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实验装置为什么不加保温装置
质溶于水时,都要吸收大量的热。例如把硝酸钾或硝酸铵溶解在水里,就会发现溶液的温度显著降低。
另一些物质溶于水的时候,会放出大量的热,例如把苛性钠溶解在水里,或者把浓硫酸缓缓地倒进水里,就会发现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
物质溶解时,为什么会有吸热或放热的现象呢?
这是因为:物质溶解,一方面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要克服它们本身的相互之间的吸引力离开溶质,另一方面是溶解了的溶质要扩散到整个溶剂中去,这些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溶解过程中,温度下降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溶解过程只是单纯的扩散,就应该全是吸热的,为什么还有的放热呢?原来,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不仅要互相分离而分散到溶剂中去,同时,溶解于溶剂中的溶质微粒也可以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如果溶剂是水,就生成水合物)。在这一过程里要放出热量。
因此,物质溶解时,同时发生两个过程:
一个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离开固体(液体)表面扩散到溶剂中去,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是物理过程;
另一个过程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并放出热量,这是化学过程。
这两个过程对不同的溶质来说,吸收的热量和放出的热量并不相等,当吸热多于放热,例如硝酸钾溶解在水里的时候,因为它和水分子结合的不稳定,吸收的热量比放出的热量多,就表现为吸热,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就降低。反之,当放热多于吸热,例如浓硫酸溶解在水里的时候,因为它和水分子生成了相互稳定的化合物,放出的热量多于吸收的热量,就表现为放热,所以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
一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究竟是温度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溶解过程中两种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用q放代表溶质微粒扩散所吸收的热量,用q吸代表溶质微粒水合时放出的热量。若:
q吸>q放
溶液温度下降
q吸<q放
溶液温度升高
q吸≈q放
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
溶质溶解过程的热量变化,我们可以用仪器测得。
上面说的是单纯的溶解过程,我还要补充一点将是如果溶质在溶液中要发生电离或水解(例如各种电解质),同时又要吸热。而像生石灰溶解于水要与水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不能仅理解为溶解的过程
㈡ 如图表示的是测定保温桶内温度变化实验装置.某研究小组以该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情况.
(1)从结构上看,酵母菌含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在O2充足的条件下回进行需氧呼吸答,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2)分析表格实验步骤控制,A与B是对照实验,B试管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是制造无氧环境,A对应的是不加入石蜡油,活性干酵母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因此B试管中应与A试管相同,加入10g活性干酵母.
(3)B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氧气,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的目的是隔绝空气.
(4)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氧气,因变量是保温桶内的温度.
(5)因为有氧条件下比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热量多,因此假说成立时,装置A、B温度大小关系是A>B,若假设不成立,则装置A、B温度大小关系是B>A(或A=B).
故答案为:
(1)真核无氧
(2)①不加入石蜡油②加入10g活性干酵母
(3)去除氧气 隔绝空气
(4)有无氧气保温桶内的温度
(5)A>B 假设成立 B>A(或A=B) 假设不成立
㈢ 如图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装置
(1)为了研究水与沙子比热的大小,实验时,应量取水和沙子的质量相等.
(2)因内为沙子的比热容小于水容的比热容,所以吸收相同的热量,沙子的温度变化快,故a图象反应了沙子吸热升温情况;
(3)因为沙子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所以放出相同的热量,沙子降温快,故沙子的温度先降到室温.
故答案为:(1)质量;(2)a;(3)沙子.
㈣ 某同学在做“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在此实验中,沙子和水吸热的多少是通过_
(1)在此实验中,沙子和水吸热的多少是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的;
(2)实验中需控制加热方法相同、物质的质量相同、物质升高的温度相同,并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得出吸收热量的多少.
(3)由表格数据可知:水和沙子的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时,水需要的加热时间要长于沙子需要的时间.故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加热时间有关.
(4)A、实验中,沙子吸热升温较快,说明沙子的比热容小,吸热能力弱,故A错误.
B、在本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加热时间决定的.故B错误.
C、将沙子和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时,根据Q=cm△t可知,水吸收的热量多.故C错误.
D、实验中,物体吸热的多少是通过加热时间来比较的,沙子和水加热相同的时间,它们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1)加热时间;(2)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3)种类;加热时间;(4)D.
㈤ 右图表示的是测定保温桶内温度变化的实验装置.
(1)①不加入石蜡油②加入10 g活性干酵母
(2)去除氧气自
(3)③加入240 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④不加入活性干酵母
(4)A>B>C
有不懂再问
㈥ 上述实验装置要放入37℃恒温箱中进行保温处理,这样有什么目的__
(1)强酸和高温使唾液淀粉酶失活(2)面包霉菌分泌的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3)蓝不能催化淀粉水解(4)①利于面包霉的生长;②提高酶的催化效率。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已经提供了比较多的信息,基本上划定了答题的模式,目的明确,前面的方法步骤等信息已为续答作了铺垫,只要明确题目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然后依据设计对照组,再根据有关原理分析,
㈦ 右图表示的是测定保温桶内温度变化实验装置
第三问:
不加入葡萄糖溶液,加入干酵母,同样会产生微弱的呼吸作用,而且这个量专是未知难以属测定的,何况实验组都是在葡萄糖溶液里变温,这一组却是在水里,完全不能对比。为了辨明呼吸作用对温度的影响,对照组只能保留葡萄糖而不能保留酵母。保留葡萄糖看似可有可无,其实反映了控制变量法的单一变量原则:排除一切无关变量对结果的干扰。
第四问:
A>B-C的话,无法判断A(有氧下变温量)和B(无氧下变温量)的关系,除非你写A-C>B-C(但这样又无法判断A和B的状态下是否比起C升温了),所以综合来说最合适的只有A>B>C,既可以表示呼吸作用比原状态升温、又可以表示有氧呼吸升温更加明显。
看得出来你对控制变量实验还有一些混乱的地方,如果还是搞不懂欢迎追问。
希望对你有帮助。
㈧ 水的沸腾实验装置图化学
(1)根据所画的图象,横坐标轴是时间轴,那么就得需要秒表来记录时间;
(2)水沸腾时是剧烈的汽化现象,有气泡生成,气泡由小变大,从而判断图丙正确;
(3)根据图象我们可以判断,水在第三分钟开始沸腾,故沸点为98℃,此时水温不变,而水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100℃,此时98℃说明大气压强小于一标准大气压;
(4)做实验要讲究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随意改动数据,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故答案为 (1)秒表;(2)丙;(3)不变,98,<;(4)不对,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㈨ (2014泉州)小雯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1)组装实验装置时,
(1)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先确定铁圈的高度;
(2)在实验中,向烧杯内倒入热水,这样可以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间;
(3)由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加热到第5min、6min、7min、8min时,水的温度为98℃保持不变,所以水的沸点应为98℃;
(4)在体温计示数上升的过程中,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水吸收的热量:Q=cm△t=4.2×103J/(kg?℃)×0.2kg×(98℃-88℃)=8.4×103J.
故答案为:(1)铁圈;(2)减少实验时间;(3)98;(4)增大;8.4×103.
㈩ 什么是热水浸提法实验室操作.实验装置是什么样的
是一种提取方法,就是将原料浸泡在适当温度的水中,进行提取里面物质的实验.
实验操作的话,不知道你们的实验有什么要求.要是要做的话,就是一个恒温气浴的摇床就可以了,比较简单.
http://ke..com/link?url=IPiQFmnRuTMIS4ChZ-E69sdWVuJV52_6y-9V-_i8eb5rHQCQft47JEK