔细审题,扣题不好,因此回答不完全到位。答题步骤中一定要从两方面进行叙述即"绿化"、"造林"说明对保护环境起的作用是不是什么),要分3个步骤回答: (1)绿化和造林增加了绿色植物。 (2)一方面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燃烧和呼吸等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消耗,补充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有利于保持大气组成不变; (3)另一方面树林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和降低噪音,还可以杀菌、蓄水和改良土质。 在作业一中,简答题涉及的名词概念很多,除了上述几点注意外,还应特别要重视专用名词的概念和分类。 第三章:自然界的运动性 一填空 1. 质量,增大 2. 大于 3. 具有严格的轨道周期和速度 4. 2:00 二选择 1D 2C 3D 4B 三简答 1. 当合外力减小时,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情况 当合外力与运动方向相同时,合外力减小,加速度一定减小,但速度仍然增大;当合外力与运动方向相反时,合外力减小,加速度减小,速度也减小。 2.什么叫地偏向力?它有何特点? 书P196 3.如何划分地球的五带?每个地带各有何特点?书P201 地球五带以纬度划分,其界线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热带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太阳高度大,光照强烈,昼夜长短变化不大。南、北温带是南、北回归线分别与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带,太阳终年不会直射,昼夜长短变化大。南、北寒带是南、北极圈分别到南、北极之间的地带,太阳高度很小,光照强度低,夏季和冬季分别出现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四.解答 (1)由W=mgh =20×g×10 =200g(J) (2)以300米/秒速率飞行的飞机,与一身长20厘米,质量为0.5千克的飞鸟相碰,设碰撞后,飞鸟尸体与飞机具有同样速率,而原来飞鸟相对于地面的速率甚小,可忽略不计。试估计飞鸟对飞机的冲击力(碰撞时间可用飞鸟身长除以飞机速率除来估算)。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动量定理。 该题与上题是相当类似的,对于此题一要利用题中给出的条件:碰撞时间可用飞鸟身长除以飞机速率除来估算,求出小鸟碰撞时间t,二要抓住题意的关键,分析出小鸟碰撞前速度V1即为0(是依据题意:原来飞鸟相对于地面的速率甚小,可忽略不计),碰撞后的速度V2为飞机速度(这是依据题意,因为飞鸟尸体与飞机具有同样速率),则小鸟速度变化 △V=V2-V1=300m/s,然后利用F=△P/t求出飞鸟对飞机的冲击力。 有了以上分析和上题解法基础,同学们就可以自己来解答,这里就不再进行讲评了,只是把答案给同学们参考。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作业评讲(3) 第四章:生命与自然 一填空 1.自养,异养 2.光合作用,无机物,太阳能,有机物 3.糖类,脂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水 4.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5.唾液腺,肝脏,胰腺 6.变异,遗传,选择,变异和遗传,繁殖过剩,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7.维生素,无机盐 二选择 1A 2D 3D 4D 5C 三实验 1.分离 2.高,圆粒,黄色,叶腑 3.TtTt 、Tt、tt T、Tt、tt 第五章:资源、能源及其利用 一填空 1. 伴生性 2. 轻质的石油,重油,重质的石油 3. 磁效应。动作迅速,自动 4. 牛顿第三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5. 硫,硫化,体形的网状 6. 加紧研究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再生能源和原子核能的开发利用,矿物燃料 二选择 1D 2A 3C 4C 三.解答 1.简述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特点。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自然资源的特点。 根据题意,此题首先要清楚自然资源的概念,然后说明自然资源的分类,最后说明各类资源的特征。显然,答案的步骤要分4个步骤回答: 自然资源是指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被人们使用的任何东西。广义地讲,自然环境中除了人以外的所有要素都可看作为自然资源。但通常只是把它局限于对人有潜在用途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资源资源的概念 按自然要素主要可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四类;按再生性质又可分为三类:不可更新的资源、可更新的资源、永可更新的资源。 资源分类注意自然要素分类和再生性质分类两种分类之间的关系。要搞清四大资源类型属于何种再生类型,如生物资源是可再生的,而矿产资源却是不可再生的,铁、铜等矿物属不可更新的资源。 四种资源类型中以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为重点,因为这是我国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其中土地资源首先要理解其在概念上有双重属性,即既有自然因素的一面,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是具有双重属性的独特资源,这是与其它资源类型相比最为突出的一点。 土地资源有四个特征,即土地是具有生产能力的、土地数量是有限的、土地资源具有时间性、土地有固定的空间和地域,其中具有生产能力和有限的是最基本的特征。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土地类型多样、可利用土地相对数量少、各类土地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水资源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淡水资源所占比例小,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水资源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注意两个表面现象背后的实质:其一是地球表面水体居多,因此水资源也多,但事实上淡水资源却是十分有限的,教材上列出的数据百分比可以用来加深理解;其二是水是可再生的,因此可重复使用,但实际上再生是有条件有过程的,分布也不均匀,因而并不可无限使用,一定要保护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但人均数量少;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在时间上分配不均。 