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实验小组学生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实验中,小车碰到制动装置时,钩码尚未到达地面)用打点计时器得到一
(1)0.80 (2)BC (3) |
2.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的实验。(1)在实验中必须将长木板右端
(1)平衡摩擦力(2)A(3)交流0.1 s (4)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内比
3.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 (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
(1)A(2)C(3)CD(6分)(4)1.09(4分)
4.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某实验小组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把小车放在长木板上,钩码通过
(1)若长木板不放在水平面上,小车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会向较低的一端运动回,对实验效果产生影响.为了防答止其受到的重力对实验的干扰,所以要将小车放在水平面上. (2)钩码的个数相等,表示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根据图示的情况,还可以确定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小车将处于静止状态. (3)所挂钩码个数相等,说明拉力相等,转动后,这两个拉力不再在同一直线上,此时的小车受到的不再是平衡力,所以小车将运动,具体地说是转动.最后静止在两个拉力同一直线上的位置. (4)两个力要彼此平衡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并且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故答案为:(1)水平; (2)静止; (3)运动;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相等; (4)相反、同一条直线上.
5. 某中学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后,沿木板滑行。打点计
(1)CD(2)2.00(3)AB
6.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木板略微倾斜,这样做________________;
CD
7. 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甲同学认为打开K 1 、关闭K 2 时,利用I、Ⅱ装置,可进行的实
(1)根据装置I、Ⅱ的导管进出口顺序可知,装置Ⅱ只能用来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因此利用装置I、Ⅱ可收集氧气、H 2 等难溶于水的气体. 故答案为:制取氧气(或制取不溶于水的气体) (2)白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热量;白磷燃烧要消耗掉瓶中占空气体积 的氧气,所以待冷却后打开K 2 ,Ⅲ中的水倒流入Ⅰ中约占瓶内气体体积的 . 故答案为: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待冷却后打开K 2 ,Ⅲ中的水倒流入Ⅰ中约占瓶内气体体积的 . (3)①二氧化碳的特性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要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应向烧杯的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故答案为:紫色石蕊试液. ②要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我们可进行如下操作:关闭K 1 、K 2 ,打开K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广口瓶中,关闭K,充分反应后打开K 2 ,Ⅲ中稀盐酸倒流入Ⅰ,说明广口瓶中的气体减少了;另外I中还会有气泡产生,因为从Ⅲ中流入的稀盐酸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产物反应,产生了气体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关闭K 1 、K 2 ,打开K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广口瓶中,关闭K,充分反应后打开K 2 ,Ⅲ中稀盐酸倒流入Ⅰ中有气泡产生. |
8. 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楞次定律
磁铁穿入线圈时,磁场向下增强,所以感应电流为b→G→a 磁铁穿出线圈时,磁场向下减弱,所以感应电流为a→G→b 所以正确答案是D。
9. 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对实验的成败注意事项为:要保证药品过量,要保版证装置权的气密性良好,同时一定要等到温度恢复到室温再打开止水夹让外界液体进入装置内.所以在分析造成装置造成结果偏小时,要考虑药品的量可能不足造成没有将氧气完全消耗,同时要考虑装置在药品的足够的情况下因为气密性不好,导致液体不能等体积进入而引起结果偏低,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等同样能造成进入的水少于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故填:红磷的用量不足;装置的密封性不好,漏气或没有冷却到室温就进行测量; (2)根据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可知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由该实验的现象(水并没有充满整个集气瓶;过量的红磷不能在其中继续燃烧),可推断得出氮气难溶于水和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红磷反应)的结论;故填:物理性质: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氮气不与红磷反应.
10.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的实验。 (1)在实验中必须平衡摩擦力
(1)匀速(1分)(2) A(1分)(3)交流 (1分)0.1 (1分)1.07 (2分)
与某实验小组如图所示的装置相关的资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