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茨维特的研究课题是什么
茨维特的研究课题是叶绿体,他认为叶绿体是叶绿素和清蛋白的混合物——叶绿蛋白。它成分复杂,含有不止一种绿色色素。多次实验后,他发现存在两种叶绿素:叶绿素a和b。叶绿素a当时已经被提纯了,但叶绿素b尚无法制得。为使理论更有说服力,他决心把叶绿素b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② 茨维特实验如何制样
茨维特实验如何制样,这个你要查看相关实验说明需要准备的环境和相关材料等基础设施。
③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研究植物色素的成分时所采用的色谱方法是属于什么
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研究植物色素时发明了柱色谱法.这种方法是把硅藻土〔现在常用石英砂或氧化铝粉末〕粉末置于玻璃管中,在上端倒入混合物溶液.待溶液被硅藻土粉末吸附后用待分离的溶剂淋洗,当溶剂流下时,由于不同成分的吸附能力不同而分开.若是有色物质则形成一围圈色带.库恩利用这个被埋没多年的方法,用氧化铝和碳酸钙粉末的色谱柱成功地将胡萝卜素分离成α和β两个同分异构体.此后他又发现了多种新的类胡萝卜素.并制成了纯品进行结构分析,大大丰富了人们对类胡萝卜素的认识.
20世纪30年代以后,人们对维生素的兴趣日增。库恩着手研究维生素A,确定了其结构,并于1937年成功地进行了维生素A的全合成.1933年库恩从53 000升牛奶中分离出了1克维生素B2(核黄素),测定了其结构,并于1934-1935年成功地合成了核黄素,对维生素化学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库恩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研究工作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39年授予他193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但由于德国纳粹的阻挠.库恩未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按规定,发出授奖通知一年内未去领奖,奖金自动回归诺贝尔基金会。战后当库恩在1949年7月去斯德哥尔摩补作受奖学术报告时,只领回了诺贝尔金质奖章和证书。
1938年库恩又成功地分离出维生素B6,并测定了它的化学结构.以后库恩主要从事抗生素的合成和性激素的研究工作,继续在化学领域做出贡献。
④ 现代色谱四个里程碑
一、色谱法的出现:b
俄国植物学家Tswett(茨维持)于1903年在波兰沙大学研究植物叶子的组成时,用碳酸钙作吸附剂,分离植物于燥叶子的石油醚萃取物,他把干燥的碳酸钙粉末装到一根细长的玻璃管中,然后把植物叶子的石油醚萃到液倒到管中的碳酸钙上,萃取液中的色素就吸附在管内上部的碳酸钙里,再用纯净的石油醚洗脱被吸附的色素,于是在管内的碳酸钙上形成三种颜色的6个色带,当时茨维特把这种色带叫作"色谱"(Chromatographie),茨维特于1906年发表在德国植物学杂志上用此名,英译名为(Chromatography),在这一方法中把玻璃管叫作"色谱柱",碳酸钙叫作"固定相"纯净的石油醚叫作"流动相"。把茨维特开创的方法叫液固色谱法(Lipuid-Solid Chromatography)。&|
二、色谱法的发展:[fUZ"
在茨维特提出色谱概念后的20多年里没有人关注这一伟大的发明,直到1931年德国的Kuhn和Lederer才重复了茨维特的某些实验,用氧化铝和碳酸钙分离了α-,β-,和γ-,胡萝卜素,此后用这种方法分离了60多种这类色素。Martin和Synge在1940年提出液液分配色谱法 (Lipuid-Lipuid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即固定相是吸附在硅胶上的水,流动相是某种有机溶剂,1941年Martin和Synge提出用气体代替液体作流动相的可能性,11年之后James和Martin发表了从理论到实践比较完整的气液色谱方法(Gas Lipuid Chromatography)因而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在此基础上1957年Golay开创了开管柱气相色谱法(Open-Tubular Column Chromatography),习惯上称为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Capillary Column Chromatography)。1956年 Van Deemter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描述色谱过程的速率理论。1965年Giddings总结和扩展了前人的色谱理论,为色谱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早在1944 Consden等就发展了纸色谱,1949年Mecllean等在氧化铝中加入淀粉粘合剂制作薄层板使薄层色谱法,(TLC)得以实际应用。而在1956年Stahl开发出薄层色谱板涂布器之后,才使TLC得到广泛地应用。在60年代末把高压泵和化学键合固定相用于液相色谱,出现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80年代初毛细管超临界流体色谱(SFC)得到发展,在90年代后末得到较广泛的应用。而在80年代初由Jorgenson等集前人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毛细管电泳(CZE),在90年代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同时集HPLC和CZE优点的毛细管电色谱在90年代后期受到重视,到21世纪色谱科学将在生命科学等前沿科学领域发挥他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v'
