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图示的定轴轮系中,已知各齿轮的齿数 分别为Z1、Z2、Z2'、Z3、Z4、Z4'、Z5、Z5'、Z6, 求传动比i16。
传动比i16=(Z2*Z4*Z5*Z6)/(Z1*Z2'*Z4'*Z5')
传动比等于,所有被动轮齿数乘积,除所有主动轮齿数乘积,所得的商。介轮(惰轮)的齿数不影响传动比,如图中的齿轮3 。
Ⅱ 已知图示的轮系中各齿轮的齿数为z1=15 z2=20 z2'=65 z3=20 z3'=15 z4=65,试求轮系的传动比i1H
先分别算出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因为齿轮2和齿轮2'是同轴,所以转速相等,即n2等于n2',外加上齿轮4和机架是连在一起,所以转速等于0。然后利用这些关系,联立一个式子,就可以求出nl和nH了,最后你懂得。
Ⅲ 在图示轮系中,已知各齿轮齿数。
没看到各齿轮传动比多少......只能告诉你最后的方向,第一张齿轮1没有标方向,第二张8是齿条方向向上,第三张5方向向上
Ⅳ 在图示的轮系中,已知各齿轮齿数为Z1=100,Z2=35,Z3=35,Z4=40,试计算传动比i14 。
i14=i12×i34
=(ω1/ω2)×(ω3/ω4)
=(Z2/Z1)×(Z4/Z3)
=(35/100)×(40/35)
=0.4
Ⅳ 如图所示的齿轮传动装置中,主动轮的齿数z1=24,从动轮的齿数z2=8,若已知从动轮以角速度ω顺时针转动时
齿轮不打滑,说明边缘点线速度相等,从动轮顺时针转动,故主动轮逆专时针转动;
主动轮的齿属数z1=24,从动轮的齿数z2=8,故大轮与小轮的半径之比为R:r=3:1;
根据v=rω,有:
ω′ |
ω |
r |
R |
1 |
3 |
1 |
3 |
2π |
ω′ |
6π |
ω |
Ⅵ 在图示轮系中,已知各齿轮的齿数分别为Z1=18、Z2=31、Z2'=25,Z3 =30,Z3'=2
解:(1)∵|z1|=|z2|=|z3|=1
∴A,B,C三点都在单位圆上
∵A,B,C三点对应的复数分别为z1,z2,z3满足z1+z2+z3=0
∴z1=-(z2+z3)
∴1=z1
Ⅶ 在图示轮系中,已知:蜗杆为单头且右旋,转速n1=2880r/min,转动方向如图示,其余各轮齿数为z2=80
(1)轮系类型属于定轴轮系。
(2)i₁₄=n₁/n₄=Z₂Z₃Z₄/Z₁Z₂Z₃=80×60×108/1×40×36=360
n₄=n₁/i₁₄=2880/360=8r/min
(3)各齿轮的转动方向如下图所示:
(7)在图示传动装置中已知齿轮数扩展阅读:
平面定轴轮系始末两轮转向关系可由上式中的正负号来确定,为正值时,表示始末两轮转向相同;为负值时,表示始末两轮转向相反。
平面定轴轮系各轮的相对转向也可以通过逐对齿轮标注箭头的方法来确定;空间定轴轮系中包含圆锥齿轮传动或蜗杆蜗轮传动。
Ⅷ 如图所示轮系传动装置,已知输入轴齿轮1的转速为,转向如图所示,求:
在轴2上,圆锥齿轮3的轴向力是从小端到大端(水平向左),为了使轴2的轴向力相互抵消一部分,则斜齿轮2的轴向力应“水平向右”。斜齿轮2和斜齿轮1的轴向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斜齿轮1的轴向力应“水平向左”,斜齿轮1的转向是顺时针的(从轴1的左端看,轴1的转向是顺时针的)
。
根据主动轮螺旋定则,左旋用左手,右旋用右手,四指弯曲的方向为转动方向,大拇指指向为轴向力方向。结合斜齿轮1的轴向力“水平向左”,转向顺时针,可判断斜齿轮1是左旋的。
根据轴1的转向,可判断轴2的转向为“竖直向上”(从轴2的左端看为逆时针),轴3的转向为“水平向右”(从轴4的下端看为顺时针)。
在轴3上,圆锥齿轮4的轴向力是从小端到大端(竖直向下),为了使轴3的轴向力相互抵消一部分,则蜗杆的轴向力应“竖直向上”。蜗杆的轴向力 “竖直向上”且转向为“水平向右”,根据主动轮的螺旋定则,结合轴向力方向和旋转方向,可判断蜗杆是右旋的。
蜗杆的轴向力与涡轮的周向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蜗杆的轴向力“竖直向上”,则涡轮的圆周力“竖直向下”,则可知涡轮的转动方向为“逆时针”。
斜齿轮2的转向为“竖直向上”(从轴2的左端看为逆时针),故在斜齿轮1与斜齿轮2在啮合点处,斜齿轮2受到的圆周力应“垂直纸面向里”。斜齿轮2的径向力“指向斜齿轮2的中心”,轴向力“水平向右”。
Ⅸ 急急急!求转动比的题目 在图示传动装置中,已知各轮齿数为Z1=18,Z2=36,Z2’=20,
n4=6.25
i总为2*2*40=160
n4=1000/16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