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g+ H
2 SO
4 = MgSO
4 +H
2 ↑ (2)不能
(3)把玻璃管下移一段距离,使玻璃管和量气管中的水形成一定的液面差,如果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保持不变,则说明装置不漏气;反之,则表示漏气。(合理答案均可得分)
(4)80%
(5)否 因为试管中留有的氢气体积等于从试管中排出的空气体积,所以对实验最终结果没有影响。
㈣ 某课外活动小组根据Mg与CO2的反应原理,探究Mg与NO2的反应及固体产物.该小组通过实验确认Mg能在NO2中燃
依据假设的可能分析判断,I.固体产物为MgO;Ⅱ.固体产物为Mg3N2;III.固体产物为MgO和Mg3N2,故答案为:MgO和Mg3N2;
(1)装置分析可知,浓硝酸和铜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按照气体流向应是先通过干燥剂吸收水蒸气,干燥的二氧化氮气体通过炽热的B装置,镁和二氧化氮反应,氮的氧化物是污染气体不能排放到空气中,需要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气管长进短处;装置连接顺序是a接d或e,e或d接b或c,c或b,g;
故答案为:d或e;e或d接b或c;c或b;g;
(2)连接装置中的气体压强和液面变化分析判断装置气密性,装置组装好后,检验气密性的方法是,对圆底烧瓶微热,若插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导气管口处冒气泡,停止加热,该导气管中形成一段稳定水柱,表示气密性完好;
故答案为:对圆底烧瓶微热,若插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导气管口处冒气泡,停止加热,该导气管中形成一段稳定水柱,表示气密性完好;
(3)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4H++2NO3-=Cu2++2NO2↑+2H2O,
故答案为:Cu+4H++2NO3-=Cu2++2NO2↑+2H2O;
(4)装置C是干燥二氧化氮气体除去水蒸气的作用,装置C中盛装的干燥剂不能和二氧化氮气体反应,是固体干燥剂;
①浓硫酸不是固体干燥剂故①不符合;
②无水CaCl2 是中性干燥剂不和二氧化氮气体反应,故②符合;
③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氮气体,故③不符合;
④五氧化二磷是固体酸性干燥剂,不和二氧化氮气体反应,可以干燥二氧化氮气体,故④符合;
故选:②④;
(5)实验开始时,先让A中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待B中充满红棕色气体后,再点燃B处酒精灯,目的是排净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干扰实验;
故答案为:排净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干扰实验;
(6)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镁粉完全反应后得到的同一固体残留物称量了三次,所得数据分别是17.00g、18.02g、17.98g,所以托盘天平不能称量得到,实验前镁粉的质量为12.00g,镁粉完全反应后得到的同一固体残留物称量了三次,所得数据分别是17.00g、18.02g、17.98g,平均质量=
=17.67g;质量增重17.67g-12.00g=5.67g,Mg~MgO~O,12g镁物质的量为0.5mol,增重8g,Mg~
Mg
3N
2 ~
N,12g镁物质的量为0.5mol,增重8g增重4.67g,而实验称量得到的固体增重
4.67g<5.67g<8g,所以生成的固体为MgO和Mg
3N
2的混合物,假设Ⅲ正确;
故答案为:不能;Ⅲ;
(7)为了使测定结果更加准确,还需对组装好的装置进行的改进是为防止生成的水蒸气影响二氧化氮质量的测定,需要在BD间加干燥装置;
故答案为:在装置B和D之间连接一干燥装置.
㈤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通过实验研究NO2的性质.已知:2NO2+2NaOH=NaNO3+NaNO2+H2O任务1:利用图1所示装置探
(1)浓硝酸和铜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故答案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如果能被氨气还原,生成无色气体氮气,则C装置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故答案为:C装置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3)造成未能观察到C装置中的预期现象可能原因是:在此条件下,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极慢或NO2的转化率极低导致反应现象变化不明显,
故答案为:在此条件下,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极慢;
(4)二氧化氮是有毒气体,氨气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所以都不能直接排空,要进行尾气处理才能排空,
故答案为:缺少尾气吸收装置;
(5)NO2能被Na2O2还原,故答案为:NO2能被Na2O2还原;
(6)①验证假设2,首先要用E装置制取二氧化氮,因为制取的二氧化氮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水能和过氧化钠反应而造成干扰,所以要用D装置除去水蒸气,然后较纯净的二氧化氮通过B装置,未反应的二氧化氮有毒不能直接排空,所以最后要进行尾气处理,选用F装置处理尾气,所以装置的合理连接顺序是EDBDF或EDBF,
故答案为:EDBDF或EDBF;
②B装置中淡黄色粉末逐渐变成白色.经检验,该白色物质为纯净物,且无其他物质生成,过氧化钠作氧化剂,则二氧化氮中氮元素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而作还原剂,所以氮元素只能转化为+5价,且生成物是纯净物,所以是硝酸钠,反应方程式为2NO2+Na2O2═2NaNO3,故答案为2NO2+Na2O2═2NaNO3.