三、色谱法的现状和末来:Z`9
色谱法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各种方法发展展不平衡,McNair认为气相色谱(GC)可能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分析技术,仍处在上升的趋势,有报告估计GC仪器和备件在世界市场上高达10亿美元,并将以3%~4%逐年增长,其中软件35%,硬件65%。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气相色谱的灵敏度高,分离度好,分析速度快,定量分析的精度优 。将来的发展趋势是增强自动化,特别是计算机工作站的应用,专门的进样装置与气相色谱仪的一体化,包括顶空、吹扫捕集、固相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和加速溶剂萃取,GC/MS将以5%~10%的速度增加,GC/FTIR会维持现状,GC/NMR会有商品仪器问世。Wa@=P#
高效液相色谱(HPLC)近年以6%~8%的速度增长,其中活跃的领域是离子色谱(IC),疏水作用色谱(HIC)手性分离及普遍使用的反相色谱,HPLC除具有GC的优点外,还有应用面广,可以进行制备分离,在生命科学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HPLC的仪器市场尚未成熟,仍将持继增长,主要在LC/MS系统以及开发更为简单便宜的系统。'~ d_
G.Guiochon认为GC和HPLC在分离分析领域发展最好,是极为成功的范例,而超临界流体色谱(SFC)和场流分离(FFF)则处于失利的境地,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和电色谱则处于前途未卜的状态,关于超临界流体色谱(SFC)是Giddings和Myers早在60年代就进行了先驱性的研究工作,在80年代初期掀起SFC的热潮,而且当时认为SFC将掀起分析方法的革命,但是目前各大公司却纷纷撤消SFC的推销,放弃进一步开发SFC的计划,毫无疑问SFC具有一些独特用途,但是他被挤在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之间,而GC和HPLC已成为广泛应用的技术,所以SFC命中注定处理被束之高阁的地位。@Y
毛细管区带电泳(CZE)于80年初引起分析化学家极大的兴趣,由于他具有惊人的高柱效,使许多分析化学家趋之若鹜地奔向CZE,许多色谱学家也都转向CZE,希望他能解决一切分离问题,但是许多工业分析化学家现在沮丧了,因为虽然CZE具有很高的柱效,但他失去了色谱方法灵活调节分离因子的机动性,他难以成为定量分析的手段,CZE分析结果的偏差要比HPLC整整大一个数量级,这是一个极大的障碍,仪器制造商们眼巴巴地看着销售额的下降,CZE只有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定量分析方法之后才能获得广泛的应用。要解决这一困难的问题,需要付出十分艰辛的研究。E.%
现在电色谱(EC)成为这一领域的新秀,很多人希望EC能获得成功,尽管要下一个结论还为时尚早,但是EC驱动流动相的方式和CZE相同,都是使用了电渗流,这种流动整度的波动造成CZE在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来源,要克服这一困难是近期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任务。{-pgBt
有许多理由说明SFC和场流分离(FFF)是不够成功的,他们不能成为分析方法的主流,而CZE和EC是在苦难地挣扎之中,要使之成功和普及并成为定量分析方法必须具备:⑴易于使用,操作费用低,⑵能够得到准确,可重复的定量结果,⑶要能够解决至少一个分析化学中的重要问题,在所有这三个问题中,他的功能必须超过其他技术,在60年代的GC和70年代的HPLC就是这样的。SFC ,CZE和EC是很重要的分析分离方法,都有自己的某些特殊的优点,他们如能满足上述要求就会得到广泛的应用,不过,CZE还是具有极大的机遇的,用他来分析生物大分子有非常突出的优点,只要把他的定量分析精度明显地提高,他会蓬勃发展,成为极其重要的分析方法。
⑤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
M.С.(Mихаил Семёнович Цвет)(1872~1919)俄国植物生理学家和化学家。1872年 5月14日生于意大利阿斯蒂,1919年6月26日卒于苏联沃罗涅日。1896年获日内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全家移居俄国。1901年获喀山大学植物学学士学位。1902年任华沙大学讲师,1907年任兽医学院教授,1908年任华沙理工大学教授。
茨维特应用化学方法研究细胞生理学。1900年他在树叶中发现了两种类型的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后来又发现了叶绿素c,并分离出纯的叶绿素。他最重大的贡献是发明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中极重要的实验方法——色谱法。他的第一篇关于色谱法的论文发表在1903年华沙的《生物学杂志》上。1906~1910年的论文都发表在德国的《植物学杂志》上。在这几篇论文中,他详细地叙述了利用自己设计的色谱分析仪器,分离出胡萝卜素、叶绿素和叶黄素。由于他的论文发表在不大知名的期刊上,所以当时没有引起化学界的注意。直到1931年,R.库恩才发现茨维特所发明色谱法的重要性,此法才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⑥ 有哪些经典的化学实验