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特点见教材的309-314页(略)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氨氧化生成一氧化氮 (2)甲烷燃烧 (3)炼铁主要反应原理 (4)食盐水电解时两极上发生的化学反应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反应方程式。 (1)4NH3+5O2=4NO+6H2O (2)CH4+2O2=CO2+2H2O(反应条件为点燃) (3)Fe2O+3CO=2Fe+3O (4) 阳极:2Cl--2e=Cl2 阴极:2H++2e== H2 此类型题解答时要注意元素守恒和条件,这里就不再进行讲评了,只是把答案给同学们参考。 3.简述利用太阳能的优缺点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太阳能。 此题教材328页的内容要进行整理归纳,以下答案供参考。 优点:(1)是再生热源。太阳中心区每时每刻进行着热核反应,估计可以维持60亿年。(2)能量很大。太阳以光辐射的形式传递能量,到达地球陆地表面的约为17万亿千瓦,相当于全世界目前一年总能耗的3.5万倍以上。(3)没有污染。太阳辐射能不会产生污染物。 缺点:(1)受昼夜和天气影响。直接利用太阳能加热或发电不能连续使用,要设法把太阳能贮存起来技术上还有困难。 (2)目前利用太阳能成本高。设备装置等投资较高。 4.简述金属腐蚀的原因和防护方法。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金属特性。 本题比较简单,在教材的366页上有较完备的答案供同学们参考。 金属腐蚀原因:是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二是由于发生原电池反应而引起的腐蚀(电化学腐蚀)。 防护方法: A.改变金属结构;B.覆盖保护层;C.电化学保护。 四:解答: 1.高40米的瀑布,每秒钟流下的水量是1.0×104kg,如果把水流功率的25%转变成电流,发电的功率有多大?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电能及其转换的计算。 分析:先根据功率公式求出水流的功率,在根据已知条件水流功率的25%转变成电流,从而求出发电功率。 解:水流的功率: 根据电功率公式 P = W / T = mgh / t = 1.0 ? 104? 9.8 ? 40 / 1 W =3.9? 106 w 发电的功率: P电 = P ? 25% = 9.8 ? 105 W 解答计算题时,一是要注意理解题意,二是要注意单位换算的一致性,一定要通过多做题分析来真正理解公式,不要乱套公式。 2.输电线的电阻共计1.0欧姆,输出的电功率是100KW,用400V的低压送电,输送线上发热损失的功率是多少KW?改用10000V高压送电呢?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电功率的应用。 分析:一段电路上的电功率,跟这段两端的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强度成正比。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加在用电器上的电压改变时,通过它的电流也改变,它的实际功率也随着改变。对于此题可利用电功率公试求出答案。 解:设P1为400V低压送电时输电线消耗的电能功率。 设传送100KW时,400V低压产生的电流为I1 由电功率公式 P=VI,得I1=P/V=100KW/400V=250A 所以,P1=I12R=250×250×1=62500W 设I2为10000V时传送的电流,则I2=P/V2=100KW/10000V=10A 那么,当改用10000V高压送电时,输送线消耗的电能功率为P2 P2=I22R=10×10×1=100W 3.额定电压是220V、电阻是160欧姆的电热水器,电功率为多少W?每分钟产生多少焦耳热量?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电功率和焦耳定律的综合应用。 分析:此题与上题类似,根据题意由电功率公式求出电热水器的电功率,然后根据焦耳定律求出热量。 解:由电功率公式 P=VI=V2/R,得P=220×220/160=302.5W 由焦耳定律,电热水器每分钟产生的热量 Q=PT=302.5W×60秒=18150焦耳 本作业涉及的计算题均是电功率和热效应的应用,因此要首先熟记公式,再分析题意基础上灵活运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各参数的单位换算。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作业评讲(4) 第六章:生活中的科学技术 一填空 1. 光密媒质、光疏媒质、大于 2. 温度、固体、液体、空气(或气体) 3. 20KHz、20Hz 4. 无线电波、γ射线 5. 文字、电报、电话、图像数据 6. 自动、输出 二选择 1D 2B 3C 4C 三.解答 1.放大镜、照相机和幻灯片都用凸透镜成像,试说明它们的成像情况有什么不同。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凸透镜成像原理。 根据题意,此题关键是说明三者成像的不同。显然,答案的步骤要分4个步骤回答: 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使用放大镜,令其紧靠眼睛,并把物放在它的焦点以内,形成一正立虚像。其作用就是把近处的微小物体成一放大的像。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照相机也是利用凸透镜形成缩小的实像,它属于u<2f,f1的情况。 幻灯片成像原理 注意归纳出以上三个光学仪器均是用凸透镜成像,由于物距、焦距和K值条件区别,相成的像也不同。 2. 后半句错了。当一束平行光线射到光滑平面时,因其入射角都相等,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也都相等,形成向某一方向的镜面反射。(2分)而当一束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时,每条反射光线仍符合反射定律,只因为此时的光线的入射角都不一样了,所以反射角也不一样,反射光线呈现毫无规律的杂乱指向,这也就是漫反射的成因。 3.因为金属的热传递速度比木头的快,所以冬天用手摸金属和木头,觉得金属比木头凉 四.计算 1.观察者在看到闪电后5.5秒听到雷声,求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声、光波传播。 分析:在雷雨交加时,总是先看见闪电后,才听到雷声,其实,雷声和闪电都是同时发生的,只是因为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而声速比光速要小得多的原由。 解:已知空气中声速为340m/s, 那么,根据S=VT=340m/s?5.5s=1870 m 所以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为1870米。 