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防雷装置有哪些
防雷装置是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过电压保护器和其他连接导体的总合。
接闪器版是直接截受雷击的金属权体。引下线指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接地装置是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接地体指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用作使电流向大地流散的导体,接地线指连接引下线与接地体的导体。通常,用于建筑物防直击雷的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过电压保护器是一种用来限制存在于某两物体之间的冲击过电压的设备,如放电间隙、避雷器、半导体器具等。
图7-10所示为一高耸构筑物的防雷装置,由避雷针、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避雷针(以及其他接闪器)的作用并不是本身避雷,而是吸引雷(即接闪),并将雷电流通过引下线经接地装置安全导入大地,使被保护物体免遭雷击。
图7-10防雷装置
㈡ 防雷装置主要有哪三部分
防雷装置主要有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分别如下:
1、接闪器,专门用来接受雷闪的金属物体。接闪的金属杆称为避雷器,接闪的金属线称为避雷线或架空地线,接闪的金属带、金属网称为避雷带或避雷网。所有的接闪器都必须经过引下线与接地装置相连。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和避雷带都是接闪器。
2、引下线,是从接闪器将雷电流引泄入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防雷装置的引下线应满足机械强度、耐腐蚀和热稳定的要求。
3、接地装置,是防雷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地装置向大地泄放雷电流,限制防雷装置对地电压不致过高。除独立避雷针外,在接地电阻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防雷接地装置可以和其他接地装置共用。
(2)下面哪种装置没有防雷作用扩展阅读:
按接地的目的,接地可分为:工作接地、防雷接地、保护接地、仪控接地。防雷接地就是针对防雷保护的需要而设置的接地,防雷接地分为两个概念,一是防雷,防止因雷击而造成损害;二是静电接地,防止静电产生危害。
工厂防雷分为整体结构防雷,就是主厂房防雷,主要基础打接地极、接地带,形成一个接地网,接地电阻小于10欧。再与主厂房的钢筋或钢构的主体连接。水泥混凝土屋顶接避雷带或避雷针,墙外地面还得留有接地测试点,钢构应用镀锌扁铁作直接引到屋顶。
㈢ 水电站防雷装置有哪些及作用
安装防雷装置是为了防御雷击以减少雷电对建筑物、构筑物或人的伤害。 一般在易受内雷击的地方安容装避雷针(带),比如屋面上的女儿墙,高出屋面的平台。屋面上的所有金属构件均应做等电位连接。将带静电物体或有可能产生静电的物体(非绝缘体)通过导静电体与大地构成电气回路的接地叫静电接地。静电接地电阻一般要求不大于10Ω 为把雷电流迅速导入大地以防止雷害为目的的接地叫作防雷接地。防雷接地装置包括以下部分:
① 雷电接受装置:直接或间接接受雷电的金属杆(接闪器)如避雷针、避雷带(网)、架空地线及避雷器等。
② 接地线(引下线):雷电接受装置与接地装置连接用的金属导体。
③ 接地装置:接地线和接地体的总和。雷电接受装置、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总称为防雷保护装置。静电接地应和防雷接地分开。因为防雷接地在泄放雷电流时,可产生较高反击电压,通过静电接地能将反击电压引入静电防护区造成安全事故或将仪器设备损坏。在工程中静电接地应与防雷接地相隔20m距离。
㈣ 民用建筑的防雷电措施原则上以防何种雷为主其防雷装置的组成及其作用原理
以防直击雷为主,防雷装置主要有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原理就是将雷电流泄放入地
㈤ 四种避雷装置分别是什么
四种避雷装置有:
1.接闪器(即避雷带、避雷针。);
2.避雷引下线和变配电室接地干线内;
3.建筑物等电位连接;
4.接地装置。
简介:
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接容闪器位于防雷装置的顶部,其作用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地位把雷电引向自身,承接直击雷放电。
除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可作为接闪器外,建筑物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可用作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以外的建筑物的接闪器。
雷电发生时产生的雷电流是主要的破坏源,其危害有直接雷击、感应雷击和由架空线引导的侵入雷。如各种照明、电讯等设施使用的架空线都可能把雷电引入室内,所以应严加防范。
㈥ 防雷措施和防雷装置有哪些
防雷措施:
1、电离防雷,由顶部的电离装置,地下的地电流收集装置及连接线组成。电离防雷装置是利用雷云的感应作用,或采用放射性元素在电离装置附近形成强电场,使空气电离,产生向雷云移动的离子流。这样,雷云所带电荷便得以缓慢中和并泄漏,从而使空气电场强度不超过空气的击穿强度,消除落雷条件,抑制雷击发生。
2、可燃、易燃液体贮罐的防雷措施:
金属油罐的防雷:因为金属油罐本身就有着良好的屏蔽性能,只要油罐顶板有足够的厚度,利用自身的保护是可以满足要求的。当油罐顶板厚度大于3.5毫米(mm)且装有呼吸阀时,可不设防雷装置。但油罐体做良好的接地,接地点不少于两处,间距不大于30米(m)。当罐顶板厚度小于3.5毫米(mm)时,虽装有呼吸阀,也就要在罐顶装设避雷针,且避雷针与呼吸阔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米(m)。保护范围高出呼吸阀不应小于2米(m)。
非金属油罐的防雷,应采用独立的避雷针,以防直接雷击。同时还应有防雷电感应措施。对覆土厚度大于0.5米(m)的地下非金属油罐,可不考虑防雷措施。但呼吸阀、量油孔、采光孔应做良好接地,接地点不少于两处。
防雷装置:
雷装置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地位,把雷引向自身,然后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把雷电流泄入大地。
常见的防雷装置有:避雷针、避雷网、避雷带、避雷线、避雷器等。
根据保护的对象不同,接闪器可选用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或避雷带。避雷针主要用于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保护;避雷线主要作为电力线路的保护;避雷网和避雷带主要用于建筑物的保护;避雷器是防止雷电侵入波的一种保护装置。
㈦ 常见的防雷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何作用
一般由避雷针(或避雷网),导线(通常用8mm以上的钢筋制成),接地铁(由一字型或十字型长度一米以上的角铁制成),它们的作用是,由避雷针(网)吸收雷电,经导线和接地铁导入地。
㈧ 哪种建筑物需要装防雷装置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1994
第二章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第2.0.1条 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策2.0.2条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第2.0.3条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没备的建筑物。
四、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五、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六、具有2区或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七、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八、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九、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注:预计雷击次数应按本规范附录一计算。
第2.0.4条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二、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a,且小于或等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三、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四、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五、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
六、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㈨ 防雷装置有哪些
防雷装置是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SPD)及其他连接导体的总和。专 一般将建筑物的属防雷装置分为两大类——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外部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即传统的防雷装置。内部防雷装置主要用来减小建筑物内部的雷电流及其电磁效应,如采用电磁屏蔽、等电位连接和装设电涌保护器(SPD)等措施,防止雷击电磁脉冲可能造成的危害。 接地装置是防雷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地装置向大地泄放雷电流,限制防雷装置对地电压不致过高。除独立避雷针外,在接地电阻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防雷接地装置可以和其他接地装置共用。
避雷器并联在被保护设备或设施上,正常时装置与地绝缘,当出现雷击过电压时,装置与地由绝缘变成导通,并击穿放电,将雷电流或过电压引入大地,起到保护作用。过电压终止后,避雷器迅速恢复不通状态,恢复正常工作。避雷器主要用来保护电力设备和电力线路,也用作防止高电压侵入室内的安全措施。避雷器有保护间隙、管型避雷器和阀型避雷器和氧化锌避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