五大经典化学实验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1.用H2O2(双氧水)
2H2O2=MnO2=2H2O+O2↑
装置:试管、导管、水槽、集气瓶
2.KClO3加热分解
2KClO3=△=2KCl+O2
装置:酒精灯、试管、导管、水槽、集气瓶、铁架台
3.KMnO4(高锰酸钾)加热分解
2KMnO4=△=K2MnO4+MnO2+O2↑
装置:酒精灯、试管、导管、水槽、集气瓶、铁架台
二,实验室制取CO2
CaCO3
CaCO3+2HCl=CaCl2+H2O+CO2↑
试管、导管、集气瓶
三,酸碱中和反应
四,置换反应的,Fe,Mg,Cu与盐酸,硫酸的反应
五,氢气还原氧化铜
⑦ 茨维特回国后的研究课题是什么
茨维特回国后致力于用物理学、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植物学,强调深入细胞内部研究。比起同行,他的观点富有创意,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才导致新方法的发明。
茨维特回国后研究的课题是叶绿体,他认为叶绿体是叶绿素和清蛋白的混合物——叶绿蛋白。它成分复杂,含有不止一种绿色色素。此观点当时不被认同。他力图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多次实验后,他发现存在两种叶绿素:叶绿素a和b。叶绿素a当时已经被提纯了,但叶绿素b尚无法制得。为使理论更有说服力,他决心把叶绿素b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经过不断实验和摸索,他发明了极其简单却十分有效的分离仪器:一根玻璃管填充以白垩或氧化铝。不同物质在流动相中有不同吸附系数,含有多种组分的物质通过吸附柱后依次有规律地排列,这样就将物质分离出来且不改变原性状。他把此方法与多色光通过棱镜分色类比,把新方法命名为色谱法。利用色谱法,他顺利分离出了叶绿素b,证实了自己的理论。科学界对这种简单仪器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认为缺乏理论依据且实验数据不可靠。后来茨维特详细阐述了色谱过程的理论依据,公布了对大量物质吸附特性的研究,还用它分离出类胡萝卜素等重要物质。虽然色谱法已为众人所知,但遗憾的是直至茨维特去世也没得到推广。
经后人努力,色谱技术得到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石油化工等领域,在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⑧ 什么是流动相和固定相和展开剂吸附剂有什么区别
流动相是指色谱分析过程中携带组分向前移动的物质(如茨维特实验中石油醚).
固定相是指色谱过程中不移动的具有吸附活性的固体(如茨维特实验中细粒状碳酸钙)或是涂渍在载体表面上的液体(称固定液).
⑨ 实验常用制备液相色谱仪及色谱柱都有什么型号
色谱最早的起源是从液相的层析开始,1903年茨维特发现色素可以分开,所以起名色谱。从那开始就有很多关于分离的文章,直到现在可以在很多高校和药厂能发现玻璃柱里盛着硅胶填料分离活性物质,这其实就是常压的层析柱,如果有钱可以加个蠕动泵,加个检测器这样就可以攒一套常压的制备色谱。 50年代前GC大发展,色谱理论也大发展,因此Martin和syngc还有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奖。70年代人们开始把气相的理论应用到液相中,于是尝试把填料做细,后来又在硅胶表面键合一些基团改变极性,再后来又在硅胶上制孔。 为了让流动相迅速通过,前面加一个高压泵,这样HPLC就诞生了,一开始P就是一个高压pressure的意思。后来又进化为Performence。其实在国外HPLC的发展,分析和制备就同时进行的,因为国外生物药做的很早,所以需要制备色谱去纯化,中国从03年非典后因为肽类药物的发展,制备色谱逐渐被关注。而分析型的HPLC一直就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生物,环境行业。08年中国制备色谱行业井喷,源于国内浙江某药企上了1套80cm高压制备柱,国人第一次站在了这个行业的前列,11年国内另一家江苏企业也做出一套80cm高压制备被廊坊某企业应用。可以说中国高压制备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如果要分类,我们可以按照系统的承受压力粗分一下。 大于7MPA,全球最领先的是Novasep,他们有直径1.6M的色谱柱。Varian在国内竞争力逐渐减弱,SD系列逐渐被淘汰,Danprocess是NOvasep一帮人做的后被法玛西亚后被GE收购后,在中国几乎没有市场。中国高压制备色谱两大巨头创新和汉邦现在都有80cmDAC色谱。 中压色谱,GE的AKTA,密理博。实验室级别的再加上BIORED,BUCHI,BIOTAGE。国内爱杰尔,利穗也占有一席之地。但如果把AKTA和这些作比较,简直是玷污它,不是一回事。 常压的,你直接去买个玻璃柱自己搭一个就行。 理论上中低压设备用于粗提,高压设备用于精制。其实中低压也可以做出高纯的东西,但收率和效率会大打折扣,你需要把成本计算一下,溶剂+设备+填料+人力+纯化过程损失的样品。
⑩ 什么是流动相和固定相和展开剂吸附剂有什么区别
流动相是指色谱分析过程中携带组分向前移动的物质(如茨维特实验中石油醚)。
固定相是指色谱过程中不移动的具有吸附活性的固体(如茨维特实验中细粒状碳酸钙)或是涂渍在载体表面上的液体(称固定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