此题计算比较简单,同学们完成比较好,许多题都与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结合紧密,因此要多关注,进行针对性的解答。 2.光线从某种物质射入空气,测得入射角为18度,折射角为30度,求这种物质的折射率和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光的折射定律。 此题是属于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在教材382页上有折射定律的叙述。答案供参考。 解:根据折射率公式,n=sinα/sinγ n=sin180/sin300=0.309/0.5=0.618 即光从某物质射入空气的折射率为0.618 又因为n=c1/c2,其中c1表示光在某物质中传播速度,c2表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所以 c1=n×c2=0.618×3×108m/s=1.854×108m/s 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为1.854×108m/s 第七章: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 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 1.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2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严重;城市人口膨胀、城乡矛盾激化;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3.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 4.过度放牧和过度耕种、土壤的盐碱化、森林的砍伐 三选择1B2D3B4C 四.简答 1.说明破坏生态平稳的后果。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生态平衡。 本题属于本作业的重点,从批改同学们作业情况看,往往只答到其中的两点,不太完整。教材的472 页上提供了一些要点,应从三方面完整回答。答案供同学们参考。 生态平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的动态平衡联系。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不平衡的现象可能在短时期内不会被发现。但任何自然界的失控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观察生态系统的动态,以便预测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生态失调。 说明生态平衡的含义 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是及其严重的。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一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再难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生态破坏,环境失调,威胁人类生存。如森林被大量砍伐后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被瓦解,造成大气流动和水分循环的混乱,致使风蚀加剧,毁坏耕地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会造成的后果 因为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类必须正确认识自身敢于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认识自身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违背生态规律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将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将遭自然环境的报复,危害人类自身。 注意做最后的归纳,点题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标志是什么?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人口问题。 此题较简单,同学们回答较好,可对照教材484页做适当的调整。 原因是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其标志是:人口翻番的间隔越来越短,世界人口增长率失控、人口净增长数迅速增加,人口超过5000万的大国激增。 3、说明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刻含义 这个题的考核知识点是可持续发展含义。 该题要从三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要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然后讲清它的含义,最后一句话总结。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所进行的开发和建设活动。它具有五大要点: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发展援助、清洁水源以及绿色贸易。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含义表现在:它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它强调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强调代际之间机会均等,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建立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 可发展的深刻含义的表现 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总结要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❹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1)实验仪器的名称:a______;b______.(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a是长颈漏斗,通过长颈漏斗可以向反应容器中注入液体药品;b是集气瓶,常用来收集气体.
故填:长颈漏斗;集气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