㈥ 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调节滑动变阻器,控制电流强度适中的情况下用其进行缓慢电解NaCl溶
(1)在电解池的阳极是活泼电极本身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Fe-2e-═Fe2+,阴极上是电解质中的阳离子氢离子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即2H2O+2e-═H2↑+2OH-(或2H++2e-═H2↑),故答案为:2H2O+2e-═H2↑+2OH-(或2H++2e-═H2↑);Fe-2e-═Fe2+;
(2)在电解池中,因为在阴极铂电极上产生了氢气,所以导致A烧杯中气压增大,氨气和水接触后,因氨气极易溶于水导致水倒吸并产生红色喷泉,当烧瓶中液面上升到高于左侧导管一定程度后又逐渐下落至与导管相平时,烧瓶内外压强相等,喷泉现象结束,由于氨水显碱性,所以最后A烧杯溶液呈红色,并且在导管有气泡氢气溢出,故答案为:A烧杯中的水倒吸并产生红色喷泉;烧瓶中液面上升到高于左侧导管一定程度后又逐渐下落至与导管相平;最后A烧杯溶液呈红色,导管有气泡溢出;
(3)在A装置中的喷泉实验后,关闭止水夹a,打开止水夹b,C装置中,含有亚铁离子的盐和其中的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易被氧化为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即Fe2++2OH-═Fe(OH)2↓,4Fe(OH)2+2H2O+O2═4Fe(OH)3或写成总反应式:4Fe2++8OH-+2H2O+O2═4Fe(OH)3↓,
故答案为:Fe2++2OH-═Fe(OH)2↓,4Fe(OH)2+2H2O+O2═4Fe(OH)3或写成总反应式:4Fe2++8OH-+2H2O+O2═4Fe(OH)3↓;
(4)在电解饱和食盐水时,要实现电解氯化钠溶液的目的,应该选择惰性电极进行电解,可以把Fe电极换成C、Pt等惰性电极或将装置中两电极换位置等,
故答案为:把Fe电极换成C、Pt等惰性电极或将装置中两电极换位置等.
㈦ 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分别有NO,有水 (1)实验目的是(2)原理方程示
喷泉实验,验证气体易溶于水
4NO+3O2+2H2O==4HNO3
㈧ 某校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NO气体,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装置A
(1)因NO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为排除对实验的影响,利用生成的CO2将整套装置内的空气赶尽,以排除对Cu与稀HNO3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观察的干扰,当装置C中产生白色沉淀时,可停止通入二氧化碳,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
故答案为:利用生成的CO2将整套装置内的空气赶尽,以排除对Cu与稀HNO3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观察的干扰;当装置C中产生白色沉淀;CaCO3+2H+═Ca2++CO2↑+H2O;
(2)因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NO和水,其离子反应为3Cu+2NO3-+8H+═3Cu2++2NO↑+4H2O,观察到气泡冒出和溶液变为蓝色,
故答案为:铜丝逐渐溶解并产生气泡,稀硝酸液面上气体仍为无色,溶液变为蓝色;3Cu+8H++2NO3-═3Cu2++2NO↑+4H2O.
㈨ 为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CO2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作用产生的.某学校学生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图
要验证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于空气,必须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干净,在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时应从Ⅱ端吸入空气,装置Ⅱ的作用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从I端呼出气体,装置I用来验证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可利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故瓶Ⅱ试剂可选用氢氧化钠溶液;可利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瓶Ⅰ试剂可选用氢氧化钙溶液.
故选:A.
㈩ 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
(1)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点燃 |
与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下图装置探究镁与no2的反应产物相关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