加热

❺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到实验室学习.如图1在实验桌上摆有下列仪器:(1)指导教师要求同学们写出仪器的名称,

(1)b中汉字写错,应复该为容量瓶;d仪器制是酸式滴定管,酸式滴定管有活塞,碱式滴定管下端有橡胶管,橡胶管内有玻璃球.
故答案为:

仪器编号 b d
名称
改正的名称 容量瓶 酸式滴定管
(2)漏斗的下口较细,所以它的用途有①往细口容器中加液体;②组成过滤装置.
故答案为:①往细口容器中加液体;②组成过滤装置.
(3)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从漏斗处泄露,在漏斗颈下加一只小试管,试管内加满稀盐酸后,漏斗被封,多余的盐酸流出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❻ 下列是实验室常用仪器装置图.(1)B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如果用该装置来加热高锰酸钾

(1)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和步骤,则B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防止产生的水倒流,炸裂试管,如果用该装置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放一团棉花;用化学式写出反应表达式 2KMnO4

.

❼ 根据下列装置图填写有关空格:(1)装置A中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

(1)装置A中仪器①是用于加热的酒精灯;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常温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故可用C或D装置制取,C装置可通过弹簧夹的开闭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D装置可通过分液漏斗逐滴滴加液体,控制药品的量,进而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可节约药品;
(3)用排水法收集与排空气法收集CO2进行比较(分别用体积相同的2个集气瓶收集):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必须满足密度比空气大,不与空气发生反应等条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看到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说明集气瓶中的水已排完,气体已收集满;通过实验分析可知,二氧化碳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时能看到什么时候收集满,而用向上排空气法则不能,由此可见,用排水法收集更易操作,根据题意:排空气法收集 的气体即便用燃着木条移近容器口火焰熄灭,也难证明空气全排尽,且石灰水先浑浊后澄清需要的时间较长,说明纯度没有排水法收集的高;
(3)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所以要用到所给仪器中的天平;
若配制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0%,可能是溶质少了,也可能是溶剂多了;
A、称量时物体与砝码放反了,则称量物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是10g,不需游码,故无影响;
B、量水时,仰视刻度,会导致量取的水增多,造成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0%,正确;
C、称量的氯化钠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所用砝码破一角,会导致溶质减少,造成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0%,正确;
D、氯化钠中有少量杂质,会导致称量的氯化钠中含有溶质的质量减少,造成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0%,正确;
E、天平称量一定量的物质,左物右码,称量后,读数时,天平指针偏右,说明氯化钠的质量不足,造成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0%,正确;
故答案为:(1)酒精灯;
(2)C或D;C:时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D:节约药品或控制反应速率;

比较项目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收集方法可行性分析 CO2气体生成和从水面逸出的速度远大于其溶解和与水反应的速度 CO2密度比空气 大,且不与氧气反应
收集过程分析 集满现象 集气瓶口外冒气泡 验满分析:因气体无色,故集满较难确定,即便用燃着木条移近容器口火焰熄灭,也难证明空气全排尽
向收集到CO2的集气瓶中倒入等体积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先浑浊后澄清所需时间较短 先浑浊后澄清所需时间较长
排水法集满CO2时的现象明显,容易操作;排水法收集CO2的纯度高;
(3)I;BCDE.

❽ 除了墨子号以外,还有哪些用于科学实验的卫星作用是什么

除了Micius,还有哪些卫星是用于科学实验的?它的作用是什么?从 "悟空 "飞行开始,两年半后,"实践十号"、"墨子号 "和 "慧眼 "相继发射。这四颗卫星相继实现了中国科学卫星发展中的许多第一。"悟空 "是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中国第一颗天文卫星。它具有观测能量范围最广、能量分辨率最高的特点。与以往的空间实验结果相比,"悟空 "可以测量近5TeV的最高电子能量,超过了国际空间站的阿尔法磁谱仪(1TeV)和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2TeV),开辟了空间观测的新窗口。


PROBA作为ESA共同支持技术计划(GSTP)的技术演示卫星,以验证其平台对小型研究和应用任务的适用性。卫星的主要结构、轨道和高度控制系统、空载计算机和遥测技术是由欧洲航天局开发和资助的。卫星有效载荷中的四个地球观测仪器被用来测试平台的指向和数据管理能力。


石建九号A/B是中国民用新技术试验卫星系列的第一颗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的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声明称,石井九号A/B卫星主要用于长寿命、高可靠性、高精度、高性能、国产核心部件、卫星编队、卫星间测量和链路等方面的试验,以提高中国航天产品的国产化水平。

❾ 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2)用上述装置组装实验

(复1)依据实制验室常用仪器的认识解答此题.a仪器为:锥形瓶
(2)A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制气装置,D装置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F装置即可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也可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若用F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则气体应从c口进入即可;
(3)用排水法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时,因其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较好,收集时当观察到气泡连续并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
故答案为:
(1)锥形瓶(2)A和D或A和F;c(3)气泡连续并均匀或气泡连续或大量气泡

❿ 某科技兴趣小组用实验装置来模拟火箭发射卫星.火箭点燃后从地面竖直升空,t1时刻第一级火箭燃料燃尽后脱

A、C、火箭上升的最大高度等于运动过程中的最大位移大小,由图可知当速度等于零时,位移最大,火箭处于最高点,即t3时刻到达最高点,t1~t3时间内火箭一直向上运动,故A错误;
B、v-t图象中斜率表示加速度,倾角越大表示加速度越大,由图可知火箭在0~t1时间内的加速度小于t1~t2时间内的加速度,故B错误;
C、加速度方向向上,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加速度方向向下,物体处于失重状态,由图可知,t1~t2时间内加速度为正,向上,所以火箭处于超重状态,t2~t3时间内加速度为负,向下,所以火箭处于失重状态,故C正确;
D、火箭在t2~t3时间内火箭匀减速上升,只受重力,加速度为g方向向下,故D正确;
故选:CD.

与某科学实验卫星拟从下列仪器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供热回水阀门关不上怎么排气 浏览:736
内燃机的什么冲程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浏览:910
管道各种阀门图cad 浏览:561
f23是什么制冷剂 浏览:366
轴承锅是什么 浏览:96
钢丝绳索自动下放装置 浏览:391
仪表有个水龙头是什么标志 浏览:82
下水井的暖气总阀门 浏览:45
湖北高中压阀门厂待遇 浏览:528
变压器油的处理装置设计图 浏览:824
利拓仪器效果怎么样 浏览:79
阀门贴牌怎么操作 浏览:497
机械设计如何选用材料 浏览:746
通用pe工具箱40gho 浏览:485
女机械一点智力加多少魔攻 浏览:193
阀门中fr什么意思 浏览:352
熔化现象实验装置 浏览:705
vs2008工具箱空 浏览:600
定额中接地装置检测 浏览:256
暖气阀门三角开关钥匙 浏览:749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